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筝截弦转调的方法及产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1170阅读:7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古筝截弦转调的方法及产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现代技术对古典乐器进行改进的古筝截弦转调的方法及产品背景技术古筝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它音色优美动听,其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的史书上就有记载,有2500年的历史。在我国民族乐器中,都是用五声音阶演奏,因此乐器的结构也比较简单,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的提高,也因西乐的传入,传统的五声音阶的民族乐器就显得不能适应形势,尤其是对现代七音阶的优美音乐无法演奏。在合奏中,它没有转调的设施和功能,靠调弦或调码在短时间是做不到的。因此对这种古老的乐器必须进行改造,才能赋以新生。之前曾有人将古筝改为十二平均律转调古筝,在这种古筝上设有右侧的五声音阶弦区和左侧的七声音阶弦区,形成十二平均律内互补关系,实现了七音阶的演奏。另外,还设置了转调机构,能演奏现代的曲目,也保留了五声音阶的古香古色的特征。但它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即古筝演奏必须具备的按滑操作受到限制,尤其是每八度中的两个半音,演奏时需左右手按滑和弹拨的操作互换,这是无法实现的,而且在按滑时因高音区琴弦的长短,使手感与中低音区存在较大的差别,影响按滑的音色及效果。该古筝的转调装置为品式截弦加拨杆的结构,其缺点是容易伤弦,也能产生琴弦的滞留而影响音准。实用新型专利96207310.5公开了一种经过改进的转调古筝,它设有转调用的滑动截弦的转调块,增加了左侧的七声音弦按滑区,并设置了高岳山,设有顺弦向支撑琴弦的琴码。滑动截弦转调块设在五声音弦区各琴弦的右端和七声弦区各琴弦的左端。因古筝琴体较长,琴弦的拉力通过琴码压在琴体上,琴弦的振动使琴体得到共鸣放大,琴码两边的琴弦都要有准确的音调,当一边要截弦转调调整音调时要将截弦转调块平移以改变琴弦的有效长度,此时,在不改变原有张紧度的情况下使琴弦的长度加大,势必产生附加张力,在琴码一边做转调调整时,琴弦通过在琴码上的滑动使另一方的音调发生变化,再调另一方时又要影响这边的音调,因此转调操作要反复地校音,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麻烦,在大乐队中演奏时若需转调时,不能及时的准确转调根本无法使用,既使不存在着上述问题,转调器设在琴弦的两端,演奏时需转调调整时,演奏人员需伸长手臂去够转调器,转调极不方便,给演奏人员带来很大的麻烦,假如转调器滑块不灵活,演奏人员在演奏时很难控制,调音的准确性就会很差,还会使转调产生错误,使演奏跑调,破坏了古筝的韵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改变原有的在琴弦两端截弦转调的方式,采用在琴弦中间截弦转调的方法,对现有的截弦转调进行改造,设计一种具有中置转调功能的设备,由中置转调器来完成左右两个演奏区的分区、转调、琴弦支撑码的功能,同时具有与琴体共鸣箱发生共鸣的功能,由此解决上述琴弦转调难以克服的缺陷,保留弹拨乐的古声古色的优美音色,又弥补了弹拨乐缺音、少率、演奏范围小、音域不宽的缺点,使转调变得简单方便易操作,调音迅速准确。
本发明所述的中置转调器位于附加共鸣箱的上面,与琴体和琴弦平行开有29个互相独立的,中间断开的凹槽,长度和弦长成正比,中间有压弦用的金属钩圈,两边各有一个调音滚轮或滑块,半弦只有左边一个,调音滚轮为一带径向环形沟槽的、边缘带密齿的圆柱体;附加共鸣箱位于中置转调器下面,它表面为一高音区窄低、低音区宽高的倒梯形,并呈C形弯曲,附着在琴体正中的面板上,与面板吻合,在附加共鸣箱附着的琴体面板上分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开有三个喇叭形连通口与琴体共鸣箱连通;中置转调器,附加共鸣箱、岳山、微调器将琴弦分成右五音演奏区、左七音演奏区、左按滑区。
微调器位于左七音演奏区与按滑区的交界处,将两区分开,微调器是由滑座和滑块组成,29个滑座成S形固定在琴体面板上;右五音演奏区的右边为S形岳山,琴弦从弦头穿过微调滑块、穿过压弦钩,滚轮或滑块支撑在压弦钩两侧琴弦下,琴弦直达右岳山被固定拉紧,半弦在穿过左边滚轮或滑块后被固定在琴体面板上。
调音滚轮或滑块可在转调器的凹槽中自由滚动,即能改变截弦长度,又可起到支撑弦的作用,并通过它把一个琴体有机的分成两个演奏区,微调器用以补偿左右演奏区因几何尺寸的误差造成的不同音现象,同时隔出了一个按滑区。
