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6522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背光组件,且特别有关于一种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
技术背景由于显示器的需求与日剧增,因此业界全力投入相关显示器的发展。其中,又以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因具有优异的显示品质与技术成熟性,因此长 年独占显示器市场。然而,近来由于绿色环保概念的兴起对于其能源消耗较大与产 生辐射量较大的特性,加上产品扁平化空间有限,因此无法满足市场对于轻、薄、 短、小、美以及低消耗功率的市场趋势。因此,具有高画质、空间利用效率佳、低 消耗功率、无辐射等优越特性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FT-LCD)已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组件(TFT-LCD module)而言,其主要是由一液晶显示 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及一背光组件(backlight module)所构成。 其中,液晶显示面板通常是由一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substrate)、 一彩色滤光基板(color filter substrate)与配置于此两基板间的一 液晶层所构成,而背光组件用以提供此液晶显示面板所需的面光源,以使液晶显示 组件达到显示的效果。此外,背光组件又可以区分为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与直下式 背光组件。以下将以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为例进行说明。图1A为一种现有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的俯视图,而图IB则为图1A的现有 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的剖面图。请参考图1A与图IB,现有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 件包括背板130、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FPC) 150、数个白光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120、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 LGP) 110、反射片160、数层光学膜片170与胶框140。其中,导光板110配置于背板 130内,而反射片160配置于导光板110与背板130之间。白光发光二极管120配 置于软性电路板150,并位于导光板110旁。此外,胶框140配置于背板130上, 且光学膜片170配置于胶框140与导光板110之间。 更详细而言,白光发光二极管120是点光源,而白光发光二极管120所放出 的光线在通过导光板110之后,便成为面光源。采用此种现有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 件的液晶显示器会产生色彩饱和度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的现象,后来提出了将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中的白光发光二极管120 改为以红光发光二极管、蓝光发光二极管以及绿光发光二极管三个为一组的架构。图1C为上述现有的一种侧边入光式液晶显示器背光组件的爆炸图。请参照图 1C,此侧边入光式背光模组架构与图1A以及图1B中的背光组件大致相同,然而最 大的差异在于此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采用绿光发光二极管120g、红光发光二极 管120r与蓝光发光二极管120b,以便于混合出白光。然而,由于绿光发光二极管120g、红光发光二极管120r与蓝光发光二极管 120b所发出的光线在导光板内无法完全均匀的混合,因此采用此种侧边入光式背 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会产生有局部色偏的情况。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以改善色彩饱和度。 为达上述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包括第一 导光板、多个第二导光板、多个红光点光源、多个绿光点光源以及多个蓝光点光源。 其中第一导光板具有第一出光面、底面与连接第一出光面与底面的第一入光面。多 个第二导光板则配置于第一入光面旁。多个红光、蓝光、绿光点光源则分别配置于 第二导光板旁。其中红光点光源、绿光点光源与 蓝光点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各第 二导光板而混成白光并入射至第一入光面。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各第二导光板分别具有第二入光面与第二出光面,第 二入光面的两相对侧边分别与第二出光面的两相对侧边相连,第二出光面位于第一 入光面旁,且红光点光源、绿光点光源与蓝光点光源位于第二入光面旁。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入光面为曲面,而第二出光面为平面。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入光面为平面,而第二出光面为曲面。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各第二导光板具有第二入光面、第二出光面与二侧面, 侧面分别连接第二入光面与第二出光面之间,第二出光面位于第一入光面旁,且红 光点光源、绿光点光源与蓝光点光源位于第二入光面旁。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入光面与第二出光面为平面。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出光面与侧面的夹角介于120度至150度之间。