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感光体、带电电极、以及电极保持部件。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带电电极由金属板形成。带电电极具有:细长地延伸的带状部、以及从带状部的宽度方向的第1侧部突出的针状的电极部。电极保持部件保持带电电极的长度方向的第1端部及第2端部。电极保持部件使带电电极的电极部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与感光体的表面的距离沿静电潜像的形成宽度变化。本实用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电极保持部件,能够使感光体电位沿静电潜像的形成宽度变化,以沿感光体的长度方向调整调色剂像的浓度分布,从而提高最终图像质量。
【专利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以调整形成图像的调色剂浓度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有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利用调色剂形成可视图像。图像形成装置基于图像信息,在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图像形成装置使用调色剂将静电潜像显影。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各种因素,有可能产生可视图像的图像浓度的不均匀。例如,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使感光体带电的带电器;以及将静电潜像显影的显影器。但是,显影器的显影特性有可能在图像宽度方向发生变化。因此,图像形成装置中,即使根据图像信息并且不产生不均匀地形成静电潜像,但是在可视图像上也可能产生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解决图像形成装置在形成图像信息时,形成的静电潜像中图像浓度不均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调整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的浓度分布的图像形成装置。
[0004]特别地,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感光体、带电电极、以及电极保持部件。感光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带电电极由金属板形成。带电电极具有:细长地延伸的带状部、以及从带状部的宽度方向的第I侧部突出的针状的电极部。电极保持部件保持带电电极的长度方向的第I端部及第2端部。电极保持部件使带电电极的电极部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与感光体的表面的距离沿静电潜像的形成宽度变化。
[0005]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电极保持部件,该电极保持部件保持带电电极的长度方向的第I端部及第2端部,使带电电极的电极部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与感光体的表面的距离沿静电潜像的形成宽度变化,因此,能够使感光体电位沿静电潜像的形成宽度变化。能够沿感光体的长度方向调整调色剂像的浓度分布。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例的剖面的示意图;
[0007]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结构例的剖面的示意图;
[0008]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结构例的剖面的示意图;
[0009]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带电电极的结构例的正面的示意图;
[0010]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第I端部的结构例的剖面的示意图;
[0011]图6是图5中的A视角图;
[0012]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第2端部的结构例的剖面的示意图;
[0013]图8是图7中的B视角图;
[0014]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带电电极与带电栅格的间隙的关系的不意性图表;
[0015]图10是表示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感光体电位的示意性图表;
[0016]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结构例的剖面的示意图;
[0017]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结构例的剖面的示意图;
[0018]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所使用的带电电极的结构例的正面的不意图;
[0019]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作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第一实施方式)
