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灯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697743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闪光灯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包括:闪光放电管,其在两端具有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导电性的反射器,其与闪光放电管的外周面相抵接并将闪光放电管的一部分容纳其内部,作为外部触发电极发挥功能;反射器具有底部,该底部至少与闪光放电管的覆盖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之间以及阴极电极的烧结金属体的外周面相抵接。由此,能抑制闪光放电管每次发光的放电路径的偏差。其结果是,能抑制自闪光灯装置照射出的光的光量偏差和配光偏差。
【专利说明】闪光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例如用于拍摄照片的闪光灯装置,详细而言,涉及利用反射器将闪光放电管的光向被摄体侧分布的闪光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以往,这种闪光灯装置由放射光的闪光放电管和将自闪光放电管放射出的光反射到被摄体侧的反射器构成。
[0003]通常,为了容易点亮上述闪光放电管,在闪光放电管的外周面的周围设有构成外部触发电极的导电性薄膜。
[0004]然后,通过例如自外部电路对作为外部触发电极的导电性薄膜施加触发电压,而在闪光放电管的内部形成放电路径,从而自闪光放电管放射光。
[0005]但是,上述结构的闪光灯装置存在导电性薄膜吸收自闪光放电管放射出的光的问题。此外,由于在闪光放电管内每次发光的放电路径的移动(变动)大,放电路径不稳定,因此,存在发生自闪光放电管放射出的光的光量偏差、配光偏差的问题。
[0006]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所示的闪光放电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7]专利文献I所述的闪光放电管是使闪光放电管的外周表面与反射器(导电性反射件)密合,在反射器上连接触发导线,由此将反射器用作外部触发电极的结构。由此,省略以往形成于闪光放电管的外周表面的导电性薄膜,从而解决了自闪光放电管放射出的光被吸收的问题。
[0008]另一方面,最近,对能使闪光放电管在短时间内发光,能以少光量发光的闪光灯装置的需求有所增加。此时,在使闪光放电管以少光量发光的情况下,需要抑制每次发光的放电路径的移动而使放电路径更稳定,从而抑制自闪光放电管放射出的光的光量偏差以及配
光偏差。
[0009]但是,专利文献I所述的闪光放电管未公开闪光放电管与导电性反射件的密合状态。因此,在使闪光放电管以少光量发光的情况下,有时会因导电性反射件的形状而产生不可忽略的程度的放电路径的偏差。其结果是,存在不能充分抑制自闪光放电管放射出的光的光量偏差以及配光偏差这样的课题。
[0010]在先技术文献
[0011]专利文献
[0012]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2-1421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3]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包括:闪光放电管,其在两端具有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导电性的反射器,其与闪光放电管的外周面相抵接并将闪光放电管的一部分容纳于内部,作为外部触发电极发挥功能;反射器具有底部,该底部至少与闪光放电管的覆盖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之间以及阴极电极的烧结金属体的外周面相抵接。
[0014]由此,能抑制闪光放电管每次发光的放电路径的偏差。其结果是,能抑制自闪光灯装置照射出的光的光量偏差和配光偏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的剖视图。
[0016]图1B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的侧视图。
[0017]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反射器的展开图。
[0018]图3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中未利用导电性薄膜的情况下的发光量的偏差的图。
[0019]图3B是表示在以往的闪光灯装置中未利用导电性薄膜的情况下的发光量的偏差的图。
[0020]图4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中利用了导电性薄膜的情况下的发光量的偏差的图。
[0021]图4B是表示在以往的闪光灯装置中利用了导电性薄膜的情况下的发光量的偏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另外,本发明不受本实施方式的限定。
[0023](实施方式)
[0024]以下,使用图1A?图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
[0025]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的剖视图。图1B是上述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反射器的展开图。
