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及电子闪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集从光源辐射的直接光和被反射面反射的反射光,照射在被拍摄物体上的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及采用此反射镜的电子闪光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前的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例如,有如图12所示(例如,专利文献1)的。该反射镜1设有中央装入光源2的光源装入部3、连接在与该光源装入部3的纵向相交的方向上的两侧而形成的上面部4及下面部5。以光源装入部3具有以装入的光源2的中心O为曲率半径中心而形成的圆柱状的圆柱面部,该圆柱面部内表面设为第二反射面3a。另外,上面部4和下面部5的各个内表面作为第一反射面4a,5a。第一反射面4a,5a,以上下配对的上面部4和下面部5的中心面L为基准上下对称地形成。
包含该反射镜1的光源装入部3和上、下面部4,5连接的连接部6,6的虚拟平面7设置在从光源2的中心O相距M的背侧(与反射镜1开口部分相反的一侧)。使用这样的反射镜,从光源2发出的光N,具有如图所示的配光角(例如,45°),从开口部8向前辐射。
另外,作为电子闪光装置的另一例,例如,还有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在该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关于含灯一体型前格栅,它设置在车体前部左右配置的前灯之间,内装灯泡,以图能够减少零件数、装配和总装的工时数。
该含灯一体型前格栅,是配置在车体前部的左右的前灯之间的含灯一体型前格栅,它具有左右长且在左右两端部前面带开口的反射凹部,并设有其内表面作为反射面的灯体、在上述灯体上的覆盖其前面的透镜和灯体上述凹部以及装在灯体的上述凹部的电灯泡;灯体在反射凹部以外部分,形成下方部的空间比上方部宽,透镜上跨越其全体形成透镜台阶,另外,反射凹部的开口边缘的位置定得不遮挡从电灯泡光源部直射到透镜端部的光。
特开平5-257194号公报(第2页,图5)[专利文献2]特开平1-265401号公报(第2-3页,图4)但是,上述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特别是专利文献1中的,一对第一反射面4a,5a的开口部8的尺寸宽,由于没有考虑配光角α,为了使从开口部8辐射的直接光进入规定的配光角内,深度变深了,出现了使电子闪光装置无法薄型化和小型化的问题。另外,尽管使用保护罩可使配光角变窄,但这是有一定限度的,由于还有在配光角以外辐射的光,因此存在辐射效率下降的问题。
此外,使用以前的反射镜,由于无法有效利用反射光,在维持光学性能不变的前提下难以使开口部尺寸变小。此外,对于以前的反射镜,也有开口部的尺寸小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保护罩必须采用非球面透镜,而且要单元化,造成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的问题。
本发明旨在解决这样的先有技术问题,在反射从光源向后辐射的光的第二反射面的形状上下工夫,提供一种使反射光全部或其大部分从开口部向前以预定的配光角辐射,在维持规定的光学特性的同时,能够实现薄型化和小型化的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以及采用该反射镜的电子闪光装置。
发明的公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设有由圆柱曲面的一部分组成的、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一反射面,以及与一对第一反射面连接的、并在其内部装入光源的第二反射面;其特征在于,连接一对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的连接部,设在从装入的光源中心部起的一对第一反射面的开口部一侧。
另外,本申请的电子闪光装置的特征是,在设有光源、在反射面上反射从光源辐射的光的反射镜的电子闪光装置中,反射镜中设有由圆柱曲面的一部分组成的彼此相对的第一反射面和一对与第一反射面连接的、并在中央部装入光源的第二反射面,将一对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连接的连接部,设置在从装入的光源中心部起的一对第一反射面的开口部分一侧。
采用本申请的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把一对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的连接部,设置在从第二反射面中装入的光源的中心部起的一对第一反射面开口部分的一侧,从而可使反射光的全部或大部分以预定的配光角,从开口部向前辐射,在维持预定的光学性能的同时,可以使电子闪光装置薄型化和小型化。另外,利用第二反射面一次以上地反射从光源发出的光,增大向前辐射的光量,即可效率良好地进行辐射,与此同时,可以简单而可靠地调整从光源辐射的光的配光角。
