变焦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5574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焦镜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变焦镜头,尤其是一种小型化、并具有较高图像分辨率的变焦镜头,其可使用于相机之数字式或非数字式的实象(RealImage)取像装置。技术背景图1所示为摄像装置的成像原理图。当成像面D在水平方向运动的时候,视角A(大小为2w)和焦距C就会发生变化,远处的物体通过镜头B在成像面D上就会变得更清晰,让人感觉像物体是在递进。要改变视角A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改变镜头的焦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光学变焦(OpticalZooming),其通过改变变焦镜头中的各镜片的相对位置来改变镜头的焦距;另一种就是改变成像面的大小,即改变成像面的对角线长短,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数字变焦(DigitalZooming)。光学变焦的原理是通过移动镜头B内部的镜片来改变焦点的位置,改变镜头焦距C的长短,并改变镜实B的视角(FieldofView,FOV)A的大小,从而实现影像的放大与縮小。当改变焦点的位置时,焦距C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将焦点向成像面D的反方向移动,则焦距C会变长,同时视角A也会变小。这样,视角范围内的景物在成像面D上会变得更大。而数字变焦是利用影像处理器将感光组件中某一区域的感光单元所获得的影像信息进行单独的放大。在数字变焦时,被摄物体通过镜头B在感光组件(成像面D)上的投影成像的大小并没有改变,而是以相机内部的软件对通过对感光组件D中央部分的像素进行截取,并且使用内置软件进行放大以及插补,从而达到将影像放大的效果。摄像镜头的种类繁多,常用的摄像镜头包括Petzval镜头、三片型(Three-lensType)镜头和广角镜头(Wide-angleLens)等,其中,Petzval镜头是由彼此分开的两个正光焦距透镜组所组成的,其特点是孔径(Aperture)大而视角A小。典型的三片型物镜由三个分别具有"正(Positive)、负(Negative)、正(Positive)"的折射率(RefractivePower)的单透镜组成,其视角A比Petzval镜头的大,而相对的孔径(Aperture)却要小些。广角镜头的视角A超过60°,且大都采用对称结构,光阑(ApertureStop)位于镜片组中央,镜片相对光阑对称设置。摄像镜头常采用三群光学变焦镜头,其优点是三群变焦镜头具有较佳的影像分辨率,并且容易达成小型化(compact)的设计。习知的三群光学变焦镜头有包含有负的第一群镜片组、正的第二群镜片组、负的第三群镜片组。当该变焦镜头从短焦距变化至长焦距时,因光阑(ApertureStop)附于变倍系(MagnificationChange)的第二群上,会随着第二群往物侧(ObjectSide)方向移动。美国专利第7,072,121号即揭露一种这样的光学变焦镜头,其包含有正的第一透镜组、负的第二透镜组和正的第三透镜组,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透镜组自物侧(ObjectSide)向像侧(anImageSide)依次排列设置,第二透镜组可沿光轴(OpticalAxis)移动以改变其放大倍率(Magnification)。该变焦镜头满足3.7<LT/FW<5.4,其中LT为自第一透镜组的物侧表面(Object-SidePlane)至设于广角端(Wide-AngleEnd)的成像面(ImagePlane)之间在光轴上的距离(Distance),而Fw则为该变焦透镜在广角端的焦距总长度(OverallFocalLength)。该第一透镜组的像侧表面(Image-SidePlane)为内凹表面(Concave),第二透镜组为双凸透镜(DoubleConvex),第三透镜组的物侧表面(Object-SidePlane)为内凹表面(Concave)。现有技术中,也有负、正、正型之三群光学变焦镜头,其第二群透镜组多包含有三枚镜片,第一面为非球面,但其只适合使用于较小尺寸的感光组件,或是变倍率小于三倍,图像分辨率尚可。如果使用于较大尺寸的感光组件,因成像面较大,则图像分辨率即无法满足所需。因此,现有之负、正、正型的三群光学变焦镜头于近距离摄影之表现通常不佳,无法使用于物距小于60mm的摄影,同时所需占据的空间较大。美国专利第7,075,734.号则揭露了一种负、正、正型之三群光学变焦透镜系统,其可提供大约3倍之变焦倍率。自物侧向像侧方向,依次排列有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当该变焦镜头从广角端(Wide-AngleEnd)向远端(TelephotoEnd)移动(Zoom)时,第一和第二透镜组移动而第三透镜组固定,如此第一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距离会改变,而第二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距离则增加。第二透镜组由四个或者少于四个透镜组成,并且在其一个透镜表面形成有一个衍射表面(DiffractiveOpticalSurface),但该衍射表面不设置在其最靠近物侧的透镜表面上,并满足0.2〈C/fv^2.0,其中C为该衍射表面的有效直径(EffectiveDiameter),fw为该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的焦距长度(FocalLength)。