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三维摄像透镜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拍摄三维影像的三维摄像透镜系统,更具体地涉及 一种三维摄像透镜系统,在它的结构中提供了左和右影像传感透镜,并
且将光合成在单一CCD (电荷耦合器件)上成像,从而防止光强损失。
背景技术:
现如今,随着对三维影像的重要性的认识,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 范围内进行了各种研究。
然而,尽管各种研究有所进展,但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显示。因此, 对三维影像拍摄设备的研究几乎没有进展。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尽管认识到了三维影像的重要性,但是人们通 常认为影像拍摄是利用两套透镜系统同时进行的。
然而,在实际当中,使用两套透镜系统会比使用一套透镜系统带来 更多的问题。
第一,如图1所示,当两套透镜系统100各由透镜120和主体110 构成时,很难维持与人的眼点(eyespot)距离相等的距离。
第二,两套透镜系统100很难用电路进行合成。
第三,在成本方面,使用两套透镜系统100造成成本增加。此外, 很难统一操作变焦透镜和调焦透镜。此外,不容易附加例如电机等装置。
第四,在大特写(extreme close-up)的情况下拍摄物体140时,用 两套透镜系统100不能精确地实现角度调整。另外,由于电机和装置(未 示出)必须额外附加,透镜系统的尺寸变大。
第五,当透镜系统向中心部分倾斜以拍摄附近物体的影像时,会产 生梯形失真。这就导致产生所谓的纵视差,其中左影像和右影像彼此不 重合。
在实际当中,HD (高分辨率)等级的广播透镜最初并不是针对三维 拍摄用途而制造的。因此,透镜较厚(通常透镜的外径大于等于95mm), 并且其主体为此厚度的1.5倍。因此,两套透镜系统100彼此间隔开大于 眼点距离(约65mm)的距离。结果,再现大特写拍摄的影像时,影像不 能被人眼清晰地识别。此外,由于透镜系统100体积大和重量大,不容 易实现影像拍摄。
为了解决使用两套透镜系统100进行三维影像拍摄时发生的问题, 部分地开发了一种三维摄像透镜系统,其中在一套透镜系统中包括双目 透镜(binocular lenses)。
例如,如图2A和2B所示,可在常规摄像机200上附接具有双目复 式(duplex)结构的免调焦转接器(adapter)透镜系统210。
对于这种结构,转接器是在不知道已有摄像机的透镜能力的情况下 设计出的。因此,组装之后不能得到足够的分辨率。此外,如果拍摄宽 像角影像,则因为角度在摄像机透镜的前部变得较宽而难以保持双目距 离(65醒)。
另外,当摄像机200中内置的变焦透镜的焦距发生变化时,主光的 入射点,g卩,入瞳位置发生变化。因此,对于由4个透镜组L1, L2, L3 和L4组成的转接器透镜系统,入瞳必须根据变焦透镜要求的入瞳变化而 改变。
由于转接器透镜系统不能对此进行补偿,所以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 (黑框),即,形成的视角不够大,因此周围看上去是黑的。
为了校准左右光束,使用了分束器(用于合成从反射镜M1, M2和 M3反射的两束光的装置)。因此,仅有50%的光束可用,而损失了其余 的50%光束。
根据这种结构,局限性在于获得的三维影像的影像质量较低。 除了上述结构之外,如图3所示,变焦透镜310由4个透镜组构成
用于调焦的第一透镜组311;用于修改和补偿放大率的第二透镜组312;
第三透镜组313以及作为主透镜组的第四透镜组317。
变焦透镜310的第三透镜组313后面设置有孔径单元(未示出)。孔
径单元后面设置有全反射棱镜315和长条棱镜(X-cube) 316。
孔径单元设置在第三透镜组313后面、全反射棱镜315前面。几乎 接触到孔径单元的位置处设置有旋转盘314,由此当左影像的光透过孔径 单元时右影像的光被遮蔽,而当右影像的光透过孔径单元时左影像的光 被遮蔽。因此,在CCD (未示出)上交替地形成左影像和右影像。
当物体位于无穷远时两个光轴(聚散度观察物体时的角度)是平 行的。另一方面,当物体位于较近位置时,通过利用位于变焦透镜310 的第三透镜组313后面的全反射棱镜315的旋转,聚散度随着位于较近 位置的物体而改变。