另外,在本申请的电子闪光装置上,在反射从光源发出的光的反射镜上,设置一对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连接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的连接部设置在从光源中心部起的开口部一侧,可使反射光的全部或大部分从开口部向前辐射,在维持预定的光学性能的情况下使电子闪光装置薄型化、小型化。另外,利用第二反射面,一次以上地反射从光源发出的光,增加向前辐射的光量,可以有效地进行辐射,同时可以简单而可靠地调整从光源辐射的光的配光角。
附图的简要说明图1是以剖面表示本发明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的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图;
图2A说明图1所示实施例的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的光路,是表示光直接向前辐射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B是说明同一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的光路,是表示光被平行平面反射一次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C说明同一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的光路,是表示光在前侧圆柱面反射一次的状态的说明图;图3A说明同一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的光路,是表示光被第一反射面反射的状态的说明图;图3B说明同一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的光路,是表示光被倾斜平面反射面反射一次的状态的说明图;图3C说明同一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的光路,是表示光被平行平面反射面反射一次的状态的说明图;图4是以剖面说明本发明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的第二实施例的说明图;图5是以剖面说明本发明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的第三实施例的说明图;图6是以剖面说明本发明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的第四实施例的说明图;图7是以剖面说明本发明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的第五实施例的说明图;图8是具有本发明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的第一实施例的电子闪光装置一个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9是表示图8所示本发明电子闪光装置一个实施例的装配状态的透视图;图10是表示可采用图9中本发明电子闪光装置的电子设备的一实施例,透镜盖打开的电子照相机的透视图;而图11是图10所示电子照相机透镜盖关闭状态的透视图;图12是表示一例先有技术反射镜的说明图。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及设有该种反射镜的电子闪光装置的实施例。
首先,说明电子闪光装置。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电子闪光装置10设有保护罩11、作为光源的氙管12、反射镜13、支架14、密封橡胶15和柔性印刷电路板布线板(下称柔性布线板)16。
反射镜13如图8所示,由上下相向的由略呈圆柱曲面的一部分组成的一对上面部20和下面部21、左右相向的一对侧面部22,22,连接它们的背面一侧的光源装入部23构成。上下面部20,21和左右侧面部22,22,由于背面一侧变窄,开口部13a一侧变宽,略呈喇叭形的剖面形状,其背面侧封闭,光源装入部23被一体地设置。
如图1所示,上下面部20,21及光源装入部23,以中心面L为基准,形成上下方向对称的形状。其上下面部20,21的各内表面,上下方向相对地配对构成第一反射面24,25,光源装入部23的内表面构成第二反射面26。一对第一反射面24,25、第二反射面26及左右侧面部22,22的内表面的第三反射面,通过例如进行镜面加工而形成,以良好地反射光线。
第一反射面24,25分别作为整体形成大致圆柱状,形成圆柱曲面的一部分的形状。但是,第一反射面24,25的剖面形状,不限于本实施例。例如,圆形、椭圆形、抛物线、二次曲线、三次曲线等其他曲面形状也可采用。另外,左右的侧面部22,22也可以是具有适当大小的曲率半径的曲面,或者是倾斜适当角度的倾斜平面。
光源装入部23的两个侧面,开有与第二反射面26同样形状的孔23a(见图8)。从该孔23a取出或装入氙管12,从而可在设于光源装入部23的中心O的、其内表面构成第二发射面的中央孔28中装卸方便地装入氙管12。中央孔28内径设定得与氙管12的外径大致相同,几乎无间隙地把氙管12嵌入中央孔28。这样,作为光源的氙管12被第二反射面26包围,其周围超过180°。
另外,第一反射面24,25和第二反射面26相交连接的连接部B1,B2之间,分别形成比第二反射面26的曲率半径R两倍的长度短的间隙,形成蜂腰部37,37。
作为中央孔28内表面的第二反射面26,与第一反射面24,25不同,以其中心O为曲率半径R的中心,在以此得到在圆柱状圆柱面部的一部分上设有平面部的非圆柱状。这样可以确定刚好把氙灯12插入光源装入部23中的位置,氙灯12的位置可以高精度和可靠地设置在反射面规定的位置上。
