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显示器及其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2627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平面显示器及其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面显示器及其直下式背光模块,尤指一种适用 于非自发性发光的平面显示器及其直下式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对于非自行发光的液晶显示面板来说,需依赖置于面板后方的背光模 块提供光源,以显示画面。然而,在现有技术中,背光模块主要分为直下
式背光模块(Direct Type Backlight )及侧光式背光模块(Edge Light Type Backlight ),其中又以直下式背光模块为大尺寸显示面板背光源的 技术主流。
请参考图1所显示的现有直下式背光模块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中所 示,直下式背光模块1的侧胶框15与背板11间设置有数支冷阴极荧光灯 管13。侧胶框15开设有多个开口,各个开口中均容置有一冷阴极荧光灯 管13的一端缘,且每一冷阴极荧光灯管13均通过两端的橡胶垫圈14吸 收因晃动或共振所产生的震动。冷阴极荧光灯管13下方的背板11上设置 一反射板12,以增进冷阴极荧光灯管13向前方显示面板处所发出的光源。
然而,当在液晶显示器生产制造过程中,若需要开发装设不同数目冷 阴极荧光灯管13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时,举例来说由原本的五支冷阴极荧光灯管13的直下式背光模块1改为装设四支冷阴极荧光灯管13的直下 式背光模块,对于现有的结构来说,必须针对侧胶框15的开口数目及位 置进行重新设计。因此,需修整或重新制造侧胶框15的模具。然而侧胶 框15的体积庞大,其模具亦然,不论修模或重新开模均将大幅增加模具 费用,并且除此的外还有产生模具损伤的疑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包括 一背板、多个光 源、 一侧框、多个第一缓冲组件以及多个第二缓冲组件。光源设置于背板 上,侧框配置于背板的侧边,且侧框具有一开口。第一缓冲组件分别连接 于上述光源,其中第一与第二缓冲组件则交错配置于侧框的开口中。
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平面显示器,包括 一显示面板、一
驱动模块以及一直下式背光模块。驱动模块电性连接显示面板,且控制显
示面板的操作。直下式背光模块承载显示面板,并包括 一背板、多个光 源、 一侧框、多个第一缓冲组件以及多个第二缓冲组件。光源设置于背板 上,侧框配置于背板的侧边,且侧框具有一开口。第一缓冲组件分别连接 于上述光源,其中第一与第二缓冲组件则交错配置于侧框的开口中。
上述显示面板可为任何非自发性发光的显示面板,较佳为一液晶显示
面板(LCD Panel )。上述驱动模块可为任意形式的电路结构,较佳为集 成电路芯片。上述驱动模块包括一时序控制器、至少一栅极驱动器与至少 一源极驱动器。上述时序控制器可提供频率或外部显示数据至栅极驱动器 及源极驱动器,而栅极驱动器及源极驱动器则可根据上述频率或外部显示 数据分别产生控制信号及显示数据,以提供至显示面板。在本实用新型中,上述第二缓冲组件与第一缓冲组件之间可为任意方 式组合,且可相互嵌合,较佳为卡扣组合。其可以在第二缓冲组件的两侧 更分别设置一凹陷部,并在第一缓冲组件的两侧对应凹陷部的处亦分别设 置一凸出部,以透过凸出部与凹陷部的卡扣机制,使第二缓冲组件与第一 缓冲组件嵌合。或者,第一与第二缓冲组件之间的嵌合亦可透过在第二缓 冲组件的两侧分别设置一凸出部,并在第一缓冲组件的两侧对应凸出部之 处亦分别设置一凹陷部,以透过凸出部与凹陷部的卡扣机制达成卡扣组 合。
继而,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与第二缓冲组件可使用具有弹性的任意材质 制作,如橡胶、塑料等材质。因此,第一与第二缓冲组件可吸收震动以保 护光源。
上述第一缓冲组件具有一孔洞,以供光源连接套合于其中。第一及第 二缓冲组件与光源的配置关系并无限定。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灯管的电极 端连接套合于第一缓冲组件中。此外,第一与第二缓冲组件于开口中产生 形变而稳定其配置。上述第一及第二缓冲组件的数量无限定,然较佳为第 一缓冲组件的数量大于第二缓冲组件的数量。本实用新型光源之间的距离 长度无限定,因第一与第二缓冲组件交错配置,因此第二缓冲组件的宽度 影响上述光源之间的距离长度。其次,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改变光源 之间的距离,如需要开发多种装设不同数目光源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时, 可调整第二缓冲组件的宽度,如修改第二缓冲组件模具的宽度或重新制 作第二缓冲组件的模具,以调整光源之间的长度而达到装设不同数目光源 于背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平面显示器及其直下式背光模块中,可更包括一反射板,其设置于上述背板上以增进光源的有效利用率。
又,本实用新型的光源可为任意形式的光源,较佳为热阴极荧光灯管
或冷阴极荧光灯管等。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背板使用比热小的材质,如金属材质制作的背
