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69237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设备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转印装置;定影装置;具有引导部分的引入引导构件,其引导记录介质的前缘,使得该前缘在被引至定影部之前靠近定影装置的加热体;以及接触引导构件,其布置在转印装置与引入引导构件之间,接触引导构件引导记录介质的前缘与该引导部分接触。接触引导构件具有:第一引导部,其引导第一记录介质的前缘以第一接触角与引入引导构件接触;以及第二引导部,其引导第二记录介质的前缘以第二接触角与引入引导构件接触。第一接触角是由第一记录介质的前缘的背面与该引导部分形成的角,第二接触角是由第二记录介质的前缘的背面与该引导部分形成的角。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构造成使得第一接触角大于第二接触角。
【专利说明】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形成由显影剂制成的图像的一些图像形成设备采用下面的措施以确保诸如记录纸张之类的记录介质以适当状态传送至定影部或转印部,以便使定影部或转印部中诸如定影失败与图像质量差之类的问题最小化。
[0003]例如,存在这样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向定影咬合部引导记录纸张的定影引导构件基于记录纸张的厚度在预定方向上移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特开2008-299147 号公报)。
[0004]而且,存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具有防止记录介质的前缘接近色调剂图像载体的引导装置。引导装置的一部分设置有切口,该切口的宽度至少大于明信片的宽度(100mm),并且小于普通纸张的最小纸张宽度(139.5mm)(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特开2004-115266 号公报)。
[0005]本发明的发明人意识到以下方面。即,在加热体和加压体接触的定影装置的部分中,在记录介质穿过接触部时加热体和加压体中一者的表面比另一者的表面经受更大程度的变形,从而在记录介质上产生曲率差异。因此,当具有双页结构的记录介质穿过加热体和加压体之间的接触部时,该曲率差异导致记录介质皱折。

【发明内容】

[0006]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设备,相比馈送宽度小于预定宽度的双片材结构的记录介质以及馈送宽度大于或等于预定宽度的记录介质在从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转印装置行进至将色调剂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的定影装置时穿过相同路径的情况,该图像形成设备提供下文所述的效果。即,该图像形成设备使得既能使馈送宽度小于预定宽度的双片材结构的记录介质中的折皱最小化,又能通过使馈送宽度大于或等于预定宽度的记录介质接触在该记录介质被引至定影装置时引导此记录介质的引入引导构件时发生的振动影响最小化而防止图像扰动现象。
[0007]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具有旋转的色调剂图像载体和转印体,并且具有转印部,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与所述转印体在该转印部彼此接触,所述转印装置允许记录介质穿过所述转印部,以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具有旋转的加热体和加压体,并且具有定影部,所述加热体和所述加压体在该定影部彼此接触,所述定影装置允许具有由所述转印装置转印的所述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穿过所述定影部,以将所述色调剂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具有引导部分的引入引导构件,该引入引导构件布置在所述定影装置的入口侧,所述引入引导构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缘,使得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缘在被引至所述定影部之前靠近所述加热体;以及接触引导构件,该接触引导构件布置在所述转印装置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之间,所述接触引导构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缘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接触。所述接触引导构件具有: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引导第一记录介质的前缘以第一接触角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接触,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包括双片材结构的记录介质;以及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引导第二记录介质的前缘以第二接触角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接触,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馈送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通道宽度。所述第一接触角是由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前缘的背面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形成的角,并且所述第二接触角是由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前缘的背面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形成的角。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接触角大于所述第二接触角。
[0008]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具有旋转的色调剂图像载体和转印体,并且具有转印部,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与所述转印体在该转印部彼此接触,所述转印装置允许记录介质穿过所述转印部,以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具有旋转的加热体和加压体,并且具有定影部,所述加热体和所述加压体在该定影部彼此接触,所述定影装置允许具有由所述转印装置转印的所述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穿过所述定影部,以将所述色调剂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具有引导部分的引入引导构件,该引入引导构件布置在所述定影装置的入口侧,所述引入引导构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缘,使得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缘在被引至所述定影部之前靠近所述加热体;以及接触引导构件,该接触引导构件布置在所述转印装置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之间,所述接触引导构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缘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接触。所述接触引导构件具有: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引导第一记录介质的前缘在第一位置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接触,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包括双片材结构的记录介质;以及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引导第二记录介质的前缘在第二位置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接触,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馈送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通道宽度。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位置比所述第二位置远离所述定影部定位。