[0021]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对于同一结构,标注相同标号。
[0022]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整体结构例的剖面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件的结构例的剖面的示意图。
[0023]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控制面板1、扫描仪部2、打印机部3、薄片收纳部4、及输送部5。
[0024]扫描仪部2将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读取为光的明暗。扫描仪部2将读取的图像信息输出至打印机部3。
[0025]打印机部3基于来自扫描仪部2或者外部的图像信息,通过含有调色剂等的显影剂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为调色剂像)。打印机部3将调色剂像转印至薄片S的表面上。打印机部3对薄片S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施加热和压力,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薄片S上。
[0026]薄片收纳部4配合打印机部3形成调色剂像的时间,将薄片S—张张地供给至打印机部3。薄片收纳部4具有:I个以上的供纸盒20A、以及手动托盘20B。图1中表示有一个供纸盒20A时的例子。供纸盒20A收纳预设的尺寸及种类的薄片S。若手动托盘20B向侧方打开,则能够配置各种尺寸的薄片S。
[0027]供纸盒20A具有供纸辊21A。手动托盘20B具有供纸辊21B。各供纸辊21A、21B分别从供纸盒20A、手动托盘20B将薄片S—张张地取出。供纸辊2IA、2IB将取出的薄片S供给至输送部5。以下内容中,在没有特别说明时,作为一个例子,薄片S被供纸辊21A供给至输送部5。
[0028]输送部5具有套准调节辊24。输送部5将被供纸辊21A或者供纸辊21B供给的薄片S引导至套准调节辊24。套准调节辊24根据打印机部3将调色剂像转印至薄片S上的时间,输送薄片S。
[0029]例如,供纸辊21A将薄片S供给至输送部5。供纸辊21A使薄片S的输送方向的前端抵接套准调节辊24的压印线N。供纸辊21A通过使薄片S弯曲来调整在输送方向的薄片S的前端的位置。套准调节辊24将薄片S的前端与压印线N整合。进而,套准调节辊24将薄片S向后述的转印部28的方向输送。
[0030]打印机部3具有: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曝光部26Y、26M、26C、26K;中间转印带27;转印部28;及定影器29。
[0031]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分别将转印在薄片S上的调色剂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27上。
[0032]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分别具有圆筒状的感光鼓30(感光体)。各感光鼓30在表面具有感光体层。
[0033]各感光鼓30与后述的中间转印带27的下面侧相互分离地配置。各感光鼓30与驱动马达连接。通过驱动马达,各感光鼓30在图2的图示顺时针方向旋转。
[0034]在感光鼓30的周围图示顺时针地配置:带电器31;曝光部26¥(261、26(:、2610;显影器32Y(32M、32C、32K);转印辊33 ;清洁单元34 ;及除电器35。
[0035]带电器31使感光鼓30带电。本实施方式中,带电器31使感光鼓30带负电位。带电器31的结构后述。
[0036]曝光部26Y、26M、26C、26K基于图像信息,对带电的感光鼓30的表面30a照射发光被控制的LED光。曝光部26Y、26M、26C、26K分别被供给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黑色的图像信息。对各带电后的感光鼓30,曝光部26Y、26M、26C、26K照射基于图像信息的LED光。曝光部26Y、26M、26C、26K在各感光鼓30的表面30a形成基于图像信息的静电潜像。
[0037]显影器32Y、32M、32C、32K分别收纳黄色、品红色、蓝绿色、黑色的调色剂。显影器32Y、32M、32C、32K使收纳的各调色剂带电。
[0038]显影器32Y、32M、32C、32K分别对相对的感光鼓30的表面30a供给带电的调色剂。显影器32Y、32M、32C、32K对通过曝光部26Y、26M、26C、26K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在各感光鼓30的表面30a附着被显影的调色剂像。
[0039]显影器32Y、32M、32C、32K进行两成分显影方式的显影。显影器32Y、32M、32C、32K分别具备搅拌器32b以及磁性辊32a。搅拌器32b搅拌显影剂,使调色剂均匀带电。磁性辊32a使包含调色剂的显影剂与感光鼓30的表面30a接触。
[0040]转印辊33夹着与感光鼓30的表面30a抵接的中间转印带27,与感光鼓30相对。转印辊33将感光鼓30的表面30a的调色剂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7上(一次转印)。
[0041 ]各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分别在一次转印位置对各转印辊33施加转印偏压。
[0042]清洁单元34具有:与一次转印后的感光鼓30的表面30a抵接的清洁板34a。清洁板34a从感光鼓30的表面30a刮去未转印调色剂。清洁单元34收纳清洁板34a刮去的调色剂。清洁单元34将清洁板34a刮去的调色剂回收至调色剂罐。
[0043]除电器35对通过了清洁板34a的感光鼓30的表面30a照射光。除电器35对感光鼓30进行除电。
