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照相机的内置闪光灯弹出机构及照相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设置在照相机本体上的内置闪光灯的弹起或弹出机构。
背景技术:
一些照相机被构造为具有当照亮背景需要闪光时从照相机本体弹出的内置闪光灯。通过将闪光放置在尽量远离照相光轴处可防止从闪光灯装置中发射的光引起的光晕和红眼效应。例如,弹起机构可包括在其顶端上具有闪光灯的轴。该轴能够在竖直方向上滑动,并被弹簧向上偏压。当缩回闪光灯时,轴缩回照相机本体内,且其位置通过接合机构来固定。当用闪光灯照射时,用户操纵释放接合的滑块旋钮,从而弹簧将轴推起,并且闪光灯从照相机本体中弹起(如Kokai 2009-086226中所公开的)。
实用新型内容当照相机的尺寸减小时,内置闪光灯在照相机本体上的位置会更加靠近照相光轴,从而会增加光晕效应和红眼效应。特别的是,对于紧凑的可更换镜头的照相机来说,当使用短焦距镜头时,这些效应会很明显。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照相机来说,闪光灯应该移动进一步远离所述光轴。然而,当照相机本体的尺寸减小时,弹起机构中的轴的长度也会减小,因此在现有技术中,闪光灯与所述光轴的偏移是不足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了一种能够伸出内置闪光灯使其相对远离所述光轴的用于紧凑照相机的弹出机构。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照相机的内置闪光灯弹出机构。所述弹出机构包括轴构件、臂构件、闪光灯支撑构件、第一偏压构件、第二偏压构件和第三偏压构件。轴构件能够沿第一轴线线性移动。臂构件的一端绕垂直于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枢转地固定在轴构件的末端。闪光灯支撑构件绕平行于第二轴线的第三轴线枢转地固定在臂构件的另一端。第一偏压构件沿第一轴线偏压轴构件,第二偏压构件将臂构件围绕第二轴线对着轴构件偏压,且第三偏压构件将闪光灯支撑构件围绕第三轴线对着臂构件偏压。内置闪光灯通过将内置闪光灯弹出以增加其与镜头光轴的距离的共面运动而从照相机本体中伸出。这些运动包括通过第一偏压构件使轴构件沿第一轴线的平移、通过第二偏压构件使臂构件绕第二轴线的转动、以及通过第三偏压构件使闪光灯支撑构件绕第三轴线的转动。进一步地,闪光灯支撑构件沿第一轴线平移以增加其与光轴的距离,并转动以进一步使闪光灯支撑构件远离光轴。进一步地,当内置闪光灯处于弹出位置时,第三轴线的位置相对于第一轴线比第二轴线更加靠近照相机本体的内部。进一步地,第一、第二和第三偏压构件的偏压力被选择成当闪光灯支撑构件沿第一轴线的方向朝向照相机本体从弹出位置被下压时,在轴构件沿第一轴线朝向照相机本体的内部移动之前,闪光灯支撑构件和臂构件围绕第三轴线和第二轴线转动。[0010]进一步地,闪光灯支撑构件在平行于成像装置的成像表面的平面中移动。进一步地,臂构件设置在闪光灯支撑构件的后面。进一步地,臂构件能够缩回闪光灯盖内。进一步地,轴构件设置成邻近照相机本体的边缘。进一步地,围绕第二轴线和第三轴线的转动偏压力的方向彼此相反。进一步地,设置在闪光灯支撑构件上的闪光本体的横向轴线平行于成像装置的水平边缘。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设置有前述内置闪光灯弹出机构的照相机。具体地,该照相机包括用于伸出内置闪光灯的弹出机构,所述弹出机构包括轴构件,能够沿第一轴线线性地移动;臂构件,其一端围绕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枢转地固定在所述轴构件的末端;闪光灯支撑构件,其围绕平行于所述第二轴线的第三轴线枢转地固定在所述臂构件的另一端;第一偏压构件,沿所述第一轴线偏压所述轴构件;第二偏压构件,将臂构件围绕第二轴线对着轴构件偏压;第三偏压构件,将闪光灯支撑构件围绕第三轴线对着臂构件偏压;以及所述内置闪光灯通过使所述内置闪光灯弹出以增加其与镜头的光轴的距离的共面运动而从照相机本体中伸出,所述运动包括通过所述第一偏压构件使所述轴构件沿所述第一轴线的平移、通过所述第二偏压构件使所述臂构件绕所述第二轴线的转动、以及通过所述第三偏压构件使所述闪光灯支撑构件绕所述第三轴线的转动。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设置有内置闪光灯机构的照相机,内置闪光灯机构包括轴构件、臂构件和闪光灯支撑构件。