板,且其以铁或铝等金属制作的背板为较佳。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平面显示器及其直下式背光模块是透过第一缓冲
组件固定光源,并利用第二缓冲组件调整光源之间的距离。因此,仅需改
变第二缓冲组件的模具宽度,无需对背板或侧框进行修改,即可改变光源
间的距离或光源的数目。此外,本实用新型更可降低开模、修模及制造费用。


图1是现有技术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显示器剖面示意图; 图2B是图2A实施例中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A实施例中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结构爆炸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直下式背光模块l、 23 反射板12、 241 橡胶垫圈14 平面显示器2 驱动模块22
背板ll、 231 冷阴极荧光灯管13、 232 侧胶框15 显示面板21 第一缓冲组件233第二缓冲组件234
框235
凸出部236
凹陷部237
开口 238
容置空间239
孔洞240
宽度h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一并参考图2A及图2B,图2A显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 的平面显示器结构剖面图,图2B显示图2A的直下式背光模块23的结构 示意图。
如图中所示,平面显示器2主要包括一显示面板21、 一驱动模块22 及一直下式背光模块23。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1为一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TFT-LCD Panel ),且显示面板21是被承载于直下式背光模块23的上方。直下式 背光模块23向显示面板21投射一背光源,以供显示面板21显示画面。 显示面板21电性连接驱动模块22,且接收来自驱动模块22的控制信号, 驱动模块22透过上述控制信号控制显示面板21的操作。此外,显示面板 21亦从驱动模块22接收多个显示数据,并根据上述显示数据改变液晶的 光学特性以显示画面。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模块22包括一时序控制器(图中未示)、至少 一栅极驱动器(图中未示)与至少一源极驱动器(图中未示)。时序控制 器提供至少一频率及多个外部显示数据至栅极驱动器及源极驱动器,而栅 极驱动器是根据上述频率及外部显示数据产生至少一栅极控制信号,源极 驱动器则是根据上述频率及外部显示数据产生上述显示数据。栅极驱动器显示面板21的薄膜晶体管栅极(图中未示)处 以控制栅极的开启/关闭,而当栅极于开启状态时,源极驱动器传送显示 数据至薄膜晶体管源极(图中未示)处以控制此处液晶的光学特性,并通
过此控制显示面板21显示画面。
如图2B及图3所示,直下式背光模块23主要包括一背板231、 一反 射板241、五支冷阴极荧光灯管232、十个第一缓冲组件233、八个第二缓 冲组件234以及二个侧框235。
背板231凹设有一容置空间239,此容置空间239可容置五支冷阴极 荧光灯管232。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反射板241设置于容置空间239的底 部。此外,本实施例的背板231为一铝背板。
本实施例的第一缓冲组件233为橡胶垫圈,其可吸收震动。第一缓冲 组件233皆分别包括一孔洞240 (绘示于图3 ),孔洞240的孔径近似于 冷阴极荧光灯管232两端缘的管径。而在冷阴极荧光灯管232两端缘上分 别连接一第一缓冲组件233,精确地说,冷阴极荧光灯管232两端的电极 端是分别套合于一第一缓冲组件233的孔洞240中。所以,第一缓冲组件 233的数目为冷阴极荧光灯管232数目的两倍。
上述八个第二缓冲组件234为射出成形的橡胶缓冲材。由于橡胶塑型 的制造过程简易,且所需模具尺寸较小,所以第二缓冲组件234的制造成 本低廉。图2B中是显示直下式背光模块23被装设完成后的状态,该些第 二缓冲组件234嵌合该些第一缓冲组件233,且第二缓冲组件234与第一 缓冲组件233交错配置于侧框235的一开口 238 (示于图3 )中。意即四 个第二缓冲组件234设置于冷阴极荧光灯管232同一侧的五个第一缓冲组 件233之间;而另外四个第二缓冲组件234设置于冷阴极荧光灯管232相
9同另一侧的五个第一缓冲组件233之间。因此,本实施例第二缓冲组件234 的数目为第一缓冲组件233总数减去二。第二缓冲组件234的宽度h (示 于图3)决定冷阴极荧光灯管232之间的距离长度。在本实施例中,冷阴 极荧光灯管232透过八个宽度相同的第二缓冲组件234而等距设置于容置 空间239中。因此,可透过调整第二缓冲组件234的宽度h以达到改变各 个冷阴极荧光灯管232之间的距离。
此外,另请一并参考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直下式背光模块23爆炸图。 由图3中可以观察出,在本实施例的第一缓冲组件233的两侧上分别 设置有一凸出部236,凸出部236为凸出的半圆柱体。而在邻近的第二缓 冲组件234对应凸出部236的位置处则设置有一凹陷部237,凹陷部237 为一沟槽。凸出部236可滑动扣合于凹陷部237中以达到第一缓冲组件233 与第二缓冲组件234间的卡扣组合。
冷阴极荧光灯管232与背板231的组合是透过侧框235、第一缓冲组 件233与第二缓冲组件234来达成。意即,第一缓冲组件233与第二缓冲 组件234是紧配于侧框235的开口 238中,且冷阴极荧光灯管232是透过 其电极端(冷阴极荧光灯管232的二端)套合于第一缓冲组件233的孔洞 240中。并且,第一缓冲组件233与第二缓冲组件234是以交错排列的方 式配置。