[0026]如图1A和图1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I至少包括放射光的闪光放电管2和具有开口部3a的导电性的反射器3,并且以使闪光放电管2的长度方向的外周表面与反射器3的一部分相抵接的方式构成。而且,闪光灯装置I将自闪光放电管2放射出的光向反射器的开口部3a方向分布而照射被摄体(未图示)。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采用在玻璃管4的外周表面以至少覆盖阳极电极5和阴极电极6之间的方式设置导电性薄膜,使反射器3和玻璃管4的外周表面隔着导电性薄膜相抵接的结构。
[0027]闪光放电管2由玻璃管4、阳极电极5和阴极电极6构成,玻璃管4例如由硼硅酸玻璃等管状的硬质玻璃形成,阳极电极5和阴极电极6由设于玻璃管4的两端的棒状电极构成。在玻璃管4的内部以规定压力封入有例如氙气等稀有气体。
[0028]而且,在闪光放电管2中,利用自外部电路(未图示)施加于阳极电极5和阴极电极6之间的电压所放出的电子与封入于玻璃管4内的稀有气体碰撞来激发稀有气体,而产生光。由此,自闪光放电管2朝向外部,向被摄体放射光。
[0029]如图1A所示,阳极电极5以贯穿至玻璃管4的内部的状态借助玻璃珠(未图示)固定设于玻璃管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侧。即,阳极电极5借助玻璃珠焊接于玻璃管4的一端部,在玻璃管4的一端部以贯穿状态固定。[0030]虽未图示,但具体而言,阳极电极5例如是通过将镍棒的端部对接于钨棒的端部并将两者接合而构成的。此时,将镍棒配置于玻璃管4的外部侧,将钨棒贯穿玻璃珠而配置于玻璃管4的内部侧。
[0031]另一方面,如图1A所示,阴极电极6以贯穿至玻璃管4的内部的状态借助玻璃珠(未图示)固定设于玻璃管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侧。即,阴极电极6借助玻璃珠焊接于玻璃管4的另一端部,在玻璃管4的另一端部以贯穿状态固定。
[0032]具体而言,阴极电极6由棒状电极7和安装于棒状电极7的前端侧的烧结金属体8构成。并且,棒状电极7例如通过将镍棒的端部对接于钨棒的端部并将两者接合而构成。此时,与阳极电极同样地,将镍棒配置于玻璃管4的外部侧,将钨棒贯穿玻璃珠而配置于玻璃管4的内部侧。
[0033]另外,阴极电极6的烧结金属体8例如由钨和钽的金属微粉末的混合物、钽和镍的金属微粉末的混合物等形成。而且,烧结金属体8在例如通过铆接等安装于棒状电极7的玻璃管4内的钨棒的端部之后,加热至约600°C的温度,从而被烧结而与棒状电极7 —体化地形成。
[0034]此外,如图2所示,反射器3具有与闪光放电管2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相抵接的底部9、向开口部方向反射自闪光放电管2放射出的光的侧面反射部12以及安装孔部13,闪光放电管2贯穿安装孔部13而容纳于侧面反射部12内部。而且,反射器3在图1A和图1B所示的开口部3a方向的截面(自图1B方向观察时的截面)上具有凹形状,朝向反射器3的开口部3a方向反射自闪光放电管2放射出的光而照射被摄体。另外,反射器3例如由铝等导电性材料构成,反射器3的凹形状内部的表面例如通过镜面加工而形成。由此,有效地朝向开口部3a方向反射自容纳于反射器3的内部的闪光放电管2放射出的光而照射被摄体。
[0035]此时,形成反射器3的凹形状的内表面的底部9由基部10和延长部11构成,基部10以至少覆盖闪光放电管2的阳极电极5和阴极电极6之间的外周面的方式与闪光放电管2的外周面相抵接,延长部自基部10沿闪光放电管2的长度方向延伸。于是,如图1A所示,利用延伸设于反射器3的底部9的延长部11,底部9以覆盖自阴极电极6的烧结金属体8至阳极电极5的位于玻璃管4内部的整个或大致整个部分的方式,与闪光放电管2的外周面的至少外周面的径向的一部分区域相抵接。由此,反射器3作为闪光放电管2的外部触发电极而发挥功能。
[0036]需要说明的是,仅是反射器3的底部9,也能通过与闪光放电管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区域相抵接而作为外部触发电极发挥功能,但是,当在玻璃管4的外周表面上还形成有导电性薄膜时,由反射器3的底部9和导电性薄膜作为闪光放电管2的外部触发电极发挥功能。
[0037]此外,图1A和图1B所示,反射器3的基部10形成为圆弧形状,以覆盖阳极电极5和阴极电极6之间的方式与玻璃管4的外周面的至少径向的一部分区域面接触。此时,为了与玻璃管4的外周面的至少径向的一部分区域面接触,反射器3的基部10的内周面以具有与玻璃管4的外周面的至少径向的一部分区域的半径相同的半径的圆弧形状形成。而且,反射器3的基部10作为反射自闪光放电管2放射出的光的反射板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闪光放电管2的外部触发电极发挥功能。[0038]此外,如图2所示,反射器3的延长部11形成为与基部10具有相同半径的圆弧形状,自反射器3的基部10的端部沿玻璃管4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此时,由于反射器3的延长部11的内周面以与反射器3的基部10相同的半径自基部10延伸设置,因此,反射器3的延长部11的内周面与反射器3的基部10的内周面同样,与玻璃管4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区域面接触。而且,反射器3的基部10和延长部11自反射器3的基部10的两端部以覆盖阳极电极5的位于玻璃管4内部的整个或大致整个部分以及阴极电极6的烧结金属体8的方式延伸到玻璃管4的外周面的至少径向的一部分区域。由此,反射器3的延长部11的内周面也与玻璃管4的外周面的至少径向的一部分区域面接触。其结果是,反射器3的延长部11也与反射器3的基部10同样,作为闪光放电管2的外部触发电极发挥功能。