由于长条棱镜316设置在第三透镜组313与第四透镜组317之间从 而对光进行合成,所以很难设计出具有较高放大率(高变焦比)的变焦 透镜。在实际当中,变焦比被限定到最大仅为初始值的3倍。
根据这种结构,当透过双目透镜接收到的光320被用于由长条棱镜 316合成三维影像时,长条棱镜316的特征将待用光320的强度限制为最 大25%。
例如,当开发的透镜的F数为2.8时,仅可用最大l/4的光强,因为 长条棱镜316被用于合成从左右侧发出的光。结果,得到F5.6的透镜。 此外,如果长条棱镜316制造得不是非常精确,就可能形成双重影像。
为了解决长条棱镜316仅可使用25%光强的问题, 一种方法是在图 3的结构中并入分光器。利用分光器能够使用最多50%的光强。然而, 100%使用仍不可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维摄像透镜系统,其中通 过设置由从以下组中选择的元件构造的光透射器/反射器而不是长条棱镜 或分束器,可以获得较高变焦比和较高分辨率的三维影像,而不会损失 光强,所述组包括全反射镜和交替反射/透射的旋转盘、全反射镜和形成 反射镜的检流计,或全反射镜和数字反射镜。此外,利用一个孔径单元
而不是利用双目透镜的两个孔径单元(未示出)获得了简单的结构。具 体来讲,在这种三维摄像透镜系统中,第一中继透镜的焦距被形成为等 于第二中继透镜的焦距,由此获得为1的放大率,并且经由第一中继透 镜透射的光平行地传播到第二中继透镜以进行平行入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三维摄像透镜系统,该系统包括设 置在其光学系统前部的前透镜;形成在前透镜后面的第一中继透镜;形
成于第一中继透镜后面从而使左影像和右影像的光交替地透射或反射的 光透射器/反射器;形成在光透射器/反射器后面从而补偿入射光的影像质 量的第二中继透镜;形成在第二中继透镜后面从而将经由第二中继透镜 入射的经补偿的光的影像质量分为红、绿、蓝三原色分量的混色棱镜; 以及CCD,其中第一中继透镜的焦距被形成为等于第二中继透镜的焦距, 由此获得为1的放大率,因此第一中继透镜的前焦点位于从轴向观察光 时由前透镜形成的像点上,从而经由第一中继透镜透射的光平行地传播, 以平行地入射到第二中继透镜上,由此在像平面上形成焦点。
在本发明的上述方面中,该光透射器/反射器可以用从由全反射镜和 旋转盘、全反射镜和检流计,或全反射镜和数字反射镜构成的组中选择 的元件来构成。
另外,该前透镜可以由可拆装变焦透镜或定焦透镜来构成。 另外,该检流计可以有一个或两个反射镜,并且该反射镜可左/右或 上/下旋转。
另外,该检流计可以被构造为使得该反射镜的角度为相对于经由中 继透镜入射的光成0。或45° 。
另外,在该检流计中,当反射镜的角度为0°时左侧光可以透射并 被导向CCD,而当反射镜的角度为45°时右侧光可以反射并被导向 CCD。
另外,该旋转盘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孔。
根据本发明的三维摄像透镜系统,利用从由全反射镜、旋转盘、检 流计和数字反射镜组成的组中选择的元件构造的、组合了具有相同焦距 并且放大率为1的第一中继透镜和第二中继透镜的光透射器/反射器,得
到了可以在一个CCD上形成由前透镜形成的影像而不会损失光强的出色 优点。
另外,与常规的利用两套透镜系统的三维影像拍摄方法相比,双目 透镜之间的距离可减少到65mm。此外,与采用长条棱镜的常规结构和釆 用分束器的常规结构相比,可获得没有光强损失的三维影像。此外,通 过仅替换位于前部的前透镜,可容易地实现透镜替换。
图1是例示了利用两个透镜来拍摄三维影像的常规方法的示意图; 图2是例示了用于利用常规双目免调焦转接器来拍摄三维影像的光
学系统的结构的图3是例示了用于利用常规长条棱镜来拍摄三维影像的光学系统的
结构的图4A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的三维摄像透镜系统的光透射器/反射器的 一部分的旋转盘的示意图4B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采用图4A的旋转盘和全反射镜的三维 摄像透镜系统的光路及其结构的图5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中继透镜的结构和光路的图6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三维摄像透镜的前透镜的操作状态的