[0044]如图1所示,中间转印带27由环形带构成。中间转印带27与各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的各感光鼓30的旋转同步旋转。
[0045]各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在中间转印带27上将各颜色的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各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在中间转印带27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
[0046]中间转印带27上,在与图像形成部25Y分离且相邻的位置,配置有转印带清洁单元36。转印带清洁单元36将中间转印带27的表面上残留的调色剂刮去。转印带清洁单元36将刮去的调色剂回收至废调色剂罐。
[0047]中间转印带27上,在与图像形成部25K相邻的位置,配置转印部28。
[0048]转印部28将中间转印带27上的带电的调色剂像转印至二次转印位置中的薄片S的表面上。转印部28将二次转印位置作为支撑辊28a及二次转印辊28b相对的位置。转印部28将通过转印电流控制的转印偏压施加在二次转印位置。转印部28通过转印偏压将中间转印带27上的调色剂像转印至薄片S上。
[0049]定影器29将薄片S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通过对薄片S施加的热和压力定影在薄片S上。
[0050]打印机部3具有反转单元37。反转单元37将从定影器29排出的薄片S,通过之字形路进行反转。反转单元37将反转后的薄片S再次输送至套准调节辊24的前面的输送部5内。反转单元37为了在背面形成图像,将薄片S反转。
[0051]接着,对带电器31的结构进行说明。
[0052]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结构例的剖面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带电电极的结构例的正面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第I端部的结构例的剖面的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A视角图。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第2端部的结构例的剖面的示意图。图8是图7中的B视角图。
[0053]如图3所示,带电器31具有:带电栅格45、带电电极40、以及支撑框41(电极保持部件)。带电器31沿感光鼓30的表面30a配置。感光鼓30的表面30a与感光鼓30的中心轴线O平行。
[0054]带电栅格45抑制来自带电电极40的放电的不均匀。例如,带电栅格45由形成了多个空位的金属薄板构成。带电栅格45相对感光鼓30的表面30a配置。带电栅格45的表面与感光鼓30的表面30a的距离d是固定的。带电栅格45与感光鼓30的表面30a平行地配置。带电栅格45也与感光鼓30的中心轴线O平行地配置。
[0055]带电栅格45配置在至少覆盖后述的带电电极40的电极部40A的范围。
[0056]带电栅格45配置于后述的支撑框41的开口部。
[0057]带电电极40朝向感光鼓30放电。带电电极40使感光鼓30的表面30a带电。
[0058]如图4所示,带电电极40具有带状部40B和电极部40A。带电电极40由金属板形成。
[0059]带状部40B是长度W、宽度2h(2h<W)的细长的矩形。带状部40B的长度W大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带电宽度。
[0060]电极部40A从带状部40B的宽度方向的第I侧部40b突出。电极部40A为针状。电极部40A的形状只要是突出方向的前端部尖锐,那么没有特别限定。图4中表示了电极部40A由等腰三角形构成的情形的例子。
[0061 ]电极部40A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带电宽度以上的宽度2w2 (2w2 < W)的范围间隔开并形成多个。从电极部40A的第I侧部40b的突出长度在带电电极40的长度方向上是固定的。
[0062]在带状部40B的第I端部El,形成卡止孔40a(卡止部)。卡止孔40a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心轴线C上。在带状部40B的第2端部E2,形成卡止孔40d(卡止部)。卡止孔40d位于宽度方向的中心轴线C上。卡止孔40a、40d是贯通带状部40B的孔。卡止孔40a、40d的孔形状不受限定。例如,卡止孔40a、40d可以是圆孔、椭圆孔、多边形孔、无定形等。
[0063]带电电极40为了保持电极部40A的前端部的锐度,将金属薄板切断后形成。带电电极40如后文所述,安装在支撑框41上。这时,带电电极40产生板面内的弯曲变形。在此,“产生板面内的弯曲变形”是指,在与带电电极40的板厚方向垂直的平面内产生弯曲变形。选择带电电极40的材质及板厚,以使得安装在支撑框41上时,不向板面外弯曲,在板面内弯曲变形。
[0064]如图3所示,支撑框41保持带电电极40的第I端部El及第2端部E2。支撑框41比带电电极40长。支撑框41使电极部40A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与感光鼓30的表面30a的距离沿静电潜像的形成宽度变化。
[0065]支撑框41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具有支撑板部41a、41b。图3中省略了图示,支撑板部41a、41b通过侧面部件连结,该侧面部件形成支撑框41的宽度方向的侧面。支撑框41上,至少相对感光鼓30的一方形成有开口部。开口部被支撑板部41a、41b及侧面部件包围。
