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扩散性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5421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光扩散性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扩散性片。其特征在于,在片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第1凹凸图案和形成于第1凹凸图案的表面的第2凹凸图案,第1凹凸图案通过使多个突条沿着第1方向排列在片的表面上而形成,上述第2凹凸图案通过使多个突条沿第1方向排列在上述第1凹凸图案的表面上而形成。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光扩散性的光扩散性片。
【专利说明】光扩散性片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扩散性片。
[0002]本实用新型基于2012年6月26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2 — 143088号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0003]在照明装置、液晶用背光灯中,使用用于使光源的光扩散的光扩散性片。作为光扩散性片,例如,公知有:具有在粘结剂中含有粒子的光扩散层的片(参照专利文献I)、在至少一个面具有凹凸图案的片(参照专利文献2)。
[0004]近年来,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关注的提升,作为照明装置、液晶用背光灯的光源,从省电且长寿命的观点考虑,正在迅速普及使用发光二极管光源。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 - 269825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 - 302591号公报
[0007]然而,由于自发光二极管光源发出的光的直进性较高而成为点状的光,因此,为了将发光二极管光源用于照明装置、液晶用背光灯,需要具有更高的光扩散性的光扩散性片。然而,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光扩散性片的光扩散性未必充分,从而不能使自发光二极管光源发出的点状的光充分地扩散。因此,容易透过光扩散性片看到发光二极管的光源。
实用新型内容
[0008]因而,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光扩散性的光扩散性片。
[0009]本实用新型包含以下的形态。
[0010](I) 一种光扩散性片,其是光扩散性凹凸图案形成片,其特征在于,该光扩散性片包括通过沿着一个方向Y使波浪状的凹凸重复而形成的第I凹凸图案和通过沿着上述方向Y使波浪状的凹凸在第I凹凸图案的表面上重复而形成的第2凹凸图案,第I凹凸图案蜿蜒曲折,第I凹凸图案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为3μπι?20_、取向度为0.2以上、高宽比为0.2?1.0,第2凹凸图案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为0.3 μ m?2.0 μ m、取向度为0.2以上,第I凹凸图案的取向方向与第2凹凸图案的取向方向之间的差异为5°以内。
[0011](2)根据(I)所述的光扩散性凹凸图案形成片,其中,第I凹凸图案的波浪状的凹凸为正弦波状。
[0012]另外,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0013][I] 一种光扩散性片,其特征在于,在片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第I凹凸图案和形成于第I凹凸图案的表面的第2凹凸图案,第I凹凸图案通过使多个突条沿着第I方向排列在片的表面上而形成,上述第2凹凸图案通过使多个突条沿第I方向排列在上述第I凹凸图案的表面上而形成。
[0014][2]根据[I]所述的光扩散性片,其中,从上述片的法线方向看,用于形成第I凹凸图案的多个突条的棱线蜿蜒曲折。[0015][3]根据[I]或[2]所述的光扩散性片,其中,从上述片的法线方向看,用于形成第2凹凸图案的多个突条的棱线蜿蜒曲折。
[0016][4]根据[I]?[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性片,其中,在第I凹凸图案中,表示突条的棱线的蜿蜒曲折程度的取向度C1为0.20?0.50。
[0017][5]根据[I]?[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性片,其中,在第2凹凸图案中,表示突条的棱线的蜿蜒曲折程度的取向度C2为0.20?0.50。
[0018][6]根据[I]?[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性片,其中,第I凹凸图案的取向方向与第2凹凸图案的取向方向之间的差异为5°以内。
[0019][7]根据[I]?[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性片,其中,在第I凹凸图案中,突条的在第I方向上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为3 μ m?20 μ m,突条的高宽比A1为0.2?1.0。
[0020][8]根据[I]?[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性片,其中,在第2凹凸图案中,突条的在第I方向上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2为0.3μηι?2μηι。
[0021][9]根据[I]?[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扩散性片,其中,仅在片的一个面形成第I凹凸图案和第2凹凸图案,以光自上述片的不具有凹凸图案的面入射时的光的1/10值角度为65°以上的方式形成第I凹凸图案和第2凹凸图案。
[0022]本实用新型的光扩散性片具有优异的光扩散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光扩散性片的一实施方式的放大立体图。
[0024]图2是将图1的光扩散性片沿着第I方向剖切时的剖视图。
[0025]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光扩散性片的第I凹凸图案的一个例子的放大立体图。
[0026]图4是以从傅立叶变换图像得到的突条部Ila之间的距离(间距)的频度为纵轴且以到傅立叶变换图像的中心的距离为横轴制作的图表,该傅立叶变换图像是由自法线方向拍摄本实用新型的光扩散性片的第I凹凸图案而得到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得到的傅立叶变换图像。
[0027]图5是以自傅立叶变换图像得到的辅助线M1上的周期的频度为纵轴且以到最大频度D1的距离为横轴制作的图表,该傅立叶变换图像是是在求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1时得到的傅立叶变换图像中以使突条部Ila的间距的最大频度D1在X轴上通过方式以傅立叶变换图像的中心部为轴旋转而得到的傅立叶变换图像。
[0028]图6是对实施例1的光扩散性片的凹凸图案进行拍摄而得到的电子显微镜照片的示意图。
[0029]图7是对比较例I的光扩散性片的凹凸图案进行拍摄而得到的电子显微镜照片的示意图。
[0030]图8是对用于评价光扩散性的照度曲线进行说明所使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在以下的说明中,适当参照图1等所示的XYZ正交坐标系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光扩散性片的形状、配置等。在本说明书的该XYZ正交坐标系中,将第I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将第2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第3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另外,也可以说第3方向为光扩散性片的法线方向。
[0032]光扩散性片
[0033]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光扩散性片的一实施方式。
[0034]图1和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性片。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性片I在其至少一个面上具有凹凸图案10。此处,凹凸图案10包括第I凹凸图案11和形成于第I凹凸图案11的表面的第2凹凸图案12。
[0035]第I凹凸图案11通过使多个突条沿着第I方向排列在光扩散性片I的表面上而形成。以下,将第I凹凸图案11的突条部中的一个突条部作为“突条部11a”且将任意相邻的突条部Ila之间的凹部的谷底部分作为“凹部lib”来进行说明。
