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音葫芦丝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音乐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多音葫芦丝。本实用新型包括葫芦体、主音管、高音管、附音管,所述的主音管通过主音管笛头连接在葫芦体的中间位置,高音管通过高音管笛头连接在葫芦体的右侧,附音管通过附音管笛头连接在葫芦体的左侧,所述的葫芦体为空心结构,葫芦体内部设置成两个腔体或三个腔体。本实用新型完全保留了葫芦丝的传统演奏习惯,结合葫芦内部多通道的设计思路,把两个(或三个)不同音高的主音管巧妙地结合在同一个葫芦丝上,实现拓宽音域,吹奏出更多的和声以及复调音乐。另外,本实用新型制造成本不高,实用性强,适合在相关乐器领域推广使用。
【专利说明】
一种多音葫芦丝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音乐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多音葫芦丝。
【背景技术】
[0002]葫芦丝是一件非常流行的中国少数民族吹管乐器,音色优美,易于掌握。众所周知,葫芦丝的音域比较窄,音乐表现受到很大的局限,至今还没有一种完美的解决办法。因此,需要技术上的进步,结构上的改进,将葫芦丝的音域拓宽,演奏出更加优美的音乐。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音域比较广,演奏的音乐更加优美的多音葫芦丝。
[0004]本实用新型包括葫芦体、主音管、高音管、附音管,所述的主音管通过主音管笛头连接在葫芦体的中间位置,高音管通过高音管笛头连接在葫芦体的右侧,附音管通过附音管笛头连接在葫芦体的左侧,所述的葫芦体为空心结构,葫芦体内部设置成两个腔体或三个腔体,葫芦体的上端活性连接有吹嘴结构,所述的主音管与高音管设置有相同的音孔结构。
[0005]优选的,所述的主音管笛头、高音管笛头和附音管笛头内部分别安装有簧片;所述的主音管笛头、高音管笛头和附音管笛头分别伸入到葫芦体内部。
[0006]优选的,所述葫芦体内部设置成两个腔体,其中主音管笛头和附音管笛头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高音管笛头设置在第二腔体内。
[0007]优选的,所述葫芦体内部设置成三个腔体,其中主音管笛头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高音管笛头设置在第二腔体内,附音管笛头设置在第三腔体内。
[0008]优选的,所述的主音管设置有六个明音孔和两个暗音孔,高音管设置有六个明音孔和两个暗音孔,附音管设置有一个明音孔。
[0009]优选的,所述的主音管设置有六个明音孔和两个暗音孔,高音管设置有六个明音孔和两个暗音孔,附音管设置有六个明音孔和两个暗音孔。
[0010]优选的,葫芦体上端的吹嘴连接有保护盖,主音管、高音管和附音管的尾端分别连接有塞子。
[001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多音葫芦丝,多音葫芦丝的设计理念,不是在主音管上多开孔或者加键,而是在保留葫芦丝原有指法及演奏习惯的前提下,把原来右边的附音管(发单音3)更换一支与主音管功能一样可以演奏音阶的高音管。(比如:G调主音管,匹配高五度的D调高音管)实现两支不同音高的主音管同时安装在一个葫芦丝中。
[0012]而葫芦丝的内部也分别以两个腔体,使主音管、高音管具有单独的气息通道。这样,葫芦丝不仅可以演奏比原来多5度以上的音阶,而且还可以左右手同时演奏主音管及高音管,吹奏出更多的和声以及复调音乐。
[0013]本实用新型葫芦体的上端活性连接有吹嘴结构,可拆卸,长时间使用后方便更换吹嘴,保持吹嘴的洁净。另外,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不高,实用性强,适合在相关产品领域中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不意图1;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1I。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而仍然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17]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实用新型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作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001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更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0019]实施例一:
[002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葫芦体1、主音管2、高音管3、附音管4,所述的主音管2通过主音管笛头5连接在葫芦体I的中间位置,高音管3通过高音管笛头6连接在葫芦体I的右侧,附音管4通过附音管笛头7连接在葫芦体I的左侧,所述的葫芦体I为空心结构,葫芦体I内部设置成两个腔体,葫芦体I的上端活性连接有吹嘴8结构。
[0021]所述的主音管笛头5、高音管笛头6和附音管笛头7内部分别安装有簧片;所述的主音管笛头5、高音管笛头6和附音管笛头7分别伸入到葫芦体I内部。