[0066]如图5、6所示,支撑框41具有卡止部件42以及碰撞部件43A。卡止部件42与碰撞部件43A保持带电电极40的第I端部El。
[0067]卡止部件42固定于支撑板部41a。支撑板部41a位于支撑框41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卡止部件42从支撑板部41a向支撑框4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方向延伸。在卡止部件42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部,设置有挂钩42a。挂钩42a插通带电电极40的卡止孔40a。挂钩42a卡止于卡止孔40a的内周面。卡止部件42将卡止孔40a相对支撑板部41a定位。
[0068]卡止部件42由金属构成。卡止部件42与高压电源电性连接。高压电源对带电电极40施加电压。一旦挂钩42a与卡止孔40a卡止并接触,那么带电电极40与高压电源导通。
[0069]碰撞部件43A碰撞带电电极40的第I端部El的第2侧部40c。碰撞部件43A是平板状。带电电极40的第I端部El被挂钩42a卡止。碰撞部件43A从支撑板部41a向支撑框41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的方向延伸。碰撞部件43A上,形成朝向感光鼓30的表面43a(倾斜面)。表面43a相对感光鼓30的表面30a倾斜。碰撞部件43A的表面43a与感光鼓30的表面30a的距离沿碰撞部件43A的延伸方向逐渐增大。表面43a的倾斜角度的大小相对带电器31相对的感光鼓30的表面30a的接平面,是θ(θ>0)。
[°07°]碰撞部件43Α形成于与基于挂钩42a的卡止孔40a的卡止位置的距离为h的位置。被挂钩42a卡止的带电电极40中,第I端部El的第2侧部40c沿着并碰撞碰撞部件43A的倾斜。带电电极40的第I端部El与碰撞部件43A同样地,相对感光鼓30的表面30a的接平面及中心轴线O,倾斜角度Θ。
[0071]带电器31的安装时的中心轴线C’与第I端部El中的轴线D成角度Θ。轴线D通过卡止孔40a中的挂钩42a的卡止位置。并且,轴线D与感光鼓30的表面30a及中心轴线O平行。本实施方式中,轴线D也与带电栅格45平行。
[0072]如图7、8所示,支撑框41具有弹簧44(牵引部件、弹性部件)以及碰撞部件43B。弹簧44与碰撞部件43B在支撑框41中保持带电电极40的第2端部E2。
[0073]弹簧44是弹性部件。弹簧44牵引带电电极40的第2端部E2。例如,弹簧44可以是螺旋弹簧、平板弹簧、扭力弹簧等。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弹簧44是螺旋弹簧。弹簧44的一端具有挂钩44a。弹貪44的另一端具有挂钩44b。
[0074]挂钩44a插通带电电极40的卡止孔40d。挂钩44a卡止于卡止孔40d的内周面。挂钩44b插通形成于支撑板部41b的卡止孔41c。挂钩44b卡止于卡止孔41c的内周面。卡止于卡止孔40d、41 c的弹簧44被拉伸长于自然长度。被拉伸的弹簧44牵引带电电极40。弹簧44使带电电极40没有弯曲地架设在板面外。
[0075]支撑板部41b中的卡止孔41c形成在相比轴线D与支撑板部41b相交的位置,更加远离中心轴线O的位置。
[0076]碰撞部件43B碰撞带电电极40的第2端部E2的第2侧部40c。碰撞部件43B是平板状。带电电极40的第2端部E2卡止于挂钩44a。碰撞部件43B从支撑板部41b朝向支撑框41的中间部的方向延伸。碰撞部件43B形成朝向感光鼓30的表面43b(倾斜面)。表面43b相对感光鼓30的表面30a倾斜。碰撞部件43B的表面43b与感光鼓30的表面30a距离沿碰撞部件43B的延伸方向逐渐增大。碰撞部件43B的表面43b的倾斜角度的大小相对带电器31相对的感光鼓30的表面30a的接平面,是θ(θ>0)。
[0077]碰撞部件43Β的倾斜方向与碰撞部件43Α的倾斜方向相反。
[0078]带电器31中,弹簧44牵引带电电极40。弹簧44架设在轴线D上的卡止孔40d与卡止孔41c之间。卡止孔41c相比轴线D更接近碰撞部件43B设置。带电电极40的第2端部E2的第2侧部40c沿着并碰撞碰撞部件43A的表面43a。碰撞部件43B在第2侧部40c碰撞表面43c时,将卡止孔40d与挂钩44a的卡止位置定位在轴线D上。
[0079]弹簧44的牵引力向使带电电极40的第2端部E2按压碰撞部件43B的表面43b的方向作用。如图7所示,带电电极40的第2端部E2通过弹簧44施加分力Fl和分力F2。分力Fl是与碰撞部件43A的表面43a平行的拉力。分力F2是与碰撞部件43A的表面43a垂直的按压力。
[0080]带电电极40的第2端部E2通过分力F2按压碰撞部件43B。另外,带电电极40的第2端部E2通过分力Fl,接受拉拽。该结果为,带电电极40的第2端部E2与碰撞部件43B同样地,相对感光鼓30的表面30a及中心轴线0,倾斜角度Θ。
[0081 ]支撑框41由金属及合成树脂的组合构成。支撑框41中,与带电电极40、卡止部件42、及弹簧44的任一个接触的部位由具有电气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例如,支撑板部41a、41b及碰撞部件43A、43B的至少一部分由具有电气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
[0082]通过这样的结构,如图3所示,第I端部El及第2端部E2的第2侧部40c沿着并碰撞表面43a、43b。带电电极40对第I端部El及第2端部E2分别施加逆方向的弯曲力矩。带电电极40由于弹簧44的牵引产生张力。带电电极40保持平面的同时在板面内弯曲。带电电极40的带状部40B如图3所示,弯曲成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距离感光鼓30较远的弧状。带状部40B的中心轴线C变成弯曲成弧状的中心轴线C’。