图7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透射器/反射器的图; 图8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光透射器/反射器的图; 图9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光透射器/反射器的图; 图IOA和10B是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光透射器/反射器
的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光透射器/反射器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三维摄像透镜系统。
参考图4A和图4B,三维摄像透镜系统的前部设置有由定焦透镜或 变焦透镜构成的前透镜41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前透镜410是由第一透镜组411、第二透镜 组412、第三透镜组413、第四透镜组414以及作为主透镜组的第五透镜 组415构成的变焦透镜。前透镜410可用作定焦透镜或变焦透镜。然而, 在下面的描述中,前透镜将限于变焦透镜。
前透镜410的第一透镜组411充当焦距调节器,允许清晰地对附近 物体成像。即,随着物体靠近,该焦距调节器向前移动,使得CCD 480 检测到清晰影像。
第二透镜组412、第三透镜组413以及第四透镜组414被称为放大 率变化系统,该系统在向前和向后移动时改变了变焦透镜系统的焦距, 从而改变了物体的大小和像角。
第五透镜组415,即主透镜组,允许最终形成清晰影像。
前透镜410的第五透镜组415后面设置有第一中继透镜420。
第一中继透镜420后面设置有光透射器/反射器430,使得左右影像 的光束交替透射或反射。
光透射器/反射器430包括用于改变光路的全反射镜431-1、 431-2和 431-3,以及替代长条棱镜、具有借以交替进行透射和反射的一个或多个 孔432a的旋转盘432。旋转盘432通过电机432b来旋转。
光透射器/反射器430后面设置有孔径单元450,以通过调节光束(或 光)透射的孔径来调节光强。
在此,孔径单元450和旋转盘432被设计为共轭(共轭是指一对点、 线或数字之间的这样的关系,即,特定地相关,使得即使在所述对互换 时它们的特性也不改变)。由此,放置旋转盘432使之充当另一孔径单元。
因此,孔径单元450可设置在前透镜410的第四透镜组414与第五 透镜组415之间。另选的是,孔径单元450可设置在靠近光透射器/反射 器430的旋转盘432的位置之后。
为了保持共轭条件,从变焦透镜出射的主光必须在变焦过程中(放 大率根据焦距变化而改变)保持特定角度。为此,设置在前透镜410的
第四透镜组414与第五透镜组415之间的孔径单元450的位置以及第五 透镜组415的位置必须被设计为在变焦过程中不变,以使主光保持恒定 的出射角度。
然而,如果孔径单元450的位置在变焦过程中必须可变,则设置在 孔径单元450后面的光学系统的位置必须改变,以使得从变焦透镜出射 的主光保持恒定角度。
孔径单元450可设置在前透镜410的第四透镜组414与第五透镜组 415之间,或者可设置在靠近光透射器/反射器430的旋转盘432的位置 之后。如果是这样,则为了保持共轭条件,必须将中继透镜设计成,使 得变焦透镜的主光的角度与中继透镜的主光的入射角精确重合。
孔径单元450的后面设置有第二中继透镜460。
第二中继透镜460的后面设置有混色棱镜470。 CCD 480设置在混 色棱镜470的后面。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当前透镜410形成影像的像平面的位置与第一 中继透镜420的前焦点位置对准时,透射过第一中继透镜420的光变为 平行光,接着穿过旋转盘432的孔或在没有孔的位置被反射。
利用第二中继透镜460,平行光在设置于混色棱镜470后面的CCD 480上形成影像。
混色棱镜470将入射光分为红、绿、蓝三原色分量,以在CCD 480 上形成影像。
使用大特写时,全反射镜431-1、 431-2和431-3不仅改变聚散度, 而且改变光方向。这是按照与图3的两个全反射棱镜315绕着临近物体 旋转相同的原理进行的。
