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气体放电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放电管,尤其涉及用于作为光谱仪和色谱仪等的光源使用的气体放电管。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此领域的技术,有日本专利公开特开平6-310101号公报。此公报记载的气体(重氢)放电管在阳极与阴极的放电路径上配置2块金属隔板,各金属隔板上形成有小孔,利用此小孔使放电路径变窄。结果,能用放电路径上的小孔取得高亮度的光。使金属隔板为3块以上,则能获得更高的亮度,并且小孔越小,越能获得高亮度的光。
发明的公开发明人对上述已有技术的研究结果,发现下面的课题。即,上述已有的气体放电管中,各金属隔板的小孔用于使放电路径变窄,并可通过缩窄放电路径,使亮度提高,但如上述公报所记载,小孔越小,必须使放电起动电压越显著提高,因而小孔的直径和金属隔板的块数受到明显限制。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为提供一种气体放电管,实现高亮度化,同时也使起动性良好。
本发明的气体放电管,密封容器内被封入气体,并通过使密封容器内配置的阳极部与阴极部之间产生放电,从密封容器的光出射窗往外部发出规定的光,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阳极部与阴极部之间放电路径的中途并带有使放电路径变窄的第1开口的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配置在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与阳极部之间的放电路径中途并带有使放电路径变窄的第2开口的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以及配置在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与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之间而且电连接外部电源的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
气体放电管中,要产生高亮度的光时,并非仅缩小使放电路径变窄用的开口部分就可以,该部分越小,管起动时的放电越难产生。而且,实验中查明为了提高管的起动性,必须使阴极部与阳极部之间产生非常大的电位差,结果使管的寿命缩短。因此,本发明的气体放电管为了即便让放电路径变窄也使管的起动性良好,在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与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之间配置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并从外部对该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施加电压。由此,使阴极部与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之间产生通过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的第1开口的有源起动放电。因而,起动时的放电容易在第2开口内通过,结果使阴极部与阳极部之间的放电快速起动。所以,为了促进高亮度化,即使不显著提高管起动时的电压,也能在保持良好起动性的情况下,容易地使放电路径限制部的开口进一步缩小面积。
此外,使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与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之间电绝缘为佳。采用这种结构时,能使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与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电位不同,从而能提高管的起动性。
又,最好使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的顶端部分为圆锥形。采用这种结构时,由于能在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的顶端提高带电粒子的密度,管的起动性更好。
此外,最好在往光出射窗扩展的杯状部的底部形成第1和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的第1和第2开口。采用这种结构,则在第1和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的杯状部可靠地产生电弧球,并且因形成2个电弧球而达到亮度进一步提高。
最好还具有配置在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与阳极部之间的放电路径之中并带有使放电路径变窄的第3开口的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这有助于产生高亮度的光。
使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与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之间电绝缘为佳。能使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与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电位不同,因而即使利用3个放电路径限制部,也能提高管的起动性。
最好在往光出射窗扩展的杯状部的底部形成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的第3开口。采用这种结构,则在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的杯状部可靠地产生电弧球,达到亮度进一步提高。
最好具有配置在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与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之间而且电连接外部电源的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采用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能使利用3个放电路径限制部时的管起动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最好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的顶端部分为圆锥形。采用这种结构时,由于能在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的顶端提高带电粒子的密度,管的起动性更好。
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以施加高于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的电压为佳。由此,能顺畅地产生起动放电。
本发明的气体放电管,密封容器内封入气体,并通过使密封容器内配置的阳极部与阴极部之间产生放电,从密封容器的光出射窗往外部发出规定的光,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阳极部与阴极部之间的放电路径中途并带有使放电路径变窄的第1开口的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以及配置在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与阳极部之间的放电路径中途并带有使放电路径变窄的第2开口的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并且使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与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之间电绝缘。