[0039]此外,反射器3的长度方向的侧面反射部12以构成开口部3a方向上的截面为凹形状的反射器3的侧壁的方式例如以长筒形状形成。另一方面,如图1A的剖视图所示,反射器3的开口部3a方向的侧面反射部12以使矩形形状的开口自反射器3的基部10朝向开口部3a方向扩大的方式形成。此时,如图1B所不,为了防止自闪光放电管2放射出的光向照射范围外的方向(偏离期望的照射范围的方向)反射,反射器3的侧面反射部12的侧壁的内表面例如以大致抛物线(包含抛物线)那样的规定曲线进行设计。
[0040]此外,如图2所示,反射器3的安装孔部13以使反射器3的形成为长筒形状的侧面反射部12的两端面的一部分开口的方式与反射器3的基部10相邻地设置。此时,反射器3的安装孔部13设置在使筒状的闪光放电管2的轴心方向朝向与开口部3a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位置。而且,反射器3的安装孔部13以与闪光放电管2具有相同半径的方式设置,从而与闪光放电管2的外周面的径向的一部分区域密合。由此,使贯穿反射器3的安装孔部13的闪光放电管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反射器3的底部9相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反射器3的安装孔部13也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在安装孔部13和所贯穿的闪光放电管2之间设置未图示的衬套,而使闪光放电管2的外周面与反射器3的底部9相抵接。
[0041]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I。
[0042]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I的作用、效果。
[004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I的闪光放电管2使用外径1.50mm的玻璃管4,如图1B所示,反射器3的底部9具有在玻璃管4的周向(径向)上的例如约100°的范围内与玻璃管4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区域面接触的结构。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与玻璃管4面接触的底部9的宽度约为1.31mm。
[0044]使用上述结构的闪光放电管2说明进行少光量的发光的情况。首先,例如自外部电路(未图示)向反射器3的底部9施加产生必要光量的触发脉冲。此时,利用施加于反射器3的底部9的触发脉冲,在与反射器3的底部9相抵接的玻璃管4的外周面附近使封入于玻璃管4的稀有气体活化而发生电离。更详细地讲,通过施加触发脉冲,在玻璃管4的与构成反射器3的底部9的基部10和延长部11相抵接的内周附近,使封入于玻璃管4的稀有气体活化而发生电离。需要说明的是,当在玻璃管4的外周面设有导电性薄膜时,导电性薄膜借助反射器3的底部9也被施加触发脉冲。其结果是,通过对导电性薄膜也施加触发脉冲,玻璃管4的覆盖阳极电极5和阴极电极6之间的内周附近的稀有气体也被活化而发生电离。
[0045]此时,当向闪光放电管2的阳极电极5和阴极电极6之间施加电压时,在玻璃管4内将产生电子流。然后,通过在玻璃管4内流通的电子与稀有气体的碰撞,稀有气体被激发而产生光。产生的光自闪光放电管2的玻璃管4向外部放射。放射到外部的光被闪光放电管2的反射器3反射,从而朝图1A所示的开口部3a方向放射,照射被摄体。
[0046]此外,当向反射器3的延长部11施加触发脉冲时,在闪光放电管2的与延长部11相抵接的例如阴极电极的外周附近,封入于玻璃管4的稀有气体被活化。此时,阴极电极附近比其他部位容易放出电子,容易发光,因此,能减小用于使闪光放电管2发光的施加电压。即,自阴极电极6放出的电子容易自阴极电极6的附近形成放电路径。由此,能够自阴极电极6的附近稳定地形成放电路径,因此,能使每次发光所形成的放电路径的位置稳定,从而防止放电路径的例如形成位置的偏差。其结果是,能抑制自闪光灯装置的闪光放电管照射出的光的光量偏差和配光偏差。
[0047]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1,即使在以少光量发光的情况下,也能防止放电路径的偏差,从而抑制光量偏差和配光偏差。
[0048]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1,通过在闪光放电管的阴极电极的位置设置反射器的底部的延长部,不会扩大反射器自身的长度方向的幅度而能使反射器小型化。其结果是,能在维持以往的闪光灯装置所用的反射器的光的照射方向上的开口尺寸的情况下,使反射器小型化,并且能抑制光量偏差和配光偏差。
[0049]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1,通过使反射器的延长部与自反射器突出的闪光放电管的外周面相抵接,能够容易地实现与产生触发脉冲的外部电路的触发线圈等的连接。由此,无需设置以往为了防止因闪光放电管与反射器分离等导致的连接不良而设于反射器的底部的多个部位的凸部。其结果是,能降低闪光灯装置的制作成本。
[0050]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宜变更,这是不言自明的。
[005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玻璃管4的一部分容纳于反射器3内部的例子说明了反射器3,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将整个玻璃管4容纳于反射器3的内部的结构。此外,也可以采用自玻璃管4的阴极电极6侧的端部以覆盖阳极电极5和阴极电极6之间的方式将玻璃管4容纳于反射器的内部的结构。由此,能实现更有效地使自闪光放电管2放射出的光向开口部方向照射的闪光灯装置I。
