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车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21814发布日期:2022-01-29 15:11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车载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摄影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车载系统。


背景技术:

2.近些年,随着国家对于道路交通安全和汽车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 system,即高级驾驶辅助系统)、dms(driver monitor system,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以及cms(crush monitor system,碰撞监测系统)在车载驾驶方面的应用逐步推广应用。基于视觉的adas、dms、cms等系统开始成为汽车制造商上市新车的功能选项,用于对驾驶仓内外的状态进行监控识别,从而全面的判断驾驶员的驾驶环境变化,从而提出安全预警,提醒驾驶员驾驶状态的变化,实现安全驾驶目标。
3.当中,adas、dms、cms等系统的应用均离不开视觉技术,而通过光学系统对驾驶仓内外进行摄影成像是视觉技术的基础,光学系统所拍摄的图像也是adas、dms、cms等系统作出控制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如何提升光学系统的摄影成像性能成为了目前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然而,目前用于车载系统的光学系统的视场角较小,导致光学系统的拍摄范围较小,使得所拍摄的图像对于驾驶仓内外的环境的涵盖范围不足,无法准确地掌握驾驶仓内外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拍摄范围小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车载系统。
5.一种光学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6.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7.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8.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9.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
10.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1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设置一光阑;
12.上述的光学系统中,将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设置为凸面,有利于增大光线以较大的角度入射至第一透镜中,从而提高光学系统的视场角,有效地增大了光学系统的拍摄范围,从而实现广角化拍摄的设计需求;通过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的设置,
有利于校正光学系统的球差,以提高成像质量;将第三透镜设置为具有正屈折力,有利于使依次经过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光线平缓地汇聚于第三透镜,使第三透镜能够充分地接收入射至其物侧面的光线,另外,将第三透镜的物侧面设为凸面,可使从第三透镜向外透射的光线充分地入射至光阑,有利于保证光学系统具有大像面的光学特性;将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和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进行配合设置,能够有效地减小光学系统的色差,有利于提高成像质量;将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设为凸面,使得经过第六透镜的光线更好地射入至成像面上,有效地保证了光学系统具有足够的相对照度,使得光学系统能够获取明亮清晰的图像;而且,将光阑设置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以使光阑的位置靠近光学系统的中间位置设置(即实现了中置光阑),使得光学系统的结构呈一定对称性,能够让光学系统的光学畸变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有利于提高成像质量。
13.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14.60.00deg/mm<fov/at2<105.00deg/mm;其中,fov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a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15.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控制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可为光学系统提供足够大的视场角,使得拍摄的范围更加广泛,有效地增大了拍摄画面的取景面积,有利于光学系统向广角化的方向发展。当fov/at2≤60.00deg/mm时,则容易使得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过小,达不到光学系统所需要拍摄范围,缩小了取景面积,无法实现广角化拍摄的需求;当fov/at2≥105.00deg/mm时,则导致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过小,导致光学系统过于敏感,增大了光学系统的装配难度,不利于光学系统的产品化。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胶合;通过该设置,使得第四透镜的正屈折力和第五透镜的负屈折力能够更好地配合,进一步地帮助光学系统消除色差,从而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分辨率,更好地提高成像质量。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18.1.50<f456/f<2.50;
19.其中,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f456为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的组合焦距,此处,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共同构成后透镜组,该后透镜组位于光阑后。
20.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控制后透镜组的组合焦距与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之间的比值关系,有利于控制从光阑处出射的光线能够平缓地从后透镜组中透射至成像面上,能够合理地控制射入至成像面上的光线的入射角度,更好地增大光学系统所拍摄的图像的像高,有效地保证光学系统具有合适的像面尺寸,有利于光学系统的成像面更好地与图像传感器匹配,以提升成像质量;同时有利于对后透镜组内各透镜的屈折力合理的分配,利于校正光学系统的像差,提升光学系统对于图像的解像力,保证成像质量。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22.7.00<sds1/sags1<13.00;
23.其中,sds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口径的一半,sags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其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