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各第二导光板具有第一子入光面、第二子入光面、第 三子入光面与第二出光面,第一子入光面与第二出光面相对,第一子入光面连接第 二子入光面与第三子入光面之间,第二出光面位于第一入光面旁,且红光点光源、 绿光点光源与蓝光点光源分别位于第一子入光面、第二子入光面及第三子入光面旁。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子入光面、第二子入光面、第三子入光面与第二 出光面为平面。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子入光面与第二子入光面的夹角介于120度至150 度之间。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子入光面与第三子入光面的夹角介于120度至150 度之间。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各第二导光板更具有二侧面,分别连接第二子入光面 与第二出光面之间以及第三子入光面与第二出光面之间。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子入光面、第二子入光面、第三子入光面与第二 出光面为平面,而侧面为曲面。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子入光面与第二出光面为平面,而第二子入光面 与第三子入光面为曲面。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还包括背板,且第一导光板配置 于背板内。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还包括胶框,其配置于背板上, 并位于第一导光板上方。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还包括软性电路板,且红光点光 源、绿光点光源、蓝光点光源与第二导光板配置于软性电路板上。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还包括反射片,其配置于第一导光板的底面上。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还包括至少一层光学膜片,其配 置于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上。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与第二导光板为一体成型。本发明采用多个第二导光板以便于混合红蓝绿三色光而形成白光,因此相较 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具有较佳色饱和度。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 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A为一种现有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的俯视图。图1B为图1A的现有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的剖面图。图1C为现有的一种侧边入光式液晶显示器背光组件的爆炸图。图2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的的爆炸图。图2B为图2A的第二导光板的上视图。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导光板的上视图。图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二导光板的上视图。图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二导光板的上视图。图6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第二导光板的上视图。图7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第二导光板的上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图2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的的爆炸图,而图2B为图 2A的第二导光板的上视图。请参照图2A与图2B,本实施例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 包括第一导光板200、多个第二导光板210、多个红光点光源220r、多个蓝光点光 源220b以及多个绿光点光源220g。其中,第一导光板具有第一出光面201、底面 202与连接第一出光面201与底面202的第一入光面203。此外,第二导光板210 则配置于第一入光面202旁。这些红光点光源220r、蓝光点光源220b以及绿光点 光源220g则分别配置于第二导光板210旁。因此红光点光源220r、蓝光点光源220b 与绿光点光源220g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各第二导光板210而混成白光并入射至第一 入光面203。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板210具有第二出光面211、第一子入 光面212、第二子入光面213、第三子入光面214以及两侧面215与216。其中, 第一子入光面212与第二出光面211相对,且第一子入光面212连接第二子入光面 213与第三子入光面214。两侧面215与216则分别连接第二出光面211与第二于 入光面213以及第二出光面211与第三子入光面214。在本实施例中,除两侧面215 与216为曲面外,其余各边均为平面。然而,本实施例的两侧面215与216也可以 是平面。此外,红光点光源220r、绿光点光源220g以及蓝光点光源220b分别置于第 一子入光面212、第二子入光面213与第三子入光面214旁。然而,本发明并不限 定红光点光源220r、绿光点光源220g以及蓝光点光源220b的排列方式,其详述如后。请继续参照图2B,第一子入光面212与第二子入光面213间有一夹角9 1,而 第一子入光面212与第三子入光面214间则有一夹角e 2。上述之夹角e 1与夹角e2可以是相同或不同。此外,夹角ei可以是介于i20度至i50度之间,而夹角e 2也可以是介于120度至150度之间。此外,第二导光板210的材料可为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 P薩)、聚碳酸酉旨(polycarbonate, PC)或其他透 明材质。