全反射镜431-1和431-3以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而全反射镜431-2 和431-3以彼此相同的方向旋转,由此实现了简单的机械结构。
在本发明的三维摄像透镜系统中,前透镜410的焦距为7.53mm到 75.3mm。变焦透镜的变焦比为10, F数(F#)为2.8。
CCD 480的尺寸是2/3英寸(实际形成影像的区域的对角线长度为 llmm),其宽高比为16: 9。因此,CCD 480的尺寸变为9.59mm宽(水
平)x 5.39mm深(垂直)。
如果焦距为7.53mm,则计算出如下视角水平角度为65° [=2X tan-1(9.59/(2X7.53))],垂直角度为36.6°[=2Xtan-1(5.39/(2X7.53))],对角 为74.6° [=2 Xtan-1(11/(2X7.5))]。
在最大特写长度为700mm的情况下,以2.658° [=tan-1(65/2/700)]观 察到了位于65mm双目距离中心的物体,这被称为聚散度变化(vergence variation)。变焦透镜必须被设计成,使其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最大67.658° (=65° + 2.658°)处拍摄影像。转换为对角时,必须将变焦透镜涉及成,使 得可在12.1mm的对角线长度下保持较高的成像质量。
因此,此透镜被设计成具有比通常透镜宽了 10%[=(12.1-11)/11]的视角。
第一中继透镜420也按照前透镜410的方式进行设计,以适合对角 线长度为12.1mm的影像。另一方面,第二中继透镜460被设计成具有与 CCD480相同的llmm的对角线长度。
这是因为全反射镜431-2和431-3旋转的角度是临近物体的视角改变 的一半。结果,反射角得到对准,使得能够完全补偿视角的变化。因此, 从全反射镜431后面的位置开始均匀地形成了光路。
第一中继透镜420和第二中继透镜460的焦距为40mm, F数等于 2.8,与前透镜410相同。
旋转盘432和孔径单元450都可具有光穿过的直径为14.29mm (=40/2.8)的孔径。
总体而言,如图5所示(示出了被设计成放大率为1的中继透镜的 结构和光路),当第一中继透镜420的焦距与第二中继透镜460的焦距相 同,使得每个中继透镜的放大率都变为1时,变焦透镜的F数等于每个 中继透镜的F数。另一方面,当第一中继透镜420的焦距与第二中继透 镜460的焦距不同时,以不同概念来实现此设计。
例如,假设第一中继透镜420的焦距为40mm,而第二中继透镜460 的焦距是60mm。在此情况下,通过利用中继透镜单元作为放大率为1.5 的光学系统,即使由变焦透镜形成的影像的对角线长度为7.333mm,由
于中继透镜单元将其放大了 1.5倍,对角线长度在CCD 480的位置处也 变为llmrn。
因此,变焦透镜的尺寸大小可最小化,因此有利的是,可将双目距 离保持为65mm。
然而,为了使总体光学系统的F数为2.8,必须将变焦透镜设计成F 数为1.87 (=2.8/1.5)。
在根据本发明的三维摄像透镜系统的前透镜410的变焦透镜的工作 状态下,如图6所示,当前透镜410形成的像平面的位置与第一中继透 镜420的前焦点位置对准时,穿过第一中继透镜420的光变为平行光。 接着,光经由光透射器/反射器430、孔径单元450、第二中继透镜460 以及混色棱镜470在CCD 480上形成影像。在此情况下,广角,中焦, 以及长焦类型的结构和光路根据其特征而改变。 [第一实施方式]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代替光透射器/反射器的旋转 盘而设置的检流计。参照图7,位于左右两侧的两个前透镜410保持了 65mm的双目距离并设置在前部,使得影像形成在前透镜410后面的空间 内。利用第一中继透镜420将影像转换为平行光。同时,使用全反射镜 431-1和431-2,从而通过检流计433来合成影像,其中两个反射镜433-1 和433-2以50°接合。因此,影像经由第二中继透镜460形成在CCD480 上。
具体来讲,对于光反射操作,在被构造成使得反射镜433-1和433-2 以50。形成在两侧的检流计433中,从左侧初始入射的光被全反射镜431-1 反射,并由此向右侧偏斜(refract) 了 90°。在此情况下,如果检流计433 逆时针旋转了40。,则光被反射镜433-2反射,偏斜90°,由此被导向第 二中继透镜460。
相反,初始从右侧入射的光被全反射镜431-2反射,由此向左侧偏 斜了 90。。