该衍射表面即旨在降低其色像差(ChromaticAberration),并且也可以减少衍射光学组件的鬼影(Flare)现象。但是,该衍射表面的制备不仅复杂、而且成本昂贵,因而会增加整个变焦透镜系统的制造成本,而也会对成品良率的提高产生不良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变焦透镜系统也无法克服前述之现有技术缺点,即不适合使用于较大尺寸的感光组件,因而不适合近距离摄影,无法使用于物距小于60mm的摄影,同时所需占据的空间较大。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三群光学变焦镜头,以同时满足于小型化及较高影像分辨率的要求,而且也可以使用较大尺寸的感光组件,因而可以满足高像素、小型化、近距离摄影等需求。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小型化之三倍变焦镜头,其可使用于数字式相机或非数字式之摄像装置,此变焦镜头中含有四个树酯复合式非球面,可以满足高影像分辨率的要求,并可使用于较大尺寸的感光组件,同时也能适用于物距小于60mm的近距离摄影。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变焦镜头包括从物体侧往成像侧方向依序排列的负的第一镜片组Gl、正的第二镜片组G2和正的第三镜片组G3。当变焦镜头由广角端至远端作焦点距离变化时,第二镜片组G2会向物体侧方向移动,同时第一镜片组Gl先向成像侧方向移动、然后再向物体侧方向移动,使第一和第二镜片组G1、G2之间的间距变小,第三镜片组G3则于对焦时移动。第一镜片组G1包含有接合(Cemented)在一起的负、正之两枚镜片L1和L2,其中镜片L1是凸凹透镜,镜片L2为正曲折率之凸凹透镜。第一镜片组G1共包括五个表面Sl、S2、S3、S4和S5,其中凸面S1朝向物体侧,凹面S2是使用树酯复合镜片,面S3为非球面,凸面S4朝向物体侧,而凹面S5则朝向成像侧I。第一镜片组Gl之焦距/G7与变焦镜头于广角端之全长Z^满足条件式0.36S4第二镜片组G2为变倍系,包括四枚镜片,由物体侧至成像侧依序排列为双凸树酯复合镜片L3,由双凸透镜L4与双凹透镜L5接合之一组球面捧合镜片,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凸凹树酯复合镜片L6。光阑(ApertureStop)设于第二镜片组G2的最接近物体侧的最前面。光阑具有一个表面S6;第二镜片组G2包括9个表面,分别S7、S8、S9、SIO、Sll、S12、S13、S14和S15。其中,最接近物体侧O的面S7为非球面;面S15最接近成像侧I、且为非球面。镜片L6的焦距/^与第二镜片组G2的焦距/^满足条件式2.10^4^3.20镜片L6的折射率N6与色散系数V6满足条件式1.65SN63.80,第二镜片组G2从最接近物体侧的光阑至最接近成像侧的最后表面S15之间的总长DG2,与变焦镜头在广角端时之全长丄『满足条件式0.15^^^0.23当变焦镜头由短焦距至长焦距作变焦动作时,第二镜片组G2之最大移动量iwrG2与变焦镜头在远端时之焦距yr满足条件式o.53《^^o.66第一镜片组Gl的最接近成像侧的表面S5与第二镜片组G2最接近物体侧的表面S7之间最小的间隔D!2与变焦镜头在广角端时之全长Lw满足条件式0.030.09第三镜片组G3作对焦使用,包括一双凸树酯复合镜片L7,其包括S16、S17和S18三个面,其中至少面S18为非球面。当变焦镜头当为近距离摄像而进行对焦时,第三镜片组G3往物体侧方面移动,接近第二镜片组G2,从而使第二和第三镜片组G2、G3之间的间隔减少。第三镜片组G3于对焦时最大移动量F」Wc3与变焦镜头在广角端时之全长i:『满足条件式^^0.11与第三镜片组G3之焦距/满足条件式肌'G3下:本发明变焦镜头之非球面表面S3、S7、S15和S18的数学式如/)=——_+£.//4+£丑6+五丑8+五开H)+五且c-亂其中,i)为在高度i/上沿光轴方向自变焦透镜最凸点的距离;C为曲面半径i的倒数;i为透镜最凸曲面之参考半径;//为平行光轴之入射光的垂直高度;K为锥度常数;£4、£6、£8、£10、£12和£14分别为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第十二和第十四顺序的非球面系数。另外,第一镜片组G1之镜片L1可以改用玻璃模造镜片;第二镜片组G2之镜片L3、L6可以分别或皆改用玻璃模造镜片;第三镜片组G3之镜片L7也可以改用玻璃模造镜片或改用塑料镜片。本发明之变焦镜头,由负、正、正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镜片组Gl、G2、G3所构成。当其由广角端往远端变化作变焦动作时,第二镜片组G2朝靠近第一镜片组Gl的方向移动,快门(Shutter)与光阑置于第二镜片组G2之前、并随其移动,而对焦则由第三镜片组来实现。本发明为求小型化与较高的图像分辨率,因此采负、正、正结购之变焦镜头,同时在第二镜片组中,采用4枚镜片、2面非球面之结构,以实现高图像分辨率、小型化、并可近距离摄影等需求。图1是现有技术之摄像装置的成像原理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变焦镜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A至3C是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远端的非点像差示意图。图4A至4C是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远端的畸变像差示意图。