轴构件沿第一轴线可线性移动。臂构件的一端绕垂直于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枢转地固定在轴构件的末端。闪光灯支撑构件绕平行于第二轴线的第三轴线枢转地固定在臂构件的另一端。内置闪光灯能够在缩回位置与弹出位置之间移动,当轴构件、臂构件、闪光灯支撑构件和每个轴线处于缩回或弹出过程中时它们都共面地运动。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增加闪光灯与所述光轴的偏移,从而能够使闪光放置在尽量远离照相光轴处而能够防止从闪光灯装置中发射的光引起的光晕和红眼效应。
通过以下描述并参考附图将会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在附图中图1为当内置闪光灯缩回时紧凑照相机的前部正视图;图2为当内置闪光灯缩回时紧凑照相机的俯视图;图3为当内置闪光灯缩回时紧凑照相机的右侧正视图;图4为当内置闪光灯缩回时紧凑照相机的前部立体图;图5为当内置闪光灯弹出时紧凑照相机的前部正视图;图6为当内置闪光灯弹出时紧凑照相机的俯视图;图7为当内置闪光灯弹出时紧凑照相机的右侧正视图;图8为当内置闪光灯弹出时紧凑照相机的前部立体图;图9为内置闪光灯单元处于弹出位置中的前部立体图;图10为内置闪光灯单元处于弹出位置中的侧部立体图;图11为照相机本体处于缩回位置中的局部剖切立体图;[0031]图12为照相机本体处于弹出位置中的局部剖切立体图;以及图13为示出内置闪光灯单元的机械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图1-4为紧凑照相机的前部正视图、俯视图、右侧正视图和前部立体图,该紧凑照相机应用有内置闪光灯的弹起(或弹出)机构,诸如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另,在图1-4中,弹起机构缩回照相机本体内。该实施例的紧凑照相机可为可更换镜头的数码照相机。用于连接镜筒的镜头架11可设置在照相机本体10的前面的中心部中。例如,如前部正视图和俯视图中所示,模式转盘12、E-转盘(电子转盘)或轴编码器13和释放按钮14设置在照相机本体10的左手侧上,而内置闪光灯单元15设置在前右手侧上。此外,在照相机本体10的顶部上以及内置闪光灯单元15的后面,设置了用于伸出内置闪光灯单元15的弹起旋钮16。应注意的是,在每个图中,照相机本体10都示为具有从镜头架11上拆卸的镜筒。然而,在图1-3中,虚线表示当镜筒附接至镜头架11时镜筒的光轴L。图5-8为当内置闪光灯单元15处于弹起位置中伸出时照相机本体10的前部正视图、俯视图。右侧正视图和前部立体图,其中图5-8分别对应于图1-4。此外,在图9和图10中示出内置闪光灯单元15处于弹起位置中的前部立体图和侧部立体图。内置闪光灯单元15的弹起机构包括轴构件17、臂构件18和闪光灯支撑构件19。内置闪光灯单兀15的光源(未不出)由闪光灯支撑构件19支撑并被容纳在闪光灯盖20中。此外,在闪光灯盖20的前侧上,设置了用于发出闪光的窗口 21。轴构件17能够在照相机本体10沿竖直方向(第一轴线的方向)线性移动,并通过偏压构件(诸如螺旋弹簧等)相对于照相机本体10被向上偏压。轴构件17的末端设置有转动接头22 (第二轴线),且可形成为字母“L”形状的臂构件18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此外,臂构件18的另一端设置有可转动地支撑闪光灯支撑构件19的转动接头23 (第三轴线)。转动接头22设置有转动的偏压构件(诸如扭簧等),用于偏压臂构件18以相对于轴构件17朝向照相机本体10的外侧转动。转动的偏压构件(诸如扭簧等)也设置在转动接头23上,以便闪光灯支撑构件19沿与转动接头22的偏压方向相反的方向被转动地偏压。即,在图5中,转动接头22沿顺时针方向对臂构件18施加偏压力,且转动接头23沿逆时针方向对闪光灯支撑构件19施加偏压力。转动接头22和23中的每一个都设置有止挡机构以用于将转动限制至预定范围,从而使得臂构件18相对轴构件17的转动、以及闪光灯支撑构件19相对臂构件18的转动(即由每个转动偏压构件引起的那些转动)被限制在预定角范围。此外,由偏压构件使轴构件17进行的平移也由止挡机构限制在预定高度。另,在图5-10中,所有构件的平移和转动运动都由其各自的止挡机构来暂停,以便弹起转换的最终状态如图所示。如图8中所示,凹入的闪光灯座24 (其为对应于闪光灯盖20的形状的凹入部分)形成于由照相机本体10的顶侧面、前侧面和左侧面确定的角落处(图8中的右手侧)。