[0036]此处,“突条”是指在片的面上延伸的细长的突出部。
[0037]另外,“相邻的突条部”是指在第I方向上的、任意的突条部Ila和紧挨该突条部Ila配置的突条部11a。
[0038]另外,第2凹凸图案12通过使多个突条沿第I方向排列在第I凹凸图案11的表面上而形成。以下,将第2凹凸图案12的突条部中的一个突条部作为“突条部12a”且将任意的相邻的突条部12a之间的凹部的谷底部分作为“凹部12b”来进行说明。
[0039]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在自法线方向观察光扩散性片I的具有凹凸图案10的面时,突条部Ila的棱线蜿蜒曲折。即,优选的是,突条部Ila的各条棱线具有沿第2方向延伸的行进轴线(日文:進行軸),突条部Ila的各条棱线以该行进轴线为中心向左右蜿蜒曲折。同样地,优选的是,在自法线方向观察光扩散性片I的具有凹凸图案10的面时,突条部12a的棱线蜿蜒曲折。
[0040]此处,“突条部Ila的棱线”是指将突条部Ila的顶部连接而延伸的线。另外,“突条部12a的棱线”是指将突条部12a的顶部连接而延伸的线。
[004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中,形成第I凹凸图案11的各个突条也可以在第2方向上具有高低差。另外,形成第2凹凸图案12的各个突条也可以在第2方向上具有高低差。此处,“在第2方向上具有高低差”是指,在沿着第I方向剖切光扩散性片I而得到的剖视图(图2)中,突条部Ila的高度和突条部12a的高度在第2方向上发生变化。后面叙述突条部Ila的高度和突条部12a的高度。
[004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中,在沿着第I方向剖切光扩散性片I时的剖视图具有图2所示那样的形状。即,优选突条部Ila的截面形状在第I方向上不规则地变化且突条部12a的波浪状的截面沿着突条部Ila的截面形状的轮廓线形成有多个。
[0043]如图2所示,用于形成第I凹凸图案11的多个突条部Ila的截面形状各不相同。同样地,用于形成第2凹凸图案12的突条部12a的截面形状也各不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中,在沿着第I方向剖切光扩散性片I时的、用于形成第I凹凸图案11的突条部Ila的截面形状和用于形成第2凹凸图案12的突条部12a的截面形状优选为皱褶状或具有纺锤形的一部分的形状或沿一个方向拉伸而成的圆顶状。
[0044]另外,优选的是,在沿着第I方向剖切光扩散性片I时,突条部Ila的截面的大小和形状中的至少一者沿着第2方向变化。同样地,优选为,在沿着第I方向剖切光扩散性片I时,突条部12a的截面的大小和形状中的至少一者沿着第2方向变化。这样的形状会产生用于构成第I凹凸图案11和第2凹凸图案12的突条的棱线的不规则性,从而能够得到均匀且不产生条纹图案(日文:7 'J夕一>)的光扩散性片。
[0045]此处,“条纹图案”是指,在光透过具有带规则性的凹凸图案的光扩散性片时产生的条纹状的图案。
[0046]图3是表示光扩散性片I的第I凹凸图案11的一个例子的放大立体图。
[0047]如图3所示,多个突条部Ila的棱线的间隔在第I方向上不规则地变化。另外,优选相邻的两个突条部Ila的棱线的间隔在第2方向上不规则且连续地变化。但是,也可以包括突条部Ila的棱线的间隔在第I方向和第2方向上不发生变化的部分。另外,突条部Ila的棱线也可以在中途分支为任意其他的突条部Ila的棱线,多个突条部Ila的棱线也可以重合。这样的突条部Ila的棱线的分支或重合成为产生突条部Ila的棱线的间隔的不规则性的主要原因。
[0048]此处,“相邻的两个突条部Ila的棱线的间隔”是指,在第I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突条部Ila的顶部与顶部之间的间隔(距离)。
[0049]第2凹凸图案12通过使多个突条部12a排列在第I凹凸图案11的表面上而形成。
[0050]多个突条部12a的棱线的间隔在第I方向上不规则地变化。另外,优选相邻的两个突条部12a的棱线的间隔在第2方向上不规则且连续地变化。但是,也可以包括突条部12a的棱线的间隔在第I方向和第2方向上不发生变化的部分。另外,突条部12a的棱线也可以在中途分支为任意其他的突条部12a的棱线,多个突条部12a的棱线也可以重合。
[0051]如上所述,第I凹凸图案11的突条部Ila的棱线的间隔和第2凹凸图案12的突条部12a的棱线的间隔不恒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扩散性片的一个形态中,用于表示相邻的两个突条部Ila的棱线的间隔的“间距”能够可以用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来表示。此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 ”是指,相邻的两个突条部Ila的棱线的间隔(棱线之间的距离)中的、出现频度最高的棱线之间的距离。
[005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中,第I凹凸图案11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优选为3 μ m?20 μ m,更优选为5 μ m?15 μ m,进一步优选为8 μ m?13 μ m。无论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小于上述下限值即小于3 μ m还是超过上述上限值即超过20 μ m,均会损害光扩散性。
[0053]上述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是通过以下的式(I)求出的值。
[0054]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VR1...(I)
[0055]具体而言,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能够由光扩散性片的电子显微镜图像求出。以下,说明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的使用电子显微镜的计算方法。
[0056]首先,利用电子显微镜自法线方向观察光扩散性片I的形成有凹凸图案10的面。优选以加速电压为15kV?20kV、工作距离为5mm?15mm左右这样的条件进行观察。优选以使第I凹凸图案11的突条部Ila的排列数达到20列?50列的方式适当调整电子显微镜观察的观察倍率。
[0057]接下来,对得到的电子显微镜照片进行二维傅立叶变换而得到傅立叶变换图像。此处,在得到的电子显微镜照片为JPEG等压缩图像的情况下,优选在将其变换为TIFF图像等灰度图像之后,进行二维傅立叶变换。在由自法线方向拍摄本实用新型的光扩散性片的第I凹凸图案而得到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得到的傅立叶变换图像中,距离中心的方位是指在光扩散性片I的电子显微镜照片中存在的周期构造(日文:周期構造)、即用于形成第I凹凸图案11的突条部Ila的排列方向,到中心的距离是指在周期构造的周期的倒数。
[0058]另外,图像的浓淡表示周期构造的频度,图像越淡,则意味着在光扩散性片I的电子显微镜照片所包含的周期构造中成为对象的周期构造的频度越高。
[0059]接着,在观察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第2凹凸图案12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以使第I方向上的突条部12a的排列数达到20列?50列的方式适当变更观察倍率。对得到的电子显微镜照片进行二维傅立叶变换而得到傅立叶变换图像。此处,在得到的电子显微镜照片为JPEG等压缩图像的情况下,优选在将其变换为TIFF图像等灰度图像之后,进行二维傅立叶变换。
[0060]接下来,在自法线方向拍摄本实用新型的光扩散性片的第I凹凸图案而得到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得到的傅立叶变换图像的中心部以外,以通过表示突条部Ila的间距的最大频度的位置D1的方式引直线L1,以直线L1上的突条部Ila的间距的频度为纵轴且以到傅立叶变换图像的中心的距离(周期的倒数)为横轴制作图表(图4)。能够通过在图4的图表中频度最大的距离R1的倒数来求出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
[0061]另外,第I凹凸图案11的突条部Ila的高宽比(日文:7 7?夕卜t匕)A1优选为0.2?1.0,更优选为0.3?0.7,进一步优选为0.35?0.45。无论高宽比A1小于上述下限值还是超过上述上限值,均会损害光扩散性。
[0062]此处,突条部Ila的高宽KA1是通过将突条部Ila的平均高度B1除以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而求出的值。
[0063]突条部Ila的平均高度B1通过以下方式求出。即,利用电子显微镜自法线方向观察光扩散性片I的形成有凹凸图案10的面,自该观察像得到沿着第I方向剖切后的剖视图(参照图2)。此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条件也可以与求出上述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时使用的条件相同。