[005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反射器3的底部9 (延长部11和基部10)在以轴心为圆心的100°的范围内与玻璃管4的外周面相抵接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以轴心为圆心的120°以下的范围内与玻璃管4的外周面相抵接。此时,反射器3的底部9(延长部11和基部10)在以轴心为圆心的更尖锐的角的范围内与玻璃管4的外周面相抵接,因此,不易点亮闪光放电管2。但是,由于会使玻璃管4内的放电路径稳定,因此能抑制光量偏差和配光偏差。
[005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反射器3的整个底部9 (延长部11和基部10)沿着玻璃管4的长度方向的外周面与玻璃管4相抵接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反射器3的底部9 (延长部11和基部10)形成为平板形状或是沿玻璃管4的长度方向的外周面弯曲而使反射器3的一部分与玻璃管4的外周面相抵接的形状。由此,能简化或是省略使反射器3的整个底部9 (延长部11和基部10)与玻璃管4相抵接的工序。其结果是,能降低闪光灯装置I的制作成本。[005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反射器3的延长部11设置到与阳极电极5和阴极电极6相对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反射器3的延长部11仅设置于阴极电极6侧。由此,无需设置与阳极电极5相对的延长部11,因此,能降低闪光灯装置I的制作成本。
[0055]以下,参照图3A?图4B,使用具体的实施例通过与比较例进行比较来说明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量的偏差。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只要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可以改变所用的材料等而进行实施。
[0056]图3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中未利用导电性薄膜的情况下的发光量的偏差的图。图3B是表示在以往的闪光灯装置中未利用导电性薄膜的情况下的发光量的偏差的图。图4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闪光灯装置中利用了导电性薄膜的情况下的发光量的偏差的图。图4B是表示在以往的闪光灯装置中利用了导电性薄膜的情况下的发光量的偏差的图。
[0057]g卩,图3A表示作为实施例1?实施例3的在玻璃管的外周面未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设置了延长部11的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量的偏差。另一方面,图3B表示作为比较例I?比较例3的在玻璃管的外周面未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未设置延长部11的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量的偏差。
[0058]此外,图4A表示作为实施例4?实施例6的在玻璃管的外周面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设置了延长部11的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量的偏差。另一方面,图4B表示作为比较例4?比较例6的在玻璃管的外周面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未设置延长部11的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量的偏差。
[0059](实施例1)
[0060]作为实施例1,在闪光放电管的玻璃管的外周面未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设置延长部11而制作了闪光灯装置(N0.1)。
[0061]接着,向制作出的闪光灯装置的反射器的底部9施加5 μ sec的触发脉冲而使闪光灯装置发光,用例如光量测定器等测定了光量。此时,算出了实施例1的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量与表示闪光灯装置所期待的光量的GN(闪光指数、Guide Number)之比。
[0062]接着,在上述的状态下依次对实施例1的闪光灯装置施加10次触发脉冲,使之进行10次发光,测定了各发光量。
[0063]然后,算出测定出的10次光量与上述GN之比,评价了发光量的偏差。
[0064]其结果是,如图3A的闪光灯装置(N0.1)所示,获得了相对于作为基准的GN而言以绝对值计最小0.4%?最大1.9%的发光量的偏差。
[0065]此时,进行了 10次发光的闪光灯装置(N0.1)的标准偏差σ为1.2%。
[0066](实施例2)
[0067]作为实施例2,与实施例1同样,在闪光放电管的玻璃管的外周面未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设置延长部11而制作了与实施例1不同的闪光灯装置(N0.2)。