图5A至5C是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远端的球面像差示意图。图6A至6C是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远端的倍率色像差示意图。图7A至7C是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远端的慧形像差示意图。图8A至8C是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远端的非点像差示意图。图9A至9C是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远端的畸变像差示意图。图IOA至IOC是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远端的球面像差示意图。图11A至11C是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远端的倍率色像差示意图。图12A至12C是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远端的慧形像差示意图。图13A至13C是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远端的非点像差示意图。图14A至14C是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远端的畸变像差示意图。图15A至15C是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远端的球面像差示意图。图16A至16C是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远端的倍率色像差示意图。图17A至17C是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中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中间角度端及远端的慧形像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变焦镜头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阅图2,本发明之变焦镜头包括从物体侧(ObjectSide,0)往成像侧(ImageSide,I)方向依序为负、正、正的第一镜片组Gl、第二镜片组G2和第三镜片组G3。第一镜片组G1包括接合(Cemented)在一起的负、正之两枚镜片Ll和L2,其中镜片Ll是凸凹透镜(Convex-ConcaveLens),镜片L2为正曲折率(PositiveCurvatureRatio)之凸凹透镜。第一镜片组G1共包括五个表面Sl、S2、S3、S4和S5,其中,凸面Sl朝物体侧O,并于凹面S2使用树酯复合镜片;面S3为非球面;而凸面S4朝向物体侧0;而凹面S5朝向成像侧I。第一镜片组G1之焦距/^与镜头于广角端之全长Z^的条件式为0.36S£1丄w第二镜片组G2为变倍系(SystemofMagnificationChange),共包括四枚镜片,由物体侧O至成像侧I依序为一枚双凸(Double-Convex)树酯复合镜片L3、由一枚双凸透镜L4与一枚双凹(Double-Concave)透镜L5接合之一组球面接合(Cemented)镜片、一枚凸面朝物体侧O的凸凹树酯复合(ResinCompounded)镜片L6。光阑(Diaphragm)ST或者是孔径光阑(ApertureStop)设于第二镜片组G2的最接近物体侧O的最前面的表面S6之前。光阑ST具有一表面S6;第二镜片组G2包括9个表面,分别S7、S8、S9、S10、Sll、S12、S13、S14和S15。其中,最接近物体侧O的面S7为非球面;面S15最接近成像侧I、且为非球面。镜片L6的焦距/^与第二镜片组G2的焦距的条件式为2.10《4^3.20/g2并且,树酯复合镜片L6的玻璃材质折射率N6与色散系数(DispersionParameter,或称AbbeNumber)V6的条件式为1.65SN6S1.80,第二镜片组G2的焦距/c^,从最接近物体侧O的光阑ST至最接近成像侧I的最后一面S15的第二镜片组G2的总长为DC2,与广角端之全长/^的条件式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formula>当本发明之变焦镜头1由短焦距(ShortFocalLength)至长焦距(LongFocalLength)作变焦(Zooming)动作时,第二镜片组G2的最大移动量M7^与远端焦距/r的条件式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formula>力.第一镜片组Gl的最接近成像侧I的最后一面S5与变倍系(MagnificationChange)的第二镜片组G2最接近物体侧O的第一面S7之间最小的间隔i^2,与本发明变焦镜头1于广角端之全长I^的条件式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5</formula>第三镜片组G3由一枚双凸树酯复合镜片L7构成。镜片L7包括三个面S16、S17和S18,其中面S18为非球面。第三镜片组G3系供对焦使用。在近距离摄影中进行对焦(Focusing)时,第三镜片组G3往物体侧O方面移动,接近第二镜片组G2,使得第二和第三镜片组G2、G3之间的间隔减少。