[0083]电极部40A从带状部40B的第I侧部40b突出。因此,电极部40A的各前端部排列在从弯曲成弧状的第I侧部40b偏离固定距离的弧状的弯曲线上。
[0084]接着,以带电器31的作用为中心,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作用进行说明。
[0085]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带电电极与带电栅格的间隙的关系的示意性图表。图10是表示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感光体电位的示意性图表。
[0086]图9、10的图表的横轴是带电器31的长度方向的位置。位置O表示与图像形成宽度的中心对应的位置。位置± w I的内侧与有效图像形成区域对应。位置± w2 (w2 > w I)的内侧与有效带电区域对应。图9的图表的纵轴是带电栅格4 5与电极部4 O A的前端部的间隙(距离)。图10的图表的纵轴是感光鼓30的带电时的感光体电位。
[0087]带电器31中,安装状态的带电电极40弯曲。电极部40A的前端部与带电栅格45的间隙如图9所,沿带电器31的长度方向变化。例如,最靠近第I端部El的电极部40A(位置-w2)的前端部与带电栅格45的间隙是Gf ο电极部40A的中心(位置O)中的前端部与带电栅格45的间隙是GC(GC>GF)。最靠近第2端部E2的电极部40A(位置+w2)的前端部与带电栅格45的间隙是Gr(Gr = Gf)。另一方面,位置-wl、+wl的间隙分别是Gf’(Gc<Gf,<Gf)、Gr’(=Gf,)。
[0088]带电栅格45的板厚均匀。带电栅格45与感光鼓30的表面30a平行配置。电极部40A的前端部与带电栅格45的间隙是,带电栅格45与感光鼓30的距离d和带电栅格45的板厚的和。
[0089]带电器31使感光鼓30带电。电极部40A的前端部与感光鼓30的间隙越小,感光鼓30的带电量越大。例如,使感光鼓30带负电时,电极部40A与感光鼓30的间隙越小,感光鼓30的感光体电位越低。例如,如图10所示,位置-wl、0、+wl中,分别是Vf、Vc、Vr(VF = Vr<Vc,|Vf| =
Vr|>|Vc|)o
[0090]如果通过带电器31使感光鼓30带电,那么,感光鼓30的感光体电位相比图像形成区域两端部,中心部较高。因此,如果具有相同曝光能量的光照射感光鼓30,那么,越在中心部,曝光后电位越高。即,越在中心部,越形成较深的(电位差大)潜像电位。因此,越在中心部,带负电的调色剂越容易附着在感光鼓30的表面30a上。
[0091]本实施方式中,意图性地使感光体电位沿感光鼓30的长度方向变化。设定感光体电位的变化量,以能够消除由于感光体电位以外的因素,导致以固定的图像生成的图像浓度不均匀。
[0092]例如,感光体电位的变化量的设定主要是修正显影器32Y、32M、32C、32K中的图像宽度方向的显影能力的不均匀性的设定。
[0093]显影器32Y、32M、32C、32K通过两端被支撑的磁性辊32a的旋转,使包含调色剂的显影剂与感光鼓30接触。磁性辊32a—边旋转,一边将显影剂卷入显影刀与感光鼓30之间的隙间中。磁性辊32a隔着显影剂接受外力。磁性辊32a弯曲变形。同样地,感光鼓30也隔着显影剂接受外力。感光鼓30向与磁性辊32a相反的方向弯曲变形。
[0094]磁性辊32a及感光鼓30的弯曲变形具有下述作用,即,在弯曲量较大的部位,使显影量(调色剂附着量)降低的作用。因此,即使调色剂在磁性辊32a上均匀分布,由于弯曲变形,图像中心部的调色剂附着力减少。因此,图像浓度具有降低的倾向。
[0095]图像形成装置100因为具有带电器31,所以,带电器31能够使显影能力容易下降的部位的感光体电位变高。即使是均匀的曝光量,图像形成装置100也能够部分地形成较容易地附着调色剂的静电潜像。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0能够将调色剂像的浓度分布在感光鼓30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化。
[0096]特别地,带电器31通过碰撞部件43A、43B将带电电极40的第I端部El及第2端部E2的位置定位。因此,相对于带电栅格45及感光鼓30的电极部40A的前端部的定位变得容易。
[0097]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0098]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带电电极40的第I端部El及第2端部E2的倾斜角度的大小相同。并且,带电电极40的第I端部El及第2端部E2的倾斜朝向相对。但是,第I端部El及第2端部E2的倾斜不限于此。
[0099]例如,可以是第I端部El及第2端部E2的倾斜角度的大小不同的结构。这时,带电器31能够使图像中心部以外的位置的电极部40A的前端部与感光鼓30的表面30a的间隙变得最大。
[0100]碰撞部件43A、43B的倾斜角度、与电极部40A的前端部与感光鼓30的表面30a的间隙的关系可以通过带状部40B的弯曲变形的计算求得。另外,弯曲变形的计算也可以基于包含电极部40A的形状的带电电极40整体的形状来进行。这时,可以更精密地求得间隙。
[0101]第I端部El及第2端部E2的倾斜也可以通过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中的各带电器31来改变。
[0102]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带电电极40弯曲成长度方向的中心部距离感光鼓30较远的弧状。但是,弯曲的方向不限于此。例如,带电电极40也可以弯曲成带电电极4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部较接近感光鼓30的弧状。这时,在图像形成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较容易附着调色剂的静电潜像。本变形例在下述情形时有效,即,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中,图像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图像浓度更容易降低的情形。