[0064]如图2所示,用于形成第I凹凸图案11的突条部Ila的高度为自两邻近的两个凹部Ilb到突条部Ila的顶部的、在第3方向上的距离的和的1/2。即,对于用于形成第I凹凸图案11的突条部Ila的高度bi;在将相对于突条部Ila自一侧的凹部Ilb测量的突条部Ila的高度设为Li且将相对于突条部Ila自另一侧的凹部Ilb的底部测量的高度设为Ri时,be (LJRi)/2。如此求出各突条部Ila的高度b”并且,测量50个突条部Ila的高度Ri和高度Li而算出高度bi;取这些高度的平均值而求出平均高度
[0065]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I凹凸图案11,在自法线方向观察光扩散性片I时,突条部Ila的棱线蜿蜒曲折。在本说明书中,将第I凹凸图案11的突条部Ila的棱线的蜿蜒曲折程度称作取向度Cp该取向度C1的值越大,意味着突条部Ila的棱线蜿蜒曲折程度越大。此处,“取向度C1 ”是突条部Ila的棱线沿第2方向的蜿蜒曲折程度。即,“取向度C1的值较大”是指,突条部I Ia的棱线以上述的行进轴线为中心以较大的摆动幅度向左右蜿蜒曲折的状态。
[0066]第I凹凸图案11的取向度C1优选为0.2以上,更优选为0.2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30以上。若取向度C1小于上述下限值、S卩小于0.2,有时会损害光扩散性。
[0067]另一方面,第I凹凸图案11的取向度C1优选为0.50以下,更优选为0.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5以下。若取向度C1在上述上限值以下、即0.50以下,则易于制造光扩散性片I。S卩,第I凹凸图案11的取向度C1优选为0.20?0.50,更优选为0.30?0.40。若取向度C1为0.20?0.50,则不会损害光扩散性且易于制造光扩散性片,故此优选。
[0068]取向度C1通过以下的方法求出。
[0069]首先,利用在求出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时得到的傅立叶变换图像以下述方式来制作傅立叶变换图像,即:以使突条部Ila的间距的最大频度D1在X轴上通过的方式以傅立叶变换图像的中心部为轴使傅立叶变换图像旋转。在求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时得到的傅立叶变换图像中以使突条部Ila的间距的最大频度01在乂轴上通过方式以傅立叶变换图像的中心部为轴旋转而得到的傅立叶变换图像中,“X轴”是指,通过傅立叶变换图像的中心部的、相对于图像而言水平的线。接着,通过最大频度D1引与第I方向平行的辅助线M1,以辅助线M1上的周期的频度为纵轴且以到最大频度D1的距离为横轴制作图表(图5)。自图5的图表求出得到的峰值的减半值W1 (辅助线M1上的周期的频度的值为最大频度D1的一半的位置处的峰值的宽度)。将所得到的值代入以下的式(2),求出取向度Q。
[0070]取向度C1=W1A1...(2)
[0071]本实施方式中的第I凹凸图案11的突条部Ila的顶部和凹部Ilb带有圆角,包括突条部Ila和凹部Ilb在内的波浪状的凹凸呈正弦波状。此处,“正弦波状”是指,在沿着第I方向剖切第I凹凸图案11而得到的剖视图中,第I凹凸图案11的突条部Ila的截面形状的切线的倾斜度和凹部Ilb的截面形状的切线的倾斜度连续地变化。
[0072]当第I凹凸图案11的包括突条部Ila和凹部Ilb在内的波浪状的凹凸为正弦波状时,能够得到光扩散性优异的片,故此优选。
[007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凹凸图案12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2优选为0.3 μ m?2.0 μ m,更优选为0.4 μ m?1.0 μ m,进一步优选为0.5 μ m?0.8 μ m。无论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2小于上述下限值还是超过上述上限值,均会损害光扩散性。
[0074]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2是通过以下的式(3)求出的值。
[0075]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2=l/R2...(3)
[0076]具体而言,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2能够通过光扩散性片的电子显微镜图像求出。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2能够使用由自法线方向拍摄本实用新型的光扩散性片的第I凹凸图案和第2凹凸图案而得到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得到的傅立叶变换图像并以与第I凹凸图案11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的计算方法相同的方法求出。
[0077]S卩,在由自法线方向拍摄本实用新型的光扩散性片的第I凹凸图案和第2凹凸图案而得到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得到的傅立叶变换图像的中心部以外,以通过表示突条部12a的间距的最大频度的位置的方式引直线,以上述直线上的突条部12a的间距的频度为纵轴且以到傅立叶变换图像的中心的距离(周期的倒数)为横轴制作图表。能够通过在该图表中频度最大的距离R2的倒数来求出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2。
[0078]另外,第2凹凸图案12的突条部12a的高宽KA2优选为0.25?0.35,更优选为0.28?0.33。无论高宽比A2小于上述下限值还是大于上述上限值,均会损害光扩散性。
[0079]此处,突条部12a的高宽比A2是通过将突条部12a的平均高度B2除以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2而求出的值。
[0080]突条部12a的平均高度B2通过以下方式求出。即,利用电子显微镜自法线方向观察光扩散性片I的形成有凹凸图案10的面,自该观察像得到沿着第I方向剖切后的剖视图(参照图2)。此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条件也可以与求出上述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时使用的条件相同。
[0081]如图2所示,用于形成第2凹凸图案12的突条部12a的高度为自两邻近的两个凹部12b到突条部12a的顶部的距离的和的1/2。此处,自凹部12b到突条部12a的顶部的距离是与下述假想线垂直的垂直方向上的距离,该假想线与将突条部Ila的顶部与凹部Ilb连接起来的线平行且通过突条部12a的顶部。即,对于用于形成第2凹凸图案12的突条部12a的高度,在将相对于突条部12a自一侧的凹部12b测量的突条部12a的高度设为Ls且将自另一侧的凹部12b测量的高度设为Rs时,bs= (Ls+Rs)/2。如此求出各突条部12a的高度bs。并且,测量50个突条部12a的高度bs,取这些高度的平均值而求出平均高度B2。
[0082]同样,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凹凸图案12,在自法线方向观察光扩散性片I时,突条部12a的棱线蜿蜒曲折。在本说明书中,将突条部12a的棱线的沿第2方向的蜿蜒曲折程度称作“取向度C2”。该取向度C2的值越大,意味着突条部12a的棱线蜿蜒曲折程度越大。
[008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中,取向度C2优选为0.2以上,更优选为0.2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30以上。若取向度C2小于上述下限值、S卩小于0.2,有时会损害光扩散性。
[0084]另外,第2凹凸图案12的取向度C2优选为0.50以下,更优选为0.4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5以下。若取向度C2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即0.50以下,则能够易于制造光扩散性片。即,第2凹凸图案12的取向度C2优选为0.20?0.50,更优选为0.25?0.35。若取向度C2为0.20?0.50,则不会损害光扩散性且易于制造光扩散性片,故此优选。
[0085]第2凹凸图案12的取向度C2能够使用求出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2时得到的傅立叶变换图像并以与第I凹凸图案11的取向度C1相同的方法求出。
[0086]从使光扩散的各向异性变高的观点考虑,优选第I凹凸图案11的取向方向与第2凹凸图案12的取向方向之间的差异(以下,有时也简称作“取向方向的差异”)尽量较小。即,当取向方向的差异较小时,光扩散的各向异性变高,能够得到第I凹凸图案11与第2凹凸图案12的各向异性扩散的相辅相成的效果,故此优选。本实用新型中,取向方向的差异优选为5°以内,更优选为2°以内。另外,取向方向的差异优选为1°?5°,更优选为I。?2。。