此气体放电管为了即便放电路径变窄也让管的起动性良好,使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与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之间电绝缘。由此,能使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与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电位不同。因而,通过调整各电位,起动时的放电容易在第2开口内通过,结果使阴极部与阳极部之间的放电快速起动。所以,为了促进高亮度化,即使不显著提高管起动时的电压,也能保持良好的起动性,同时能容易地使放电路径限制部的开口进一步缩小面积。
此外,最好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利用绝缘物对所述阴极部进行遮蔽。这样,能防止从阴极部蔓延到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的放电而发生的异常放电。
最好在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与阳极部之间设置对该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和该阳极部定位用的、由绝缘物组成的筒状间隔件。这样,能谋求提高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和阳极部的定位精度。
最好还具有配置在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与阳极部之间的放电路径中途并带有使放电路径变窄的第3开口的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并且使第1、第2和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相互电绝缘。这样,具有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能谋求进一步提高亮度。这时,由于第1、第2和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相互电绝缘,能使第1、第2和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分别电位不同。因而,通过调整各电位,起动时的放电容易在第2和第3开口内通过。结果,阴极与阳极之间的放电能迅速开始,即使利用3个放电路径限制部,也能提高管的起动性。
此外,最好第2和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利用绝缘物对所述阴极部进行遮蔽。这样,能防止从阴极部蔓延到第2和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而发生异常放电。
最好在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与阳极部之间设置对该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和阳极部定位用的、由绝缘物组成的筒状间隔件。这样,能谋求提高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和阳极部的定位精度。
由下面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可充分理解本发明。这些仅用于示例,不应认为限定本发明。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气体放电管实施方式1的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气体放电管的横截面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气体放电管实施方式2的剖面图。
图4是图3所示气体放电管的横截面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气体放电管实施方式3的剖面图。
图6是图5所示气体放电管的横截面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气体放电管实施方式4的剖面图。
图8是图7所示气体放电管的横截面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气体放电管实施方式5的剖面图。
图10是图9所示气体放电管的横截面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气体放电管实施方式6的剖面图。
图12是图11所示气体放电管的横截面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气体放电管实施方式7的剖面图。
图14是图13所示气体放电管的横截面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气体放电管的较佳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如图1和图2所示,气体放电管1为旁通型重氢管,此放电管1具有封入几百Pa重氢气体的玻璃制的密封容器2。此密封容器2由一端封住的圆筒状旁通管3和封住此旁通管3的另一端的管座5组成,并且旁通管3的一部分用作光出射窗4。此密封容器2内收装发光部组装体6。
该发光部组装体6具有镍等金属构成的导电框体7,此框体7焊接固定于竖立设置在管座5上并沿管轴Y方向延伸的管座引脚8的顶端。发光部组装体6内收装板状的阳极9,该阳极9焊接固定在沿管轴Y方向延伸的管座引脚10的顶端部分。为了在密封容器2内保持电绝缘,把该管座引脚10收装在氧化铝等构成的套管11内。
框体7内还收装与阳极部9对峙的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12,该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12通过导电的金属制支持板15焊接固定在框体7上。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12由导电金属(例如钼、钨或它们的合金)构成,同时具有形成电弧球用的杯状部13。此杯状部13接纳由放电而产生的电弧球,并且往光出射窗4扩展,以便高效取出高亮度的光。该杯状部13的底部还设置使放电路径变窄用的第2开口14,该第2开口14例如由直径0.5~1mm的小孔组成。
框体7上还固定与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12对峙的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16,该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16通过导电的金属制支持板17焊接并固定在框体7上。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16由导电金属(例如钼、钨或它们构成的合金)组成,同时具有形成电弧球用的杯状部18。此杯状部18接纳由放电而产生的电弧球,并且往光出射窗4扩展,以便高效取出高亮度的光。该杯状部18的底部还设置使放电路径变窄用的第1开口19,该开口19由直径等于或大于第2开口14的直径(例如0.5~1mm)的小孔构成。而且,使第1开口19与第2开口14整齐排列在光轴线X上。