[0009]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具有旋转的色调剂图像载体和转印体,并且具有转印部,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与所述转印体在该转印部彼此接触,所述转印装置允许记录介质穿过所述转印部,以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具有旋转的加热体和加压体,并且具有定影部,所述加热体和所述加压体在该定影部彼此接触,所述定影装置允许具有由所述转印装置转印的所述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穿过所述定影部,以将所述色调剂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具有引导部分的引入引导构件,该引入引导构件布置在所述定影装置的入口侧,所述引入引导构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缘,使得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缘在被引至所述定影部之前靠近所述加热体;以及接触引导构件,该接触引导构件布置在所述转印装置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之间,所述接触引导构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缘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接触。所述接触引导构件具有: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引导第一记录介质,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包括双片材结构的记录介质;以及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引导第二记录介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馈送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通道宽度。所述第一引导部具有在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入口侧引导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背面的引导部分,并且所述第二引导部具有在所述第二引导部的入口侧引导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背面的引导部分。形成在沿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所述引导部分延伸的直线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之间的第三角大于形成在沿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所述引导部分延伸的直线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之间的第四角。
[0010]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具有旋转的色调剂图像载体和转印体,并且具有转印部,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与所述转印体在该转印部彼此接触,所述转印装置允许记录介质穿过所述转印部,以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具有旋转的加热体和加压体,并且具有定影部,所述加热体和所述加压体在该定影部彼此接触,所述定影装置允许具有由所述转印装置转印的所述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能够穿过所述定影部,以将所述色调剂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具有引导部分的引入引导构件,该引入引导构件布置在所述定影装置的入口侧,所述引入引导构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缘,使得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缘在被引至所述定影部之前靠近所述加热体;以及接触引导构件,该接触引导构件布置在所述转印装置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之间,所述接触引导构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缘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接触。所述接触引导构件具有: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引导第一记录介质,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包括双片材结构的记录介质;以及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引导第二记录介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馈送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通道宽度。所述第一引导部具有在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入口侧引导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背面的引导部分,并且所述第二引导部具有在所述第二引导部的入口侧引导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背面的引导部分。沿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所述引导部分延伸的直线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交叉处的第三位置比沿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所述引导部分延伸的直线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交叉处的第四位置远离所述定影部定位。
[0011]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者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接触引导构件的所述第一引导部具有供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穿过以确定传送方向的引导部分,并且所述接触引导构件的所述第二引导部具有供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穿过以确定传送方向的引导部分;并且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所述引导部分低于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所述引导部分定位。
[0012]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任一者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整体以倾斜的方式连续延伸,从而随着越来越接近所述定影装置的所述定影部而逐渐靠近所述定影部的入口侧法线。
[0013]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者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其中,在所述定影装置的所述定影部中,所述加压体的表面比所述加热体的表面经受更大程度的变形。
[0014]相比馈送宽度小于预定宽度的双片材结构的记录介质以及馈送宽度大于或等于预定宽度的记录介质在从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的转印装置行进至将色调剂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的定影装置时穿过相同路径的情况,根据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每一者的图像形成设备提供下文所述的效果。即,图像形成设备使得既能使馈送宽度小于预定宽度的双层结构的记录介质中的折皱最小化,又能通过使馈送宽度大于或等于预定宽度的记录介质接触在该记录介质被引至定影装置时引导此记录介质的引入引导构件时发生的振动影响最小化而防止图像扰动现象。
[0015]根据第五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使得能够使用具有简单构造的接触引导构件而获得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每一者的效果。
[0016]根据第六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使得能够在记录介质被引至定影部时保持记录介质的更有利取向的同时,更可靠地获得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每一者的效果。
[0017]相比定影装置中加热体表面的变形量与定影装置中加压体表面的变形量具有不同于第七方面限定的关系的情况,根据第七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增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每一者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将基于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0019]图1概念性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构造;
[0020]图2是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主要部分(转印部与定影部之间的用于记录介质的传送部)的局部剖视放大示意图;
[0021]图3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接触引导构件(包括辅助引导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0022]图4是从前侧看时图3中所示的接触引导构件的结构的特定第一引导板与第二引导板的前视图;
[0023]图5是沿图3或图4中所示的接触引导构件的线V-V剖切的示意性剖面图;
[0024]图6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引入引导构件、接触引导构件等的详细构造;
[0025]图7示出第一记录介质如何在转印部与定影部之间传送的实施例;
[0026]图8示出第二记录介质如何在转印部与定影部之间传送的实施例;
[0027]图9是从不同角度观察时辅助引导构件的构造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8]图10是辅助引导构件的另一构造的实施例的局部剖视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实施本发明的示例性模式(下文中简称为“示例性实施方式”)。
[0030]示例件实施方式I
[0031]图1与图2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图像形成设备。图1概念性示出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构造,并且图2概念性示出图像形成设备的主要部分(转印部与定影部之间的用于记录介质的传送部)。由包括图1的附图中的符号X、Y以及Z指示的箭头代表附图中假定的三维空间的分别代表宽度、高度以及深度方向的正交坐标轴(其方向)。