[0087]此处,第I凹凸图案11的取向方向是指,将第I凹凸图案11的蜿蜒曲折的棱线在各部位处的方向平均后的方向。另外,第2凹凸图案12的取向方向是指,将第2凹凸图案12的蜿蜒曲折的棱线在各部位处的方向平均后的方向。
[0088]能够在电子显微镜图像的基础上计算出第I凹凸图案11的取向方向和第2凹凸图案12的取向方向。
[0089]首先,在求出上述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时得到的电子显微镜图像中,使上述图像中同一突条的棱线方向一致。
[0090]在傅立叶变换图像的中心部以外,将自表示突条部Ila的间距的最大频度的位置D1向傅立叶变换图像的中心部引的线L1与X轴构成的角度Θ i作为第I凹凸图案11的取向方向。
[0091]接下来,在傅立叶变换图像的中心部以外,将自表示突条部12a的间距的最大频度的位置D2向傅立叶变换图像的中心部引的线L2与X轴构成的角度Θ 2作为第2凹凸图案12的取向方向。
[0092]能够通过得到的01与θ2之间的差、g卩Q1- 02表示的角度来求出取向方向的差异。
[0093]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中,光自光扩散性片I的不具有第I凹凸图案11和第2凹凸图案12的面入射时的光的1/10值角度(日文:光0 I / 10値角度)优选为65°以上。另外,1/10值角度更优选为65°~95°,进一步优选为75°~90°。若光的1/10值角度为65°以上,则光扩散性优异,故此优选。
[0094]此处,“光的1/10值角度”能够通过以下的方法求出。
[0095]首先,通过使用测角仪(型号:GENESIA Gonio/FFP,'7'公司制造)来测量透过的散射光,从而得到照度曲线。具体而言,测量将自光扩散性片垂直地射出的光(将该光的出光角度设为0° )的照度设为I时的相对照度、即沿着第2方向或第I方向以1°的间隔测量出光角度为一 90°~90°的相对照度,得到照度曲线。此处,照度曲线是指,如图8所示那样的、以横轴为出光角度且以纵轴为相对照度的被制作成曲线图的曲线。
[0096]并且,在所得到的照度曲线中,在将自光扩散性片垂直射出(出光)的光的照度设为I时,将具有上述光的照度的1/10以上的光的相对照度(例如,图8中的W2)的出光角度的范围称作“光的1/10值角度”。
[0097]此外,光扩散性片I既可以为通过后述的光扩散性片的制造方法获得的片本身,也可以为以通过光扩散性片 的制造方法获得的片为原版进行复制而得到的复制片。
[0098]在光扩散性片I为通过后述的光扩散性片的制造方法得到的片本身的情况下,通常,光扩散性片I为在自截面观察时蜿蜒曲折变形的硬质层和表面跟随硬质层的变形而发生变形的基材层这样的两层结构。另外,在光扩散性片I为复制片的情况下,通常,光扩散性片I为在表面上转印有凹凸的由树脂构成的I层结构、或者、为在表面的一个面上转印有凹凸的凹凸形成层和层叠于上述凹凸形成层的没有转印凹凸的面的平坦的基材层这样的两层结构。
[0099]在以上说明的光扩散性片I中,由于凹凸图案10由第I凹凸图案11和形成于第I凹凸图案11的表面的第2凹凸图案12构成,因此,光扩散性片I具有优异的光扩散性。因而,能够将光扩散性片I本身用作为光扩散性片,另外,也可以将光扩散性片I本身用作用于制造光扩散性片的原版片。
[0100]光扩散性片的制造方法
[0101]接下来,说明光扩散性片I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
[0102]本实施方式的光扩散性片I的制造方法包括层叠膜形成工序和加热收缩工序。
[0103]层叠膜形成工序
[0104]本实施方式中的层叠膜形成工序是在加热收缩性树脂膜的一个面上层叠表面平滑的、由两种树脂构成的硬质层(以下,称作“表面平滑硬质层”)至少I层而得到层叠膜的工序。此处,表面平滑硬质层是指,由Jis B0601所记载的方法测量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为0.1 μπι以下且不会在使加热收缩性树脂膜收缩的温度条件下软化的层。另外,不会软化是指,表面平滑层的杨氏模量在IOOMPa以上。
[0105]加热收缩性树脂膜是指,在以80°C~180°C的温度加热时,沿特定的方向收缩(shrink)的膜。作为这样的膜,例如,能够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收缩膜、聚苯乙烯系收缩膜、聚烯烃系收缩膜、聚氯乙烯系收缩膜以及聚偏二氯乙烯系收缩膜等。其中,从耐热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收缩膜或聚苯乙烯系收缩膜。
[0106]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加热收缩性树脂膜,优选使用单轴拉伸膜。单轴拉伸可以为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中的任意一种。
[0107]另外,加热收缩性树脂膜优选以1.1倍?15倍的拉伸倍率拉伸,更优选以1.3
倍?10倍拉伸。
[0108]另外,作为加热收缩性树脂膜,优选为如下那样的膜,该膜的收缩率优选为20%?90%,更优选为35%?75%。在本说明书中,收缩率是指,(收缩率[%])= {(收缩前的膜的长度)一(收缩后的膜的长度)}/ (收缩前的膜的长度)XlOO (其中,“膜的长度”是指加热收缩性树脂膜的收缩方向的长度)。若收缩率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即20%以上,则更易于制造光扩散性片I。另一方面,若收缩率超过上述上限值、即超过90%,则难以制造加热收缩性树脂膜。
[0109]加热收缩性树脂膜的表面优选为平坦。若加热收缩性树脂膜的表面平坦,则易于在该表面上形成表面平滑硬质层,故此优选。此处,“平坦”是指,由JIS B0601所记载的方法测量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为0.1 μ m以下。
[0110]用于构成加热收缩性树脂膜的树脂(以下,记载为“树脂L)的玻化温度Tg1优选为40°C?200°C,更优选为60°C?150°C。玻化温度能够通过差热分析等来测量。若玻化温度Tg1为40°C?200°C,则能够更易于形成凹凸图案10。S卩,若树脂L的玻化温度Tg1为40 V?200 V,则能够以80°C?180 V的温度对由树脂L构成的加热收缩性树脂膜进行加热收缩,因此能够更易于形成凹凸图案10,故此优选。
[0111]在加热收缩工序的温度、即80°C?180°C的温度范围内,树脂L的杨氏模量优选为0.0lMPa?lOOMPa,更优选为0.1MPa?lOMPa。在树脂L的杨氏模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时,具有能够作为基材使用的硬度,在树脂L的杨氏模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时,具有能够在表面平滑硬质层发生变形的同时跟随其发生变形的柔软度。
[0112]作为具有上述那样的玻化温度Tg1和杨氏模量的树脂,例如,优选为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以及聚氯乙烯系树脂中选择的至少一种树脂。
[0113]作为构成表面平滑硬质层的两种树脂(以下,将其中一种树脂记载为“树脂M”,将另一种树脂记载为“树脂N”),例如,能够分别使用聚乙烯醇、聚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苯乙
烯一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一丙烯腈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聚醚砜以及氟树脂等。
[0114]另外,从易于形成第2凹凸图案12的观点考虑,优选树脂M和树脂N的玻化温度互不相同,具体而言,优选树脂M的玻化温度Tg2M高于树脂N的玻化温度Tg2N。并且,优选(树脂M的玻化温度Tg2M)—(树脂N的玻化温度Tg2N)为10°C以上,更优选为11°C以上。
[0115]另一方面,若Tg2M与Tg2N之间的差过大,则难以形成第2凹凸图案12,因此优选Tg2M — Tg2N为20°C以下,更优选为15°C以下。S卩,树脂M的玻化温度Tg2M与树脂N的玻化温度Tg2N的差优选为10°C?20°C,更优选为11°C?15°C。
[0116]从易于形成由第I凹凸图案11和第2凹凸图案12构成的凹凸图案10这点考虑,树脂M的玻化温度Tg2M与树脂L的玻化温度Tg1之间的差(Tg2M - Tgl)、树脂N的玻化温度Tg2N与树脂L的玻化温度Tg1之间的差(Tg2N — Tg1)均优选为10°C以上,更优选为15°C以上,尤其优选为20°C以上。
[0117]树脂M的玻化温度Tg2M和树脂N的玻化温度Tg2N优选均在40°C?400°C的范围内,更优选均在80°C?250°C的范围内。若Tg2M、Tg2N为上述下限值以上且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即40°C?400°C的范围,则能够更易于形成凹凸图案10。
[0118]在加热收缩工序的温度内、即80°C?180°C的温度范围内,树脂M和树脂N的杨氏模量优选在0.0lGPa?300GPa的范围内,更优选在0.1GPa?IOGPa的范围内。若树脂M和树脂N的杨氏模量为0.0lGPa以上,则为足以维持凹凸图案10的形状的硬度,若杨氏模量小于上述上限值,则更易于形成凹凸图案10。