就是说,第二反射面26由上下一对前侧圆柱面30,31以及后侧圆柱面32、上下一对平行平面33,34和上下一对倾斜平面35,36构成。
上下一对前侧圆柱面30,31以及后侧圆柱面32,以中央孔28的中心O为中心,以氙灯12的直径的1/2为曲率半径R的圆弧,由轴向连续的圆柱状曲面组成,以通过中央孔28的中心O并与中心面L正交方向上展开的垂直面(与X轴正交方向的Y轴上的面)38为界,前侧作为前侧圆柱面30,31,另外,以连结中心O和各连接部B1,B2的连线的延长线与圆柱状曲面交点为界,后侧作为后侧圆柱面32。
一对平行平面33,34,以通过中央孔28的中心O并在与中心面L正交的方向上展开的垂直面(与X轴正交的方向上的Y轴上的面)38与一对前侧圆柱面30,31分别相交的垂直相交部C1及C2作为一端,在切线方向上延伸,从其垂直相交部C1,C2起,与一对倾斜平面35,36相交的相交部E1及E2作为另一端,形成为平面。
再有,上下的垂直相交部C1,C2最好作为垂直面38上的点,但不限于此,也可少许向前侧设置,或少许向后侧设置。
就是说,平行平面33,34,并不意味着在严格的意义上与中心面L平行。例如,可以把垂直相交部C1,C2设定在从垂直面38向开口部13a一侧偏移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平行平面的背侧比开口部13a侧宽。另外,与此相反,也可以把垂直相交部C1,C2设定从垂直面38向背侧偏移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平行平面的开口部13a侧比背侧宽。
一对倾斜平面35,36,以一对第一反射面24,25与一对前侧圆柱面30,31相交的连接部B1及B2与中央孔28中心O的连结线的延长线与后侧圆柱面32相交的第一相交部D1及D2作为一端,以在切线方向的延长并与一对倾斜平面35,36相交的第二相交部E1及E2作为另一端,形成平面。该第二相交部E1,E2也和垂直相交部C1,C2一样,不限于如图1所示的位置,与垂直相交部C1,C2的位置对应,可在前后的方向上适当移位。
作为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反射镜13的材质,例如,可以采用德国安挪拉多公司制造的《MIRO(商标名)》。这种《MIRO(商标名)》是以铝为基本材料的表面上真空蒸镀高纯度铝,再蒸镀透明氧化膜,进行增强反射的处理。但是,反射镜13的材质不限于此,只要是全反射率高的,各种材料均可使用。
作为光源的氙灯12,封入高压氙气的圆柱状灯12a,具有从该灯12a两端突出的电极端子12b,12b。把该氙灯管12插入反射镜13的中央孔28,两端的电极端子12b,12b及灯管两端从光源装入部23两侧侧向突出。
装入了该氙灯管12的反射镜13,装在其背面配置的支架14上。支架14由剖面形状略呈C型的槽状部件组成,由背面14a及与其两端连接的上面部14b及下面部14c包围的凹部39内插入并嵌合反射镜13的光源装入部23。该支架14的上面部14b和下面部14c上,设有嵌合固定保护罩11用的嵌合爪40和将保护罩11确定在预定的深度位置的突出部41。
作为支架的材质,例如,可用ABS树脂(丙烯丁二烯苯乙烯树脂),但不限于此,其他塑料当然也可以采用,除塑料外,金属等也可以采用。
该支架14和反射镜13用密封橡胶15夹紧,固定为一体。密封橡胶15由支持氙灯管两端的一对支架部15a,15a、连接支架部15a,15a的连接部15b组成,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一体。一对支架部15a,15a上分别设置插入氙灯管12两端部的支架孔15c。作为该密封橡胶15的材质,例如,宜用硅酮橡胶,但其他橡胶状弹性材料当然也可以采用。
密封橡胶15的背面配置的柔性板16在电气上连接到电源,向氙灯管12提供电力。柔性板16上设有与突出在氙灯管12轴向两端的电极端子12b,12b连接的电极端子部16a,16a,以及连接反射镜13的接地端子16b。这些端子部16a,16a及16b接在电极端子12b,12b及反射镜13上,实现电气连接。
在该反射镜13的前部,装卸自如地装有用透明材料形成的保护罩11。保护罩11由从反射镜13的光源装入部23中间起覆盖前侧的、只有一面开口的本体部11a和覆盖光源装入部23中装入的氙灯管12的电极端子12b,12b外侧的盖子11b,11b组成,正面设有菲涅尔透镜43。本体部11a的上面和下面,设有与支架14上下的嵌合爪40分别嵌合的嵌合孔44。
具有这样的结构的电子闪光装置10,例如,可以进行如下简单的装配。首先,把作为光源的氙灯管12装入反射镜13的光源装入部23。就是把氙灯管12从侧面插入光源装入部23的孔23a,并使电极端子12b,12b分别从两端部突出。
其次,把反射镜13的光源装入部23嵌入支架14的凹部39,用支架14支持反射镜13。接着,把电极端子12b,12b分别插入密封橡胶15两端的支持孔15c,15c,用各支持部15a覆盖光源装入部23及支架14的侧面。此时,预先把柔性板16接地端子16b电气连接到支架14上。
接着,装好密封橡胶15之后,把柔性板16两端的电极端子16a,16a分别与氙灯管的电极端子12b,12b的外侧重合。于是,用焊锡在电气上连接电极端子12b和电极端子部16a。之后,在反射镜13前部安装保护罩11。这样,便得到如图9所示的装配完成的电子闪光装置10。
现将参照图2A,B,C及图3A,B,C说明通过这样的装配完成的电子闪光装置10的作用。图中所示实施例中,设定最大配光角α为45°(上配光角αu为22.5°,下配光角αd为22.5°),同时,氙灯管12的中心O作为后侧圆柱面32的焦点。
图2A示出了从氙灯管12的中心O发出的光中的光路,即直接向着开口部13a的光,在上配光角αu的范围内的光S1和下配光角αd范围内的光S2。在这种情况下,光S1和光S2在一对第一反射面24,25的开口部13a侧前端点A1起到A2止的范围内,就是说,在最大配光角α(α=αu+αd)内,直接向前直线辐射。