在此情况下,如果检流计433顺时针旋转了 40°,则光被反射镜433-1 反射,偏斜90°,由此被导向CCD480。[第二实施方式]
图8例示了根据本发明二实施方式的代替光透射器/反射器430的旋 转盘432而设置的检流计。参照图8,两个前透镜410保持了 65mm的双 目距离,并且光经由这两个前透镜410入射,以在前透镜410后面的空 间内形成影像。利用第一中继透镜420将影像变为平行光。同时,使用 全反射镜431-1和431-2,从而通过附接了反射镜434-1的检流计434来 合成影像。因此,影像经由第二中继透镜460形成在CCD上。
具体来讲,对于由反射镜434-1构成的检流计434的光反射操作, 初始从左侧入射的光被全反射镜431-1反射,由此向右侧偏斜了90。。在 此情况下,如果检流计434顺时针旋转90。,则光被反射镜434-1反射, 偏斜90°,由此被导向CCD。
相反,初始从右侧入射的光被全反射镜431-2反射,接着向右侧偏 斜90。。
在此情况下,如果检流计434逆时针旋转90。,则光被反射镜434-1 反射,偏斜卯。,由此被导向第二中继透镜460。
因此,构造出了具有一个反射镜的检流计434,以形成相对于全反 射镜431-1和431-2的大致Y形状。随着检流计反复地旋转卯。,左/右影 像的光束交替反射。结果,可在CCD上交替地形成左/右影像,而不会像 使用长条棱镜的情况那样出现光强损失。
图9例示了根据本发明三实施方式的代替光透射器/反射器430的旋 转盘432而设置的检流计。参照图9,两个前透镜410保持了 65mm的双 目距离,并且光经由这两个前透镜410入射以在前透镜410后面的空间 中形成影像。利用第一中继透镜420将影像转换为平行光。同时,使用 全反射镜431-1和431-2,从而通过附接了反射镜435-1的检流计435来 合成影像。因此,影像经由第二中继透镜460形成在CCD上。
具体来讲,对于由反射镜435-1构成的检流计435的光反射操作, 初始从左侧入射的光被全反射镜431-1反射并由此偏斜到右侧。在此情况 下,如果检流计435顺时针旋转了远小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检流计434所
旋转的角度,则光被反射镜435-1反射,由此被导向第二中继透镜460。 相反,初始从右侧入射的光被全反射镜431-2反射,接着偏斜到左侧。 在此情况下,如果检流计435逆时针旋转了远小于第二实施方式的
检流计434所旋转的角度,则光被反射镜435-1反射,由此被导向第二中
继透镜460。
因此,构造出了具有一个反射镜的检流计435从而形成了相对于全 反射镜431-1和431-2的大致W形状。随着检流计反复地向左右侧旋转, 左/右影像的光束交替反射。结果,可在CCD上交替地形成左/右影像, 而不会像使用长条棱镜的情况那样出现光强损失。
图IOA和10B例示了根据本发明四实施方式的代替光透射器/反射器 的旋转盘而设置的检流计。参照图IOA和IOB,经由前透镜410和第一 中继透镜420入射的光通过全反射镜431-1、 431-2和431-3而反射。光 随后被发送到相对于全反射镜431-1、 431-2和431-3非对称设置/形成的 检流计436。随后光根据检流计436的角度变化而透射或反射。
具体来讲,如图IOA所示,当检流计436被设置为与并行光成0。时, 左侧平行光被透射随后向CCD传播,而如图IOB所示,当检流计436被 设置为与平行光成45°时,右侧平行光被反射并向CCD传播。
在此情况下,检流计436被构成为,使得反射镜436-1左/右旋转或 上/下移动以便光透射/反射。
下面将详细描述被构成为可向左/右侧旋转的检流计436的操作。当 从第一中继透镜420左侧入射的平行光发生透射并由此向CCD传播时, 检流计436向左/右侧旋转从而相对于平行光成0°。当从第一中继透镜420 右侧入射的平行光发生反射并因此向CCD传播时,检流计436向左/右侧 旋转从而相对于平行光成45°。
在此情况下,如果检流计436被定位成相对于透射的光成0。,则光 发生透射而不被反射。
下面将描述被构成为可上/下移动的检流计436的操作。当从第一中 继透镜420左侧入射的平行光发生透射并由此向CCD传播时,检流计436
向上移动从而使反射镜436-1不遮蔽平行光。当从第一中继透镜420右侧 入射的平行光发生反射并由此被导向CCD时,检流计向下移动从而相对 于平行光成45°。
在此情况下,如果检流计436向上移动以使得透射光不被阻挡,则 光发生透射而不被反射。