该中置转调方法及中置转调器结构简单合理,解决了现有转调方法难以克服的缺陷,保留原乐器的古声古色的优美音色,又弥补了原乐器缺音、少率、演奏范围小、音域不宽的缺点,使转调变得简单方便易操作,调音迅速准确。使传统乐器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发展到七声音阶,进而具备了十二平均律的12个半音,根据乐曲的需要可以任意转调,能很方便地调出12个半音为首调的各组音列,在各调上都能实现刮奏,在这一点上它甚至优于最成熟的钢琴,不受任何调试的限制,它能在琴弦上按、揉,既保持了古琴的特色,可以演奏中国乐曲,又能多个手指同时演奏,可以做到各种合弦和转位,演奏各种西洋乐曲,因此该种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彻底改变了传统古琴的缺音少律,适应性不强和转调不便的问题,能够独奏,能合奏,也能参加大型乐队演奏,有东方钢琴之美誉。


图1.中置转调古筝结构示意图。
图2.中置转调古筝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琴体2右岳山3右五音演奏区4琴弦5转调器6.凹槽7滚轮8左七音演奏区9左微调器10按滑区11左岳山12共鸣箱13弦钉14喇叭口15钩圈16共鸣箱17调弦螺栓18滑块座19滑块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所述的中置转调器及使用本中置转调器的古筝的结构进行详细的描述。
将琴体(1)做成表面成圆弧面的矩形,内部为一空腔的共鸣箱(12)体,附加共鸣箱(16)位于琴体(1)表面正中,它外表为一倒梯形,一头宽高,一头窄低,底部并呈C字形弯曲,附着在古筝琴体正中的面板上,与面板吻合,在附加共鸣箱附着的古筝面板上分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开有三个喇叭形口(14)与古筝琴体(1)共鸣箱(16)连通;中置转调器(5)位于附加共鸣箱(16)的上面,与琴体(1)和琴弦(4)平行开有29个互相独立的,中间断开的凹槽(6),长度和弦长成正比,中间有压弦用的金属钩圈(15),两边各有一个调音支弦滚轮(7),半弦只有左边一个,调音支弦滚轮(7)用铜合金(Cu59-1)加工制成一带径向环形沟槽,边缘带密齿的圆柱体;中置转调器(5)和附加共鸣箱(16)将琴弦分割为右五音演奏区(3)和左七音演奏区(8);微调器(9)位于左七音演奏区(8)与按滑区(10)的交界处,将两区分开,微调器(9)是由滑块座(18)和滑块(19)组成,29个滑块座(18)成S形固定在古筝琴体(1)面板上;右五音演奏区(3)的右边为S形岳山(2),在琴体(1)左边设有左岳山、琴弦(4)一头固定在琴体(1)左端部的调弦螺栓(17)上,翻过左岳山(11),穿过微调器(9)、压弦钩(15),从支弦滚轮(7)上面越过,支弦滚轮(7)支撑在压弦钩两侧琴弦下,琴弦直达右岳山被弦钉(13)固定拉紧在琴体(1)上,半弦在穿过左边滚轮后被固定在古筝面板上。
权利要求
1.一种古筝截弦转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一个设置在琴体面板中间的中置转调器从琴弦中段截弦转调的,中置转调器同时完成左右两个演奏区的分区、琴弦支撑码的功能,具有与琴体共鸣箱发生共鸣的功能。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筝截弦转调的方法制备的古筝,它是由琴体、琴弦、转调器、共鸣箱、岳山、微调器、右五音演奏区、左七音演奏区、左按滑区构成,其特征在于附加共鸣箱位于中置转调器下面,它表面为一高音区窄低、低音区宽高的倒梯形,并呈C形弯曲,附着在古筝体正中的面板上,与面板吻合,在附加共鸣箱附着的古筝面板上分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开有三个喇叭形口与古筝体共鸣箱连通;转调器位于附加共鸣箱的上面,与琴体和筝弦平行开有29个互相独立的,中间断开的凹槽,长度和弦长成正比,中间有压弦用的金属钩圈,两边各有一个调音滚轮或滑块,半弦只有左边一个,调音滚轮为一带径向环形沟槽的、边缘带密齿的圆柱体;微调器位于左七音演奏区与按滑区的交界处,将两区分开,微调器是由滑块座和滑块组成,29个滑块座成S形固定在古筝琴体面板上;右五音演奏区的右边为S形岳山,琴弦从弦头穿过微调滑块、穿过压弦钩,滚轮或滑块支撑在压弦钩两侧琴弦下,琴弦直达右岳山被固定拉紧,半弦在穿过左边滚轮或滑块后被固定在古筝面板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现代技术对古典乐器进行改进的古筝截弦转调的方法及产品,它是由一个设置在琴体面板中间的中置转调器从琴弦中段截弦转调的,中置转调器同时完成左右两个演奏区的分区、琴弦支撑码的功能,具有与琴体共鸣箱发生共鸣的功能,设有微调器,以及左按滑区,该方法制作的古筝结构简单合理,保留古筝的古声古色的优美音色,又弥补了古筝缺音、少率、演奏范围小、音域不宽的缺点,使转调变得简单方便易操作,调音迅速准确。
文档编号G10D3/00GK1542730SQ200310103168
公开日2004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6日
发明者赵福祥, 吕春岐, 范振明, 林之河 申请人:赵福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