[0103]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各带电器31中,碰撞部件43A、43B是平板状。但是,碰撞部件43A、43B不限于平板状。碰撞部件的形状可以采用能够限制第I端部El及第2端部E2的姿势的所有形状。例如,碰撞部件可以具有凸部,该凸部在相互分离的两个以上的位置与第2侧部40c接触。例如,碰撞部件可以具有槽部,该槽部具有与第2侧部40c抵接的槽底和将带状部40B在板厚方向夹持的槽宽度。
[0104]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各带电器31中,带状部40B是矩形。但是,带状部40B的形成电极部40A的范围是带状即可。带状部40B的带状的形状不限于矩形。例如,带状部40B的形状可以是宽度方向的宽度根据场所而变化。特别地,第I端部El及第2端部E2只要是卡止部件或者弹性部件容易卡止的形状即可。第I端部El及第2端部E2不限于带状。
[0105]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与碰撞部件43A、43B碰撞的第2侧部40c是直线状。但是,第I端部El及第2端部E2中的第2侧部40c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第2侧部40c可以具有两个以上的凸部。
[0106]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卡止孔40a、40d,作为带电电极40的卡止部。但是,各卡止部能够分别将卡止部件42及弹簧44卡止即可。各卡止部不限于孔。例如,卡止部可以是形成在第I侧部40b或者第2侧部40c的槽。卡止部可以是从带状部40B向板厚方向突出的突起。
[0107]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各带电器31中,碰撞部件43A、43B碰撞带电电极40的第2侧部40c。但是,可以是碰撞部件碰撞第I侧部40b的结构。
[0108]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结构例的剖面的示意图。
[0109]图11表示本变形例的带电器31A的主要部件。
[0110]带电器31A可以代替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带电器31,用于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参照图2)。以下,以与带电器31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0111]带电器31A代替支撑框41,具有支撑框41A(电极保持部件)。支撑框41A代替带电器31的碰撞部件43A、43B,具有碰撞部件43C、43D。
[0112]碰撞部件43C、43D由将碰撞部件43A、43B靠近带电栅格45平行移动的、同样的平板构成。碰撞部件43C、43D在与带电栅格45相对侧具有平面状的表面43c、43d(倾斜面)。表面43c、43d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表面43a、43b同样地倾斜。带电电极40的第I端部El及第2端部E2的第I侧部40b分别碰撞表面43c、43d。
[0113]本变形例中,支撑板部41b中的卡止孔41c移动至相比轴线D更靠近碰撞部件43D。弹簧44使第2端部E2的第I侧部40b按压碰撞部件43D。
[0114]通过本变形例的带电器31A,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同的作用。
[0115](第二实施方式)
[0116]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1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对于同一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0117]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的结构例的剖面的示意图。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器中使用的带电电极的结构例的正面的示意图。
[0118]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1代替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具有图像形成部55Y、55M、55C、55K。
[0119]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55Y、55M、55C、55K代替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带电器31,具有带电器61。
[0120]如图12所示,带电器61代替带电电极40、支撑框41,具有带电电极70、支撑框71(电极保持部件)。
[0121]如图13所示,带电电极70代替带电电极40的卡止孔40a、40d,具有贯通带状部40B的板厚方向的卡止孔70a、70d (卡止部)。
[0122]卡止孔70a具有与卡止孔40a相同的形状。带状部40B的长度方向的卡止孔70a的位置与卡止孔40a相同。带状部40B的宽度方向的卡止孔70a的位置从中心轴线C向第2侧部40c的方向偏离A(0<A<h)。