发光部组装体6中,在偏离光路的位置配置阴极部20,该阴极部20具有钨制的线圈部,以产生热电子(参考图2)。此阴极部20的一端焊接在竖立设于管座5上的管座引脚21上,与其电连接,阴极部20的另一端焊接在竖立设于管座5上的管座引脚22上,与其电连接。
在阴极部20与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16之间,放电整流板23设置在偏离光路的位置。该整流板23形成有用于使热电子通过的电子发射开口24。框体7上还固定由镍等金属构成的导电的前盖16,该前盖26设有相对于第1开口16和第2开口14在光轴线X上准直的透光开口27。这样,将阴极部20收装在前盖26内,使阴极部20产生的溅射物或蒸发物不附着在光出射窗4上。
这里,要产生高亮度光时,并非仅缩小使放电路径变窄的开口14、19就可以,开口越缩小,管起动时的放电越难产生。而且实验查明为了提高管的起动性,需要使阴极部20与阳极部9之间产生非常大的电位差,从而管的寿命缩短。
因此,框体7中,在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16与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12之间配置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29。将该放电路径引导部29焊接固定于竖立设置在管座5上并往管轴Y方向延伸的管座引脚30的顶端部。为了在密封容器2内保持电绝缘,将该管座引脚30收装于氧化铝等构成的套管31内,同时使得可从外部供给规定的电压。
放电路径引导部29的顶端部分为圆锥形,为了不妨碍放电,将其尖端设置在略为偏离第1开口19与第2开口14的连接线的位置。这样,使放电路径引导部29的顶端削尖,则能在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29的尖端上提高带电粒子的密度,因而使管的起动性良好。
借助采用上述放电路径引导部29,在阴极部29与第1开口19之间产生通过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16的第1开口19的有源起动放电。由此,起动时的放电容易在第2开口14内通过,结果加快起动阴极部20与阳极部9之间的放电。因而,为了促进高亮度化,即使不显著提高管起动时的电压,也能保持起动性良好,同时能便于推进进一步缩小放电路径限制部的开口14、19的面积。
下面,说明上述重氢气体放电管1的运作。
首先,在放电前的20秒左右的期间,从外部电源经管座引脚21、22对阴极部20供给10W左右的电力,使阴极部20的线圈部预热。然后,从外部电源在阴极部20与阳极部9之间施加160V左右的电压,作好电弧放电的准备。
该准备完成后,从外部电源经管座引脚39对放电路径引导部29施加350V左右的触发电压。于是,阴极部20与放电路径引导部29之间产生放电,并将其作为触发手段,在阴极部20与阳极部9之间产生放电。这种起动放电一旦发生,就在阴极部20与阳极部9之间维持电弧放电,在使放电路径变窄的第1和第2开口19、14各自的附近产生电弧球。从两个电弧球取出的紫外线作为亮度极高的光,穿透光出射窗4发射到外部。
实施方式2如图3和图4所示,气体放电管34是旁通型的重氢管,该气体放电管34设有3个放电路径限制部,这点与实施方式1不同,其相同或相当的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此气体放电管34的框体7内,在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12与阳极部9之间收装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36,该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36通过导电的金属制支持板37焊接并固定在框体7上。此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36由导电的金属(例如钼、钨或其合金)构成,同时具有形成电弧球用的杯状部38。该杯状部38接纳由放电产生的电弧球,并且往光出射窗4扩展,以便高效取出光。
此外,在杯状部38的底部设置用于缩窄放电路径的第3开口39,该第3开口39由直径等于或小于第2开口14的直径(例如0.5~1mm)的小孔构成。而且,使第1开口19、第2开口14和第3开口39在光轴线X上对准。这样,利用对准的3个放电路径限制部12、16、36,能在各自的杯状部13、18、38产生适当的电弧球,因而能谋求更高的亮度。
实施方式3如图5和图6所示,气体放电管40是旁通型的重氢管,该气体放电管40设有3个放电路径限制部12、16、36,这点与实施方式2相同,但在使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12与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36接近这点上不同。这样,作为使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12与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36接近到例如0.1mm~1mm距离的结果,能在第2开口14与第3开口39之间的放电路径上抑制放电的扩展,可使起动性良好,并且增加亮度。
实施方式4如图7和图8所示,气体放电管42是旁通型的重氢管,该气体放电管42设有2个放电路径限制部,这点与实施方式2不同,其相同或等同的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此气体放电管42的框体7内,在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12与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36之间配置有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43。此放电路径引导部43焊接固定于竖立设置在管座5上并往管轴Y方向延伸的管座引脚44的顶端部分。为了在密封容器2内保持电绝缘,该管座引脚44收装在氧化铝等构成的套管45中,同时可从外部供给规定的电压。
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43的顶端部分为圆锥形,为了不妨碍放电,将其尖端设置在略为偏离第2开口14与第3开口39的连接线的位置。这样,使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43的顶端削尖,则能在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43的尖端上提高带电粒子的密度,因而使管的起动性良好。
借助采用上述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43,在起动时,例如对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29施加350V,对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43施加400V。结果,在阴极部20与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29之间顺畅地产生放电,接着在阴极部20与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43之间顺畅地产生放电,并把这些放电作为触发手段,使阴极部20与阳极部9之间顺畅地放电。而且,一旦产生这种起动放电,就在阴极部20与阳极部9之间维持电弧放电,并且在使放电路径变窄的第1、第2和第3开口19、14、39各自的附近产生电弧球。然后,把从3个电弧球取出的紫外线作为亮度非常高的光,穿透光出射窗4发射到外部。
实施方式5如图9和图10所示,气体放电管50是旁通型的重氢管,该气体放电管50具有封入几百Pa重氢气体的玻璃制的密封容器52。此密封容器52由封住一端的圆筒状旁通管53和封住该旁通管53的另一端的管座55组成,并且将旁通管53的一部分用作光出射窗54。该密封容器52内收装发光部组装体56。