此时,从氙灯管12的中心O发出的光中,在最大配光角α的角度范围内,向背侧发出的光S3,照射在后侧圆柱面32的从上侧第一相交部D1至下侧第一相交部D2之间。从该上侧第一相交部D1到下侧第一相交部D2之间,是以后侧圆柱面32焦点的中心O为中心、以曲率半径R(氙灯管12的半径)得到的圆弧,所以入射后侧圆柱面32的光S3按通过的光路原路返回,变为向着开口部13a侧的反射光。
图2B表示光路S4,这是从氙灯管12的中心O发出的光,在朝向第二反射面26的光中,照射在从上侧垂直相交部C1到上侧第二相交部E1为止之间的上平行平面33上的光(照射从下侧垂直相交部C2到下侧第二相交部E2之间的下平行平面34,由于形状上下对称,所以也一样)的光路S4。
从氙灯管12的中心O发出的光S4,对着上平行平面33倾斜入射背面侧,故其反射光进一步倾斜入射背面侧的后侧圆柱面32。入射该后侧圆柱面32的光根据入射角变为向开口部13a侧反射,在下配光角αd的范围内射向开口部13a侧,从开口部13a向前辐射。
图2C表示光路S5,这是从氙灯管12中心O发出的光,在朝向第二反射面26一侧的光中,照射在从上侧连接部B1到上侧垂直相交部C1之间的上前侧圆柱面30上的光(照射在从下侧连接部B2到下侧垂直相交部C2之间的下前侧圆柱面31的光,由于形状上下对称,故相同)的光路S5。
从氙灯管12中心O发出的光S5,由于垂直照射上前侧圆柱面30,所以其反射光按照通过的光路向相反一侧原路返回,入射下平行平面34。入射该下平行平面34的光,进一步在背面侧反射,入射后侧圆柱面32。入射该后侧圆柱面32的光,根据其入射角,改变方向,向开口部13a一侧反射,在下配光角αd的范围内在开口部侧行进,从该开口部13a向前辐射。
图3A表示光路S6和S7,这是从氙灯管12中心O发出的光,在向着开口部13a的光中,照射从点A1到上侧连接部B2为止之间的上第一反射面24的光(照射从点A2到下侧连接部B2为止之间的下第一反射面25的光,由于上下对称,故也一样)的光路S6和S7。
从氙灯管12的中心O发出的个S6及S7,在开口部13a一侧倾斜入射上第一反射面24,此时,上第一反射面24的焦点是点T(下第一反射面25也一样),所以被上第一反射面24反射的光,在光S6或S7中间任何一种的情况下,向其焦点T行进。这样,与图2A直射光的情况相同,入射作为上第一反射面24上的点A1到上侧连接部B1的区域内的光,全部变为上配光角αu内的反射光,向前从开口部13a辐射。
此时,从氙灯管12中心O发出的光中,在从点A1到上侧连接部B1为止的范围(从点A2到下侧连接部B2为止的范围也一样)内,向着背面侧的光S8,照射在从后侧圆柱面32的上侧第一相交部D1到下侧第一相交部D2之间。因此,入射从后侧圆柱面32上侧第一相交部D1到下侧第一相交部D2之间的光S8,按照所通过的光路原路返回,由上第一反射面24(下第一反射面25的情况也一样)反射,向前从开口部13a辐射。
图3B表示光路S9及S10,它们是从氙灯管12中心O发出的光,在向着第二反射面26侧的光中,照射从上侧第二相交部E1到上侧第一相交部D1之间的上倾斜平面35的光(照射从下侧第二相交部E2到下侧第一相交部D2之间的下平行平面36的光,由于形状上下对称,故也一样)。
从氙灯管12的中心O发出的光S9,倾斜入射上倾斜平面35,所以其反射光随着入射角,变为向着开口部13a侧反射。于是,被前方下第一反射面25反射,变为朝向上方,在配光角α的范围内从开口部13a向前辐射。
另外,从氙灯管12的中心O发出的光S10,垂直入射上倾斜平面35,所以其反射光按照通过的光路原路返回,朝向相反一侧。另外,其反射光被前方下第一反射面25反射,变为朝向上方。于是,向着焦点行进,从开口部13a向前辐射。
图3C表示光路S11和S12,S11是从氙灯管12的中心O发出的光,在朝向第二反射面26侧的光中,照射从上侧垂直相交部C1到上侧第二相交部E1之间的上平行平面33的光(照射从下侧垂直相交部C2到下侧第二相交部E2之间的下平行平面34的光,由于形状上下对称,故也一样),S12是照射从下侧连接部B2到下侧垂直相交部C2之间的下前侧圆柱面31的光(照射从上侧连接部B1到上侧垂直相交部C1之间的上前侧圆柱面30的光,由于形状上下对称,故也一样)。
从氙灯管12的中心O发出的光S11,倾斜入射上平行平面33,故其反射光根据其入射角,变为朝向背面侧而反射。其反射光入射后侧圆柱面32,根据其入射角,变为朝向开口部13a侧反射。于是,在开口部13a侧行进,在配光角α的范围内,从开口部13a向前辐射。
另外,从氙灯管12中心O发出的光S12,垂直入射下前侧圆柱面31,故其反射光按照通过的光路原路返回,射向相反一侧。于是,入射上平行平面33后,经过与上述光S11相同的光路,中间经过上平行平面33和后侧圆柱面32,把行进方向变为向前,从开口部13a向前辐射。
这样,按照本实施例从作为光源的氙灯管12直接向前辐射的光,直接或被反射面24,25反射,和以前一样地向前辐射,但是,从氙灯管12向后辐射的光,由于第二反射面26的反射,反射效率提高了。
就是说,考虑第二反射面26的反射光的情况,从上侧第一相交部D1到下侧第一相交部D2的后侧圆柱面32,被0度到±22.5度的范围反射。另外,入射从上侧垂直相交部C1到上侧第二相交部E1的上平行平面33以及从下侧垂直相交部C2到下侧垂直相交部E2的下平行平面34,被后侧圆柱面32反射后,原路直接或被第一反射面24,25反射,向前方辐射。另外,入射从上侧第二相交部E1到上侧第一相交部D1的上倾斜平面35以及从下侧第二相交部E2到下侧第一相交部D2的上倾斜平面36的光,被该平面反射到开口部13a,原路直接或被第一反射面24,25二次反射,向前方辐射。