[0068]然后,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测定条件下评价了发光量的偏差。
[0069]其结果是,如图3A的闪光灯装置(N0.2)所示,获得了相对于作为基准的GN而言以绝对值计最小0.1%?最大1.7%的发光量的偏差。
[0070]此时,进行了 10次发光的闪光灯装置(N0.2)的标准偏差σ为1.2%。[0071](实施例3)
[0072]作为实施例3,与实施例1同样,在闪光放电管的玻璃管的外周面未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设置延长部11而制作了与实施例1不同的闪光灯装置(N0.3)。
[0073]然后,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测定条件下评价了发光量的偏差。
[0074]其结果是,如图3A的闪光灯装置(N0.3)所示,获得了相对于作为基准的GN而言以绝对值计最小0.1%?最大2.0 %的发光量的偏差。
[0075]此时,进行了 10次发光的闪光灯装置(N0.3)的标准偏差σ为1.1%。
[0076](比较例I)
[0077]作为比较例1,制作了在闪光放电管的玻璃管的外周面未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未设置延长部11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N0.1)。
[0078]然后,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测定条件下评价了发光量的偏差。
[0079]其结果是,如图3B的闪光灯装置(N0.1)所示,获得了相对于作为基准的GN而言以绝对值计最小0.3%?最大2.4%的发光量的偏差。
[0080]此时,进行了 10次发光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N0.1)的标准偏差σ为1.5%。
[0081](比较例2)
[0082]作为比较例2,与比较例I同样,制作了在闪光放电管的玻璃管的外周面未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未设置延长部11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N0.2)。
[0083]然后,在与实施例1和比较例I相同的测定条件下评价了发光量的偏差。
[0084]其结果是,如图3Β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N0.2)所示,获得了相对于作为基准的GN而言以绝对值计最小0.2%?最大4.6%的发光量的偏差。
[0085]此时,进行了 10次发光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N0.2)的标准偏差σ为3.0%。
[0086](比较例3)
[0087]作为比较例3,与比较例I同样,制作了在闪光放电管的玻璃管的外周面未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未设置延长部11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N0.3)。
[0088]然后,在与实施例1和比较例I相同的测定条件下评价了发光量的偏差。
[0089]其结果是,如图3Β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N0.3)所示,获得了相对于作为基准的GN而言以绝对值计最小0.1%?最大3.2%的发光量的偏差。
[0090]此时,进行了 10次发光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N0.3)的标准偏差σ为1.7%。
[0091]如上所述,根据图3Α所示的实施例1?实施例3的结果和图3Β所示的比较例I?比较例3的结果可知,与以往的闪光灯装置相比,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抑制了发光量的偏差,减小了标准偏差。
[0092]此外还可知,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量的偏差得到抑制是由于自闪光放电管2内的稳定的位置放射光的原因,结果抑制了放电路径的偏差。可知其结果是,根据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的结构,也能抑制闪光灯装置所放射出的光的配光偏差。
[0093]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比较例3的各闪光灯装置中,在玻璃管的外周面未形成导电性薄膜,但是,通常若设置导电性薄膜,则具有容易点亮闪光放电管2的效果。但是,若设置导电性薄膜,则玻璃管4内的放电路径不稳定,会遮挡自闪光放电管2放射出的光,因此,存在自闪光灯装置放射的光量下降的问题。因此,通常优选不在玻璃管的外周面设置导电性薄膜,但是,以下对于有无导电性薄膜的效果也同样进行了评价。[0094]以下,参照图4A和图4B,使用具体的实施例并与比较例进行比较来说明对在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上设置了导电性薄膜的情况下的发光量的偏差的进行评价的结果。
[0095]此时,图4A表示作为实施例4?实施例6的在玻璃管的外周面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设置了延长部11的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量的偏差。另一方面,图4B表示比较例4?比较例6的在玻璃管的外周面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未设置延长部11的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量的偏差。