[0032]<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构造>
[0033]图像形成设备I使由显影剂形成的图像形成在诸如记录纸张之类的记录介质9上。例如,图像形成设备I构造成响应于从诸如信息终端之类的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信息形成图像的打印机。
[0034]图像形成设备I具有壳体10,该壳体具有大体箱式的外观。如图1中所示,诸如图像形成单元2、中间转印装置30、纸张馈送器40以及定影装置45之类的部件布置在壳体10内部。图像形成单元2形成由作为显影剂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中间转印装置30转运并传送由图像形成单元2形成的色调剂图像,并最终将色调剂图像转印(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9。纸张馈送器40接纳并馈送要供应至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9。定影装置45使由中间转印装置30通过二次转印而转印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9上。壳体10的顶部设置有输出接收部12,该输出接收部用于输出其上已经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9,并且接收呈堆叠状态的记录介质9。图1中所示的长、短交替的虚线表示壳体10内的记录介质9的代表性传送路径。
[0035]图像形成单元2包括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Y、2M、2C以及2K,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Y、2M、2C以及2K分别独立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这四种颜色的显影剂(色调剂)图像。图像形成单元2 (Y、M、C以及K)以这样的方式(成倾斜的状态)布置在壳体10内部:高度水平以黑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的顺序逐渐变高。
[0036]每个图像形成单元2(Y、M、C以及K)均包括诸如感光鼓21、充电装置22、曝光装置
23、显影装置24 (Y、M、C以及K)以及鼓清洁器26之类的部件。感光鼓21是呈鼓形式的感光体,该感光体在由箭头A指示的方向上被驱动旋转。充电装置22将感光鼓21的作为待形成有图像的区域的外周表面充电至所需电势。曝光装置23用基于所需图像信息分解成各个颜色成分的光照射感光鼓21的带电外周表面,从而形成各个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4 (Y、M、C以及K)借助相应颜色成分的色调剂使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呈现上述的各种颜色成分(Y、M、C以及K)的可见色调剂图像。鼓清洁器26通过移除诸如如下色调剂之类的不需要的物质而清洁感光鼓21: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而转印至中间转印装置30(中间转印带31)后残留在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
[0037]在接到形成图像的要求时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 (Y、M、C以及K)中,开始旋转的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被充电装置22充电至所需电势。然后,用来自曝光装置23的与各个颜色成分的图像信号对应的光照射感光鼓21的带电外周表面,从而形成各个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0038]随后,形成在相应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上的各个颜色成分的静电潜像借助相应的显影装置24(Y、M、C以及K)中上述四种颜色(Y、M、C以及K)中之一的色调剂显影,从而在相应的感光鼓21上形成四种颜色中的每一者的色调剂图像。
[0039]中间转印装置30以与图像形成单元2 (Y、M、C以及K)的倾斜布置对应的稍微倾斜状态垂直布置在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 (Y、M、C以及K)上方。
[0040]中间转印装置30包括诸如中间转印带31、多个支撑辊32a至32e、一次转印装置34、二次转印装置35以及带清洁器36之类的部件。中间转印带31是环状带,形成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 (Y、M、C以及K)的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可通过静电作用转印至该环状带,从而由中间转印带31承载。支撑辊32a至32e以使中间转印带31旋转的方式支撑中间转印带31,中间转印带31循序经过图像形成单元2(Y、M、C以及K)的各个一次转印位置。呈辊等形式的一次转印装置34将形成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 (Y、M、C以及K)的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地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呈辊等形式的二次转印装置35将通过一次转印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1的色调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转印至记录介质
9。带清洁器36通过移除诸如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之类的不需要的物质而清洁中间转印带31。
[0041]在这些支撑辊32a至32e之中,支撑辊32a兼作为驱动辊与二次转印支承辊这两种辊,支撑辊32c是张力施加辊,支撑辊32d至32e是表面成形辊,并且支撑辊32b是清洁支承辊。
[0042]纸张馈送器40垂直布置在四个图像形成单元2 (Y、M、C以及K)下方。
[0043]纸张馈送器40包括纸张接收器41与发送装置43。纸张接收器41以使得纸张接收器41能够自由抽出的方式附接至壳体10,该纸张接收器以多张记录介质9堆叠在堆叠板42上的状态接收期望大小、类型等的记录介质9。发送装置43从纸张接收器41 一张一张发送出记录介质9。在纸张馈送器40中,在形成图像时,发送装置43根据需要从纸张接收器41 一张一张发送出记录介质9。从纸张馈送器40发送出的记录介质9沿由交替的长、短虚线指示的传送路径行进。这样,记录介质9最终借助布置在传送路径中的一对传送正时控制辊44与二次转印正时同步地发送至位于与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装置35相对的二次转印位置。
[0044]在中间转印装置30中,在形成图像时,形成在图像形成单元2(Y、M、C以及K)的相应感光鼓21上的各色色调剂图像在色调剂图像对准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的状态下借助一次转印装置34循序一次转印地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此时,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2 (Y、M、C以及K)中,鼓清洁器26清洁一次转印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
[0045]随后,中间转印带31将经一次转印而转印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二次转印位置。此后,中间转印装置30将中间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地转印至已经从纸张馈送器40供应至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介质9。此时,在中间转印装置30中,带清洁器36清洁二次转印后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
[0046]定影装置45在竖向上布置在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装置35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的部分)上方。
[0047]定影装置45包括安装在定影装置45的壳体46内部的诸如加热旋转件47以及加压旋转件48之类的部件。呈例如辊或带形式的加热旋转件47在所需的方向上被驱动旋转,并且被加热单元加热,从而其表面保持在所需温度。呈例如辊或带形式的加压旋转件48通过大体沿加热旋转件47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以所需压力与加热旋转件47接触而随加热旋转件47的旋转而旋转。
[0048]就加热旋转件47而言,使用呈辊形式的加热辊。加压旋转件48包括定影带48a与按压体48b (图2)。具有环形形状的定影带48a能够在与加热旋转件47接触的同时旋转。按压体48b按压定影带48a抵靠加热旋转件47,从而形成咬合部(定影部)FN。壳体46具有:入口(开口)46a,通过此入口引入待在其上定影图像的记录介质9 ;以及出口(开口)46b,通过此出口排出其上已经定影有图像的记录介质9。而且,排出引导构件46c布置在壳体46的出口 46b处。排出引导构件46c引导其上已经定影有图像的记录介质9的排出。
[0049]定影装置45采用这样的带咬合系统,其中,加压旋转件48由诸如定影带48a与按压体48b之类的部件组成。这使得能够确保形成在加压旋转件48与加热旋转件47之间的咬合部FN的相对长的通路长度(沿加热旋转件47的旋转方向的长度)。而且,定影装置45构造成:在加热旋转件47和定影装置45相互接触的咬合部(定影部)FN中,相比加热旋转件47的表面(辊的表面),加压旋转件48的表面(通过按压体48b压靠加热旋转件47的定影带48a)经受更大程度的弹性变形。
[0050]在定影装置45中,形成图像时,具有通过借助中间转印装置30 二次转印而转印的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9穿过壳体46的入口 46a,然后被发送至形成在加热旋转件47 (正旋转的加热旋转件)与加压旋转件的定影带48a和按压体48b之间的咬合部FN。然后,定影装置45在记录介质9穿过咬合部FN时施加热与压力,从而熔化色调剂图像,并使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9上。
[0051]在通过壳体46的出口 46b排出定影有图像的记录介质9后,记录介质9沿由交替的长、短虚线指示的传送路径行进。记录介质9在最终被输出接收部12接收之前由布置在传送路径的终端部的一对输出辊49传送至壳体10的外部。