当检流计436被设置为与透射光成45。时,光偏斜90°,由此传播。
艮口,根据这种检流计436被设置为相对于透射平行光成0。或45°的 结构,在移动其位置之前,检流计436固定在45。,并因此被设置为相对 于平行光成45。。因此,从第一中继透镜420右侧入射的平行光被反射以 导向CCD。在检流计436向上移动之后,检流计436不在光传播的位置 上。因此,从第一中继透镜420右侧入射的光不能被导向CCD,而仅是 从第一中继透镜420左侧入射的光被导向CCD。
[第五实施方式〗
图11例示了根据本发明五实施方式的代替光透射器/反射器430的 旋转盘432而设置的数字反射镜装置(DMD)。参照图11,经由前透镜 410和第一中继透镜420入射的光被全反射镜431-1和431-2反射,接着 被发送至DMD 437而再次反射。经DMD 437反射的光被发送至第二中 继透镜460。
DMD 437有多个反射镜单元。每个反射镜单元都同时地向左侧和右 侧旋转。因此,经第一中继透镜420透射的平行光被发送至第二中继透 镜460。
DMD 437还被设置为相对于全反射镜431-1和431-2具有大致W形状。
因此,在本发明的三维摄像透镜系统中,在双目距离为65mm并设 置在前部的前透镜410后面的空间内形成影像,并且利用第一中继透镜 420将影像转换为平行光。接着,在全反射镜431-1、 431-2和431-3、旋 转盘、检流计以及DMD的共同作用下对平行光进行合成。结果,禾U用第 二中继透镜460在CCD上形成了影像。
权利要求
1、一种三维摄像透镜系统,该三维摄像透镜系统包括设置在其光学系统前部的前透镜;形成在该前透镜后面的第一中继透镜;形成于第一中继透镜后面从而使左影像和右影像的光交替地透射或反射的光透射器/反射器;形成在该光透射器/反射器后面从而补偿入射光的影像质量的第二中继透镜;形成在第二中继透镜后面从而将经由第二中继透镜入射的经补偿的光的影像质量分为红、绿、蓝三原色分量的混色棱镜;以及CCD,其中第一中继透镜的焦距被形成为等于第二中继透镜的焦距,由此获得为1的放大率,因此第一中继透镜的前焦点位置位于从轴向观察光时由前透镜形成的像点上,从而经由第一中继透镜透射的光平行地传播,以平行地入射到第二中继透镜上,由此在像平面上形成焦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摄像透镜系统,其中该光透射器/反 射器是用从由全反射镜和旋转盘、全反射镜和检流计,或全反射镜和数 字反射镜构成的组中选择的元件构成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摄像透镜系统,其中该前透镜是由可 拆/装变焦透镜或定焦透镜构成的。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摄像透镜系统,其中该检流计有一个 或两个反射镜,并且该反射镜可左/右或上/下旋转。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维摄像透镜系统,其中该检流计被构造 为使得该反射镜的角度相对于经由中继透镜入射的光成O。或45° 。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维摄像透镜系统,其中在该检流计中, 当该反射镜的角度为0°时左侧光透射并被导向该CCD,而当该反射镜 的角度为45°时右侧光反射并被导向该CCD。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摄像透镜系统,其中该旋转盘有一个 或更多个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维摄像透镜系统,它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其中设置了左和右影像传感透镜,并且对光进行合成以在单各CCD(电荷耦合器件)上成像,从而防止光强损失。
文档编号G02B27/22GK101395519SQ200780007711
公开日2009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2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6日
发明者郑晋澔, 韩完教 申请人:郑晋澔;韩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