[011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中,作为树脂M,其优选为丙烯酸树脂、苯乙烯一丙烯酸共聚物或苯乙烯一丙烯酸共聚物。另外,作为树脂N,其优选为丙烯酸树脂、苯乙烯一丙烯酸共聚物或苯乙烯一丙烯酸共聚物。作为上述树脂M和树脂N的组合,其优选为丙烯酸树脂和丙烯酸树脂的组合、丙烯酸树脂和苯乙烯一丙烯酸共聚物的组合或丙烯酸树脂和苯乙烯一丙烯腈共聚物的组合,更优选为丙烯酸树脂和丙烯酸树脂的组合。
[0120]表面平滑硬质层的厚度优选为大于0.05 μ m且为5.0 μ m以下,更优选为0.5 μ m?3.0 μ m。通过将表面平滑硬质层的厚度设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处于合适的范围内,从而进一步提高光扩散性。
[0121 ] 表面平滑硬质层的厚度也可以连续地变化。在表面平滑硬质层的厚度连续地变化的情况下,在压缩后、即加热收缩工序后形成的第I凹凸图案11的突条部Ila的间距和高度也会连续地变化。
[0122]作为将由上述树脂M和树脂N构成的表面平滑硬质层层叠于加热收缩性树脂膜的表面的方法,可列举出将含有树脂M和树脂N的硬质层形成用涂料连续地涂布于加热收缩性树脂膜并使其干燥的方法。
[0123]作为上述硬质层形成用涂料的调制方法,可列举出利用甲苯溶剂进行稀释的方法等。另外,相对于涂料的总质量,上述硬质层形成用涂料的固体成分浓度(树脂M和树脂N的浓度)优选为I质量%?15质量%,更优选为5质量%?10质量%。
[0124]作为涂料的涂布方法,可列举出例如吹拂器涂布、辊涂、刮涂、线棒涂布、凹版涂布(gravure coating)、喷涂、铸涂、幕涂、狭缝式涂布(slot die coating)、门棍涂布、施胶压榨涂布、旋涂以及浸涂等。
[0125]作为干燥方法,可列举出使用了热风、红外线等的加热干燥法。
[0126]优选向加热收缩性树脂膜涂布的树脂溶液的干燥涂布量为lg/m2?10g/m2。若树脂溶液的干燥涂布量为lg/m2?10g/m2,则能够使表面平滑硬质层的厚度为上述优选范围,并易于在上述表面平滑硬质层形成凹凸图案10,故此优选。
[0127]加热收缩工序
[0128]加热收缩工序是如下那样的工序:通过加热上述层叠膜而使加热收缩性树脂膜收缩,从而使上述表面平滑硬质层褶皱变形,以在加热收缩性树脂膜的表面形成凹凸图案10。
[0129]在加热收缩工序中,优选以40%以上的收缩率使层叠膜收缩。若收缩率为40%以上,则减少收缩不足的部分、即未形成凹凸图案10或者即使形成凹凸图案10突条的高宽比也不够大的部分。另一方面,若使收缩率过大,则得到的光扩散性片I的面积会变小,成品率会降低,因此收缩率的上限优选为80%。[0130]作为加热层叠膜的方法,可列举出使该层叠膜在热风、蒸气或热水中通过的方法等,其中,从使层叠膜均匀地收缩的观点考虑,优选为使其在热风中通过的方法。
[0131]使加热收缩性树脂膜热收缩时的加热温度优选根据使用的加热收缩性树脂膜的种类、作为目标的第I凹凸图案11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高宽比A1和取向度C1、以及作为目标的第2凹凸图案12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2和取向度C2进行适当选择。
[0132]另外,优选使加热收缩温度为用于构成加热收缩性树脂膜的树脂L的玻化温度Tg1以上的温度。当以Tg1以上的温度使加热收缩性树脂膜热收缩时,能够易于形成第I凹凸图案11。
[0133]另外,在树脂M的玻化温度Tg2M高于树脂N的玻化温度Tg2N的情况下,优选加热收缩温度小于(树脂M的玻化温度Tg2M+15°C )。
[0134]即,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中,加热收缩工序优选为如下那样的工序:使由上述工序得到的层叠膜在80°C?180°C、更优选为120°C?170°C的热风中通过,由此使加热收缩性树脂膜和表面平滑硬质层变形,而得到在表面平滑硬质层的表面形成有凹凸图案10的片。利用热风来加热层叠膜的时间优选为I分钟?3分钟,更优选为I分钟?2分钟。另夕卜,作为热风的风速,优选为lm/s?10m/s,更优选为2m/s?5m/s。
[0135]凹凸图案特性的调整
[0136]通过调整上述制造方法的条件,能够调整第I凹凸图案11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突条部Ila的高宽KA1和取向度C1、第2凹凸图案12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2、突条部12a的高宽比A2和取向度C2、以及第I凹凸图案11的取向方向与第2凹凸图案12的取向方向的差异。
[0137]为了调整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只要改变玻化温度较高的树脂M与玻化温度较低的树脂N的调和比例即可。树脂M的调和比例越高,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倾向于越大。即,若树脂M与树脂N的调和比例为1:1?1:3,则能够将第I凹凸图案11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调整为3 μ M?20 μ M的范围。
[0138]为了使突条部Ila的高宽KA1为上述规定范围、即0.2?1.0,只要改变玻化温度较高的树脂M与玻化温度较低的树脂N的调和比例即可。树脂M的调和比例越高,高宽比A1倾向于越小。即,若树脂M与树脂N的调和比例为1:1?1:3,则能够将突条部Ila的高宽比Al调整为0.2?1.0的范围。
[0139]为了使取向度C1为上述规定范围、即0.20?0.50,只要调整加热收缩工序的收缩率即可。收缩率越大,取向度C1倾向于越大。即,在加热收缩工序中,若层叠膜的收缩率为40%?60%,则能够将取向度C1调整为0.20?0.50的范围。
[0140]为了调整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2,只要改变玻化温度较高的树脂M与玻化温度较低的树脂N的调和比例即可。树脂M的调和比例越高,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2倾向于越大。即,若树脂M与树脂N的调和比例为1:1?1:3,则能够将第2凹凸图案12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2调整为0.3 μ M?2.0 μ M的范围。
[0141]为了使突条部12a的高宽比A2为上述规定范围、即0.25?0.35,只要调整加热收缩工序的收缩率即可。另外,树脂M的调和比例越闻,闻宽比A2倾向于越大。S卩,若树脂M与树脂N的调和比例为1:1?1:3,则能够将突条部12a的高宽KA2调整为0.25?0.35的范围。另外,在加热收缩工序中,若层叠膜的收缩率为40%?60%,则能够将突条部12a的高宽比A2调整为0.25?0.35的范围。
[0142]为了使取向度C2为上述规定的范围、即0.20?0.50,只要将加热收缩工序的收缩率调整为恒定的范围即可。收缩率越大,取向度C2倾向于越大。即,在加热收缩工序中,若层叠膜的收缩率为40%?60%,则能够将取向度C2调整为0.20?0.50的范围。
[0143]为了调整第I凹凸图案11的取向方向与第2凹凸图案12的取向方向的差异,只要在调整树脂M与树脂N的调和比例的基础上调整加热收缩工序的收缩率即可。树脂M的调和比例越高、收缩率越大,则取向方向的差异倾向于越大。即,若树脂M与树脂N的调和比例为1:1?1:3,加热收缩工序中的层叠膜的收缩率为40%?60%,则能够使第I凹凸图案11的取向方向与第2凹凸图案12的取向方向的差异为5°以内。
[0144]其他的制造方法
[0145]另外,作为光扩散性片的制造方法,也可以应用下述方法(I)?方法(4)。
[0146]方法(I)在基材用树脂层的一面的整个面设置由两种树脂构成的表面平滑硬质层,形成层叠片,使层叠片整体在沿着表面的一个方向上压缩。
[0147]基材用树脂层的玻化温度低于室温时,层叠片的压缩在室温下进行,在基材用树脂层的玻化温度为室温以上时,层叠片的压缩在基材用树脂层的玻化温度以上且低于表面平滑硬质层的玻化温度的温度下进行。
[0148]方法(2)在基材用树脂层的一面的整个面设置由两种树脂构成的表面平滑硬质层,形成层叠片,沿着一个方向拉伸层叠片,使其沿着与拉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收缩,从而使得表面平滑硬质层在沿着表面的一个方向上压缩。
[0149]基材用树脂层的玻化温度低于室温时,层叠片的拉伸在室温下进行,基材用树脂层的玻化温度为室温以上时,层叠片的拉伸在基材用树脂层的玻化温度以上且低于表面平滑硬质层的玻化温度的温度下进行。
[0150]方法(3)在由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形成的树脂层上层叠由两种树脂构成的表面平滑硬质层,形成层叠片,通过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来固化基材用树脂层,使基材用树脂层收缩,从而使基材上层叠的表面平滑硬质层在沿着表面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压缩。
[0151]方法(4)在通过溶剂溶胀而膨胀了的基材用树脂层上,层叠由两种树脂构成的表面平滑硬质层,形成层叠片,通过干燥除去基材用树脂层中的溶剂而使层叠片收缩,从而使层叠在基材用树脂层上的表面平滑硬质层在沿着表面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压缩。