上述二侧框235上分别包括有一开口 238,在组立侧框235之后,第 一缓冲组件233及第二缓冲组件234即容置于开口 238中。在本实施例中, 开口 238的宽度是小于五个第一缓冲组件233与四个第二缓冲组件234宽 度的总和。举例来说,其间相差值可为数公厘(mm )或数微米(uni ), 以使第一缓冲组件233及第二缓冲组件234产生形变,进而使第一缓冲组件233及第二缓冲组件234稳定设置于开口 238中。
然而,若需要增减直下式背光模块23中组装的冷阴极荧光灯管232 数目,可以重新制作宽度不同的第二缓冲组件(图中未示)并将其与第一 缓冲组件233、背板231及侧框235组立以达到上述要求。新设计的第二 缓冲组件可针对其模具的宽度h的大小作改变以符合需求,而无需对背板 231或侧框235的模具作修改或重新设计。制作第二缓冲组件的模具相较 于制作背板231或侧框235的模具小很多,因此无须耗费许多成本订制第 二缓冲组件的生产模具。所以,组装不同数目冷阴极荧光灯管232的直下 式背光模块23便不需要耗费较多的成本。因此,本实施例提供弹性变化 冷阴极荧光灯管232数目与其间距离的简易解决方法。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二缓冲组件234两侧上的设 置凸出部236,第一缓冲组件233在对应凸出部236位置处设置凹陷部237, 以达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卡扣组合效果。在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 凸出部236的外型可以是一半球体或其它形状的凸起物,而凹陷部237的 外型则为对应凸出部236的开口或沟槽。
从上述说明中可以得知,本实用新型的平面显示器及其直下式背光模 块是透过第一缓冲组件连接光源,并且利用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 交错配置于侧框,以达成光源与背板的组合。因此仅需针对第二缓冲组件 的模具的宽度作改变,而无需对背板或侧框进行改变,即可改变光源间的 距离或光源数目,进而达到降低开模、修模及制造费用。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实用新型所主张的权利 范围自应以申请专利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权利要求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背板;多个光源,设置于该背板上;一侧框,配置于该背板的侧边,且该侧框具有一开口;多个第一缓冲组件,分别连接于该些光源;以及多个第二缓冲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与第二缓冲组件交错配置于该侧框的该开口中。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 冲组件嵌合所述第一缓冲组件。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 冲组件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凹陷部,而所述第一缓冲组件的两侧更分别具有 一凸出部。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 冲组件的两侧分别具有一凸出部,而所述第一缓冲组件的两侧更分别具有 一凹陷部。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 冲组件为橡胶缓冲材或塑料缓冲材。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 冲组件为橡胶缓冲材或塑料缓冲材。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反 射板,设置于该背板上。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 冷阴极荧光灯管或热阴极荧光灯管。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式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背板的材 质为金属。
10、 一种平面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显示面板;一驱动模块,电性连接该显示面板,且控制该显示面板的操作;以及 一直下式背光模块,承载该显示面板,并包括一背板、多个光源、一 侧框、多个第一缓冲组件以及多个第二缓冲组件,所述光源设置于该背板 上,该侧框配置于该背板的侧边,且该侧框具有一开口,所述第一缓冲组 件分别连接于所述光源,其中所述第一与第二缓冲组件交错配置于该侧框 的该开口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平面显示器及其直下式背光模块,其是透过开设于侧框上的开口容置交错配置的第一缓冲组件及第二缓冲组件。此设计可改变光源间的距离或光源数目,而无需对尺寸较大的背板或侧框进行改变。因此,本实用新型可降低制造成本。
文档编号G02F1/13GK201152918SQ20082000190
公开日2008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3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3日
发明者吴敏伦 申请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