另外,第二导光板210的成形方式可以为裁切成型或是射出成型。再者, 就本实施例而言,除了第一子入光面212、第二子入光面213、第三子入光面214 以及第二出光面211之外的其他表面均可是己形成有高反射材料层,以提高混光效 果。另外,红光点光源220r、绿光点光源220g以及蓝光点光源220b可以为发光 二极管(LED)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0LED)。请继续参照图2A,本实施例的背光组件还包括背板230、胶框240、软性电路 板250、反射片260以及至少一片光学膜片270。其中,第一导光板200配置于背 板230内。此外,红光点光源220r、绿光点光源220g以及蓝光点光源220b配置 于软性电路板250上,而第二导光板210软性电路板250上。反射片260配置于第 一导光板200的底面202上,而光学膜片270配置于第一导光板200的第一出光面 201上。另外,胶框240配置于背板230上,并位于第一导光板200上方。值得注 意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导光板200与第二导光板210为各自成型的构件,然而第
一导光板200与第二导光板210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由于本发明利用第二导光板混合红光、蓝光以及绿光,以形成饱和度高的白 光,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此种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器具有较佳的 色彩饱和度。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结构大致相同,然而主要的差异在于第二导光板310结构的改变。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导光板的上视图。请参照图3,此第二导光板 310具有第二出光面311、第一子入光面312、第二子入光面313、第三子入光面 314以及两侧面315与316。其中,第一子入光面312与第二出光面311相对,且 第一子入光面312连接第二子入光面313与第三子入光面314。而侧面315连接第 二出光面311与第二子入光面313之间,侧面316则连接第二出光面311与第三子 入光面314之间。此外,红光点光源320r、绿光点光源320g以及蓝光点光源320b 分别对应于第一子入光面312、第二子入光面313以及第三子入光面314旁。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子入光面313与第三子入光面314为曲面,而第一子入 光面312与第二出光面311为平面。此外,两侧面315、 316为平面,然而在其他 实施例中,两側面315、 316也可为曲面。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结构大致相同,然而主 要的差异在于第二导光板410结构的不同。图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二导光板的上视图。请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第 二导光板410具有第二出光面411以及第二入光面412。其中第二入光面412为曲 面,而第二出光面411可以为平面。然而,第二出光面411也可以是凸曲面或是曲 率与第二入光面412不同的凹曲面。此外,红光点光源420r、绿光点光源420g以 及蓝光点光源420b则位于第二入光面412旁。更详细而言,第二入光面412的曲率可以设计成当红光点光源420r、绿光点 光源420g以及蓝光点光源420b所发出的光线在通过第二导光板410能够聚焦于第 二出光面411的聚焦点F上。第四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结构大致相同,然而主要的差异在于第二导光板510结构的不同。图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第二导光板的上视图。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第 二导光板510具有第二出光面511以及第二入光面512。其中第二出光面511为曲 面,而第二入光面512可以为平面。然而,第二入光面512也可以是凸曲面或是曲 率与第二出光面511不同的凹曲面。此外,红光点光源520r、绿光点光源520g以 及蓝光点光源520b则位于第二入光面512旁。第五实施例第五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结构大致相同,然而主 要的差异在于第二导光板610结构的不同。图6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第二导光板的上视图。请参照图6,第二导光板 610具有第二出光面611、第二入光面612、两侧面613以及614。在本实施例中, 第二出光面611、第二入光面612、两侧面613以及614为平面。然而,第二出光 面611、第二入光面612、两侧面613以及614也可以是曲面。此外,红光点光源 620r、蓝光点光源620b以及绿光点光源620g则位于第二入光面612旁。另外,第二出光面611与侧面613之间的夹角为9 3,而第二出光面611与侧 面614之间的夹角为9 4。此外,上述之夹角6 3与夹角9 4可以是相同或不同。此 外,夹角9 3可以是介于120度至150度之间,而夹角9 4也可以是介于120度至 150度之间。第六实施例第六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结构大致相同,然而主 要的差异在于第二导光板710结构的不同。图7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第二导光板的上视图。请参考图7,第二导光板 710包括第二出光面711、第一子入光面712、第二子入光面713以及第三子入光 面71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出光面711、第一子入光面712、第二子入光面713 以及第三子入光面714为平面。然而,第二出光面711、第一子入光面712、第二 子入光面713或第三子入光面714也可以是曲面。此外,红光点光源720r位于第 一子入光面712旁、绿光点光源720g位于第二子入光面713旁、而蓝光点光源720b 则位于第三子入光面714旁。