24.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口径的一半与其物侧面的矢高的比值关系,可以合理地控制第一透镜的弯曲度,使得光线在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处以大角度入射至第一透镜,更好地为光学系统提供更大的视场角以实现广角化,同时还能减小光学系统拍摄时出现鬼像的风险,使得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更高,另外,也有利于降低第一透镜的成型难度,使得光学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产品化。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26.1.20<ct4/at3<2.00;
27.其中,ct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at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28.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控制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之间的比值关系,能够合理配置将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及其物侧面的弯曲度控制在合理范围,有利于降低第四透镜的制造难度,从而实现降低生产成本。
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30.2.00<|rs12/sags12|<5.00;
31.其中,rs1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sags1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
32.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控制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与其像侧面的矢高之间的比值关系,可以将第六透镜的屈折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利于经过第六透镜的光线更好地射入至成像面,另外,能够使得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弯曲程度合适,利于加工生产;当|rs12/sags12|≤2.00,则使得矢高值过大或像侧面过于弯曲而增加了镜片制造难度;|rs12/sags12|≥5.00,则使得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过大,引起了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减小,不利于第六透镜提供较高的屈折力。
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34.13.00<|dis/fno|<19.00;
35.其中,dis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畸变值,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
36.由于光圈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光阑的通光孔径,即光圈数与光阑的通光孔径成反比关系,而光阑的通光孔径的又影响着光学系统的视场角的大小,而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将光学系统的最大畸变值和光圈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保证光学畸变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的同时,能够在保证光阑具有足够大的通光孔径,从而有效地保证光学系统的视场角,另外,足够大的通光孔径有利于光学系统获得充足的进光量,从而在弱光环境下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当|dis/fno|≤13.00时,则容易光圈数过大,不利于光阑的通光孔径增大,使得难以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当|dis/fno|≥19.00时,则使得光学系统的最大畸变值过大,不利于合理地控制光学系统的畸变,容易造成光学系统拍摄所获得的图像在边缘处出现扭曲情况,降低了成像质量。
3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38.70.00deg<(fov
×
f)/imgh<90.00deg;
39.其中,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imgh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
40.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在实现光学系统具有大视场角的同时,还有利于保证光学系统的像高,保证图像在成像面上的像面尺寸,使得光学系统具有合适的像面尺寸,提升了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亮度。当(fov
×
f)/imgh≥90.00deg时,则使得光学系统的像高较小,导致图像在成像尺寸过小,光学系统的成像面难以与图像传感器进行匹配设置,使得成像面的相对光照度大大下降,成像面亮度交暗,所拍摄的图像容易发现暗角的现象,降低了成像质量;(fov
×
f)/imgh≤70.00deg时,则光学系统的视场角较小,导致光学系统拍摄的视场范围缩小,不利于实现广角化。
4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42.2.00<|f2/ct2|<3.50;
43.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c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44.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将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和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的合理配置,能够有效地校正系统的像差、球差、彗差等现象,提高了成像质量。当|f2/ct2|≤2.00时,则使得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太小,造成第二透镜的屈折力过强,则易产生较大的像差;当|f2/ct2|≥3.50时,则使得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过大,不利于合理分配第二透镜的屈折力,由于屈折力不足,在第二透镜处容易产生高阶球差、彗差等现象,从而影响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45.一种摄像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及上述任意一项的光学系统,所述图像传感器设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像侧。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使得摄像模组具有大视场角,拍摄的范围得以扩展,同时成像效果好。
46.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固定件及上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固定件。当利用电子设备拍摄景象时,拍摄的范围广,同时成像效果好,拍摄品质可得到较好的提升。