另外,入射从上侧连接部B1到上侧相交部C1的上前侧圆柱面30以及从下侧连接部B2到下侧相交部C2的上前侧圆柱面31的光,被上下平行平面33,34或倾斜平面35,36一次反射后,被后圆柱面32或第一反射面24,25二次反射,由于该情况,反复三次反射或多次反射,全部从开口部13a向外部辐射。因此,可以极大地抑制了反射镜3内部由于吸收反射的热变换,向外部输出,利用更多的光作为有效光。因而,按照本实施例,直射光或反射光都可以在规定的配光角内全部效率良好地辐射。
表1
表2 单位EV
表3
表4单位EV
表1、表2、表3和表4表示上述实施例的试验结果。在该试验中,GNo(grade number度数)5,66μF,作为光源使用直径1.8mm、全长20mm、弧长11±0.5mm的氙灯管,保护罩用丙烯树脂制造。
表1用曲线图表示表2的内容,表3用曲线图表示表4的内容。在表1和表3中,在扇形宽度方向上,电子闪光装置10的横向表示角度,纵向表示曝光量(EV)。这里,曝光量0值为基准,-1.0是基准值的1/√2,-2.0为基准值的1/2。
另外,表2以中心面L为基准,表示在上下方向上测定各角度位置的曝光量(EV)的值。另外,表4以电子闪光装置10的中央为基准0度,在左右方向上测定各角度位置的曝光量(EV)的值。例如,向上角度10度位置上的测定值为0.152,另外,例如,向左角度15度位置上的测定值为-0.024。
图4表示本发明的反射镜的第二实施例。该反射镜46,在上述实施例中剖面形状略呈圆形的光源装入部23的剖面形状做成椭圆形(长圆形)的光源装入部47。在光源装入部47中,使上述实施例中平行平面(从前侧垂直相交部C1到后侧垂直相交部C2平面)沿着中心面L延长,来设置平面部48a,48b(前侧上垂直相交部C1a到后侧上垂直相交部C1b、前侧下垂直相交部C2a到后侧下垂直相交部C2b)。其余构造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同一部分标以同一标号,故其说明从略。
按照该第二实施例,第二反射面的剖面形状,对于光轴呈椭圆形,故可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作为光源的氙灯管12,调整安装位置。因此,通过使氙灯管12的安装位置对反射面作相对前后移动,即可调整配光角。另外,也可以构造得可以与照相机推拉镜头的动作联动,前后移动氙灯管12,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配合推拉变焦镜头的动作改变照射角。再有,平面部48a,48b的内表面当然也可以是和其他面相同的反射面。
图5表示本发明的反射镜的第三实施例。该反射镜50,取消上述实施例中的前侧圆柱面30,31,在开口部13a侧延长平行平面33,34,使该平面33,34与第一反射面24,25直接相交,构成平行平面51,52。第一反射面24,25以光源中心O为曲率半径中心,形成的曲面部而得。其余构造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同一部分用同一标号标示,其说明从略。
按照该第三实施例,从氙灯管12的中心O发出的光S13照射到平行平面33,34中从上侧连接部B1到上侧垂直相交部C1之间(从下侧连接部B2到下侧垂直相交部C2之间的情况也相同)的垂直面38起的开口部13a侧部分时,例如,该光线对下平行平面52倾斜入射(上侧平行平面51的情况相同)。因此,该反射光根据该入射角,在平行平面51,52及第一反射面24,25上进行一次、二次或多次反射,向开口部13a侧行进,在配光角α范围内从开口部13a向前辐射。
从氙灯管12的中心O发出的光照射在其他部分时,与上述实施例的情况相同。按照具有这样的构造的第二实施例,也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结果。
图6表示本发明反射镜的第四实施例。该反射镜60,把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反射面26构造成椭圆形。该第四实施例的第二反射面61同样设置在光源装入部62的内表面,以X轴侧为长径,Y轴侧为短径构造而成。其余构造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同一部分标以同一标号,其说明从略。采用具有这样结构的第四实施例,可以得到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图7表示本发明反射镜的第五实施例。该反射面80,通过改变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光源装入部23的构造,改变第二反射面的形状。就是说,反射面80由上面部20、下面部21、左右侧面部22和光源装入部81构成。上面部20和下面部21以及左右侧面部22是相同的,其特征在于,与它们的后部连接形成一体的光源装入部81的内表面的第二反射面82,与上述实施例第二反射面26不同。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故重复部分不再赘述。
设置在反射镜80的光源装入部81的第二反射面82,由后侧圆柱面32、上下前侧曲面部83,84和倾斜平面部85,86构成,后侧圆柱面32是以光源中心O为曲率半径R的中心而形成的第一曲面部,上下前侧曲面部83,84是分别通过上侧连接部B1及下侧连接部B2,而且把曲率半径Ra的中心Oa设置在光源中心O的后侧(离开上下连接部B1,B2的一侧)而形成的,倾斜平面部85,86是连接后侧圆柱面32两侧,同时上下连接部B1,B2和光源中心O的连线的延长线与后侧圆柱面32相交的上下第一相交部D1,D2分别在切线方向上延伸,直至与通过中心O的垂直面38相交的上下前侧曲面83,84形成的一对倾斜面,作为一个具体示例而表示的倾斜平面85,86。