[0123]卡止孔70d具有与卡止孔40d相同的形状。带状部40B的长度方向的卡止孔70d的位置与卡止孔40d相同。带状部40B的宽度方向的卡止孔70d的位置从中心轴线C向第2侧部40c的方向偏离A(0<A<h)。
[0124]如图12所示,支撑框71与支撑框41同样地具有支撑板部41a、41b。支撑板部41a上固定有卡止部件42。支撑板部41b代替卡止孔41c,形成了与卡止孔41c仅配置不同的卡止孔71c。本实施方式中,卡止部件42与带电栅格45平行地延伸。卡止孔71c形成在沿卡止部件42的延伸方向的正面。
[0125]本实施方式中,卡止部件42通过挂钩42a将带电电极70的卡止孔70a卡止。卡止于卡止部件42的带电电极70的卡止孔40d中卡止了弹簧44的挂钩44a。卡止孔71c中卡止了弹簧44的挂钩44b。卡止孔40d、71c中卡止的弹簧44被拉伸。弹簧44产生的弹性复原力作用于卡止孔40d,牵引带电电极70。
[0126]因此,带电电极70通过卡止部件42和弹簧44,架设于支撑板部41a、41b之间。
[0127]支撑框71代替支撑框41的碰撞部件43A、43B,具有背面框部71A、71B。
[0128]背面框部71A是平板。背面框部71A从支撑板部41a的端部,朝向支撑板部41b的方向,与中心轴线O及带电栅格45平行地延伸。背面框部71B是平板。背面框部71B从支撑板部41b的端部,朝向支撑板部41a的方向,与中心轴线O及带电栅格45平行地延伸。
[0129]背面框部71A、71B在卡止部件42和覆盖第I端部El的一部分的位置延伸。并且,背面框部71A、71B在弹簧44覆盖第2端部E2的一部分的位置延伸。背面框部71A、71B从带电电极70的第2侧部40c分离。背面框部71A、71B与卡止部件42、带电电极70、及弹簧44都不接触。
[0130]通过这样的结构,带电电极70中,如图13所示,第2端部E2的卡止孔70d被弹簧44牵弓丨。卡止部件42的挂钩42a卡止于第I端部El的卡止孔70a。因此,对带电电极70的卡止孔70a、70d施加将卡止孔70a、70d相互拉离的外力F。外力F基于弹簧44的伸长量,等于弹性复原力。
[0131 ] 通过外力F,卡止孔70a、70d之间产生拉伸的弹性变形。但是,卡止孔70a、70d从带状部40B的中心轴线C向第2侧部40c的方向偏离距离Δ。因此,将中心轴线C作为分界线,相比第I侧部40b的长度方向的伸长量,第2侧部40c的长度方向的伸长量较大。
[0132]第I侧部40b上形成电极部40A。但是,电极部40A朝向宽度方向以针状突出。因此,电极部40A基本上无法抵抗长度方向的拉伸。
[0133]因此,如图14所示,带状部40B弯曲成第2侧部40c凸出,第I侧部40b凹陷的弧状。
[0134]带状部40B的大致的弯曲形状通过对带状部40B的第I端部El及第2端部E2施加FXA的弯曲力矩时的矩形剖面梁的弯曲变形求得。这时,中心轴线C成为弯曲的中立轴。
[0135]如此,本实施方式中,带状部40B的两端部在从弯曲的中立轴偏离的位置向长度方向被牵引。架设于支撑框71的带状部40B在板面内弯曲。带状部40B弯曲成长度方向的中间部更加远离感光鼓30的弧状。带状部40B的中心轴线C成为弯曲成弧状的中心轴线C’。
[0136]电极部40A从带状部40B的第I侧部40b突出。电极部40A的各前端部排列在弧状的弯曲线上。弧状的弯曲线类似于带状部40B的弯曲形状,从第I侧部40b偏离固定的距离。
[0137]通过改变外力F的大小及卡止孔70a、70d的位置Δ的大小的任一个,能够将电极部40A的弯曲的大小改变为适当量。
[0138]电极部40A的前端部与带电栅格45或者感光鼓30的表面30a的距离能够通过相对于支撑板部41a的卡止部件42的位置来调整。
[0139]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101中,带电器61中的带电电极70的保持方式与基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撑框41的保持方式不同。但是,带电电极70与带电电极40同样地弯曲并被保持。因此,电极部40A的前端部与带电栅格45的间隙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沿带电器61的长度方向变化。
[0140]图像形成装置101具有带电器61。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1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使感光体电位沿感光鼓30的长度方向变化。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I通过提高显影能力容易降低的部位的感光体电位,能够使调色剂像的浓度分布在感光鼓30的长度方向均匀化。
[0141]本实施方式中,带电电极70仅通过被牵引就可以弯曲。因此,不需要用于决定弯曲形状的碰撞部件。支撑框71的结构变得简单。支撑框71与施加高电压的带电电极70的接触部分变少。因此,作为支撑框71的使用材料,能够减少高价的高耐圧材料的使用量。
[0142]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0143]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1中,相对于卡止孔70a、70d的中心轴线C的宽度方向的偏离量都为A。但是,相对于卡止孔70a、70d的中心轴线C的宽度方向的偏移量可以相互不同。
[0144]这时,施加于第I端部El及第2端部E2的弯曲力矩不同。因此,本变形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1将电极部40A的前端部与感光鼓30的表面30a的间隙是最大的位置变更至图像中心部以外。
[0145]相对于卡止孔70a、70d的中心轴线C的宽度方向的偏移量、与电极部40A的前端部与感光鼓30的表面30a的间隙的关系通过带状部40B的弯曲变形的计算来求得。另外,弯曲变形的计算可以基于包含电极部40A的形状的带电电极70整体的形状来进行。这时,能够更精密地求得间隙。