此发光部组装体56具有陶瓷构成的电绝缘的框体57。考虑到组装性,该框体57由位于框体57的前方的第1电绝缘部57a、位于框体57的中间的第2电绝缘部57b和位于框体57的后方的第3电绝缘部57c组成。第1电绝缘部57a和第2电绝缘部57b形成筒状,并且将其设置成相互同轴,其轴的方向沿着光轴线X的方向。第3电绝缘部57c中贯穿竖立设置在管座55上并且往管轴Y方向延伸的管座引脚58。用第2电绝缘部57b和第3电绝缘部57c将板状阳极部59夹在中间,并将该阳极部59焊接固定于竖立在管座55上并往管轴Y方向延伸的管座引脚60的顶端部分。为了在密封容器52内保持电绝缘,把该管座引脚60收装在氧化铝等构成的套管61内。
框体57内还收装与阳极部59对峙的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该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焊接固定在导电性金属制支持板65上。该支持板65夹在第1电绝缘部57a和第2电绝缘部57b之间并被固定在框体57上。这样,通过金属制支持板65将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夹在第1电绝缘部57a和第2电绝缘部57b中间,使其定位。阳极部59则夹入到第2电绝缘部57b与第3电绝缘部57c之间,从而获得定位。由此,第2电绝缘部57b作为对阳极部59和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定位用的间隔件起作用,能谋求提高它们的定位精度。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由导电的金属(例如钼、钨或其合金)构成,同时还具有形成电弧球用的杯状部63。此杯状部63接纳由放电产生的电弧球,并且往光出射窗4扩展,以便高效取出高亮度的光。杯状部63的底部形成缩窄放电路径用的第2开口64,该第2开口64例如由直径为0.5~1mm的小孔组成。
用电绝缘的陶瓷构成框体57,使后面说明的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66与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电绝缘,因而能使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66与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电压不同,以提高管的起动性。为了对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施加规定的电压,金属支持板65电连接竖立设置在管座55上并往管轴Y方向延伸的管座引脚(图中未示出)的顶端部分。
将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收装在第1~第3电绝缘部57a~57c构成的框体57内,并且对阴极部70遮蔽,从阴极部70看不到。由此,可防止热电子从经过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66的第1开口69的路径以外迂回到达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可防止迂回放电造成的异常放电。
框体57内还固定有与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对峙的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66。将此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66焊接并固定于配置在第1电绝缘部57a的前面的导电金属制支持板67上,又将该支持板67焊接并固定在管座引脚58的顶端。此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66由导电的金属(例如钼、钨或其合金)构成,同时还具有形成电弧球用的杯状部68。此杯状部68接纳由放电产生的电弧球,并且往光出射窗4扩展,以便高效取出高亮度的光。杯状部68的底部设有缩窄放电路径用的第1开口69,该第1开口69由直径等于或大于第2开口64的直径(例如0.5~1mm程度)的小孔构成。而且使第1开口69和第2开口64在光轴线X上对准。
发光部组装体56中,将阴极部70配置在偏离光路的位置。阴极部70具有钨制的线圈,以产生热电子(参考图10)。该阴极部70的一端焊接在竖立设置于管座55的管座引脚71上,与其电连接,阴极部70的另一端通过竖立设置在管座55上的引脚70所焊接的导线部进行电连接。
在阴极部70与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66之间,在偏离光路的位置设置放电整流板73,并且在该放电整流板73上形成用于使热电子通过的电子发射开口74。框体57上还固定由镍等金属构成的导电的前盖76,该前盖76设置有相对于第1开口69和第2开口64在光轴线X上对准的透光开口77。这样,将阴极部70收装在前盖76内,使阴极部70产生的溅射物或蒸发物不附着在光出射窗54上。
这里,要产生高亮度光时,并非仅缩小使放电路径变窄的开口64、69就可以,开口越缩小,管起动时的放电越难产生。而且实验查明为了提高管的起动性,需要使阴极部70与阳极部59之间产生非常大的电位差,从而管的寿命缩短。
因此,框体57中,在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66与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之间配置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79。将该放电路径引导部79焊接固定于竖立设置在管座55上并往管轴Y方向延伸的管座引脚80的顶端部分。为了密封容器52内保持电绝缘,将该管座引脚80收装于氧化铝等构成的套管81内,同时可从外部供给规定的电压。
放电路径引导部79的顶端部分为圆锥形,为了不妨碍放电,将其尖端设置在略为偏离第1开口69与第2开口64的连接线的位置。这样,使放电路径引导部79的顶端削尖,则能在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79的尖端上提高带电粒子的密度,因而使管的起动性良好。
借助采用上述放电路径引导部79,在阴极部70与第1开口69之间制造出通过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66的第1开口69的有源起动放电。由此,起动时的放电容易在第2开口64内通过,结果是阴极部70与阳极部59之间的放电迅速开始。通过做成这样的结构,为了促进高亮度化,即使不显著提高管起动时的电压,也能保持起动性良好,同时能便于推进进一步缩小放电路径限制部的开口64、69的面积。再者,符号99是用于支持发光部组装体59的管座引脚。
下面,说明上述重氢气体放电管1的运作。
首先,在放电前的20秒左右的期间,从外部电源经管座引脚71、72对阴极部70供给10W左右的电力,使阴极部70的线圈部预热。然后,从外部电源在阴极部70与阳极部59之间施加160V左右的电压,做好电弧放电的准备。
该准备完成后,从外部电源经管座引脚(图中未示出)对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施加370V左右的触发电压,同样也从外部电源通过管座引脚80对放电路径引导部29施加350V左右的触发电压。于是,阴极部70与放电路径引导部79之间产生放电,并将其作为触发手段,在阴极部70与阳极部59之间产生放电。这种起动放电一旦发生,就在阴极部70与阳极部59之间维持电弧放电,在使放电路径变窄的第1和第2开口69、64各自的附近产生电弧球。然后,把从两个电弧球取出的紫外线作为亮度极高的光,穿透光出射窗54发射到外部。
