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易调弦古筝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民族乐器领域的一种古筝,尤其涉及一种易调弦古筝。
背景技术:
古筝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民族乐器,它包括筝头、筝尾,筝头筝尾之间与筝头筝尾连为一体的共鸣腔,共鸣腔面板上筝尾端的S弯,筝头端的岳山、各弦及筝面上撑起各弦的筝码构成,筝头端的岳山截面呈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端部有一定的弧度,紧弦调弦时,弦都要与岳山的顶部磨擦移动,磨擦阻力使紧弦调弦相当费劲,而且磨擦移动对弦的损伤比较严重,弦在此处十分易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针对现有古筝在紧弦调弦时筝弦与岳山因磨擦移动而带来的筝弦易断和调弦费力的不足,提供不易损伤筝弦和紧弦调弦较省力的一种易调弦古筝。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由筝头、筝尾,与筝头筝尾连为一体的共鸣腔,共鸣腔面板上筝尾端的S弯,筝头端的岳山,始自筝尾S外侧的各音区弦及面板上撑起各弦的筝码构成的易调弦古筝,其特征在于对应各弦的岳山上分别设置弦下滚轮。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各弦对应的岳山上设置滚轮,由原有紧弦调弦时的弦与岳山的磨擦移动,变为弦紧贴在滚轮上与滚轮一起转动移动和弦沿着滚轮较大外径的弧面移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弦免受尖硬磨擦损伤,提高了弦的使用寿命,而且紧弦调弦也显得省力容易,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容易,适合各种古筝。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筝头部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筝头部弦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是筝头,2是共鸣腔,3是弦,4是岳山,5是滚轮,6是轴,7是隔条。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是对现有古筝岳山4部结构的改进,对应各弦3的岳山4上设置凹槽,各凹槽内分别置入与弦同向的滚轮5,各滚轮5经同一根轴6穿过,轴6固定在岳山4上,各滚轮5之间轴的上方粘固有隔条7,隔条7兼有压固轴6、隔离各滚轮5和装饰的功能,滚轮5外周面呈凹弧状,有利弦3与滚轮5的接触,加大弦3与滚轮5的接触面。
权利要求1.一种由筝头、筝尾,与筝头筝尾连为一体的共鸣腔,共鸣腔面板上筝尾端的S弯,筝头端的岳山,始自筝尾S弯外侧的各音区弦及面板上撑起各弦的筝码构成的易调弦古筝,其特征在于对应各弦的岳山上分别设置弦下滚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易调弦古筝,其特征在于对应各弦的岳山上设置凹槽,凹槽内置入与弦同向的滚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易调弦古筝,其特征在于滚轮外周面呈凹弧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易调弦古筝,其特征在于各滚轮经同轴穿过,轴固定在岳山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易调弦古筝,其特征在于各滚轮之间轴的上面粘固有隔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民族乐器领域的一种古筝,尤其涉及一种易调弦古筝,其主要特点是在各弦对应的岳山上设置滚轮,由原有紧弦调弦时的弦与岳山的摩擦移动,变为弦紧贴在滚轮上与滚轮一起转动移动和弦沿着滚轮较大外径的弧面移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弦免受尖硬摩擦损伤,提高了弦的使用寿命,而且紧弦调弦也显得省力容易,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容易,适合各种古筝。
文档编号G10D1/00GK2742524SQ200420080299
公开日2005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13日
发明者张琪 申请人:张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