即,当闪光灯缩回时,闪光灯盖20被容纳并适配在凹入的闪光灯座24中,如图4所示,以便整个本体大致形成矩形长方体。[0042]凹入的闪光灯座24设置有轴空隙,其中轴构件17插入该轴空隙中并沿限定前面和左侧面的竖直脊线(图8中的右手侧)缩回。在轴空隙中,杆状导向构件25可设置在竖直方向上,且轴构件17可滑动地与导向构件25A接合,如图9中所示。与导向构件25A平行设置的弹簧导杆25B设置在轴构件17上。螺旋弹簧(未示出)围绕弹簧导杆25B设置。S卩,当轴构件17缩回时,螺旋弹簧被压缩,且轴构件17沿导向构件25A被从照相机本体10向上偏压。当轴构件17被压下、且闪光灯盖20处于凹入的闪光灯座24上时,通过设置在弹起旋钮16与闪光灯盖20之间的锁定机构来固定闪光灯支撑构件19的位置,并且因此弹起机构被保持在缩回位置中。另外,臂构件18位于闪光灯支撑构件19和轴构件17的后侧上,且当闪光灯缩回时,臂构件18并排位于在闪光灯支撑构件19的后面且被容纳在设置于闪光灯盖20内的臂接收空隙中。通过滑动或操纵弹起旋钮16,释放锁定机构与闪光灯支撑构件19的接合,其可保持在如图1-4所示的缩回位置中。因此,在图5的方向“A”上向上推动轴构件17,相对于轴构件17在方向“B”上转动臂构件18,且通过由每个偏压构件施加的相应偏压力使闪光灯支撑构件19相对于臂构件18在方向“C”上转动。应注意的是,图11和图12为照相机本体10的立体图,其中照相机本体的壳体的一部分被剖切以示出轴构件17所插入的轴空隙的内部。图11示出当闪光灯缩回(处于缩回位置中)时的情况,且图12示出当闪光灯伸出(处于弹起位置或弹出位置中)时的情况。轴空隙通过分隔部26和27而与照相机本体10的中心部分分离。分隔部26沿轴构件17的侧面从凹入的闪光灯座24中向下伸出,且其底端到达略微与壳体的底部分离的位置。另一方面,分隔部27设置在更加靠近照相机本体10的中心部分的位置处。分隔部27从底部并平行于分隔部26向上延伸到达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处其顶端所到达的位置略微高于分隔部26的底端。即,照相机本体10的中心部分和轴空隙通过形成于分隔部26和27之间的间隙互相连接,从而使得将电源电路电连接在照相机本体10和闪光本体(未示出)内的导线28能够通过该间隙串接起来。如图中所示,沿由分隔部26和27之间的间隙限定的路径来铺设导线28,以形成类似于字母“N”的形状。此外,导线28从轴构件17的底端插入轴构件17内,并通过穿过转动接头22、臂构件18、转动接头23和闪光灯支撑构件19的内部而连接至闪光灯本体(未示出)。应注意的是,导线28的布置不限于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类似于字母“N”的形状。也可沿类似于字母“S”、“U”等的形状铺设导线28,除非导线28能够在轴构件17进行轴向运动期间被灵活地弯曲。如图12中所示,当闪光灯单元15处于弹起位置中时,沿类似于字母“N”的形状接线的导线紧密地沿分隔部26的底端弯曲。另一方面,当闪光灯单元15处于缩回位置中时,轴构件17如图11中所示地凹陷,且导线28沿照相机本体10的底面而不是沿分隔部26的底端铺设并弯曲。即,分隔部26的底端的位置、分隔部27的顶端和导线28从分隔部27的顶端到轴构件17的长度可根据轴构件17的底端的位置、其位移等来确定;导线28既不在弹起位置中绷紧,也不在缩回位置中被提供有过度松弛。参照图13,将解释本实施例的弹起机构的行为和效果。图13示意地示出内置闪光灯单元15的机械特征。在图13的左侧示出了内置闪光灯单元15的构件当其处于缩回位置时的布置,且在右侧示出处于弹起位置中的布置。应注意的是,在图13中,镜头位于内置闪光灯单元15的左手侧上。在本实施例中,臂构件18可具有对应于字母“L”的形状。臂构件18的短臂部分18A的端部经由转动接头22连接至轴构件17的顶端。在闪光灯的缩回位置中,短臂部分18A在轴构件17的轴向对准,并被容纳在轴空隙内。同时,臂构件18的长臂部分18B朝向照相机本体10的中心区沿横向定向,并平行于照相机本体10的Y轴(见图1和2)。此外,在闪光灯的缩回位置中,闪光灯支撑构件19沿长臂部分18B横向设置。应注意的是,为了方便的目的,图13中的臂构件18的长臂部分18B示于闪光灯支撑构件19的上侧上。实际上,闪光灯支撑构件19位于长臂部分18B的前方并与之相邻。如参照图5所解释的,轴构件17沿轴线“X”(第一轴线)被向上(方向“A”)偏压,且臂构件18经由转动接头22绕第二轴线(其垂直于第一轴线“X”)在顺时针方向(方向“B”)被转动地偏压。