实施方式6如图11和图12所示,气体放电管84是旁通型的重氢管,该气体放电管84设置3个放电路径限制部,这点与实施方式5不同,其相同或相当的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此气体放电管84的框体57内,在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与阳极部59之间收装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86,并将该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86焊接固定在导电的金属制支持板87上。用第2电绝缘部57b和第4电绝缘部57d将该支持板87夹在中间,并将其固定在框体57上。此第4电绝缘部57d形成筒状,并将其设置成与第1电绝缘部57a和第2电绝缘部57b同轴。这样,通过金属制支持板87将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86夹在第2电绝缘部57b与第4电绝缘部57d之间加以定位。又将阳极部59夹入第4电绝缘部57d与第3电绝缘部57c之间加以定位。因此,第4电绝缘部57d作为使阳极部59和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86定位的间隔件起作用,能谋求提高它们的定位精度。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86由导电的金属(例如钼、钨或其合金)构成,同时具有形成电弧球用的杯状部88。该杯状部88接纳由放电产生的电弧球,并且往光出射窗54扩展,以便高效取出光。
还有,在杯状部88的底部设置用于缩窄放电路径的第3开口89,该第3开口89由直径等于或小于第2开口64直径(例如0.5~1mm)的小孔构成。而且,使第1开口69、第2开口64和第3开口89在光轴线X上对准。这样,利用对准的3个放电路径限制部62、66、86,能在各自的杯状部63、68、88产生适当的电弧球,因而能谋求更高的亮度。
作为使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与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86接近的结果,能在第2开口64与第3开口89之间的放电路径上抑制放电的扩展,可使起动性良好,并且增加亮度。
用电绝缘的陶瓷构成框体57,使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66、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和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86相互电绝缘,因而能使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66、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和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86电压不同,从而能提高管的起动性。
将第2和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62、86收装在第1~第4电绝缘部57a~57d构成的框体57内,并且对阴极部70遮蔽,从阴极部70看不到。由此,可防止热电子从经过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66的第1开口69的路径以外迂回到第2和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62、86,可防止产生迂回放电造成的异常放电。
实施方式7如图13和图14所示,气体放电管92是旁通型的重氢管,该气体放电管92设置2个放电路径引导部,这点与实施方式6不同,其相同或相当的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此气体放电管92的框体57内,在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62与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86之间配置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93。将该放电路径引导部93焊接固定于竖立设置在管座55上并往管轴Y方向延伸的管座引脚94的顶端部分。为了密封容器52内保持电绝缘,将该管座引脚94收装于氧化铝等组成的套管95内,同时可从外部供给固定的电压。
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93的顶端部分为圆锥形,为了不妨碍放电,将其尖端设置在略为偏离第2开口64与第3开口89的连接线的位置。这样,使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93的顶端削尖,则能在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93的尖端上提高带电粒子的密度,因而使管的起动性良好。
借助采用上述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93,在起动时,例如对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79施加350V,对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93施加400V。结果,阴极部70与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79之间顺畅地产生放电,接着阴极部70与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93之间顺畅地产生放电,并且将这些放电作为触发手段,使阴极部70与阳极部59之间顺畅地产生放电。一旦产生这种起动放电,就在阴极部70与阳极部59之间维持电弧放电,并且在使放电路径变窄的第1、第2和第3开口69、64、89各自的附近产生电弧球。然后,把从3个电弧球取出的紫外线作为亮度极高的光,穿透光出射窗54发射到外部。
再者,上述实施方式5和实施方式6的气体放电管50、84具有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79,但结构上也可做成没有该放电路径引导部79的气体放电管。实施方式7的气体放电管92具有第1和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79、93,但结构上也可做成没有该第1和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79、93的气体放电管。
根据以上本发明的说明,显然能对本发明作各种变换。不可认为这种变换脱离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所有对本领域业务人员而言是自明的改进,都包含在以下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根据本发明,能提供又实现高亮度、又使起动性良好的气体放电管。
权利要求