[0022]具体的,葫芦体I内部设置成两个腔体,其中主音管笛头5和附音管笛头7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高音管笛头6设置在第二腔体内。
[0023]其中,主音管2设置有六个明音孔和两个暗音孔,高音管3设置有六个明音孔和两个暗音孔,附音管4设置有一个明音孔。
[0024]葫芦体I上端的吹嘴8连接有保护盖,吹嘴8可以从葫芦体I上拆卸下来,长时间使用后方便更换吹嘴8。主音管2、高音管3和附音管4的尾端分别连接有塞子。
[0025]葫芦丝的内部设置成两个腔体,使主音管2、高音管3具有单独的气息通道。这样,葫芦丝不仅可以演奏比原来多5度以上的音阶,而且还可以左右手同时演奏主音管2及高音管3,吹奏出更多的和声以及复调音乐。
[0026]实施例二:
[0027]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葫芦体1、主音管2、高音管3、附音管4,所述的主音管2通过主音管笛头5连接在葫芦体I的中间位置,高音管3通过高音管笛头6连接在葫芦体I的右侧,附音管4通过附音管笛头7连接在葫芦体I的左侧,所述的葫芦体I为空心结构,葫芦体I内部设置成三个腔体,葫芦体I的上端活性连接有吹嘴8结构。
[0028]所述的主音管笛头5、高音管笛头6和附音管笛头7内部分别安装有簧片;所述的主音管笛头5、高音管笛头6和附音管笛头7分别伸入到葫芦体I内部。
[0029]具体的,葫芦体I内部设置成三个腔体,其中主音管笛头5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高音管笛头6设置在第二腔体内,附音管笛头7设置在第三腔体内。
[0030]其中,主音管2设置有六个明音孔和两个暗音孔,高音管3设置有六个明音孔和两个暗音孔,附音管4设置有六个明音孔和两个暗音孔。
[0031]葫芦体I上端的吹嘴8连接有保护盖,吹嘴8可以从葫芦体I上拆卸下来,长时间使用后方便更换吹嘴8。主音管2、高音管3和附音管4的尾端分别连接有塞子。
[0032]葫芦丝的内部设置成三个腔体,使主音管2、高音管3和附音管4具有单独的气息通道。这样,葫芦丝不仅可以演奏比原来多5度以上的音阶,而且还可以左右手同时演奏主音管2、高音管3和附音管4,吹奏出更多的和声以及复调音乐。
[0033]多音葫芦丝,完全保留了葫芦丝的传统演奏习惯,结合葫芦内部多通道的设计思路,把两个(或三个)不同音高的主音管巧妙地结合在同一个葫芦丝上,实现拓宽音域,吹奏出更多的和声以及复调音乐,突破性地丰富了葫芦丝的音乐表现力,使葫芦丝成为一件完美的吹管乐器。
[0034]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003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凡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多音葫芦丝,包括葫芦体、主音管、高音管、附音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音管通过主音管笛头连接在葫芦体的中间位置,高音管通过高音管笛头连接在葫芦体的右侧,附音管通过附音管笛头连接在葫芦体的左侧,所述的葫芦体为空心结构,葫芦体内部设置成两个腔体或三个腔体,葫芦体的上端活性连接有吹嘴结构,所述的主音管与高音管设置有相同的音孔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音葫芦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音管笛头、高音管笛头和附音管笛头内部分别安装有簧片;所述的主音管笛头、高音管笛头和附音管笛头分别伸入到葫芦体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音葫芦丝,其特征在于所述葫芦体内部设置成两个腔体,其中主音管笛头和附音管笛头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高音管笛头设置在第二腔体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音葫芦丝,其特征在于所述葫芦体内部设置成三个腔体,其中主音管笛头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高音管笛头设置在第二腔体内,附音管笛头设置在第三腔体内。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音葫芦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音管设置有六个明音孔和两个暗音孔,高音管设置有六个明音孔和两个暗音孔,附音管设置有一个明音孔。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音葫芦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音管设置有六个明音孔和两个暗音孔,高音管设置有六个明音孔和两个暗音孔,附音管设置有六个明音孔和两个暗音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音葫芦丝,其特征在于葫芦体上端的吹嘴连接有保护盖,主音管、高音管和附音管的尾端分别连接有塞子。
【文档编号】G10D7/00GK205487300SQ201620143837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6日
【发明人】郭雅志
【申请人】郭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