上下前侧曲面83,84的曲率半径Ra的中心Oa,宜为从上下第一相交部D1,D2在中心面L上垂直下降的交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后所述,被各前侧曲面83,84反射的光只由后侧圆柱面32反射一次,便可从开口部13a分别向外辐射。曲率半径Ra的中心Oa的位置不限于该实施例,也可以把中心Oa设置在接近中心O的位置,或者,当然也可以设置在离开中心O的位置。另外,曲率半径Ra中心Oa的位置,不仅可以从光源中心O远离连接部B1,B2一侧偏移,还可以从中心O趋近连接部B1,B2的一侧偏移,把曲率半径Ra中心Oa设置在从中心O偏向开口部一侧也可以。
在第五实施例的情况下,从光源(氙灯管12)辐射的光中,向上侧连接部B1(下侧连接部B2因上下对称,也一样)辐射的光线S14被上侧连接部B1反射,向着后侧圆柱面32的中央部,在该中央部附近被反射。以此被后侧圆柱面32反射的反射光,根据其入射角在前侧行进,经一次反射在配光角α的范围内从开口部13a向前辐射。
此外,氙灯管12辐射的光中,从该中心O向上侧垂直相交部C1(下侧垂直相交部C2的情况也一样)的光线S15,被其上前侧垂直相交部C1反射,向后侧圆柱面32,在其中央部附近被反射。这样,被后侧圆柱面32反射的反射光,根据其入射角向前侧行进,同样经一次反射,在配光角α的范围内从开口部13a向前辐射。
另外,从氙灯管12的中心O向上侧第一相交部D1(下侧第一相交部D2的情况也一样)行进的光线S16,被其上侧第一相交部D1反射,朝向下侧第一反射面25一侧(下侧第一相交部D2的情况下,为上侧第二反射面24一侧),不经后侧圆柱面32反射,直接从开口部13a向前辐射。
这样,按照本实施例,作为光源的氙灯管12辐射的光中,被上下前侧曲面83,84反射的光,由于是其上下前侧曲面83,84,被后侧圆柱面32一次反射,行进方向改为向前,另外,在上下倾斜平面85,86的情况下,由于反射面是平面,从光源发出的光直接变为向前。其结果是,光的反射次数极小,约一次或两次,即被上下前侧曲面83,84或上下倾斜平面部85,86反射的光,从开口部13a向前辐射。这样,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可以极大地提高光的反射效率。
此外。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尽管上下前侧曲面83,84的后端是采用通过光源中心O并与中心面L垂直的垂直面38上的上下垂直相交部C1,C2作为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该实施例。上下前侧曲面83,84的后端部,也可以是在中心O的附近,朝趋近开口部13a的一侧略微偏移的位置,另外,当然也可以与此相反,在朝远离开口部13a一侧略微偏移的位置。
重要的是,本申请的发明中,与反射面24,25反向倾斜的部分,与氙灯管不在同心圆上,通过该反向倾斜而形成加强,从氙灯管朝向该反向倾斜面的光有效地导向开口部13a。另外,作为一对倾斜部,可用由平面构成的一对倾斜平面部85,86,但当然也可以是由曲面形成的一对倾斜曲面部。
图10和图11表示数字式照相机,它是表示装有上述结构的电子闪光装置10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照相装置。该数字式照相机70,由装有照相机构的照相机外壳71、可移动地覆盖该照相机外壳71的照相透镜72的透镜罩73构成。
照相机外壳71由横向长的中空框体组成,前面纵向一侧,具有取景框74和电子闪光装置10和照相透镜72的透镜系统,纵向排列配置。该照相机外壳71大致的中央部,透镜盖73安装得在长度方向(横向)上可以滑动。通过滑动操作该透镜盖73,取景框74和电子闪光装置10的保护罩11与照相透镜72大致同时开闭。
另外,照相机外壳71上面配置了快门按钮75。然后,照相机外壳一边的侧面,安装了电池盖,使作为电源的电池能够装卸。这样构成的数字照相机70上装了上述电子闪光装置,这样,便提供了一种装置,既小型化,发光效率又高,即使夜间拍摄,也能拍出漂亮的照片。
在装了这样的电子闪光装置10电子设备上,第一反射面的剖面具有呈椭圆形和抛物线等预定曲线的曲面时,只要在曲面规定位置上配置光源,由于灯管的粗细关系,无论如何开口部的宽度还是大了,但是采用本发明,把与一对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连接的连接部设置在比光源中心偏向开口部一侧,所以被第二反射面反射的光量可以加强。
如上所述,本发明从光源照射的光束被该反射面反射的闪光用反射镜上,上述反射面,在其剖面形状上,设有具有开口部的预定曲线形成的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一反射面和在中央部装入光源的第二反射面,连接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的连接部设定在从光源中心偏向开口部的一侧,同时,把光源中心的位置定在从连接第一反射面的剖面的预定曲线的假想线偏向开口部一侧而构成,可以应用于闪光灯用的反射镜。
这样,第一反射面的剖面具有由椭圆形和抛物线等预定曲线组成的曲面,所以只要在曲面规定的位置上配置光源,由于灯的粗细关系,无论如何开口部宽度都变大,但是在本发明中,设置光源装入部,同时把灯中心的位置设定在离假想线偏向开口部一侧,故可能使第一反射面所反射的光束指向规定的方向。
另外,本发明可以用于具有下述特征的照相装置,在前面设有照相透镜和闪光灯的照相装置中,具有前面的闪光灯作为棒状光源,从该光源照射的光束用该反射面反射的反射镜,该反射面的剖面形状,具有照相装置前面的光学开口部的预定曲面组成的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一反射面和在中央部装入光源的第二反射面,构成第一反射面和第二反射面连接部的间隔比光源直径还小的反射镜。