此外,闪光灯支撑构件19经由转动接头23绕第三轴线(其垂直于第一轴线“X”)在逆时针方向(方向“C”)被转动地偏压。另外,如果内置闪光灯机构设置在与本实施例(图1的左侧)相反的侧部上,则转动偏压的方向相反。当通过操纵弹起旋钮16来释放用于固定弹起机构的位置的接合(见图4)时,使轴构件17向上滑动距离“D1”,臂构件18以角度Θ I相对于照相机本体10向外转动,且闪光灯支撑构件19相对于臂构件 18以角度Θ 2转动。应注意的是,在该弹起或弹出操作中,闪光灯本体在平行于照相机的成像装置的成像表面且垂直于光轴“L”的平面中移动,见图1_3 ο在本实施例中,角度Θ I近似等于角度Θ 2,从而使得闪光灯支撑构件19被设置成在弹起位置中与照相机本体10的横向轴线“Y”(见图1和2)平行。然而,可基于以下来选择Θ 2的值将闪光灯的发光体尽量远离所述光轴“L”来放置以及同时允许仅通过下压闪光灯支撑构件19使内置闪光灯单元15缩回至凹入的闪光灯座24,从而使得Θ 2的值可能不会近似等于Θ1。例如,角度Θ2可在Θ1至0 1+90°的范围内选择。然而,当发光体的横向轴线与照相机本体10的横向轴线“Y”(即,成像装置的水平线)基本不平行时,根据发光体的倾斜角可在成像区的四个角落中的一个处发生光晕效应。因此,可优选本实施例(其设定Θ1=Θ2)。应注意的是,通过设置在转动的接头22和23上的止挡机构(未示出)来对转动进行限制。转动角度Θ I设置成使得转动接头23 (第三轴线)相对于轴构件17的轴线(第一轴线“X”)位于转动接头22的内侧(图中的左侧)(第二轴线)。转动接头23 (即闪光灯本体或发光体)的位置通过臂构件18绕转动接头22的Θ I转动而向上移动距离“D2”,且也沿横向轴线(Y)朝向外部移动一距离(L1-L2)。在此,“LI”表示L形臂构件18的长臂部分18Β的长度,且其对应于缩回位置中转动接头23与第一轴线“X”的距离。此外,“L2”表示在弹起位置中转动接头23与第一轴线“X”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其采用L形臂构件18,L2=Ll*cos Θ 2_L3*sin θ I且D2=Ll*sin Θ 2+L3*(cos θ 1-1),其中“L3”表示臂构件18的短臂部分18Β的长度。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弹起机构,除了轴构件17沿第一轴线滑动平移距离“D1”之夕卜,闪光灯本体或发光体进一步移动远离镜头或光轴。即,通过臂构件18的转动移动使闪光灯本体在竖直方向位移附加距离“D2”并在横向位移附加距离(L1-L2)。因此,内置闪光灯可进一步远离镜头的光轴位移,并可有效防止光晕效应和红眼效应。此外,为了使内置闪光灯缩回到弹起位置中,用户仅朝向凹入的闪光灯座24下压闪光灯盖20(见图5和8)。当下压闪光灯盖20时,臂构件18克服转动接头22的转动偏压力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并向下位于图13中的左边,以便被置于缩回位置中,这示于图13的左侧。该运动可通过将转动接头23放置于比转动接头23更加靠近照相机本体10的中心的侧部(诸如图13中的第一轴线“X”的左侧)上来获得。此外,本实施例的弹起机构构造为当由用户下压内置闪光灯单元15时,首先折叠臂构件18和闪光灯支撑构件19以在下压轴构件17之前向侧面转动臂构件18的长臂部分18B。因此,相应地设置转动接头22和23的转动偏压力和施加到轴构件17的向上偏压力的强度,以便每个构件以如上所述的顺序来移动。即,在本实施例中,将轴构件17的向上偏压力设置为它们中最强的。应注意的是,摩擦阻力或其它手段也可控制上述顺序。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弹起机构,在保持紧凑缩回尺寸的同时,与现有技术的弹起机构能够仅使用一种转动或平移运动相比,闪光灯本体在弹起位置中可进一步移动远离缩回位置。因此,可有效防止光晕效应和红眼效应。特别的是,本实施例的弹起机构可用于紧凑可更换镜头的照相机(该照相机的空间有限且短焦距的镜头可安装在其上)。此外,本实施例的弹起机构在平行于成像装置的成像表面的平面上移动闪光灯本体,以便光源能够有效地远离镜头的光轴移动。此外,由于臂构件位于闪光灯支撑构件和轴构件的后侧,换言之,位于闪光灯发光表面的后面,所以减小了内置闪光灯单元在前后方向上的大小。此外,当臂构件和闪光灯支撑构件折叠时,通过将臂构件并排相邻地设置于闪光灯支撑构件的后面来进一步减小单元的缩回尺寸。在本实施例中,能够由用户仅下压内置闪光灯单元而容易地将内置闪光灯单元移动至缩回位置。