47.一种车载系统,包括上述的电子设备,通过当利用电子设备拍摄景象时,拍摄的范围广,同时成像效果好,拍摄品质可得到较好的提升。
附图说明
48.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9.图2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
50.图3包括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51.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2.图5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
53.图6包括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54.图7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5.图8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
56.图9包括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57.图10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8.图11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
59.图12包括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60.图13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61.图14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
62.图15包括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63.图1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64.图1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5.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6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厚度”、“上”、“前”、“后”、“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6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8.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6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70.参考图1,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同轴设置,即各透镜的光轴均位于同一直线上,该直线可作为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1。光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安装于镜筒内以装配成摄像镜头。
71.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
72.第一透镜l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l5具有物侧面s9及像侧面s10,第六透镜l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光学系统10还具有成像面si,成像面si位于第六透镜l6的像侧,来自光学系统10物面的物体的光线经光学系统10各透镜调节后能够会聚于成像面si。一般地,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i与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重合。
73.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
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而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于光轴处的面型可以是凸面,也可以是凹面。
74.其中,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和第五透镜l5均为弯月透镜结构,而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第六透镜l6均为双凸透镜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当描述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具有某种面型时,即该透镜表面于光轴101附近具有该种面型,而该透镜表面于靠近最大有效口径处的区域可以拥有与之相同的面型或相反的面型。
75.通过上述透镜设计,上述的光学系统10中,将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设置为凸面,有利于增大光线以较大的角度入射至第一透镜l1中,从而提高光学系统10的视场角,有效地增大了光学系统10的拍摄范围,从而实现广角化拍摄的设计需求;通过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设置,有利于校正光学系统10的球差,以提高成像质量;将第三透镜l3设置为具有正屈折力,有利于使依次经过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的光线平缓地汇聚于第三透镜l3,使第三透镜l3能够充分地接收入射至其物侧面的光线,另外,将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设为凸面,可使从第三透镜l3向外透射的光线充分地入射至光阑sto,有利于保证光学系统10大像面的光学特性;将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和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进行配合设置,能够有效地减小光学系统10的色差,有利于提高成像质量;另外,由于当车辆处于地下停车场和隧道等光线较暗的驾驶环境下,导致光学系统所拍摄的图像的光照度低,导致所拍摄的图像暗淡且模糊,使得adas、dms、cms等系统无法根据图像来准确地甄别车辆的驾驶仓内外的当前环境,导致adas、dms、cms容易出现误判、错判的情况,此处,通过将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设为凸面,使得经过第六透镜l6的光线更好地射入至成像面si上,有效地保证了光学系统10具有足够的相对照度,使得光学系统10能够获取明亮清晰的图像,有效地解决拍摄图像的光照度不足而产生的问题。
7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在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之间设置一光阑sto,光阑sto为孔径光阑,其用于限制系统的入光量,且同时也可对像差及杂散光实现一定的抑制。光阑可以为装配在透镜之间的单独一种拦光件,或者也可以由固定透镜的某个夹持件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变焦过程中的光阑sto位于物侧且相对系统的成像面si保持固定。