[0052]图像形成设备I能够通过选择性地启动所有或若干(两个或更多)图像形成单元2(Y、M、C以及K)形成由四种颜色(Y、M、C以及K)中所有或若干颜色(至少两种或更多)的色调剂的组合形成的彩色图像。而且,图像形成设备I还能够通过启动图像形成单元2 (Y、M、C以及K)中之一形成由诸如黑色的单色色调剂形成的单色图像。
[0053]而且,图像形成设备I采用用于记录介质9的所谓的中央配准系统。中央配准系统指这样的传送控制系统,该传送控制系统控制记录介质9的传送,使得来自纸张馈送器40的记录介质9的位于其馈送宽度中央的部分穿过记录介质9的传送路径(传送空间)的馈送宽度的中央位置,直至该记录介质9经过二次转印部从定影装置45排出。
[0054]<转印部与定影部之间的传送部的构造>
[0055]如图1和图2等所示,图像形成设备I包括位于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装置35和定影装置45之间的引入引导构件50以及接触引导构件60。引入引导构件50布置在定影装置45的入口 46a侧,该引入引导构件引导记录介质9的前缘9a,使得记录介质9的前缘9a在被引入至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之前靠近加热旋转件47。接触引导构件60布置在二次转印装置35与引入引导构件50之间,该接触引导构件将引导记录介质9的前缘9a引导成与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接触。
[0056]在引入引导构件50中,引导记录介质9的整个引导部分51以逐渐靠近咬合部FN的入口侧法线FL(图2)的倾斜方式连续延伸,越来越接近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引入引导构件50由板状构件构造,该引入引导构件的用于引导记录介质9的引导部分51由平坦表面构造。而且,引入引导构件50固定至定影装置45的壳体46的入口 46a的边缘部。
[0057]接触引导构件60具有第一引导部62与第二引导部63。第一引导部62引导馈送宽度比A4纸的短边尺寸小的第一记录介质9A的前缘9a,使其以第一接触角Θ I接触引入引导构件50。第二引导部63引导馈送宽度大于或等于A4纸的短边尺寸的第二记录介质9B的前缘9a,使其以第二接触角Θ 2接触引入引导构件50。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一引导部62与第二引导部63构造成第一接触角Θ I大于第二接触角Θ2(保持Θ1> Θ2这样的大小关系)。
[0058]就此而言,第一接触角Θ I与第二接触角Θ 2被认为仅是设计值。这是指:第一记录介质9Α的前缘9a和第二记录介质9B的前缘9a无需总是分别以同一接触角Θ I和Θ 2接触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然而,接触角Θ1和Θ 2设计成:在两个记录介质9A和9B的前缘9a实际接触引导部分51时满足以上的大小关系(Θ I > Θ 2)。第一接触角θ I与第二接触角θ 2是由第一记录介质9Α与第二记录介质9Β的前缘9a的背面分别和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形成的角。而且,在记录介质9的正面与背面当中,背面指与恰在色调剂图像被定影装置45定影之前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那一面相对的面(或者说在色调剂图像在定影装置45中定影至记录介质9时与加压旋转件48接触的面)。
[0059]以上提到的A4大小是由日本工业标准(JIS)限定的纸张大小标准。就A4大小的长边与短边的尺寸而言,A4大小被限定成“297_长边X210mm短边”的量度。尽管不具体限定第一记录介质9A,只要其馈送宽度(与第一记录介质9A的传送宽度对应的部分的尺寸)小于A4纸的短边的尺寸即可,但是在第一记录介质9A是双片材结构(两张纸形成袋子形的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获得稍后描述的效果。不具体限定第二记录介质9B,只要其馈送宽度大于或等于A4纸的短边的尺寸即可。第二记录介质9B的实施例包括诸如普通纸与铜版纸之类的记录介质。
[0060]可以以其它措辞对接触引导构件60描述如下。
[0061]S卩,接触引导构件60是这样的构件,该构件具有引导第一记录介质9A的前缘9a在第一位置Pl接触引入引导构件50的第一引导部62以及引导第二记录介质9B的前缘9a在第二位置P2接触引入引导构件50的第二引导部63。此时,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一引导部62和第二引导部63构造成使得第一位置Pl比第二位置P2远离咬合部FN定位(构造成保持如下的距离关系:第一位置Pl距离咬合部FN的距离大于第二位置P2距离咬合部FN的距离)。
[0062]还是在此情况下,第一位置Pl和第二位置P2应被看作仅仅是设计接触位置。这是指:第一记录介质9A的前缘和第二记录介质9B的前缘无需总是分别在同一接触位置Pl和P2接触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然而,第一位置Pl和第二位置P2设计成在两个记录介质9A和9B的前缘9a实际接触引导部分51时满足以上的距离关系。
[0063]在示例性实施方式I中,在引入引导构件50与接触引导构件60之间进一步布置有辅助引导构件70。辅助引导构件70至少帮助引导第一记录介质9A。
[0064]如图2、图4等所示,辅助引导构件70至少具有延伸引导部分71,该延伸引导部分是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一引导部62的线性延伸。附带提及,在辅助引导构件70中,作为第一引导部62的延伸的延伸引导部分71还布置在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二引导部63与引入引导构件50之间(参见图4等)。而且,辅助引导构件70还设置有最终引导部分72。最终引导部分72位于延伸引导部分71的终端部,该终端部在记录介质9的传送方向上位于下游侧。
[0065]如图4至图6等所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接触引导构件60与辅助引导构件
70结合在一起。
[0066]S卩,接触引导构件60包括多个(例如十二个)第一引导板81以及多个(例如八个)第二引导板82,并且包括连接构件83。第一引导板81形成这样的形状: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一引导部62与辅助引导构件70整合在一起。第二引导板82形成这样的形状: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二引导部63与辅助引导构件70整合在一起。连接构件83将第一引导板81和第二引导板82连接并整合在一起。
[0067]在接触引导构件60 (以及辅助引导构件70)中,如图3与图5所示,第一引导板81和第二引导板82按如下所述布置。S卩,多个第一引导板81按平行的方式以预定间隔布置在记录介质9的馈送宽度方向(大体与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或者大体沿坐标轴Z的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第二引导板82在记录介质9的馈送宽度方向上以分布的方式安置在第一引导板81的两个端侧,这些第二引导板按平行的方式以预定间隔布置。
[0068]接触引导构件60固定至构成图像形成设备I的壳体10的支撑框架等(未示出)。而且,接触引导构件60布置成极为接近二次转印部的咬合部(转印部)TN,从而各种类型的记录介质9的前缘9a能够一离开咬合部TN就穿过接触引导构件60。
[0069]更具体地说,第一引导板81中,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一引导部62与辅助引导构件70的延伸引导部分71形成为线性引导部分(边缘),在该线性引导部分中,第一引导部62与延伸引导部分71彼此线性连续,并且辅助引导构件70的最终引导部分72形成为抬起的引导部分(边缘),该抬起的引导部分倾斜成相对于假想延伸线EL逐渐抬起,该假想延伸线是线性引导部分的投影引导线的延伸(图4)。
[0070]在第二引导板82中,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二引导部63形成凸起的引导部分(边缘),该凸起的引导部分由这样的三角形的两个斜边限定,该三角形的底边是第一引导部62的线性引导部分,并且该三角形成形为从线性引导部分隆起。而且,在第二引导板82中,辅助引导构件70的延伸引导部分71形成为线性引导部分(边缘),该线性引导部分(边缘)等同于第一引导部62的线性引导部分。而且,在第二引导板82中,辅助引导构件70的最终引导部分72形成为抬起的引导部分(边缘),该抬起的引导部分(边缘)等同于第一引导板81的抬起的引导部分。附带提及,形成为凸起的引导部分的第二引导部63具有在顶点63a处相交的两个斜边63b与63c (图4)。其中,第二引导部63的实际引导记录介质9的部分是位于记录介质9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斜边(下文也会称作“引导部分”)63b以及顶点(下文也会称作“引导部分”)63a。
[0071]为了提供允许馈送宽度小于A4纸的短边尺寸的第一记录介质9A被引导至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一引导部62并穿过此第一引导部的传送空间,第一引导板81布置成确保第一通道宽度Wl基本相当于上述的馈送宽度。如图5等所示,实际上,此时第一通道宽度Wl由在第一引导板81的两个端部的紧外侧布置的两个引导板82a和82b的侧表面之间的分隔距离确定。限定第一引导部62的第一通道宽度Wl被设定成小于A4纸的短边尺寸的宽度。因为,如上所述,采用中央配准系统作为记录介质9的传送控制系统,所以第一通道宽度Wl位于记录介质9的馈送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
[0072]为了提供允许最大馈送宽度大于或等于A4纸的短边尺寸的第二记录介质9B被引导至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一引导部62并穿过此第一引导部的传送空间,第二引导板82布置成确保第二通道宽度W2( > Wl)基本相当于所述的最大馈送宽度。此时第二通道宽度W2基本相当于第二引导板82c和82d (定位在以分布方式布置在第一引导板81的两个端侧的第二引导板82的最外部的两个引导板)之间的分隔距离。就第二通道宽度W2而言,例如,采用A4纸的长边的尺寸。
[0073]而且,如图2、图5等所示,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接触引导构件60中,引导部分62a低于引导部分63a定位,其中,引导部分62a是第一引导部62的被记录介质9穿过从而确定传送方向Dl的部分,引导部分63a是第二引导部63的被记录介质9穿过从而确定传送方向D2的部分。