这是由于在弹起位置中转动接头在臂构件的两个端部上的布置,即上转动接头的位置比下转动接头相对更加靠近中心侧。此外,由于弹起机构被构造为在下压轴构件之前使闪光灯支撑构件和臂构件折叠,所以内置闪光灯更加顺利地缩回。虽然本实施例的轴构件向上滑动或延伸,但是如果轴构件可大致被认为被包括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中,则其也可在任何方向上延伸。此外,作为一个实例,针对紧凑可更换镜头的照相机来解释本实施例;然而,本实施例的弹起机构也可应用于任何类型的照相机。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个实例,臂构件具有字母“L”的形状;然而,臂构件也可具有类似于字母“I”、“Z”等的形状。另外,内置闪光灯可被构造来在缩回位置或弹起位置进行闪光。此外,构件在弹起运动中的运动顺序不限于本实施例,且其可通过控制偏压力或提供摩擦阻力来调节。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转动接头的转动偏压力(绕第二和第三轴线)彼此相对。然而,这些转动方向也可相同。此外,通过采用更多的臂构件或连接构件能够使处于弹起位置中的闪光灯位置更加远离缩回位置。例如,具有“L”形状和倒“L”形状的臂构件可交替连接在一起,以构造弹起机构。然而,从减小尺寸的方面来讲,如在本实施例中,臂构件的数量可为一个。虽然已经在本文中通过参考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化。[0069]本公开涉及包含在第2011-110548号日本专利申请(于2011年5月17日提交)中的主题,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整体并入本文。
权利要求1.一种照相机的内置闪光灯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构件,能够沿第一轴线线性地移动;臂构件,所述臂构件的一端围绕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枢转地固定在所述轴构件的末端;闪光灯支撑构件,围绕平行于所述第二轴线的第三轴线枢转地固定在所述臂构件的另一端;第一偏压构件,沿所述第一轴线偏压所述轴构件;第二偏压构件,将所述臂构件围绕所述第二轴线对着所述轴构件偏压;第三偏压构件,将所述闪光灯支撑构件围绕所述第三轴线对着所述臂构件偏压;以及所述内置闪光灯通过使所述内置闪光灯弹出以增加其与镜头的光轴的距离的共面运动而从照相机本体中伸出,所述运动包括通过所述第一偏压构件使所述轴构件沿所述第一轴线的平移、通过所述第二偏压构件使所述臂构件绕所述第二轴线的转动、以及通过所述第三偏压构件使所述闪光灯支撑构件绕所述第三轴线的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闪光灯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闪光灯支撑构件沿所述第一轴线平移以增加其与所述光轴的距离,并且所述闪光灯支撑构件转动以进一步使所述闪光灯支撑构件远离所述光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闪光灯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内置闪光灯处于弹出位置时,相对于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三轴线的位置比所述第二轴线更加靠近所述照相机本体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闪光灯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压构件、所述第二偏压构件和所述第三偏压构件的偏压力被选择成当所述闪光灯支撑构件在沿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上从弹出位置朝向所述照相机本体被下压时,在所述轴构件沿所述第一轴线朝向所述照相机本体的内部移动之前,所述闪光灯支撑构件和所述臂构件围绕所述第三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闪光灯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闪光灯支撑构件在平行于成像装置的成像表面的