[0152]在方法(I)中,作为形成层叠片的方法,可列举出例如下述方法等:通过旋涂机、棒涂机等在基材用树脂层的一个面上涂布树脂的溶液或分散液,再使溶剂干燥;在基材用树脂层的一个面上层叠预先制作的表面平滑硬质层。
[0153]作为使层叠片整体在沿着表面的一个方向上压缩的方法,可列举出例如用虎钳等夹持层叠片的一端部和与该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进行压缩的方法等。另外,作为构成基材用树脂层的树脂,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或聚氯乙烯系树脂。另外,该构成基材用树脂层的树脂也可以是构成上述加热收缩性树脂膜的树脂L。另外,作为表面平滑硬质层,优选使用上述树脂M和树脂N。另外,表面平滑硬质层的厚度优选为0.5 μ m?3.0 μ m,更优选为1.0 μ m?2.0 μ m。
[0154]在方法(2 )中,作为沿一个方向拉伸层叠片基材用树脂层的方法,可列举出例如拉伸层叠片的一端部和该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而使其延伸的方法等。
[0155]在方法(3)中,作为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可列举出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电子射线固化型树脂等。
[0156]在方法(4)中,溶剂能够根据构成基材用树脂层的树脂的种类进行适当选择。溶剂的干燥温度能够根据溶剂的种类进行适当选择。
[0157]方法(2)?方法(4)中的表面平滑硬质层也能够使用与方法(I)中使用的表面平滑硬质层相同的树脂成分,能够为相同的厚度。另外,层叠片的形成方法与方法(I)同样,也能够应用如下方法:在基材用树脂层的一个面涂布树脂的溶液或分散液,再使溶剂干燥;在基材用树脂层的一个面上层叠预先制作的表面平滑硬质层。
[0158]在上述制造方法中,表面平滑硬质层由两种树脂构成,但并不限于此。
[0159]另外,对于光扩散性片,也可以将通过上述制造方法得到的光扩散性片用作原版片,并利用以下所示那样的方法转印到其他的原料来制造光扩散性片。
[0160]原版片也可以安装用于支承光扩散性片I的树脂制或金属制的支承体。
[0161]作为使用原版片来制造新的光扩散性片的具体方法,可列举出例如,下述方法Ca)?方法(C)。
[0162]方法(a)具有以下工序:在原版片的形成有凹凸图案的面上,涂布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以及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使上述固化性树脂固化,然后将固化后的涂膜从原版片剥离。此处,活性能量射线通常是指紫外线或者电子射线,但本实用新型也包含可见光线、X射线、离子射线等。
[0163]方法(b)具有以下工序:在原版片的形成有凹凸图案的面上,涂布未固化的液状热固化性树脂;以及加热上述液状热固化性树脂而使其固化,然后将固化后的涂膜从原版片剥离。
[0164]方法(C)具有以下工序:使原版片的形成有凹凸图案的面与片状的热塑性树脂接触;将上述片状的热塑性树脂按压于原版片,并加热使其软化,然后冷却;以及将该冷却后的片状的热塑性树脂从原版片剥离。
[0165]另外,也可以使用原版片制作2次工序用成形物,再使用该2次工序用成形物制造新的光扩散性片。作为2次工序用成形物,可列举出例如2次工序片。另外,作为2次工序用成形物,可列举出:使原版片成为筒状,贴附于圆筒的内侧,在该圆筒的内侧插有辊的状态下进行镀覆,将辊从圆筒取出,得到镀覆辊。
[0166]作为使用2次工序用成形物的具体方法,下述可列举出方法(d)?方法(f)。
[0167]方法(d)具有以下工序:在原版片的形成有凹凸图案的面上,进行镍等金属镀覆从而层叠镀覆层(凹凸图案转印用材料);将该镀覆层从原版片剥离从而制作金属制的2次工序用成形物;接着,在2次工序用成形物的与凹凸图案接触过的一侧的面上,涂布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以及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使上述固化性树脂固化,然后将固化后的涂膜从2次工序用成形物剥离。
[0168]方法(e)具有以下工序:在原版片的形成有凹凸图案的面上,层叠镀覆层(凹凸图案转印用材料);将该镀覆层从原版片剥离从而制作金属制的2次工序用成形物;在上述2次工序用成形物的与凹凸图案接触过的一侧的面上,涂布未固化的液状热固化性树脂;以及通过加热使该树脂固化后,将固化后的涂膜从2次工序用成形物剥离。[0169]方法(f)具有以下工序:在原版片的形成有凹凸图案的面上,层叠镀覆层(凹凸图案转印用材料);将该镀覆层从原版片剥离从而制作金属制的2次工序用成形物;使上述2次工序用成形物的与凹凸图案接触过的一侧的面与片状的热塑性树脂接触;将上述片状的热塑性树脂按压于2次工序用成形物上,并加热使其软化,然后冷却;以及将该冷却后的片状的热塑性树脂从2次工序用成形物剥离。
[0170]对方法(a)的具体例进行说明。首先,在板片状(日文:々工'状)的原版片的形成有凹凸图案的面上,通过涂布器涂布未固化的液状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接着,使辊通过涂布有上述固化性树脂的原版片来进行按压,使上述固化性树脂填充到原版片的凹凸图案内部。之后,通过活性能量射线照射装置照射活性能量射线,使固化性树脂交联、固化。然后,将固化后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从原版片剥离,从而能够制造板片状的光扩散性片。
[0171]对于方法(a),以赋予脱模性为目的,也可以在进行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涂布前,在原版片的形成有凹凸图案的面上设置由有机硅树脂、氟树脂等构成的厚度为Inm~IOnm左右的层。
[0172]作为在原版片的形成有凹凸图案的面上涂布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的涂布器,可列举出T涂布头涂布器、辊涂机、棒涂机等。
[0173]作为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可列举出含有选自下列单体中的I种以上成分的物质:环氧丙烯酸酯、环氧化油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不饱和聚酯、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乙烯/丙烯酸酯、聚烯/丙烯酸酯、有机硅丙烯酸酯、聚丁二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日文^ ^ ^ ^ ^ > 一卜)等预聚物、脂肪族丙烯酸酯、脂环式丙烯酸酯、芳香族丙烯酸酯、含羟基的丙烯酸酯、含烯丙基的丙烯酸酯、含缩水甘油醚基的丙烯酸酯、含羧基的丙烯酸酯、含卤素的丙烯酸酯等单体。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优选用溶剂等进行稀释。
[0174]另外,在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中也可以添加氟树脂、有机硅树脂等。
[0175]通过紫外线对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进行固化时,优选在未固化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中添加苯乙酮类、二苯甲酮类等光聚合引发剂。
[0176]在涂布未固化的液状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后,也可以粘贴由树脂、玻璃等构成的基材后再照射活性能量射线。活性能量射线的照射也可以从基材、原版片的具有活性能量射线透过性的任意一者的一侧进行照射。
[0177]固化后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的片的厚度优选为0.Ιμπι~ΙΟΟμπι左右。若固化后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的片的厚度为0.Ιμπι以上,则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若为100 μ m以下,则能够确保充分的挠性。
[0178]在上述所示的方法中,原版片为板片状,但也可以为标准尺寸的片。这里的“标准尺寸”是指,基于印刷用纸的标准纸而裁切为恒定尺寸的片。
[0179]使用标准尺寸的片时,能够应用将标准尺寸的片作为平板状模具使用的压印法、将标准尺寸的片卷附于辊作为圆筒状的模具使用的辊压印法等。另外,也可以在注塑成型机的模具的内侧配置标准尺寸的原版片。
[0180]但是,为了大量 生产光扩散性片,对于使用上述标准尺寸的片的方法,需要多次重复形成凹凸图案的工序。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与原版片的脱模性较低时,有在多次重复使用时产生阻塞凹凸图案、凹凸图案的转印不完全的倾向。