现在,在数码相机等照相装置上,由于摄像元件和存储器等的小型化,照相装置自身的小型化取得进展。但是,以前的闪光灯,为了适应灯的粗细而制作反射面,故小型化受到限制。
对于这一点,本发明中,设置光源装入部,同时把与使光源的光在规定的方向上辐射的第一反射面上下连接的连接部的间隙,设置得比上述光源的直径还小,也就是说,设置蜂腰部,所以开口部即使变小了,也能够把蜂腰部大小的光源的光在外面规定方向上辐射的辐射面做得比较大,所以照相装置也有可能小型化。
产业上的应用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用附图显示的实施形态,在不脱离其主要思想的范围内可以作出种种变形实施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以用于数字照相机70为例就采用电子闪光装置10的电子设备作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本发明可以用于与摄像机一体化的磁带录像机、模拟照相机、照相机或带有静止图像拍摄功能的视频摄像机等使用闪光装置的各种电子设备。
另外,就数字照相机70的透镜系统为固定的情况作了说明,但是也适用于变焦型、定位型、近摄型透镜。还有,也可用于使用荧光灯管(热阴极管、冷阴极管等)的反射镜。并且,在上下的配光角方面,采用本发明的上述结构,能正确地确定该角度,不必像以前那样根据实验推导出来,从而可以缩短制造前的设计时间,同时降低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设有由圆柱曲面的一部分构成的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一反射面,以及与所述一对第一反射面连接且内部装入光源的第二反射面;连接所述一对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的连接部,设在从装入的所述光源的中心部起的一对第一反射面的开口部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由圆柱状的圆柱面部、一对平行平面部和一对倾斜平面部构成,所述圆柱状的圆柱面部以所述光源的中心为曲率半径的中心而获得,所述一对平行平面部设于所述圆柱面部一部分上,且与作为所述一对第一反射面的对称基准的中心面大致平行地展开而成,所述一对倾斜平面部设置于所述圆柱面部一部分上,且从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中心部的连线的延长线与所述圆柱面部相交的第一相交部起,在切线方向上延长并展开到与所述平行平面部相交的第二相交部为止。
3.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连接的一对连接部之间的长度,小于构成所述第二反射面的一部分的圆柱面部的直径。
4.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形成为椭圆形,使所述光源能沿着所述中心面移动调整。
5.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由曲面部、一对平行平面部和一对倾斜平面部构成,所述曲面部以所述光源的中心部为曲率半径中心而形成,所述一对平行平面部是从通过所述中心部并与所述中心面垂直相交的垂直面与所述曲率半径相交的垂直相交部起,与中心面大致平行地展开而成,所述一对倾斜平面部是连接所述曲面部的一侧,且从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中心部的连线的延长线与曲面部相交的第一相交部起,一直展开到在切线方向上延长,展开到与所述平行平面部相交的第二相交部为止。
6.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由椭圆形圆柱面部、一对平行平面部和一对倾斜平面部组成,所述椭圆形圆柱面部以所述光源的中心为曲率半径中心而形成,所述一对平行平面部设于所述圆柱面部一部分上且与作为所述一对第一反射面的对称基准的中心面大致平行地展开而成,所述一对倾斜平面部是设在所述圆柱面部的一部分,且从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中心部的连线的延长线与所述圆柱面部相交的第一相交部起,在切线方向上延长,展开到与所述平行平面部相交的第二相交部为止。
7.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由第一曲面部、第二曲面部和一对倾斜部组成,所述第一曲面部以所述光源的中心部为曲率半径中心而形成,所述第二曲面部通过所述连接部并使曲率半径中心从所述光源的中心部起向趋近所述连接部一侧或远离所述连接部一侧偏移而形成,所述一对倾斜部是连接所述第一曲面部的两侧,且从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中心部的连线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一曲面部相交的第一相交部起,在切线方向上延长,展开到通过中心部且与所述中心面垂直相交的垂直面相交的所述第二曲面部为止。
8.如权利要求7所记载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曲面部的曲率半径的中心部,设为从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中心部的连线的延长线与第一曲面相交的第一相交部起垂直下降与所述中心面的交点或其附近的交点。