77.上述的光学系统10中,由于光阑sto是设置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之间的,将光阑sto设置于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之间,以使光阑sto的位置靠近光学系统10的中间位置设置(即实现了中置光阑sto),使得光学系统10的结构呈一定对称性,能够让光学系统10的光学畸变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有利于提高成像质量。
7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通过该设置,使得第四透镜l4的正屈折力和第五透镜l5的负屈折力能够更好地配合,进一步地帮助光学系统10消除色差,从而提高光学系统10的成像分辨率,更好地提高成像质量。
79.且光学系统10满足条件式:
80.60.00deg/mm<fov/at2<105.00deg/mm;其中,fov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at2为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与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101上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
中,上述的数值包括但不限于:65.482deg/mm、69.127deg/mm、73.683deg/mm、76.335deg/mm、80.883deg/mm、84.970deg/mm、88.270deg/mm、94.715deg/mm、99.715deg/mm或102.00deg/mm。
81.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控制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与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101上的距离,可为光学系统10提供足够大的视场角,使得拍摄的范围更加广泛,有效地增大了拍摄画面的取景面积,有利于光学系统10向广角化的方向发展。当fov/at2≤60.00deg/mm时,则容易使得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过小,达不到光学系统10所需要拍摄范围,缩小了取景面积,无法实现广角化拍摄的需求;当fov/at2≥105.00deg/mm时,则导致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与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光轴101上的距离过小,导致光学系统10过于敏感,增大了光学系统10的装配难度,不利于光学系统10的产品化。
82.1.50<f456/f<2.50;
83.其中,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456为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的组合焦距,此处,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共同构成后透镜组,该后透镜组位于光阑sto后。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数值包括但不限于:2.071、2.079、2.085、2.087、2.091、2.094、2.099、2.105、2.122、2.148或2.153。
84.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控制后透镜组的组合焦距与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之间的比值关系,有利于控制从光阑sto处出射的光线能够平缓地从后透镜组中透射至成像面si上,能够合理地控制射入至成像面si上的光线的入射角度,更好地增大光学系统10所拍摄的图像的像高,有效地保证光学系统10具有合适的像面尺寸,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i更好地与图像传感器匹配,以提升成像质量;同时有利于对后透镜组内各透镜的屈折力合理的分配,利于校正光学系统10的像差,提升光学系统10对于图像的解像力,保证成像质量。
85.7.00<sds1/sags1<13.00;
86.其中,sds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最大有效口径的一半,sags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其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口径处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数值包括但不限于:8.640、8.951、9.370、9.667、9.880、10.300、10.543、10.921、11.036或11.130。
87.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控制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最大有效口径的一半与其物侧面的矢高的比值关系,可以合理地控制第一透镜l1的弯曲度,使得光线在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处以大角度入射至第一透镜l1,更好地为光学系统10提供更大的视场角以实现广角化,同时还能减小光学系统10拍摄时出现鬼像的风险,使得光学系统10的成像质量更高,另外,也有利于降低第一透镜l1的成型难度,使得光学系统10能够更好地实现产品化。
88.1.20<ct4/at3<2.00;
89.其中,ct4为第四透镜l4于光轴101上的厚度,at3为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s6与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光轴101上的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数值包括但不限于:1.484、1.503、1.524、1.533、1.547、1.582、1.613、1.646、1.770或1.821。
90.2.00<|rs12/sags12|<5.00;
91.其中,rs12为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于光轴101处的曲率半径,sags12为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数值包括但不限于:2.557、
2.587、2.614、2.621、2.639、2.654、2.709、2.741、2.790或2.891。
92.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控制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于光轴101处的曲率半径与其像侧面的矢高之间的比值关系,可以将第六透镜l6的屈折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利于经过第六透镜l6的光线更好地射入至成像面si,另外,能够使得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的弯曲程度合适,利于加工生产;当|rs12/sags12|≤2.00,则使得矢高值过大或像侧面过于弯曲而增加了镜片制造难度;|rs12/sags12|≥5.00,则使得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于光轴101处的曲率半径过大,引起了第六透镜l6的有效焦距减小,不利于第六透镜l6提供较高的屈折力。
93.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将第六透镜l6的有效焦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得第六透镜l6为光学系统10贡献合适的正屈折力,有利于光线更好地射入至成像面si上进行成像。
94.13.00<|dis/fno|<19.00;