第三镜片组G3在对焦时的最大移动量FM^与本发明之变焦镜头1于广角端之全长Z^的条件式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formula>而此最大移动量FM^与第三镜片组G3之焦距的条件式为<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formula>因此,于此条件下,当近距离摄影时,可使不同物距所成的像,皆能调整于成像面SI上,从而得以维持本发明之变焦镜头1之优良的成像品质,同时于结构上也容易实现小型化。另外,由于第二镜片组G2为变倍系,可利用最前面与最后面的两面非球面S7和S15来修正像差。因而,本发明之变焦镜头1由短焦距位置变化至长焦距位置时,皆有良好的成像品质;并且于近距离摄影时,可以降低像差的劣化,维持优良的成像品质。而本发明之第三镜片组G3主要用于对焦,使物体在不同物距所成的像,皆能调整至成像面SI上。而本发明之变焦镜头1由短焦距位置变化至长焦距位置的变焦动作,仅需由第一镜片组G1与第二镜片组G2作短焦距变化至长焦距的变焦动作,而第三镜片组G3无需动作。本发明之非球面表面S3、S7、S15和S18的数学式如下<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formula>其中C=l/R。其中,D是在高度/Z上沿光轴方向自透镜最凸点的距离;C为曲面半径及的倒数;A为透镜最凸曲面之参考半径;//为平行光轴之入射光的垂直高度;尺为锥度常数;£4、£6、£8、£IQ、£12和£14分别为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第十二和第十四顺序的非球面系数。第一镜片组G1中,第一枚的树酯复合镜片L1可以改用玻璃模造镜片。第二镜片组G2中,两枚树酯复合镜片L3和L6可以分别或皆改用玻璃模造镜片。第三镜片组G3中,树酯复合镜片L7可以改用玻璃模造镜片或改用塑料镜片。综上所述,本发明之变焦镜头包括从物体侧O往成像侧I方向依序为负、正、正共三群镜片组。当其由广角端(Wide-angleEnd)至远程(TdephotoEnd)作焦点距离变化时,第二镜片组G2向物体侧O方向移动,同时第一镜片组G1也先向成像侧I方向移动、然后再向物体侧O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镜片组Gl和第二镜片组G2之间的间隔变小,光阑ST与快门设于第二镜片组G2之前,并与第二镜片组G2—起移动。而第三镜片组G3仅于对焦时移动。以下以三个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之变焦镜头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第一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3A至3C、图4A至4C、图5A至5C、图6A至6C、图7A至7C、表一、表二及表三。其中,图3A至3C所示为第一实施例中本发明之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Wide-angleEnd)、中间角度端(Medium-angleEnd)和远端(TelephotoEnd)的非点像差(Astigmatism);图4A至4C所示为相应的畸变像差(Distortion);5A至5C所示为相应的球面像差(SphericalAberration);图6A至6C所示为相应的倍率色像差(ChromaticAberration);而图7A至7C所示则为相应的慧形像差(ComaAberration)。其中,2w代表视角,M代表子午面(MeridionalPlane),S代表弧矢面(SagittalPlane),g代表g线,d代表d线,Y代表倍率色差(ChromaticDifferenceofMagnification)。表一所示为本发明变焦镜头的结构参数(ConstructionData)表。其中,Fno代表f数(f-number),其于广角端W和远程T的值分别为2.9和4.9。并且,/G7/£f0.4,/M//G2=2.6,N6=1.74,V6-30.1,DG2/£h/=0.2,MTG2//t^0.58,Z^/丄卢0.07,FM。/丄f0.1,FMc;y/g产0.18。表一Fno2.94.9<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9</column></row><table>表二所示为第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变焦镜头之四个非球面表面S3、S7、S15和S18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锥度常数;£4、£6、£8、£10、£12和£14分别为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第十、第十二和第十四顺序的非球面系数。表三:<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0</column></row><table>表三所示为第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Wide-angleEnd,W)、中间角度端(Medium-angleEnd,M)和远端(TdephotoEnd,T)时,第一镜片组Gl与第二镜片组G3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一镜片组G1与第二镜片组G2之间的距离。其中,"代表自第一镜片组Gl最靠近成像侧I的表面S5至第三镜片组G3最靠近物体侧0的表面S16之间的、沿光轴方向的距离;D2代表自第一镜片组Gl最靠近成像侧I的表面S5至第二镜片组G2最靠近物体侧O的表面S7之间的距离;/为本发明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Wide-angleEnd,W)、中间角度端(Medium-angleEnd,M)和远端(TelephotoEnd,T)时的焦距。