另外,第一子入光面712与第二子入光面713之间有一夹角6 5,而第一子入 光面712与第三子入光面714之间有一夹角e 6。夹角9 5与夹角9 6可为相同或不 同。另外,夹角e5的角度可以是介于120度至150度之间,而夹角9 6的角度也 可以是介于120度至150度之间。综上所述,本发明釆用多个第二导光板并搭配红光点光源、蓝光点光源以及 绿光点光源,以便于混合出白光。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侧边入光式背 光组件具有较佳色饱和度,并改善色偏现象的发生。此外,本发明也提出数种不同构形的第二导光板,皆能达到上述均匀混成白光的目的。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 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 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包括一第一导光板,具有一第一出光面、一底面与连接该第一出光面与该底面的一第一入光面;多个第二导光板,配置于该第一入光面旁;多个红光点光源,分别配置于该些第二导光板旁;多个绿光点光源,分别配置于该些第二导光板旁;以及多个蓝光点光源,分别配置于该些第二导光板旁,其中该些红光点光源、该些绿光点光源与该些蓝光点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各该第二导光板而混成白光并入射至该第一入光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导光板分 别具有一第二入光面与一第二出光面,该第二入光面的两相对侧边分别与该第二出光面的两相对侧边相连,该第二出光面位于该第一入光面旁,且该些红光点光源、 该些绿光点光源与该些蓝光点光源位于该第二入光面旁。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入光面为曲 面,而该第二出光面为平面。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入光面为平 面,而该第二出光面为曲面。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导光板具 有一第二入光面、 一第二出光面与二侧面,该些侧面分别连接该第二入光面与该第 二出光面之间,该第二出光面位于该第一入光面旁,且该些红光点光源、该些绿光 点光源与该些蓝光点光源位于该第二入光面旁。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入光面与该 第二出光面为平面。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出光面与该 侧面的夹角介于120度至150度之间。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导光板具 有一第一子入光面、 一第二子入光面、 一第三子入光面与一第二出光面,该第一子 入光面与该第二出光面相对,该第一子入光面连接该第二子入光面与该第三子入光 面之间,该第二出光面位于该第一入光面旁,且该些红光点光源、该些绿光点光源 与该些蓝光点光源分别位于该第一子入光面、该第二子入光面及该第三子入光面旁。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子入光面、 该第二子入光面、该第三子入光面与该第二出光面为平面。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子入光面 与该第二子入光面的夹角介于120度至150度之间。
11.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子入光面 与该第三子入光面的夹角介于120度至150度之间。
12.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二导光板 还具有二侧面,分别连接该第二子入光面与该第二出光面之间以及该第三子入光面与该第二出光面之间。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子入光面、 该第二子入光面、该第三子入光面与该第二出光面为平面,而该些侧面为曲面。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子入光面 与该第二出光面为平面,而该第二子入光面与该第三子入光面为曲面。
1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背板, 该第一导光板配置于该背板内。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胶框, 配置于该背板上,并位于该第一导光板上方。
1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软性电 路板,且该些红光点光源、该些绿光点光源、该些蓝光点光源与该些第二导光板配 置于该软性电路板上。
1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反射片, 配置于该第一导光板的该底面上。
1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光 学膜片,配置于该第一导光板的该第一出光面上。
2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光板与 该些第二导光板为一体成型<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侧边入光式背光组件,包括第一导光板、多个第二导光板、多个红光点光源、多个绿光点光源以及多个蓝光点光源。其中,第一导光板具有第一出光面、底面以及连接第一出光面与底面的第一入光面。第二导光板则配置于第一入光面旁。另外,多个红光、绿光、蓝光点光源则分别配置于第二导光板旁。其中,红光点光源、绿光点光源与蓝光点光源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各第二导光板而混成白光并入射至第一入光面。本发明的背光组件因采用第二导光板的架构,可以得到色彩饱和度高且色偏现象低的白光。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01126862SQ200610111099
公开日2008年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15日
发明者张伟裕, 萧至君, 谢襦毅 申请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