9.一种电子闪光装置,设有光源和以其反射面反射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的反射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设有由圆柱曲面的一部分组成的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一反射面,以及与所述一对第一反射面连接并在中央部装入光源的第二反射面;所述一对第一反射面和所述第二反射面连接的连接部设在从装入了所述光源的中心部偏向一对第一反射面的开口部一侧。
10.如权利要求9记载的电子闪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由圆柱状圆柱面部、一对平行平面部和一对倾斜平面部组成,所述圆柱形圆柱面部以所述光源的中心部为曲率半径的中心而形成,所述一对平行平面部设在所述圆柱面部的一部分上,且与作为所述一对第一反射面的对称基准的中心面大致平行地展开,所述一对倾斜平面部设在所述圆柱面部的一部分上,且从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中心部的连线的延长线与所述圆柱面部相交的第一相交部起,在切线方向上延伸,展开到与所述平行平面部相交的第二相交部为止。
11.如权利要求9记载的电子闪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所述一对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的一对连接部之间的长度,小于构成所述第二反射面一部分的圆柱面部的直径。
12.如权利要求9记载的电子闪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形成得能够将所述光源的位置沿着所述中心面移动调整。
13.如权利要求9记载的电子闪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由曲面部、一对平行平面部和一对倾斜平面部组成,所述曲面部以所述光源的中心部为曲率半径的中心而形成,所述一对平行平面部是从通过中心部并与所述中心面垂直相交的垂直面与所述曲率半径相交的垂直相交部起,与中心面大致平行地展开而成,所述一对倾斜平面连接所述曲面部一侧,并从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中心部的连线的延长线与曲面部相交的第一相交部起,在切线方向上延伸,展开到与所述平行平面部相交的第二相交部为止。
14.如权利要求9记载的电子闪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由椭圆形圆柱面部、一对平行平面部和一对倾斜平面部组成,所述椭圆形圆柱面部以所述光源的中心部为曲率半径的中心而形成,所述一对平行平面部设在所述圆柱面部的一部分上,且与作为所述一对第一反射面的对称基准的中心面大致平行地展开而成,所述一对倾斜平面设在所述圆柱面部的一部分上,并从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中心部的连线的延长线与所述圆柱面部相交的第一相交部起在切线方向上延伸,展开到与所述平行平面部相交的第二相交部为止。
15.如权利要求9记载的电子闪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面由第一曲面部、第二曲面部和一对倾斜部组成,所述第一曲面部以所述光源的中心部为曲率半径的中心而形成,所述第二曲面部通过所述连接部且将曲率半径的中心设在从所述光源的中心起相对连接部趋近或远离的一侧而形成,所述一对倾斜部连接所述第一曲面部的两侧,并从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中心部的连线的延长线与第一曲面部相交的第一相交部起在切线方向上延伸,展开到通过所述中心部与所述中心面垂直相交的垂直面相交的所述第二曲面部为止。
16.如权利要求15记载的电子闪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曲面面的曲率半径的中心部设在连接所述连接部和所述中心部的连线的延长线与第一曲面部相交的第一相交部起,垂直下降到所述中心面的交点或其附近的交点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收集从光源发出的直接光和被反射面反射的反射光,照射在被拍摄物体上的电子闪光装置用的反射镜和采用此种反射镜的电子闪光装置。本发明的电子闪光装置用反射镜设有由圆柱曲面的一部分组成的彼此相对的一对第一反射面24,25和与一对第一反射面连接且在内部装入氙灯管12的第二反射面26。一对第一反射面24,25和第二反射面26连接的连接部B1,B2,设在作为光源的氙灯管12的中心O的朝向一对第一反射面24,25的开口部13a的一侧。采用本发明,可使反射光的全部或大部分从开口部向前辐射,在维持预定的光学性能的同时可使其薄型化和小型化。
文档编号F21S2/00GK1735836SQ20038010847
公开日2006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13日
发明者石野觉, 岩濑慎, 松尾机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株式会社芝川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