[0096](实施例4)
[0097]作为实施例4,在闪光放电管的玻璃管的外周面形成例如由锡构成的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设置延长部11而制作了闪光灯装置(N0.4)。
[0098]接着,向制作出的闪光灯装置的反射器的底部9施加15 μ sec的触发脉冲而使闪光灯装置发光,用例如光量测定器等测定了光量。此时,以与表示闪光灯装置所期待的光量的GN(闪光指数、Guide Number)之比的形式算出了实施例4的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量。
[0099]接着,在上述的状态下依次对实施例4的闪光灯装置施加10次触发脉冲,使之进行10次发光,测定了各发光量。
[0100]然后,算出测定出的10次光量与上述GN之比,评价了发光量的偏差。
[0101]其结果是,如图4A的闪光灯装置(N0.4)所示,获得了相对于作为基准的GN而言以绝对值计最小0.1%?最大5.0 %的发光量的偏差。
[0102]此时,进行了 10次发光的闪光灯装置(N0.4)的标准偏差σ为2.4%。
[0103](实施例5)
[0104]作为实施例5,与实施例4同样,在闪光放电管的玻璃管的外周面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设置延长部11而制作了与实施例4不同的闪光灯装置(N0.5)。
[0105]然后,在与实施例4相同的测定条件下,评价了发光量的偏差。
[0106]其结果是,如图4Α的闪光灯装置(N0.5)所示,获得了相对于作为基准的GN而言以绝对值计最小0.1%?最大8.3%的发光量的偏差。
[0107]此时,进行了 10次发光的闪光灯装置(N0.5)的标准偏差σ为4.5%。
[0108](实施例6)
[0109]作为实施例6,与实施例4同样,在闪光放电管的玻璃管的外周面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设置延长部11而制作了与实施例4不同的闪光灯装置(N0.6)。
[0110]然后,在与实施例4相同的测定条件下,评价了发光量的偏差。
[0111]其结果是,如图4Α的闪光灯装置(Νο.6)所示,获得了相对于作为基准的GN而言以绝对值计最小0.5%?最大3.2%的发光量的偏差。
[0112]此时,进行了 10次发光的闪光灯装置(N0.6)的标准偏差σ为2.2%。
[0113](比较例4)
[0114]作为比较例4,制作了在闪光放电管的玻璃管的外周面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未设置延长部11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N0.4)。
[0115]然后,在与实施例4相同的测定条件下,评价了发光量的偏差。
[0116]其结果是,如图4Β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N0.4)所示,获得了相对于作为基准的GN而言以绝对值计最小0.2%?最大6.6%的发光量的偏差。
[0117]此时,进行了 10次发光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N0.1)的标准偏差σ为3.9%。[0118](比较例5)
[0119]作为比较例5,制作了在闪光放电管的玻璃管的外周面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未设置延长部11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N0.5)。
[0120]然后,在与实施例4和比较例4相同的测定条件下,评价了发光量的偏差。
[0121]其结果是,如图4B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N0.5)所示,获得了相对于作为基准的GN而言以绝对值计最小0.1%?最大6.2%的发光量的偏差。
[0122]此时,进行了 10次发光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N0.5)的标准偏差σ为4.2%。
[0123](比较例6)
[0124]作为比较例6,制作了在闪光放电管的玻璃管的外周面形成导电性薄膜、在反射器上未设置延长部11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N0.6)。
[0125]然后,在与实施例4和比较例4相同的测定条件下,评价了发光量的偏差。
[0126]其结果是,如图4Β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Νο.6)所示,获得了相对于作为基准的GN而言以绝对值计最小0.2%?最大8.2%的发光量的偏差。
[0127]此时,进行了 10次发光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N0.5)的标准偏差σ为4.9%。
[0128]如上所述,根据图4Α所示的实施例4?实施例6的结果和图4Β所示的比较例4?比较例6的结果可知,当在玻璃管的外周面设有导电性薄膜时,与在玻璃管的外周面设有导电性薄膜的以往的闪光灯装置相比,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也能抑制了发光量的偏差,减小了标准偏差。
