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有双重防潮散热灯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灯具,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双重防潮散热灯组。
背景技术:
现今的灯具早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式的户外场合上,但相较于室内灯具则往往衍 生出防水等问题而有待解决。而以往常见的防水手段,多是以螺丝组装,造成加工繁锁;也 有采用防水胶封合的方式,但也因此造成零组件的老化而容易损坏。如中国台湾第M367305 号,“LED灯杯之防水组卸结构”新型专利一案,其虽揭露有利用二个防水垫圈,达到LED灯 杯各零组件间的防水效果,但主要的导热基板与灯杯壳体、以及灯杯壳体与导热基板间的 结合,还是利用环扣的方式组合,以令彼此间的防水垫圈可达到防水的效果。但因为环扣的 组合方式,在各零组件间仍需存在有间隙方可旋转扣合,因此在防水效果上仍有不尽理想 之处;又如中国台湾第M378339号,“发光二极管灯具改良结构”新型专利一案,其亦揭露有 相同于上述具有防水效果的二阻挡件,但二阻挡件仅被抵接于各零组件之间,而各零组件 间在组装上仍存在有间隙,故亦无法达到良好的防水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重防潮散热灯组,通过本技术 方案,针对灯具在组装上,可利于大量生产并加强其防水性以增加应用于户外的场合及用 途。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双重防潮散热 灯组,包括一灯壳、一光源组、以及一电源接头,灯壳内部为中空并设有一隔板,在灯壳内形 成有一上容腔与一下容腔,光源组设于上容腔内,并具有一呈紧密配合于上容腔端口上的 透光罩,而电源接头则设于下容腔上,电源接头上端外缘处设有数个卡扣部,以卡合于灯壳 上,且电源接头内设有一环形朝向所述下容腔,并且伸入到下容腔内的的套壁,该套壁是卡 入所述下容腔内壁而呈紧密配合;其中,所述灯壳与透光罩间是设有一第一密合圈,而灯壳与套壁间则设有一第二 密合圈。在第一密合圈和第二密合圈的作用下,实现具有双重防潮的功效,以达到上述的发 明目的。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重防潮散热灯组,通过本技术 方案,针对灯具在组装上,可利于大量生产并加强其防水性以增加应用于户外的场合及用 途。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双重防潮散热 灯组,包括一灯壳、一光源组、以及一电源接头,灯壳内部为中空并设有一隔板,在灯壳内形 成有一上容腔与一下容腔,光源组设于上容腔内,并具有一呈紧密配合于上容腔端口上的 透光罩,而电源接头则设于下容腔上,电源接头上端外缘处设有数个卡扣部,以卡合于灯壳 上,且电源接头内设有一环形朝向所述下容腔,并且伸入到下容腔内的套壁,所述套壁是卡入所述下容腔内壁而呈紧密配合;其中,所述灯壳与透光罩间是设有一第一密合圈,而灯壳与套壁间则设有一第二 密合圈,在第一密合圈和第二密合圈的作用下,实现具有双重防潮的功效,以达到上述的发 明目的。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灯壳外形呈杯状,所述灯壳外侧周围处设有向外延伸的数个 散热片。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容腔端口上设置有一环形凹入的缺口,且所述透光罩外缘 凸设有一环形相紧密配合的凸缘,所述第一密合圈被夹置于所述缺口与凸缘之间。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缺口是进一步向内凹入一环形沟槽,而所述第一密合圈置入 所述沟槽内。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凸缘是向内凹入一环形缺槽,而所述第一密合圈置入所述缺 槽内。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光源组还包括一电路板、至少一设于该电路板上的发光单元, 该发光单元朝向透光罩投射。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透光罩内侧面相对所述发光单元处凸设有透镜。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发光单元为发光二极管。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具有双重防潮散热灯组,通过本 技术方案,不但可以大大降低物料成本,而且在生产组装上,透过各零组件间的紧迫而快速 结合,不须其它多余零组件做螺设,可控制组装量产的稳定性,并以密合圈取代传统的防水 胶等,实现具有双重防潮的功效,更进一步可防止涂胶后胶性变质、脆化等现象而使组装的 零组件脱落。