[0181]对此,在上述所示的方法(a)中,由于原版片为板片状,因此能够形成大面积的连续凹凸图案。因此,即使光扩散性片的重复使用次数少,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制造需要量的光扩散性片。
[0182]在方法(b)、( e)中,作为液状热固化性树脂,可列举出例如未固化的三聚氰胺树月旨、聚氨醋树脂,环氧树脂等。
[0183]另外,方法(b)中的固化温度优选低于原版片的玻化温度。这是因为,当固化温度为原版片的玻化温度以上时,固化时原版片的凹凸图案有可能变形。
[0184]作为方法(c)、(f)中的热塑性树脂,可列举出例如丙烯酸树脂、聚烯烃、聚酯等。
[0185]将片状的热塑性树脂按压于2次工序用成形物时的压力优选为IMPa?lOOMPa。若按压时的压力为IMPa以上,则能够高精度地转印凹凸图案10,若为IOOMPa以下,则能够防止过度加压。
[0186]另外,在方法(c)中,热塑性树脂的加热温度优选低于原版片的玻化温度。若加热温度为原版片的玻化温度以上,则在加热时,原版片的凹凸图案10有可能变形。
[0187]从能够高精度地转印凹凸图案10的观点考虑,加热后的冷却温度优选为低于热塑性树脂的玻化温度。
[0188]同样,在方法(a)?方法(C)中,从能够省略加热且能够防止原版片的凹凸图案的变形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的方法(a)。
[0189]在方法(d)?方法Cf )中,金属制的2次工序用成形物的厚度优选为50 μ m?500 μπι左右。若金属制的2次工序用成形物的厚度为50 μπι以上,则2次工序用成形物具有充分的强度,若金属制的2次工序用成形物的厚度为500 μπι以下,则能够确保充分的挠性。
[0190]在方法(d)?方法(f)中,由于将热引起的变形较小的金属制片用作原版片,因此,作为光扩散性片用的材料,能够使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以及热塑性树脂中的任意一种树脂。
[0191]此外,在方法(d)?方法(f)中,虽然将原版片的凹凸图案转印到金属上而得到了2次工序用成形物,但也可以将其转印到树脂而得到2次工序用成形物。这时,作为能够使用的树脂,可列举出例如聚碳酸酯、聚缩醛、聚砜以及方法(a)中所使用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等。在使用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时,与方法(a)同样地依次进行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的涂布、固化、剥离,得到2次工序用成形物。
[0192]实施例
[0193]接下来,利用实施例来进一步具体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定于此。
[0194]实施例1
[0195]将玻化温度为128°C的丙烯酸树脂(树脂N)和玻化温度为139°C的丙烯酸树脂(树脂M)以1:1的质量比混合,并将其稀释于甲苯,从而得到了硬质层形成用涂料(固体成分浓度为8质量%)。在沿单轴方向收缩的加热收缩性树脂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收缩膜,产品名为SC807,东洋纺织公司制造,厚度为30μπι)的一个面上,利用棒涂机涂布该硬质层形成用涂料,使该涂料干燥后的厚度为2.0 μ m。接着,通过使该涂料干燥来形成表面平滑硬质层,从而得到了层叠片。
[0196]接着,以沿上述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施加张力的方式利用夹具固定了上述层叠片的两端。将上述层叠片在150°C下加热I分钟,并以使加热后的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的长度为加热前的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的长度的48% (S卩,收缩率为48%)的方式调整了沿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施加的张力。
[0197]由此,形成包括第I凹凸图案和第2凹凸图案在内的凹凸图案,从而得到了光扩散性片,该第I凹凸图案通过使多个突条沿着收缩方向(第I方向)排列在表面平滑硬质层的表面上而形成,该第2凹凸图案通过使多个突条沿着上述第I方向排列在第I凹凸图案的表面上而形成。
[0198]实施例2
[0199]将玻化温度为128°C的丙烯酸树脂(树脂N)和玻化温度为139°C的丙烯酸树脂(树脂M)以3:1的质量比混合,并将其稀释于甲苯,从而得到了硬质层形成用涂料,除了这点变更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得到了光扩散性片。
[0200]实施例3
[0201 ] 将玻化温度为128°C的丙烯酸树脂(树脂N)和玻化温度为139°C的丙烯酸树脂(树脂M)以1:3的质量比混合,并将其稀释于甲苯,从而得到了硬质层形成用涂料,除了这点变更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得到了光扩散性片。
[0202]实施例4
[0203]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得到了光扩散性片。但是,在本例子中,以使加热后的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的长度为加热前的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的长度的51% (收缩率为51%)的方式调整了沿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施加的张力。
[0204]实施例5
[0205]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得到了光扩散性片。但是,在本例子中,以使加热后的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的长度为加热前的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的长度的43% (收缩率为43%)的方式调整了沿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施加的张力。
[0206]实施例6
[0207]将使玻化温度为128°C的丙烯酸树脂(树脂N)溶解于乙酸乙酯、甲苯而成的溶液和将玻化温度为139°C (树脂Μ)的丙烯酸树脂溶解于甲基乙基酮而成的溶液以1:1的质量比混合,并将其稀释于甲苯,从而得到了树脂M与树脂N的玻化温度的差为irC的硬质层形成用涂料(固体成分浓度为8质量%)。在沿单轴方向收缩的加热收缩性树脂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系收缩膜,产品名为SC807,东洋纺织公司制造,厚度为30μπι)的一个面上,利用棒涂机涂布该硬质层形成用涂料,使该涂料干燥后的厚度为2.0 μπι。接着,通过使该涂料干燥来形成表面平滑硬质层,从而得到了层叠片。
[0208]接着,以沿上述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施加张力的方式利用夹具固定了上述层叠片的两端。将上述层叠片在170°C下加热两分钟,并以使加热后的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的长度为加热前的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的长度的57% (即,收缩率为57%)的方式调整了沿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施加的张力。
[0209]由此,形成包括第I凹凸图案和第2凹凸图案在内的凹凸图案,从而得到了光扩散性片,该第I凹凸图案通过使多个突条沿着收缩方向(第I方向)排列在表面平滑硬质层的表面上而形成,该第2凹凸图案通过使多个突条沿着上述第I方向排列在第I凹凸图案的表面上而形成。
[0210]实施例7
[0211]将使玻化温度为128°C的丙烯酸树脂溶解于乙酸乙酯、甲苯而成的溶液和使玻化温度为139°C的丙烯酸树脂溶解于甲基乙基酮而成的溶液以3:1的质量比混合,并用甲苯稀释而调制成硬质层形成用涂料,除了这点变更以外,通过与实施例6相同的操作得到了光扩散性片。
[0212]实施例8
[0213]将使玻化温度为128°C的丙烯酸树脂溶解于乙酸乙酯、甲苯而成的溶液和使玻化温度为139°C的丙烯酸树脂溶解于甲基乙基酮而成的溶液以1:3的质量比混合,并用甲苯稀释而调制成硬质层形成用涂料,除了这点变更以外,通过与实施例6相同的操作得到了光扩散性片。
[0214]实施例9
[0215]通过与实施例6相同的操作得到了光扩散性片。但是,在本例子中,以使加热后的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的长度为加热前的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的长度的59% (收缩率为59%)的方式调整了沿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施加的张力。
[0216]实施例10