[0074]就此而言,如上所述,第一引导部62的引导部分62a构造成线性延伸的线性引导部分。如上所述,第二引导部63的引导部分63a构造成由三角形的两个斜边63b和63c形成的凸起的引导部分的顶点。图5中所示的符号hi代表第一引导部62的引导部分62a的起自大体沿记录介质9的馈送宽度方向(坐标轴Z的方向)延伸的假想基准线SL的高度。图5中所示的符号h2代表第二引导部63的引导部分63a的起自假想基准线SL的高度。引导部分62a和63a各自的高度hi和h2具有如下的大小关系:hl < h2。
[0075]第一引导部62中的引导部分62a的高度hi根据第一记录介质9A的传送方向Dl设定。同样地,第二引导部63的引导部分63a(顶点)的高度h2根据第二记录介质9B的传送方向D2设定。此时,从第一记录介质9A或第二记录介质9B的前缘9a接触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时实现的接触角Θ I或Θ 2或者接触位置Pl或P2的观点出发设定各个传送方向Dl和D2。
[0076]附带提及,第一引导部的引导部分62a的高度hi与第二引导部的引导部分63a的高度h2设定成两者之差Λ h( = h2-hl)是例如约5mm至15mm。而且,在由辅助引导构件70的抬起的引导部分(边缘)形成的最终引导部分72中,其终端部(最上部)72a的起自假想延伸线EL的高度(高程差)h3被设定成小于或等于例如20mm(图4)。
[0077]在示例性实施方式I中,例如,下述条件应用至引入引导构件50、接触引导构件60以及辅助引导构件70。
[0078]S卩,如图6所示,由金属制成的平板用作引入引导构件50。在由平板形成的引入引导构件50中,具有平坦形状的引导部分51的终端部(接近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的端部)50b以距离咬合部FN的入口侧端部约2mm至5mm的分隔距离Kl布置,使得终端部50b紧邻咬合部FN的入口侧法线定位。而且,引入引导构件50以如下方式布置:引导部分51与入口侧法线FL形成约3至5度角(倾斜角)α。在引入引导构件50中,引导部分51在基本与记录介质9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或等于记录介质9的最大馈送宽度(W2),并且引导部分51沿记录介质9的传送方向的长度(从引导起始端部50a至终端部50b的尺寸)约为250_至300mm。
[0079]如图6、图3等所示,就接触引导构件60而言,示例性实施方式采用具有第一引导部62与第二引导部63的构件(由第一引导板81和第二引导板82组成),其中,第一引导部62形成线性形状并且设置有引导部分62a,第二引导部63隆起成三角形的形状并且设置有引导部分63a。第一引导部62的引导部分62a与第二引导部63引导部分的引导部分63a各自的高度hi和h2设定成具有约5mm至15mm的高度差Λ h。而且,第一引导部62的引导部分62a的引导长度(沿记录介质9A传送方向的部分的尺寸)设定成确保至少约5mm至15mm的长度。而且,第一引导部62的引导部分62a布置成相对于二次转印位置处的咬合部TN的出口侧法线TL向布置二次转印装置35的那一侧倾斜。位于第二引导部63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斜边63b形成角(爬坡角/高度角)Θ5,该角设定成例如0° <95^60°。接触引导构件60的作为引导记录介质9的起始位置的端部(引导入口)60a以距离二次转印位置处的咬合部TN的出口侧端部约1mm至30mm的分隔距离K2定位。
[0080]而且,就辅助引导构件70而言,示例性实施方式采用具有延伸引导部分71与最终引导部分72的构件(由第一引导板81和第二引导板82组成),其中,延伸引导部分71事实上是通过使第一引导部62的引导部分62a线性延伸获得的引导部分;最终引导部分72由抬起的引导部分形成,该抬起的引导部分在延伸引导部分71的终端侧相对于假想延伸线EL(引导部分62a的投影的引导线的延伸)抬起预定角度。最终引导部分72有助于使在被第一引导部62引导的同时传送的第一记录介质9A的前缘9a以所需接触角Θ1或Θ2或者在所需第一位置Pl或第二位置P2处接触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然而,最终引导部分72并非必需在上述预定条件(角度或位置)下最终引导第一记录介质9A的前缘9a与引导部分51接触。
[0081]<记录介质在转印部与定影部之间的传送>
[0082]在包括引入引导构件50、接触引导构件60以及辅助引导构件70的图像形成设备I中,如下所述,记录介质9A或9B在转印部与定影部之间传送。
[0083]首先将描述利用由信封等代表的第一记录介质9A的图像形成操作。
[0084]在此情况下,在色调剂图像在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位置经过二次转印而转印至第一记录介质9A(如图7等所示)后,第一记录介质9A在其传送受中央配准系统控制的状态下离开中间转印带31与二次转印装置35之间的咬合部TN。由于第一记录介质9A具有小于A4纸的短边尺寸的馈送宽度,于是第一记录介质9A被引导并被传送至接触引导构件60的由第一通道宽度Wl限定的第一引导部62。
[0085]此时,第一记录介质9A在前缘9a被第一引导部62的引导部分62a (线性引导部分)引导的情况下行进。因此,第一记录介质9A的位于前缘9a后面的部分也基本沿传送方向Dl传送,传送方向Dl是由引导部分62a控制的传送方向。第一记录介质9A此时的传送方向基本通过引导部分62a对第一记录介质9A的引导确定。此时,第一记录介质9A有时经受位于第一引导部62的引导部分62a的传送方向的下游的辅助引导构件70的延伸引导部分71和最终引导部分72的辅助引导作用。
[0086]随后,在第一记录介质9A的传送过程中其前缘9a主要由第一引导部62的引导部分62a引导,该前缘9a达到引入引导构件50并与引导部分51接触。此时,第一记录介质9A的前缘9a以接触角Θ I并且在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中在位置Pl处与引导部分51接触,其中,接触角Θ I大于稍后描述的第二记录介质9B的情况下的接触角,位置Pl相比稍后描述的第二记录介质9B的情况下距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远。
[0087]随后,第一记录介质9A的前缘9a沿引入引导构件50的形成为平面形状的引导部分51被引导并被传送。接着,在穿过引入引导构件50的终端部50b时,如图7中的双点划线El所示,第一记录介质9A的前缘9a靠近定影装置45的旋转的加热旋转件47,然后与该加热旋转件接触。在此状态下传送后,第一记录介质9A被引至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
[0088]此后,在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中,第一记录介质9A被咬合在旋转的加热旋转件47和定影带48a(被按压体48b按压的部分)之间。在此状态下,因为加热旋转件47的旋转力施加至第一记录介质9A以传送第一记录介质9A,所以第一记录介质9A在最终穿过咬合部FN之前继续被传送。
[0089]在第一记录介质9A的前缘9a被引至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之后,第一记录介质9A的后部(不包括前缘9a)被传送,从而被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一引导部62与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引导,如双点划线El所示。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在第一记录介质9A的后缘穿过并离开二次转印部的咬合部TN后,在不经受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一引导部62与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的引导作用的情况下,第一记录介质9A沿至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的最短路径行进。
[0090]这意味着在第一记录介质9A的前缘9a相当长时间经受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的引导作用后,第一记录介质9A被引至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因此,第一记录介质9A以如下方式传送:到第一记录介质9A的后缘离开二次转印部的咬合部TN时,前缘9a后面的部分被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引导,然后穿过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如上所述,在定影装置45中,加压旋转件48的表面(由按压体48b按压的定影带48a)在咬合部FN中比加热旋转件47的表面(辊的表面)经受更大程度的弹性变形。因此,在咬合部FN中,加热旋转件47的表面咬入加压旋转件48的表面中(图2等)。
[0091]S卩,如图7中的双点划线El所示,此时,第一记录介质9A在如下状态下继续被传送:经过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的终端部50b后,在进入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之前,第一记录介质9A沿稍微弯曲(弯向行进方向上的右侧)的路径行进。在被引至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的第一记录介质9A穿过咬合部FN时,第一记录介质9A遵循加热旋转件47的外周表面的弯曲被传送。因此,第一记录介质9A在如下状态下传送。S卩,第一记录介质9A的从前缘9a到在其后部前面的某点的部分穿过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的终端部50b时弯曲,接着在穿过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时沿相反的方向弯曲(弯向行进方向的左侧)。以上提及的行进方向是指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示例性构造的图(图
7、图8等)中记录介质9行进的方向(这同样适用于下文的行进方向)。
[0092]因此,在第一记录介质9A是诸如信封之类的双片材记录介质时,如下所述,其在传送方向上的后缘部的折皱被最小化。
[0093]S卩,诸如信封之类的第一记录介质9A在经由引入引导构件50穿过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时以弯曲状态传送。因此,双片材结构的双片材部经受由其曲率的差异(曲率差)产生的传送速度差异,从而导致轻微的传送错位。即,此时,第一记录介质9A按如下方式行进。即,在经由引入引导构件50被引至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之前,第一记录介质9A稍微向行进方向的右侧弯曲,并且在穿过咬合部FN时,第一记录介质9A被加热旋转件47的柱状外周表面承载,并大幅弯向行进方向的左侧。