1.一种气体放电管,密封容器内封入气体,通过使所述密封容器内配置的阳极部与阴极部之间产生放电,从所述密封容器的光出射窗往外部发出规定的光,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所述阳极部与所述阴极部之间的放电路径中途、并带有使所述放电路径变窄的第1开口的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配置在所述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与所述阳极部之间的中途、并带有使所述放电路径变窄的第2开口的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以及配置在所述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与所述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之间、而且电连接外部电源的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放电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与所述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之间被电绝缘。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体放电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的顶端部分为圆锥形。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放电管,其特征在于,在往所述光出射窗扩展的杯部的底部形成所述第1和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的第1和第2开口。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放电管,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配置在所述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与所述阳极部之间的所述放电路径的中途、并带有使所述放电路径变窄的第3开口的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放电管,其特征在于,使所述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与所述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之间电绝缘。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气体放电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的第3开口形成在往所述光出射窗扩展的杯部的底部。
8.如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放电管,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所述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与所述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之间而且电连接外部电源的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体放电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的顶端部分为圆锥形。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气体放电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放电路径引导部施加高于所述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的电压。
11.一种气体放电管,密封容器内封入气体,并通过使所述密封容器内配置的阳极部与阴极部之间产生放电,从所述密封容器的光出射窗往外部发出规定的光,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所述阳极部与所述阴极部之间的放电路径中途、并带有使所述放电路径变窄的第1开口的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以及配置在所述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与所述阳极部之间的中途、并带有使所述放电路径变窄的第2开口的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使所述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与所述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之间电绝缘。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体放电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利用绝缘物相对所述阴极部被遮蔽。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体放电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与所述阳极部之间设有对该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和该阳极部定位用的、由绝缘物构成的筒状间隔件。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体放电管,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配置在所述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与所述阳极部之间的所述放电路径中途、并带有使所述放电路径变窄的第3开口的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使所述第1、第2和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相互电绝缘。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体放电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和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利用绝缘物相对所述阴极部被遮蔽。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体放电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3放电路径限制部与所述阳极部之间,设有对该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和该阳极部定位用的、由绝缘物构成的筒状间隔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气体放电管为了即便让放电路径狭窄也使管的起动性良好,在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与第2放电路径限制部之间配置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并从外部对该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施加电压。由此,在阴极部与第1放电路径引导部之间制造出通过第1放电路径限制部的第1开口的有源起动放电。因而,起动时的放电容易在第2开口内通过,结果使阴极部与阳极部之间的放电快速开始。所以,为了促进高亮度化,即使不显著提高管起动时的电压,也能保持良好的起动性,同时能容易地推进放电路径限制部开口的进一步小面积化。
文档编号H01J61/10GK1557013SQ0281849
公开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28日
发明者伊藤喜延 申请人:浜松光子学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