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亮扩散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35307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增亮扩散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〇〇〇1]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亮扩散膜。
【背景技术】
[0002] 背光模组作为液晶显示器装置的关键组件之一,常见的背光模组由光源、反射膜、导光板、光学膜组成,其中光学模组包含下扩散膜、下增亮膜、上增亮膜、上扩散膜。而为了使得背光模组具有均匀增亮扩散膜往往包含透明的光学基板,结合在光学基板上的入光面和出光面。其中,入光面上还设有抗刮层;出光面上还设有扩散增亮层。但是现有的上述背光模组中,抗刮层结构高低不平,扩散增亮层混排且高度不等,膜用量消耗大,增亮效果有待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亮扩散膜板,旨在聚合扩散膜和增亮膜的综合功能,减少膜片使用量,并进一步降低背光厚。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 —种增亮扩散膜,包括增亮层、光学基材层和扩散层;所述、增亮层、光学基材层和扩散层三者叠加结合形成三层结构,且中间一层为光学基材层;所述扩散层与所述光学基材层相结合表面的相对外表面为入光面,所述增亮层与所述光学基材层相结合的相对外表面为出光面,且所述增亮层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增亮的“V”型光学微结构。
[0006] 优选地,所述增亮层上表面分布线状的“V”型光学微结构或分布点状的有多个面构成的漏斗状光学微结构。
[0007] 优选地,所述漏斗状光学微结构同一面两条相交于漏斗尖角处的夹角为30°?60。。
[0008] 优选地,所述增亮层的厚度为8um?20um。
[0009] 优选地,所述光学基材层的厚度为20um?100um。
[0010] 优选地,所述扩散层的厚度为2um?40um〇
[001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增亮扩散膜,结合了光学膜片的扩散膜和增亮膜的功能,既具备对背光点光源的扩散遮盖效果,又能修正出光角度,可以提高光的利用率,还能降低背光的厚度;增亮层采用“V”型光学微结构,且将增亮层直接作为出光面;扩散层远离光学基材的外表面直接作为入光面,能够极大减少增亮扩散膜的膜使用量。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增亮扩散膜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4]如附图1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增亮扩散膜,所述包括增亮层1、光学基材层2、扩散层3。且增亮层1、光学基材层2和扩散层3三者依次叠加,形成三明治的叠层结构。
[0015]其中,所述增亮层1与光学基材层2相叠加结合时形成一个结合面,与该结合面相对的增亮层1的另一面为出光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直接将出光面设置于增亮层1,无需在增亮层1上另设一膜层,减少了膜层的使用量。
[0016]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增亮层1上设有光学微结构,所述光学微结构为“V”且呈线状分或者为漏斗状且呈点状分布。
[0017]更优地,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V”型或漏斗状的光学微结构均匀分布于增亮层1上。
[0018]而在更具体的实施例中,“V”型光学微结构的“V”型底部夹角为30°?60° ;漏斗状光学微结构的具体结构为多个三角面构成漏斗状,构成的漏斗状结构中,每个三角面上相互交叉于漏斗尖角处的两条直线的夹角为30°?60°,这样的夹角角度有利于调节聚光效果,且多个夹角混合聚光效果更佳。
[0019]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增亮层1的厚度控制在8um?20um,该增亮层1优选的厚度为 15um〇
[002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基材层2为透明的光学膜片。而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光学基材层2的厚度控制在20um?100um。该光学基材层2的优选厚度为60um。
[0021]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光学基材层2,其材料为透明的PET或PC或CPMMA复合材料。
[002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扩散层3与光学基材层2相叠加结合时形成一个结合面,与该结合面相对的扩散层3的另一面为入光面,这种设计的目的是将入光面设置于扩散层3的表面,无需再另设膜层作为入光面,减少膜的用量。
[0023]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扩散层3的厚度控制在2um?40um。该扩散层3的优选厚度为 20um。
[0024]具体地,所述扩散层3的设置方式是通过涂布或者丝网印刷等工艺实施,该扩散层3上还设有具有高散射特性散射粒子31,这些散射粒子31能够将射入的光线扩散,达到光能够均匀入射的作用。
[002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增亮扩散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增亮层、光学基材层和扩散层;所述增亮层、光学基材层和扩散层三者叠加结合形成三层结构,且中间一层为光学基材层;所述扩散层与所述光学基材层相结合表面的相对外表面为入光面,所述增亮层与所述光学基材层相结合的相对外表面为出光面,且所述增亮层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增亮的“V”型光学微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层上表面分布线状的“V”型光学微结构或分布点状的有多个面构成的漏斗状光学微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亮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状光学微结构同一面两条相交于漏斗尖角处的夹角为30°?60°。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增亮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增亮层的厚度为Sum?20umo5.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增亮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基材层的厚度为20um ?100umo6.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增亮扩散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层的厚度为2um?40umo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增亮扩散膜,包括增亮层、光学基材层和扩散层;所述、增亮层、光学基材层和扩散层三者叠加结合形成三层结构,且中间一层为光学基材层;所述扩散层与所述光学基材层相结合表面的相对外表面为入光面,所述增亮层与所述光学基材层相结合的相对外表面为出光面,且所述增亮层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增亮的“V”型光学微结构。本实用新型既具备对背光点光源的扩散遮盖效果,又有能修正出光角度,最大限度的提高光的利用率,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减少了传统背光组装中入光面和出光面膜片的数量。
【IPC分类】G02B5/04, G02F1/13357, G02B5/02
【公开号】CN205067914
【申请号】CN201520695141
【发明人】庄瑞睦
【申请人】深圳市天诺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2日
【申请日】2015年9月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