[0094]然而,在图像形成设备I中,第一记录介质9A在经由引入引导构件50被引至咬合部FN之前可靠地经受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的引导作用。因此,在第一记录介质9A传送过程的某一时刻,第一记录介质9A在沿与其被引至咬合部FN之前弯曲的方向(行进方向的右侧)不同的方向(行进方向的左侧)大幅弯曲后被引至咬合部FN。此时,在系列传送操作过程中,第一记录介质9A在弯曲成例如S形的情况下被传送。
[0095]具体地说,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一引导部62构造成使得:具有双片材结构的第一记录介质9A的前缘9a与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接触的第一接触角Θ I大于由第二引导部63产生的第二接触角Θ2。换而言之,第一引导部62构造成使得:第一记录介质9A的前缘9a与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相接触的第一位置Pl相比由第二引导部63产生的第二位置P2远离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定位。因此,具有双片材结构的第一记录介质9A(诸如信封)强力压靠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而后沿引导部分51被传送。因此,此时,在具有双片材结构的第一记录介质9A被引至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之前,第一记录介质9A倾向于沿与第一记录介质9A在咬合部FN中弯曲的方向(行进方向的右侧)相反的方向(行进方向的左侧)弯曲。
[0096]以此方式,此时,第一记录介质9A的从前缘9a到在其后部的某点的部分在其传送过程中经受不同的弯曲状态。这抵消由双片材结构的双片材部之间的曲率差异导致的传送速度差异,从而减小传送错位。
[0097]因此,即便当通过使用诸如信封之类的具有双片材结构的第一记录介质9A形成图像时,也可最小化图像定影后发生在第一记录介质9A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缘部的传送错位而引起的折皱。因此,利用图像形成设备1,即便使用诸如信封之类的第一记录介质9A时,也能以最小化第一记录介质9A的折皱的有利方式使图像形成在第一记录介质9A上。
[0098]接着,将描述使用由重镑纸等代表的第二记录介质9B的图像形成操作。
[0099]在此情况下,在色调剂图像在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位置通过二次转印而转印至第二记录介质9B (如图8等所示)后,第二记录介质9B在由中央配准系统控制其传送的状态下从中间转印带31与二次转印装置35之间的咬合部TN排出。因为第二记录介质9B的馈送宽度大于或等于A4纸的短边尺寸,所以,此时,第二记录介质9B被引导而传送至由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二通道宽度W2 ( > Wl)限定的第二引导部63,而不是被引导并传送至由第一通道宽度Wl限定的第一引导部62。S卩,由于第二记录介质9B的相对大的馈送宽度,此时第二记录介质9B不传送至具有第一通道宽度Wl的第一引导部62。
[0100]此时,第二记录介质9B的前缘9a被引导至位于第二引导部63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斜边63b,并且行进从而穿过顶点处的引导部分63a。因此,第二记录介质9B的位于前缘9a后面的部分也基本沿传送方向D2传送,传送方向D2是由引导部分63a控制的传送方向。此时,第二记录介质9B的传送方向基本由引导部分63a对第二记录介质9B的引导限定。附带提及,即便在反常传送状态下(例如在第二记录介质9B因其传送方向朝传送方向Dl偏离传送方向D2而在不同的路径上传送的情况),此情况也会由于第二记录介质9B被位于第二引导部63的引导部分63a的传送方向的下游的辅助引导构件70的延伸引导部分71和最终引导部分72引导而被纠正,从而防止卡纸等现象。
[0101]接着,在第二记录介质9B的传送过程中由第二引导部63的引导部分63a引导的第二记录介质9B的前缘9a到达引入引导构件50,并与引导部分51接触。此时,第二记录介质9B的前缘9a以接触角Θ 2并且也在引导部分51中的位置P2处与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接触,其中,接触角Θ 2小于上述的第一记录介质9A的情况下的接触角,位置P2与上述第一记录介质9A的情况下的位置相比,接近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定位。
[0102]接着,第二记录介质9B的前缘9a沿引入引导构件50的形成为平坦形状的引导部分51被引导并被传送,然后穿过引入引导构件50的终端部50b。接着,如由图8中的双点划线E2所示,第二记录介质9B的前缘9a靠近定影装置45的旋转的加热旋转件47,并且而后与之接触。在于上述状态下传送后,第二记录介质9B被引至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
[0103]此后,在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中,第二记录介质9B被咬合在旋转的加热旋转件47和定影带48a之间。在此状态下,由于加热旋转件47的旋转力施加至第二记录介质9B以传送第二记录介质9B,第二记录介质9B在最终穿过咬合部FN之前继续被传送。
[0104]第二记录介质9B的前缘9a被引至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后,第二记录介质9B的后部(不包括前缘9a)穿过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二引导部63,并且由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引导而如双点划线E2所示传送。此时,一旦第二记录介质9B的后缘穿过并离开二次转印部的咬合部TN,第二记录介质9B倾向于不经受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二引导部63与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的引导作用而沿至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的最短路径行进。
[0105]这意味着相比第一记录介质9A,第二记录介质9B的前缘9a以相对小的接触角接触引入引导构件50,并且以相对短的距离经受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的引导作用,之后第二记录介质9B被引至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因此,第二记录介质9B以如下方式传送:在第二记录介质9B的后缘离开二次转印部的咬合部TN时,其前缘9a后面的部分还被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短时期或短距离引导,然后穿过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0
[0106]在第二记录介质9B是诸如重镑纸之类的具有高硬度特点的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具体地说,上述构造使以色调剂图像转印故障为代表的图像扰动最小化,所述的色调剂图像转印故障因第二记录介质9B接触引入引导构件50时产生的振动影响而引起。重镑纸是纸张定量大于或等于例如106gsm的一类纸张。
[0107]S卩,在诸如重镑纸之类的具有高硬度的第二记录介质9B的情况下,如果例如第二记录介质9B的前缘9a以相对大的接触角Θ I (与第一记录介质9A的情况下的接触角相同)接触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那么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发生下文所述的图像扰动。具体地说,这样的图像扰动包括诸如一次转印故障以及二次转印故障之类的故障。由上述接触产生的影响(振动)传递至第二记录介质9B的后部时发生二次转印故障,并产生如下结果:色调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中转印时,色调剂图像被不适当地转印至因此而正振动的第二记录介质9B。第二记录介质9B的振动也传递至中间转印带31时发生一次转印故障,并产生如下结果:色调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中转印时,色调剂图像被不适当转印至因此而正振动的中间转印带31。
[0108]然而,在图像形成设备I中,与第一记录介质9A的情况下的接触角(接触角Θ I)相比,第二记录介质9B以相对小的接触角Θ 2与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接触。换而言之,第二记录介质9B在与第一记录介质9A情况下的位置(第一位置Pl)相比相对接近转印部FN的位置(第二位置P2)处与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接触。此时,此构造使由于第二记录介质9B的前缘9a与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接触施加的影响而产生的第二记录介质9B的振动最小化。就此而言,即便第二记录介质9B的前缘9a不发生振动,也会减少振动向第二记录介质9B后部的传递以及进一步向中间转印带31的传递。
[0109]因此,即便使用诸如重镑纸之类的第二记录介质9B形成图像时,诸如由第二记录介质9B中发生的振动(如上所述)引起的转印故障之类的图像扰动也被最小化。因此,借助图像形成设备1,即便在使用诸如重镑纸之类的第二记录介质9B的情况下,也能以使诸如转印故障之类的图像扰动最小化的有利方式在第二记录介质9B上形成图像。
[0110]如上所述,与例如包括馈送宽度小于预定宽度的双片材结构的记录介质的第一记录介质9A以及诸如馈送宽度大于或等于预定宽度的重镑纸之类的第二记录介质9B在从转印部行进至定影装置45时穿过相同的路径的情况相比,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图像形成设备I提供下文所述的效果。即,图像形成设备I使得既能使第一记录介质9A中的折皱最小化,又能通过使第二记录介质9B接触引入引导构件50时发生的振动影响最小化而防止图像扰动现象。
[0111]而且,在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I的图像形成设备I中,接触引导构件60还可被理解成构造如下。