第二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8A至8C、图9A至9C、图10A至10C、图11A至11C、图12A至12C、表四、表五及表六。其中,图8A至8C所示为第二实施例中本发明之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Wide-angleEnd,W)、中间角度端(Medium-angleEnd,M)和远端(TelephotoEnd,T)的非点像差(Astigmatism);图9A至9C所示为相应的畸变像差(Distortion);图10A至10C所示为相应的球面像差(SphericalAberration);图11A至11C所示为相应的倍率色像差(ChromaticAberration);而图12A至12C所示则为相应的慧形像差(ComaAberration)。表四Fno2.84.9<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1</column></row><table>表五:<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1</column></row><table>表四所示为第二实施例中,本发明变焦镜头的结构参数(ConstructionData)表,其中,Fno代表f数(f-number),其于广角端W和远程T的值分别为2.8和4.9,并且/g;/Xf0.4,/^//G2=3.1,N6=1.69,V6=31.1,A;乂丄^0.18,MTg乂/尸0.63,A乂丄f005,FMg乂Z^0.1,蕴"/=0.18。而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S3、S7、S15、S18的相关参数则如表五所示。表六所示为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Wide-angleEnd,W)、中间角度端(Medium-angleEnd,M)和远端(TdephotoEnd,T)时,第一镜片组Gl与第三镜片组G3之间的距离D/、以及第一镜片组Gl与第二镜片组G2之间的距离D2。第三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13A至13C、图14A至14C、图15A至15C、图16A至16C、图17A至17C、表七、表八及表九。其中,图13A至13C所示为第三实施例中本发明之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W、中间角度端M和远端T的非点像差(Astigmatism);图14A至14C所示为相应的畸变像差(Distortion);图15A至15C所示为相应的球面像差(SphericalAberration);图16A至16C所示为相应的倍率色像差(ChromaticAberration);而图17A至17C所示则为相应的慧形像差(ComaAberration)。表七Fno2.84.8<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3</column></row><table>表八:<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3</column></row><table>表九:<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3</column></row><table>表七所示为第三实施例中,本发明变焦镜头的结构参数(ConstructionData)表,其中,Fno代表f数(f-number),其于广角端W和远端T的值分别为2.8和4.8,并且,0.4,/m//g/=3.1,N6=1.69,V6=31.1,Z)G2/Z^0.18,MTG2/,0.59,,尸Mg/L^0.09,尸Mc73^g产0.17。而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S3、S7、S15、S18的相关参数则如表八所示。表九所示为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变焦镜头分别位于广角端W、中间角度端M和远端T时,第一镜片组G1与第三镜片组G3之间的距离Dh以及第一镜片组G1与第二镜片组G2之间的距离i)2。表十:<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24</column></row><table>表十所示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中,本发明变焦镜头之焦距/c7;、本发明变焦镜头位于广角端之全长丄『、L6镜片的焦距/^、第二镜片组G2的焦距/w、树酯复合镜片L6的玻璃材质折射率N6与色散系数V6、第二镜片组G2的焦距/C2,第二镜片组G2之从最接近物体侧0的光阑ST至最接近成像侧I的表面S15的总长DC2、第二镜片组G2由短焦距至长焦距作变焦动作时的最大移动量M7b2与本发明之变焦镜头于远端焦距A的、第一镜片组G1最接近成像侧的表面S5与第二镜片组G2最接近物体侧的表面S7之间最小的间隔A2以及第三镜片组G3于对焦时之最大移动量FMw的值。本发明可以由3枚球面玻璃镜片和4面树酯复合镜片取代玻璃模造镜片,因而得以减少生产成本。本发明因采用负、正、正结购之变焦镜头结构,同时第二群镜片组G2使用4枚镜片2面非球面结构,因此可以满足高图像分辨率、小型化、可近距离摄影等需求。权利要求1.