[0129]此外还可知,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量的偏差得到抑制是由于自闪光放电管2内的稳定的位置放射光的原因,结果抑制了放电路径的偏差。可知其结果是,在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中,即使采用形成有导电性薄膜的结构,也能抑制闪光灯装置所放射出的光的配光偏差。
[0130]此外,根据图3Α所示的实施例1?实施例3的结果和图4Α所示的实施例4?实施例6的结果可知,与形成有导电性薄膜的闪光灯装置I相比,未形成导电性薄膜的闪光灯装置能进一步抑制发光量的偏差,减小标准偏差。而且还可知,闪光灯装置的发光量的偏差得到抑制是由于自闪光放电管2内的稳定的位置放射光的原因,结果抑制了放电路径的偏差。可知其结果是,根据本发明的未形成导电性薄膜的闪光灯装置的结构,也能更有效地抑制闪光灯装置所放射出的光的配光偏差。
[0131]如以上使用实施例和比较例说明的可知,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通过不设置导电性薄膜,而是使闪光放电管2与反射器3的底部9相抵接,能实现有效抑制光量偏差和配光偏差,具有高稳定性的闪光灯装置。
[0132]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包括:闪光放电管,其在两端具有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导电性的反射器,其与闪光放电管的外周面相抵接并将闪光放电管的一部分容纳于内部,作为外部触发电极发挥功能;反射器具有底部,该底部至少与闪光放电管的覆盖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之间以及阴极电极的烧结金属体的外周面相抵接。
[0133]根据该结构,反射器的底部与闪光放电管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相抵接。由此,反射器的底部作为使闪光放电管发光的外部触发电极发挥作用。此外,反射器的底部以覆盖阴极电极的烧结金属体的方式与闪光放电管的外周面相抵接。于是,当向作为外部触发电极发挥作用的反射器施加触发电压时,在阴极电极的烧结金属体的附近,封入于闪光放电管内的稀有气体被激发。由此,能减小发光电压,并且能抑制闪光放电管每次发光的放电路径的偏差。其结果是,能抑制自闪光灯装置照射出的光的光量偏差和配光偏差。
[0134]此外,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的反射器的底部包括:基部,其以覆盖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之间的方式与闪光放电管的外周面相抵接;延长部,其自基部沿闪光放电管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少与闪光放电管的覆盖阴极电极的烧结金属体的外周面相抵接。
[0135]根据该结构,不用配合闪光放电管的阴极电极的位置而扩大反射器自身的长度方向的幅度,仅通过反射器的底部的延长部即可覆盖阴极电极的烧结金属体。由此,能防止反射器的尺寸形状变大,从而使闪光灯装置小型化。
[0136]此外,本发明的闪光灯装置的反射器的底部以沿着闪光放电管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
[0137]根据该结构,能扩大反射器的底部的与闪光放电管的外周面抵接的面积。其结果是,能更容易点亮闪光放电管。
[0138]产业h的可利用件
[0139]本发明能抑制闪光放电管每次发光的放电路径的偏差而抑制自闪光灯装置照射出的光的光量偏差和配光偏差,因此,在拍摄照片时所用的闪光灯装置等中有用。
[0140]附图标记说明
[0141]1:闪光灯装置;2:闪光放电管;3:反射器;3a:开口部;4:玻璃管;5:阳极电极;6:阴极电极;7:棒状电极;8:烧结金属体;9:底部;10:基部;11:延长部;12:侧面反射部;13:安装孔部。
【权利要求】
1.一种闪光灯装置,其包括: 闪光放电管,其在两端具有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 导电性的反射器,其与所述闪光放电管的外周面相抵接并将所述闪光放电管的一部分容纳于内部,作为外部触发电极发挥功能; 所述反射器具有底部,该底部至少与所述闪光放电管的覆盖所述阳极电极和所述阴极电极之间以及所述阴极电极的烧结金属体的外周面相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光灯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器的所述底部包括: 基部,其以覆盖所述阳极电极和所述阴极电极之间的方式与所述闪光放电管的外周面相抵接; 延长部,其自所述基部沿所述闪光放电管的长度方向延伸,至少与所述闪光放电管的覆盖所述阴极电极的所述烧结金属体的外周面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光灯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器的所述底部以沿着所述闪光放电管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闪光灯装置,其中, 所述反射器的所述底部以沿着所述闪光放电管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
【文档编号】G03B15/03GK103443704SQ201280016277
【公开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6日
【发明者】村井利彰, 上畑义泰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