95.其中,dis为光学系统10的最大畸变值,fno为光学系统10的光圈数。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数值包括但不限于:14.760、15.304、15.932、16.449、16.950、17.020、17.160、17.342、17.863或18.030。
96.由于光圈数=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光阑sto的通光孔径,即光圈数与光阑sto的通光孔径成反比关系,而光阑sto的通光孔径的又影响着光学系统10的视场角的大小,而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将光学系统10的最大畸变值和光圈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保证光学畸变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的同时,能够在保证光阑sto具有足够大的通光孔径,从而有效地保证光学系统10的视场角,另外,足够大的通光孔径有利于光学系统10获得充足的进光量,从而在弱光环境下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当|dis/fno|≤13.00时,则容易光圈数过大,不利于光阑sto的通光孔径增大,使得难以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当|dis/fno|≥19.00时,则使得光学系统10的最大畸变值过大,不利于合理地控制光学系统10的畸变,容易造成光学系统10拍摄所获得的图像在边缘处出现扭曲情况,降低了成像质量。
97.70.00deg<(fov
×
f)/imgh<90.00deg;
98.其中,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imgh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数值包括但不限于:79.074deg、80.358deg、80.764deg、81.149deg、82.712deg、82.835deg、82.923deg、83.117deg、83.340deg或83.468deg。
99.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在实现光学系统10具有大视场角的同时,还有利于保证光学系统10的像高,保证图像在成像面si上的像面尺寸,使得光学系统10具有合适的像面尺寸,提升了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i亮度。当(fov
×
f)/imgh≥90.00deg时,则使得光学系统10的像高较小,导致图像在成像尺寸过小,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i难以与图像传感器进行匹配设置,使得成像面si的相对光照度大大下降,成像面si亮度交暗,所拍摄的图像容易发现暗角的现象,降低了成像质量产;(fov
×
f)/imgh≤70.00deg时,则光学系统10的视场角较小,导致光学系统10拍摄的视场范围缩小,不利于实现广角化。
100.2.00<|f2/ct2|<3.50;
101.其中,f2为第二透镜l2的有效焦距,ct2为第二透镜l2于光轴101上的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数值包括但不限于:2.505、2.506、2.578、2.617、2.784、2.823、2.968、3.073、3.144或3.218。
102.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将第二透镜l2的有效焦距和第二透镜l2于光轴101上
的厚度的合理配置,能够有效地校正系统的像差、球差、彗差等现象,提高了成像质量。当|f2/ct2|≤2.00时,则使得第二透镜l2组的有效焦距太小,造成第二透镜l2的屈折力过强,则易产生较大的像差;当|f2/ct2|≥3.50时,则使得第二透镜l2组的有效焦距过大,不利于合理分配第二透镜l2的屈折力,由于屈折力不足,在第二透镜l2处容易产生高阶球差、彗差等现象,从而影响光学系统10的成像质量。
103.应注意的是,以上各关系式条件中的有效焦距的数值参考波长均为546nm,有效焦距至少是指相应透镜或透镜组于近光轴处的数值。且以上各关系式条件及其所带来的技术效果针对的是具有上述透镜设计的六片式光学系统10。在无法确保前述光学系统10的透镜设计(透镜数量、屈折力配置、面型配置等)时,将难以确保光学系统10在满足这些关系依然能够拥有相应的技术效果,甚至可能会导致摄像性能发生显著下降。
104.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的至少一个透镜具有非球面面型,当透镜的至少一侧表面(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即可称该透镜具有非球面面型。具体地,可以将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设计为非球面。非球面的面型设置能够进一步帮助光学系统10更为有效地消除像差,改善成像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设计,使光学系统10能够在保持小型化设计的前提下同时具备优良的光学效果。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可具有球面面型,球面面型的设计可降低透镜的制备难度,降低制备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非球面面型、且至少一个透镜具有球面面型,例如第一透镜l1、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至少一侧表面具有球面面型,而第二透镜l2和第六透镜l6至少一侧表面(物侧面或像侧面)具有非球面面型,但具体配置关系可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此处不加以穷举。应注意的是,附图中的各透镜厚度、表面曲率等尺寸的比例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105.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为塑料(pc,plastic),塑料材质可以为聚碳酸酯、树胶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为玻璃(gl,glass)。具有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降低光学系统10的生产成本,而具有玻璃材质的透镜能够耐受较高或较低的温度且具有优良的光学效果及较佳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可设置至少两种不同材质的透镜,例如可采用玻璃透镜及塑料透镜相结合的设计,但具体配置关系可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此处不加以穷举。
106.以下通过更具体的实施例以对本技术的光学系统10进行说明:
107.第一实施例
108.参考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表面的面型如下:
109.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110.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111.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112.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113.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114.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11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当描述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具有某种面型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光轴101附近具有该种面型。