一种变焦镜头,从物体侧往成像侧方向依序包含有负的第一镜片组G1、正的第二镜片组G2和正的第三镜片组G3;其特征在于当变焦镜头由广角端至远程作焦点距离变化时,第二镜片组G2向物体侧方向移动,同时第一镜片组G1先向成像侧方向移动、然后再向物体侧方向移动,使第一和第二镜片组G1、G2之间的间隔变小,第三镜片组G3于对焦时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第一镜片组G1包含有接合在一起的负、正之两枚镜片Ll和L2,其中镜片Ll是凸凹透镜,镜片L2为正曲折率之凸凹透镜;第一镜片组Gl包含有五个表面Sl、S2、S3、S4和S5,其中,凸面S1朝物体侧,并于凹面S2使用树酯复合镜片;面S3为非球面;而凸面S4朝向物体侧;而凹面S5朝向成像侧I。3、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第一镜片组G1之焦距/^与变焦镜头于广角端之全长Z^满足条件式0.36S44、如权利要求3所述之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第二镜片组G2为变倍系,包括四枚镜片,由物体侧至成像侧依序排列为双凸树酯复合镜片L3,由双凸透镜L4与双凹透镜L5接合之一组球面接合镜片,与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凸凹树酯复合镜片L6。5、如权利要求4所述之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光阑设于第二镜片组G2的最接近物体侧的最前面。6、如权利要求5所述之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光阑具有一个表面S6;第二镜片组G2包括9个表面,分别S7、S8、S9、SIO、Sll、S12、S13、S14和S15。其中,最接近物体侧O的面S7为非球面;面S15最接近成像侧I、且为非球面。7、如权利要求6所述之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镜片L6的焦距/^与第二镜片组G2的焦距/^满足条件式2.10^4^3.20。8、如权利要求7所述之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镜片L6的折射率N6与色散系数V6满足条件式1.655N6S1.80,20^V6夕5。9、如权利要求8所述之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第二镜片组G2从最接近物体侧的光阑至最接近成像侧的最后表面S15之间的总长DC2,与变焦镜头在广角端时之全长Z^满足条件式10、如权利要求9项所述之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当变焦镜头由短焦距至长焦距作变焦动作时,第二镜片组G2之最大移动量^rrG2与变焦镜头在望远程时之焦距/,满足条件式<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3</formula>。11、如权利要求IO所述之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第一镜片组Gl的最接近成像侧的表面S5与第二镜片组G2最接近物体侧的表面S7之间最小的间隔D12与变焦镜头在广角端时之全长Z^满足条件式<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4</formula>12、如权利要求11项所述之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第三镜片组G3作对焦使用,包括一双凸树酯复合镜片L7,其包括S16、S17和S18三个面,其中至少面S18为非球面。13、如权利要求12项所述之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变焦镜头当为近距离摄像而进行对焦时,第三镜片组G3往物体侧方面移动,接近第二镜片组G2,从而使第二和第三镜片组G2、G3之间的间隔减少。14、如权利要求13项所述之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第三镜片组G3于对焦时最大移动量尸Mc3与变焦镜头在广角端时之全长Z^满足条件式-而与第三镜片组G3之焦距/满足条件式肌'G3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之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第一镜片组Gl中,镜片Ll可以改用玻璃模造镜片;第二镜片组G2中,镜片L3、L6可以分别或皆改用玻璃模造镜片;第三镜片组G3中,镜片L7可以改用玻璃模造镜片或改用塑料镜片。全文摘要本发明关于一种变焦镜头包括从物体侧往成像侧方向依序排列的负的第一镜片组G1、正的第二镜片组G2和正的第三镜片组G3。当变焦镜头由广角端至远端作焦点距离变化时,第二镜片组G2向物体侧方向移动,同时第一镜片组G1先向成像侧方向移动、然后再向物体侧方向移动,使第一和第二镜片组G1、G2之间的间距变小,第三镜片组G3于对焦时移动。文档编号G02B15/177GK101211003SQ20061006365公开日2008年7月2日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8日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8日发明者张裕民申请人: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