[0112]S卩,如图9所示,图像形成设备I的接触引导构件60构造成:第三角Θ 3大于第四角Θ4(Θ3> Θ4)。第三角Θ 3是沿在第一引导部62的入口侧62d处引导第一记录介质9A的背面的引导部分62a延伸的延伸直线ELl与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之间形成的角。第四角Θ 4是沿在第二引导部63的入口侧63d处引导第二记录介质9B的背面的引导部分63b延伸的延伸直线EL2与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之间形成的角。
[0113]还可以换一种方式对上述构造描述如下。
[0114]S卩,如图9所示,图像形成设备I的接触引导构件60构造成:相比第四位置P4,第三位置P3远离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定位。第三位置P3是沿在第一引导部62的入口侧62d处引导第一记录介质9A的背面的引导部分62a延伸的延伸直线ELl与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交叉的位置。第四位置P4是沿在第二引导部63的入口侧63d处引导第二记录介质9B的背面的引导部分63b延伸的延伸直线EL2与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交叉的位置。
[0115]在第一引导部62的入口侧62d处首先引导第一记录介质9A的背面的引导部分62a是例如线性引导部分。在第二引导部63的入口侧63d处引导第二记录介质9B的背面的引导部分63b是例如沿第二记录介质9B被引导所沿的行进(引导)方向向上倾斜的倾斜部。由引导部分63b与第一引导部62的引导部分62a在第二引导部63的入口侧63d处形成的角Θ 5设定成这样的角,该角确保沿引导部分63b延伸的延伸直线EL2与引入引导构件50的引导部分51相交,而不失误。
[0116]附带提及,此时,第三接触角Θ 3和第四接触角Θ 4分别与上述第一接触角Θ I和第二接触角Θ 2具有下文所述的关系(图9)。
[0117]第三角Θ3基本等于第一接触角Θ1(Θ3?Θ I)。第四接触角Θ4小于或等于第二接触角Θ2(Θ4彡Θ2)。
[0118]而且,此时,第三位置Ρ3和第四位置Ρ4分别与上述第一位置Pl和第二位置Ρ2具有下文所述的关系。
[0119]第三位置Ρ3定位在与第一位置Pl距离咬合部FN基本相同的距离(Ρ3?Pl)处。第四位置Ρ4或者比第二位置Ρ2邻近咬合部FN定位,或者定位在与第二位置Ρ2距离咬合部FN相同的距离处。
[0120]在包括理解成按上述构造的接触引导构件60 (还伴有引入引导构件50以及辅助引导构件70)的图像形成设备I中,第一记录介质9Α或第二记录介质9Β在转印部与定影部之间以与上述基本相同的方式(图7与图8)传送。
[0121]因此,与例如包括馈送宽度小于预定宽度的双片材结构的记录介质的第一记录介质9Α以及诸如馈送宽度大于或等于预定宽度的重镑纸之类的第二记录介质9Β在从转印部行进至定影装置45时穿过相同的路径的情况相比,上文所述情况下的图像形成设备I也提供下文所述的效果。即,图像形成设备I使得既能使第一记录介质9Α中的折皱最小化,又能通过使第二记录介质9Β接触引入引导构件50时发生的振动影响最小化而防止图像扰动现象。
[0122][其他示例性实施方式]
[0123]在上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I中,引入引导构件50实施成具有由平坦表面形成的引导部分51的构件(平板等)。另选的是,引入引导构件50可实施成例如设置有由这样的线性突出部(肋)形成的引导部分51的构件,这些线性突出部沿记录介质9的传送方向以平行的样式布置在板状基材的一侧。可通过使用例如合成树脂材料制造此情况下的引入引导构件50。
[0124]在上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I中,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二引导部63呈具有两个斜边63b和63c的三角形形状(图2等)。另选的是,第二引导部63可以呈例如具有位于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相当于斜边63b的平坦表面的板状形状。
[0125]在上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I中,辅助引导构件70设置在引入引导构件50与接触引导构件60之间。但是,可以不设置辅助引导构件70。另选的是,要设置的辅助引导构件70可构造成仅由延伸引导部分71 (不包括最终引导部分72)组成的辅助引导构件70 (如图2等所示构造的辅助引导构件)。
[0126]例如,如图10所示,辅助引导构件70可以实施成独立于接触引导构件60安置的辅助引导构件70B。在此情况下,例如,辅助引导构件70B可实施成具有如下文所述构造的引导部分73的构件。即,引导部分73是不与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一引导部62的呈线状的引导部分62a连续的线性部,并且离开第一记录介质9A的传送方向Dl定位。
[0127]而且,示例性实施方式I涉及:在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以一定距离定位在二次转印部的咬合部TN竖向上方的情况下,诸如引入引导构件50与接触引导构件60之类的部件布置在咬合部FN与咬合部TN之间。但是,诸如接触引导构件60之类的部件还可以在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在大致水平方向上距二次转印部的咬合部TN —定距离定位的情况下布置在咬合部FN与咬合部TN之间。在此情况下,在水平方向上,定影装置45的咬合部FN期望定位在相对于二次转印部的咬合部TN稍微垂直向上错位的位置。
[0128]在上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I中,定影装置45的加压旋转件48由诸如定影带48a与按压体48b之类的部件构造。另选的是,加压旋转件48可以以辊的形式(加压辊)实施。
[0129]在本发明再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设备可采用用于记录介质9的所谓的侧面配准系统。侧面配准系统是这样的传送控制系统,该传送控制系统将记录介质9的传送控制成使得:沿记录介质9的馈送宽度的一个端侧穿过沿记录介质9的传送路径的馈送宽度的一个端部。在此情况下,接触引导构件60的第一引导部62可以设置在朝由侧面配准系统控制的端部偏移的位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I构造的图像形成设备I。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也适用于例如直接将色调剂图像从诸如感光体之类的色调剂图像载体转印至记录介质9的这类图像形成设备。
[0130]为说明和描述之目的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并不旨在穷举本发明或者将本发明限制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多个变型和变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所选择和描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及适合于所构想的具体应用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理应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主权项】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具有旋转的色调剂图像载体和转印体,并且具有转印部,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与所述转印体在该转印部彼此接触,所述转印装置允许记录介质穿过所述转印部,以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 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具有旋转的加热体和加压体,并且具有定影部,所述加热体和所述加压体在该定影部彼此接触,所述定影装置允许具有由所述转印装置转印的所述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穿过所述定影部,以将所述色调剂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 具有引导部分的引入引导构件,该引入引导构件布置在所述定影装置的入口侧,所述引入引导构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缘,使得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缘在被引至所述定影部之前靠近所述加热体;以及 接触引导构件,该接触引导构件布置在所述转印装置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之间,所述接触引导构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缘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接触,其中,所述接触引导构件具有: 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引导第一记录介质的前缘以第一接触角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接触,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包括双片材结构的记录介质;以及 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引导第二记录介质的前缘以第二接触角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接触,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馈送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通道宽度, 其中,所述第一接触角是由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前缘的背面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形成的角,并且所述第二接触角是由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前缘的背面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形成的角,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接触角大于所述第二接触角。2.