[0217]通过与实施例6相同的操作得到了光扩散性片。但是,在本例子中,以使加热后的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 向的长度为加热前的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的长度的50% (收缩率为50%)的方式调整了沿层叠片的单轴收缩方向施加的张力。
[0218]实施例U
[0219]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得到了光扩散性片。之后,在光扩散性片的凹凸图案形成面上,涂布含有脱模剂的未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A (丙烯酸酯系树脂,日本总研化学公司制造),使其厚度为20 μ m,在照射紫外线而使该紫外线固化性树脂A固化后,将其剥离,从而得到具有光扩散性片的凹凸图案翻转后的图案的I次转印品。
[0220]接着,在透明PET基材(东洋纺织株式会公司制造A4300,厚度为188 μπι)的一个面上涂布未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B (丙烯酸酯系树脂,y 二一* ^力少(Sony Chemical)公司制造),使其厚度为20 μ m,将I次转印品的具有翻转图案的面按压于涂布后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B,照射紫外线而使该紫外线固化性树脂B固化。在固化后,剥离I次转印品,从而得到在透明PET基材上形成有由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固化物构成的表面层的、与光扩散性片具有相同的凹凸图案的两次转印品。
[0221]比较例I
[0222]将玻化温度为128°C的丙烯酸树脂稀释于甲苯而得到硬质层形成用涂料,除了这点变更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得到了光扩散性片。
[0223]比较例2
[0224]将玻化温度为139°C的丙烯酸树脂稀释于甲苯而得到硬质层形成用涂料,除了这点变更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操作得到了光扩散性片。
[0225]比较例3
[0226]将使玻化温度为128°C的丙烯酸树脂溶解于乙酸乙酯、甲苯而成的溶液和使玻化温度为175°C的丙烯酸树脂溶解于甲基乙基酮而成的溶液以1:1的质量比混合,并用甲苯进行稀释而调制成玻化温度差为47°C的硬质层形成用涂料,除了这点变更以外,通过与实施例I相同的操作得到了凹凸图案形成片。
[0227]凹凸图案的表面特性
[0228]对实施例1~实施例11的光扩散性片进行显微镜观察,结果确认了在第I凹凸图案的表面上形成有第2凹凸图案(参照图6。此外,图6是实施例1的光扩散性片的凹凸图案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的示意图)。
[0229]对比较例I~比较例3的光扩散性片进行显微镜观察,结果确认了在第I凹凸图案的表面上没有形成有第2凹凸图案(参照图7。此外,图7是比较例I的光扩散性片的凹凸图案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的示意图)。
[0230]另外,通过上述方法测量了各例子中的第I凹凸图案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高宽比A1和取向度C1、第2凹凸图案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2、高宽比弋和取向度C2、第I凹凸图案的取向方向与第2凹凸图案的取向方向之间的差异(在表中,简称为“取向方向的差异”)。使用的电子显微镜的规格和观察条件如下。
[0231]电子显微镜:日立ハィテクノロブ一ズ公司(Hitachi High-TechnologiesCorporation)制造的 S — 3600N
[0232]分辨率:3.0nm (二次电子图像)、4.5nm (反射电子图像)
[0233]加速电压:0.5kV ~30kV
[0234]倍率:12~300000
[0235]观察条件:加速电压为15kV,工作距离为IOmm
[0236]将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高宽比和取向度以及取向方向的差异的测量结果表示在表1中。
[0237]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的测暈
[0238]遵照上述方法计算出了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 P2。
[0239]高宽比的测暈
[0240]遵照上述方法计算出了高宽比A1、A2。
[0241]取向度的测暈
[0242]遵照上述方法计算出了取向度Cp C2。
[0243]取向方向的差异
[0244]遵照上述方法计算出了取向方向的差异。
[0245]光扩散性的肉眼观察评价
[0246]将10个LED光源(株式会社SYK制造,SouLight照射角度:大约120° )以17mm的间隔直线排列而形成了直线状的光源单元。接着,以使LED光源的排列方向与第I凹凸图案的突条的排列方向一致的方式且以使来自LED光源的光垂直地入射光扩散性片的方式利用各例子的光扩散性片覆盖了该光源单元。此时,将光扩散性片的凹凸图案配置在与光源单元相反的一侧,之后,5名评价者利用肉眼观察评价了上述照明装置的光扩散性。该评价分为I分~5分共5个档,LED光源的不可视性即光扩散性越高,分数越高。将5人的评价的平均值表示在表1中。
[0247]照度曲线中的半倌.宽度和1/10宽度的测暈[0248]通过使用测角仪(型号:GENESIA Gonio/FFP, ''J U 了 (ipros)公司制造)来测量透过的散射光,从而得到了照度曲线。具体而言,测量了将自光扩散性片垂直地射出的光(将该光的出光角度设为0° )的照度设为I时的相对照度、即沿着第I方向以1°的间隔测量出光角度为一 90°~90°的相对照度,得到了照度曲线。此处,照度曲线是指,如图8所示那样的、以横轴为出光角度且以纵轴为相对照度的被制作成曲线图的曲线。
[0249]然后,求出了照度曲线中的半值宽度(1/2宽度,图8中的W1)和1/10值宽度(图8中的W2)。此时,仅利用了相对照度为0.5以上的角度范围的数据。
[0250]将半值宽度和1/10值宽度的结果表示在表1中。此外,照度曲线的半值宽度的角度和1/10值宽度的角度越大,扩散角度越大。
[0251]表1
[0252]
【权利要求】
1.一种光扩散性片,其特征在于, 在片的至少一个面上具有第I凹凸图案和形成于第I凹凸图案的表面的第2凹凸图案, 第I凹凸图案通过使多个突条沿着第I方向排列在片的表面上而形成,上述第2凹凸图案通过使多个突条沿第I方向排列在上述第I凹凸图案的表面上而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扩散性片,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片的法线方向看,用于形成第I凹凸图案的多个突条的棱线蜿蜒曲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扩散性片,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片的法线方向看,用于形成第2凹凸图案的多个突条的棱线蜿蜒曲折。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扩散性片,其特征在于, 在第I凹凸图案中,表示突条的棱线的蜿蜒曲折程度的取向度C1为0.20~0.5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扩散性片,其特征在于, 在第2凹凸图案中,表示突条的棱线的蜿蜒曲折程度的取向度C2为0.20~0.50。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扩散性片,其特征在于, 第I凹凸图案的取向方向与第2凹凸图案的取向方向之间的差异为5°以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 述的光扩散性片,其特征在于, 在第I凹凸图案中,突条的在第I方向上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P1为3μπι~20μ--,突条的高宽比K为0.2~1.0。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扩散性片,其特征在于, 在第2凹凸图案中,突条的在第I方向上的出现频度最高的间距己为0.3μπι~2μπι。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扩散性片,其特征在于, 仅在片的一个面形成有第I凹凸图案和第2凹凸图案,以光自上述片的不具有凹凸图案的面入射时的光的1/10值角度为65°以上的方式形成第I凹凸图案和第2凹凸图案。
【文档编号】G02B5/02GK203455500SQ201320372341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6日
【发明者】正田喜久, 冈安俊树 申请人: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