116.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球面第一透镜l1、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玻璃;第二透镜l2和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l2和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塑料。
117.特别地,将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共同形成的组合透镜设置为胶合透镜,即将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以形成组合透镜,该设置有利于组合透镜的成型,另外,使得第四透镜l4的正屈折力和第五透镜l5的负屈折力能够更好地配合,进一步地帮助光学系统消除色差,从而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分辨率,更好地提高成像质量。
118.该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以下表1所展现。由光学系统10的物侧至像侧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顺序排列,其中sto表征光阑。
119.滤光片110为双通滤光片,其用于通过可见光或红外光;该滤光片110可以为光学系统10的一部分,也可从光学系统10中去除,但当去除滤光片110后,光学系统110的光学总长保持不变。
120.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环境的光照情况设置红外光通道和可见光通道,其中,当在光照条件较明亮的情况下(比如,在白天或在其他光照强度较强的环境下),则采用可见光通道与光学系统10进行搭配使用,可见光通道可以通过可见光,以保证光学系统10能够在光照条件较明亮的情况下获取成像质量较好的图像;当在光照条件较暗的情况下(比如,在黑夜、地下停车场,隧道等光线较暗的环境下、或在其他光照强度较弱的环境下),则采用红外光通道与光学系统10进行搭配使用,红外光通道能够通过红外光,保证光学系统10能够在光照条件较暗的情况下获取成像质量较好的图像。
121.通过红外光通道和可见光通道分别与光学系统10进行搭配设置,使得光学系统10同时在可见光和红外光波段都具有很好的成像效果,以使光学系统10具有日夜共用的功能。
122.光学系统10还包括设置于滤光片110与成像面si之间的保护玻璃120,用于覆盖图像传感器以对图像传感器进行保护。
123.表1中y半径为透镜相应表面于光轴101处且沿y方向的曲率半径。透镜于“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的绝对值为该透镜于光轴101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的绝对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光学元件(透镜或光阑)于光轴101上的距离,其中光阑的厚度参数表示光阑面至像方相邻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101上的距离。表格中各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参考波长为587.6nm,焦距(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46nm,且y半径、厚度、焦距(有效焦距)的数值单位均为毫米(mm),最大视场角的单位为deg。另外,以下各实施例中用于关系式计算的参数数据和透镜面型结构以相应实施例中的透镜参数表格中的数据为准。
124.表1
[0125][0126]
由表1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为1.86mm,光圈数fno为2.4,最大视场角fov为143.6
°
,光学系统10具有大视场角、且所拍摄的图像的成像尺寸大,拥有广角化、大像面的特性,而且像质好。当装配图像传感器后,fov也可理解为光学系统10于对应图像传感器的矩形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方向的最大视场角。
[0127]
以下表2展现了表1中相应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系数,其中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阶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0128]
表2
[0129]
面序号s3s4s11s12k-5.643e+00-6.229e-012.160e+01-2.856e+00a41.077e-021.886e-02-4.602e-03-5.660e-03a6-1.506e-03-1.534e-021.503e-031.074e-03a82.296e-041.488e-02-1.690e-03-4.632e-05a10-6.257e-05-1.448e-021.029e-03-2.031e-04a121.635e-055.186e-03-4.093e-041.181e-04a14-3.232e-06-2.800e-031.057e-04-3.417e-05a164.089e-075.808e-04-1.683e-055.656e-06a18-2.844e-08-6.824e-055.473e-06-5.074e-07a208.188e-103.534e-06-5.362e-085.907e-08
[0130]
非球面的面型计算可参考非球面公式:
[0131][0132]
其中,z为透镜表面相应位置的矢高,r为透镜表面相应位置到光轴的距离,c为透镜表面于光轴101处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ai为与第i阶高次项对应的系数。应注意的是,透镜的实际面型形状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形状,附图并非按严格按比例绘制,其与透镜的实际面型结构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0133]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各关系:
[0134][0135]
图2包括了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其展现了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纵向球差曲线图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的由光瞳中心至光瞳边缘的光瞳坐标(normalized pupil coordinator),横坐标表示成像面到光线与光轴交点的距离(单位为mm)。具体的,图2中(a)分别示出波长为960nm、940nm和920nm等红外光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的偏离情况,图2中(b)分别示出波长为656nm、588nm、546nm、486nm和436nm的可见光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的偏离情况,由纵向球差曲线图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的各波长光线的汇聚焦点偏离程度趋于一致,成像画面中的弥散斑或色晕得到有效抑制。
[0136]
图3包括了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其中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的参考波长为546nm。其中:
[0137]