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具有旋转的色调剂图像载体和转印体,并且具有转印部,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与所述转印体在该转印部彼此接触,所述转印装置允许记录介质穿过所述转印部,以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 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具有旋转的加热体和加压体,并且具有定影部,所述加热体和所述加压体在该定影部彼此接触,所述定影装置允许具有由所述转印装置转印的所述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穿过所述定影部,以将所述色调剂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 具有引导部分的引入引导构件,该引入引导构件布置在所述定影装置的入口侧,所述引入引导构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缘,使得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缘在被引至所述定影部之前靠近所述加热体;以及 接触引导构件,该接触引导构件布置在所述转印装置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之间,所述接触引导构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缘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接触,其中,所述接触引导构件具有: 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引导第一记录介质的前缘在第一位置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接触,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包括双片材结构的记录介质;以及 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引导第二记录介质的前缘在第二位置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接触,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馈送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通道宽度,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第二引导部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位置比所述第二位置远离所述定影部定位。3.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具有旋转的色调剂图像载体和转印体,并且具有转印部,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与所述转印体在该转印部彼此接触,所述转印装置允许记录介质穿过所述转印部,以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 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具有旋转的加热体和加压体,并且具有定影部,所述加热体和所述加压体在该定影部彼此接触,所述定影装置允许具有由所述转印装置转印的所述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穿过所述定影部,以将所述色调剂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 具有引导部分的引入引导构件,该引入引导构件布置在所述定影装置的入口侧,所述引入引导构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缘,使得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缘在被引至所述定影部之前靠近所述加热体;以及 接触引导构件,该接触引导构件布置在所述转印装置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之间,所述接触引导构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缘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接触,其中,所述接触引导构件具有: 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引导第一记录介质,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包括双片材结构的记录介质;以及 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引导第二记录介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馈送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通道宽度, 其中,所述第一引导部具有在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入口侧引导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背面的引导部分,并且所述第二引导部具有在所述第二引导部的入口侧引导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背面的引导部分,并且 其中,形成在沿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所述引导部分延伸的直线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之间的第三角大于形成在沿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所述引导部分延伸的直线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之间的第四角。4.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具有旋转的色调剂图像载体和转印体,并且具有转印部,所述色调剂图像载体与所述转印体在该转印部彼此接触,所述转印装置允许记录介质穿过所述转印部,以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 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具有旋转的加热体和加压体,并且具有定影部,所述加热体和所述加压体在该定影部彼此接触,所述定影装置允许具有由所述转印装置转印的所述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穿过所述定影部,以将所述色调剂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 具有引导部分的引入引导构件,该引入引导构件布置在所述定影装置的入口侧,所述引入引导构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前缘,使得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缘在被引至所述定影部之前靠近所述加热体;以及 接触引导构件,该接触引导构件布置在所述转印装置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之间,所述接触引导构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前缘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接触,其中,所述接触引导构件具有: 第一引导部,该第一引导部引导第一记录介质,所述第一记录介质包括双片材结构的记录介质;以及 第二引导部,该第二引导部引导第二记录介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馈送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通道宽度, 其中,所述第一引导部具有在所述第一引导部的入口侧引导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背面的引导部分,并且所述第二引导部具有在所述第二引导部的入口侧引导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背面的引导部分,并且 其中,沿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所述引导部分延伸的直线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交叉处的第三位置比沿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所述引导部分延伸的直线与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交叉处的第四位置远离所述定影部定位。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接触引导构件的所述第一引导部具有供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穿过以确定传送方向的引导部分,并且所述接触引导构件的所述第二引导部具有供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穿过以确定传送方向的引导部分;并且 所述第一引导部的所述引导部分低于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所述引导部分定位。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引入引导构件的所述引导部分整体以倾斜的方式连续延伸,从而随着越来越接近所述定影装置的所述定影部而逐渐靠近所述定影部的入口侧法线。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在所述定影装置的所述定影部中,所述加压体的表面比所述加热体的表面经受更大程度的变形。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5929647SQ201510566263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5年9月8日
【发明人】下平彬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