平面中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闪光灯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臂构件设置在所述闪光灯支撑构件的后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闪光灯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臂构件能够缩回闪光灯盖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闪光灯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构件设置成邻近所述照相机本体的边缘。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闪光灯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围绕所述第二轴线和所述第三轴线的转动偏压力的方向彼此相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闪光灯弹出机构,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闪光灯支撑构件上的闪光本体的横向轴线平行于成像装置的水平边缘。
11.一种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弹出机构,用于伸出内置闪光灯,所述弹出机构包括轴构件,能够沿第一轴线线性地移动;臂构件,所述臂构件的一端围绕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枢转地固定在所述轴构件的末端;闪光灯支撑构件,围绕平行于所述第二轴线的第三轴线枢转地固定在所述臂构件的另一端;第一偏压构件,沿所述第一轴线偏压所述轴构件;第二偏压构件,将所述臂构件围绕所述第二轴线对着所述轴构件偏压;第三偏压构件,将所述闪光灯支撑构件围绕所述第三轴线对着所述臂构件偏压;以及所述内置闪光灯通过使所述内置闪光灯弹出以增加所述内置闪光灯与镜头的光轴的距离的共面运动而从照相机本体中伸出,所述运动包括通过所述第一偏压构件使所述轴构件沿所述第一轴线的平移、通过所述第二偏压构件使所述臂构件绕所述第二轴线的转动、以及通过所述第三偏压构件使所述闪光灯支撑构件绕所述第三轴线的转动。
12.—种照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置闪光灯机构,包括轴构件,能够沿第一轴线线性地移动;臂构件,所述臂构件的一端围绕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枢转地固定在所述轴构件的末端;闪光灯支撑构件,围绕平行于所述第二轴线的第三轴线枢转地固定在所述臂构件的另一端;以及所述内置闪光灯能够在缩回位置与弹出位置之间移动,当所述轴构件、所述臂构件、所述闪光灯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轴线及所述第三轴线中的每个轴线处于缩回或弹出过程中时,所述轴构件、所述臂构件、所述闪光灯支撑构件和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轴线及所述第三轴线中的每个轴线都共面地运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相机的内置闪光灯弹出机构及照相机。照相机的内置闪光灯弹出机构包括沿第一轴线可移动的轴构件;一端绕第二轴线枢转地固定在所述轴构件的端部的臂构件;绕第三轴线枢转地固定在所述臂构件的另一端的闪光灯支撑构件;沿所述第一轴线偏压所述轴构件的第一偏压构件;绕所述第二轴线偏压所述臂构件的第二偏压构件;绕所述第三轴线偏压所述闪光灯支撑构件的第三偏压构件。通过将所述内置闪光灯弹出以增加其与光轴的距离的共面运动使所述内置闪光灯从照相机本体中伸出。所述运动包括所述轴构件沿所述第一轴线的平移以及所述臂构件和闪光灯支撑构件绕所述第二和第三轴线的转动。
文档编号G03B15/03GK202904180SQ20122022464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7日
发明者秋山和弘 申请人:宾得理光映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