像散曲线图(astigmatic field curves),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单位为mm),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另外,图中的s曲线代表546nm下的弧矢场曲,t曲线代表546nm下的子午场曲。由图中可知,光学系统的场曲较小,像面弯曲程度得到有效抑制,且各视场下的弧矢场曲及子午场曲相差较小,各视场的像散得到较佳的控制,因此可知光学系统10的视场中心至边缘均拥有清晰的成像。
[0138]
畸变曲线图(distortion),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单位为mm),畸变曲线图表示不同的像高位置所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光学系统10的畸变程度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0139]
第二实施例
[0140]
参考图4,在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0141]
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表面的面型如下:
[0142]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43]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44]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45]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46]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47]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48]
另外,第一透镜l1、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球面第一透镜l1、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玻璃;第二透镜l2和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l2和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塑料。
[0149]
特别地,将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共同形成的组合透镜设置为胶合透镜,即将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以形成组合透镜。
[0150]
另外,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3和表4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51]
表3
[0152][0153]
表4
[0154]
[0155][0156]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如下关系:
[0157][0158]
由图5、6中的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其中各波长下的纵向球差所对应的焦点偏移较小,且各视场下的子午场曲和弧矢场曲均被控制在0.050mm以内,像面弯曲程度受到较好的抑制,同时像散、畸变也得到合理调节。
[0159]
第三实施例
[0160]
参考图7,在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0161]
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表面的面型如下:
[0162]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63]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64]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65]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66]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67]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68]
另外,第一透镜l1、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球面第一透镜l1、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玻璃;第二透镜l2和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l2和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塑料。
[0169]
特别地,将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共同形成的组合透镜设置为胶合透镜,即将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以形成组合透镜。
[0170]
另外,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5和表6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71]
表5
[0172][0173][0174]
表6
[0175]
面序号s3s4s11s12k5.921e+00-5.566e-015.050e+01-2.738e+00a41.545e-022.385e-02-5.476e-03-4.117e-03a6-4.220e-03-8.919e-033.882e-03-3.074e-04a81.211e-03-1.741e-03-6.181e-031.335e-03a10-3.326e-043.946e-034.598e-03-1.303e-03a127.011e-05-2.936e-03-2.006e-035.400e-04a14-1.016e-051.258e-035.329e-04-1.807e-04a169.451e-07-5.088e-04-8.438e-052.969e-05a18-5.060e-083.928e-057.280e-06-2.635e-06a201.182e-09-1.953e-06-5.620e-079.754e-08
[0176]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如下关系:
[0177][0178]
由图8、9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其中各波长下的纵向球差所对应的焦点偏移较小,且各视场下的子午场曲和弧矢场曲均被控制
在0.050mm以内,像面弯曲程度受到较好的抑制,同时像散、畸变也得到合理调节。
[0179]
第四实施例
[0180]
参考图10,在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0181]
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表面的面型如下:
[0182]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83]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84]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85]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86]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87]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88]