[0146]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1中,带电电极70的弯曲形状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电电极40同样。但是,带电电极70的弯曲形状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同样地,不限于长度方向的中心部远离感光鼓30的弧状。例如,带电电极70可以在中心轴线C与第I侧部40b之间具有卡止孔70a、70d。这时,带电电极70的弯曲的凸方向与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相反。
[0147]通过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电极保持部件,该电极保持部件保持带电电极的长度方向的第I端部及第2端部,使带电电极的电极部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与感光体的表面的距离沿静电潜像的形成宽度变化,因此,能够使感光体电位沿静电潜像的形成宽度变化。能够沿感光体的长度方向调整调色剂像的浓度分布。
[0148]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对于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要旨中的同时,也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感光体,形成静电潜像; 带电电极,由金属板形成,具有:细长延伸的带状部、以及从所述带状部的宽度方向的第I侧部突出的针状的电极部;以及 电极保持部件,保持所述带电电极的长度方向的第I端部及第2端部,使所述带电电极的所述电极部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与所述感光体的表面的距离沿所述静电潜像的形成宽度变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保持部件具备: 碰撞部件,在板面内以相对所述长度方向倾斜的姿势碰撞所述带电电极的所述第I端部及所述第2端部,使所述带状部的所述第I侧部弯曲;以及 弹性部件,牵引所述带电电极,使所述带电电极产生张力的同时,使所述带电电极的所述第I端部及所述第2端部按压所述碰撞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电电极具备: 用于架设的卡止部,位于所述第I端部及所述第2端部中的从所述带状部的板面内的弯曲的中立轴偏移的位置, 所述电极保持部件具备: 支撑框,将所述带电电极架设;以及 牵引部件,对所述带电电极的所述第I端部及所述第2端部的至少一个的所述卡止部沿所述带电电极的所述长度方向施加牵引力。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电电极的所述电极部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与所述感光体的表面的距离在所述带电电极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中间部成为最大,从所述中间部朝向所述第I端部及所述第2端部逐渐减少。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碰撞部件碰撞所述带状部的所述第I侧部的相对侧的第2侧部。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碰撞部件, 具有相对所述长度方向倾斜的倾斜面,使所述带电电极的所述第I端部及所述第2端部碰撞所述倾斜面。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电电极的所述带状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宽度是固定的, 所述带电电极的所述卡止部设置于从所述带状部的宽度方向的宽度的中心轴线向所述带状部的所述第I侧部的相反侧的第2侧部的方向偏移的位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带电栅格,配置于所述感光体与所述带电电极之间,抑制从所述带电电极向所述感光体的放电的不均匀, 所述电极保持部件使所述带电电极的所述电极部的突出方向的前端部与所述带电栅格的距离沿所述静电潜像的形成宽度变化。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保持部件具备: 卡止部件,卡止所述带电电极的所述第I端部;以及 弹性部件,牵引所述带电电极的所述第2端部。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保持部件具备:卡止部件,固定于所述支撑框,卡止所述带电电极的所述第I端部的所述卡止部, 所述牵引部件具备:弹性部件,配置于所述带电电极的所述第2端部的所述卡止部与所述支撑框之间。
【文档编号】G03G15/02GK205656427SQ201620339065
【公开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1日 公开号201620339065.3, CN 201620339065, CN 205656427 U, CN 205656427U, CN-U-205656427, CN201620339065, CN201620339065.3, CN205656427 U, CN205656427U
【发明人】田中芳明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