另外,第一透镜l1、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球面第一透镜l1、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玻璃;第二透镜l2和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l2和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塑料。
[0189]
特别地,将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共同形成的组合透镜设置为胶合透镜,即将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以形成组合透镜。
[0190]
另外,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7和表8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91]
表7
[0192]
[0193]
表8
[0194]
面序号s3s4s11s12k2.064e+00-7.689e-018.000e+01-2.674e+00a41.549e-022.752e-02-5.165e-03-4.141e-03a6-4.000e-03-2.110e-022.162e-032.247e-04a81.044e-031.923e-02-4.070e-035.811e-04a10-2.651e-04-1.613e-023.178e-03-7.363e-04a125.315e-058.611e-03-1.433e-033.957e-04a14-7.503e-06-2.846e-033.911e-04-1.185e-04a165.923e-075.744e-04-4.326e-052.045e-05a18-3.733e-08-6.624e-055.544e-06-4.894e-06a208.883e-103.425e-06-2.016e-077.280e-08
[0195]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如下关系:
[0196][0197]
由图11、12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其中各波长下的纵向球差所对应的焦点偏移较小,且各视场下的子午场曲和弧矢场曲均被控制在0.050mm以内,像面弯曲程度受到较好的抑制,同时像散、畸变也得到合理调节。
[0198]
第五实施例
[0199]
参考图13,在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0200]
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表面的面型如下:
[0201]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202]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203]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204]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205]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206]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207]
另外,第一透镜l1、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球面第一透镜l1、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玻璃;第二透镜l2和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l2和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塑料。
[0208]
特别地,将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共同形成的组合透镜设置为胶合透镜,即将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以形成组合透镜。
[0209]
另外,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9和表10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210]
表9
[0211][0212]
表10
[0213][0214][0215]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如下关系:
[0216]
[0217]
由图14、15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其中各波长下的纵向球差所对应的焦点偏移较小,且各视场下的子午场曲和弧矢场曲均被控制在0.050mm以内,像面弯曲程度受到较好的抑制,同时像散、畸变也得到合理调节。
[0218]
以上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通过相应的屈折力、物理参数、面型设计,不仅拥有广角特性,同时还能够对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像散、畸变像差实现有效抑制,从而可拥有高质量成像效果。
[0219]
另外,参考图1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20,摄像模组20可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光学系统10及图像传感器210,图像传感器210设置于光学系统10的像侧。图像传感器210可以为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一般地,在装配时,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与图像传感器210的感光表面重叠。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10,使得摄像模组20具有大视场角,拍摄的范围得以扩展,同时成像效果好,提升成像质量。
[0220]
参考图1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电子设备30包括固定件310,摄像模组20安装于固定件310,固定件310可以为显示屏、触控显示屏、电路板、中框、后盖等部件。电子设备30可以为但不限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电子书阅读器、车载摄像设备、监控设备、无人机、医疗设备(如内窥镜)、平板电脑、生物识别设备(如指纹识别设备或瞳孔识别设备等)、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无人机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30为车载摄像设备时,摄像模组20可作为设备的车载环视镜头,固定件310用于将电子设备30安装于车辆上。当利用电子设备30拍摄景象时,使得拍摄的范围广,同时成像效果好,拍摄品质可得到较好的提升。
[0221]
一种车载系统,包括上述的电子设备,通过电子设备对驾驶仓内外的环境进行拍摄时,由于电子设备的拍摄的范围广,成像效果好,能够有效地保证为车载系统提供对于驾驶仓内外的环境的涵盖范围广、且明亮清晰的图像,使得车载系统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驾驶仓内外的情况,以车载系统利用adas、dms、cms等系统对电子设备所拍摄的图像进行分析并作出控制决策时,有效地保证了adas、dms、cms等系统在车载系统上应用时的控制精度,更好地实现安全驾驶目标。
[0222]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223]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