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A部分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3中A部另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 1灯壳 10隔板11上容腔 Iio第一密合圈 111缺口 112沟槽 12下容腔 120第二密合圈 13散热片 2光源组 20电路板 21发光单元22透光罩 220透镜 221凸缘 222缺槽[0033]3电源接头30插接部 300插脚31 套壁32电控模块33卡扣部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说明。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具有双重防潮散热灯组,包括一灯壳1、 一光源组2、以及一电源接头3;其中图3所示,所述灯壳1可由导热性较佳的材质一体制成,如铝等,灯壳1的形状呈 一杯状,并且内为中空,在灯壳1内部横设有一隔板10,所述灯壳1内部区分为一上容腔11 与一下容腔12,所述灯壳1外侧周围处是设有向外延伸的数个散热片13,以提供散热所需。所述光源组2设置于所述灯壳1的上容腔11内,并有包括一电路板20、至少一设 于该电路板20上的发光单元21、以及一供发光单元21朝向其投射的透光罩22,所述发光 单元21可为一发光二极管(LED),所述透光罩22内侧面相对发光单元21处均凸设一透镜 220,以供发光单元21投射光源时的勻光效果,并且所述电路板20背面是可贴附于灯壳1 的隔板10上,用以供发光单元21所产生的热量能够透过隔板10而传导至灯壳1上的各散 热片13处,并将热量释出,以满足发光单元21的散热需求。所述电源接头3是设装在灯壳1的下容腔12上,并且具有一突出在外的插接部 30,所述插接部30末端突设有插脚300,用以插接电源。所述电源接头3内更设有一环形朝 向下容腔12,并且伸入到下容腔12内的套壁31,所述套壁31内则可供电控模块32等电子 组件配置;而电源接头3上端外缘处设有数个卡扣部33,以卡合于灯壳1上,而能快速结合组装。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具有双重防潮散热灯组,主要是所述灯壳1与光源组2之 透光罩22间设有一第一密合圈110作为第一重防潮,所述灯壳1与电源接头3的套壁31间 则设有一第二密合圈120作为第二重防潮,所述电源接头3的套壁31是卡入灯壳1的下容 腔12内壁而呈紧密配合(即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密合圈120设于套壁31与下容腔12 内壁间(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灯壳1的上容腔11端口上形成有一环形凹入的 缺口 111,且透光罩22外缘则凸设有一环形相紧密配合的凸缘221,所述第一密合圈110被 夹置于所述缺口 111与凸缘221之间。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缺口 111是进一步向内凹入一环形沟 槽112,而所述第一密合圈110是先置入所述沟槽112内,再被夹置于所述缺口 111与凸缘 221之间。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凸缘221可向内凹入一环形缺槽 222,而所述第一密合圈110是先置入所述缺槽222内,再被夹置于所述缺口 111与凸缘221 之间。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中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双重防潮散热灯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灯壳,其内部中空并设有一隔板,在该灯壳内形成有一上容腔与一下容腔;一光源组,设置于所述上容腔内,并具有一个与上容腔端口紧密配合的透光罩;以及一电源接头,设于该下容腔上,该电源接头上端外缘处设有数个卡扣部,以卡合于该灯 壳上,所述电源接头内还设有一环形朝向所述下容腔,并且伸入到下容腔内的套壁,该套壁 是卡入所述下容腔内壁而呈紧密配合;其中,所述灯壳与所述透光罩间设有一第一密合圈,而所述灯壳与所述套壁间则设有 一第二密合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重防潮散热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壳外形呈杯状,所 述灯壳外侧周围处设有向外延伸的数个散热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重防潮散热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容腔端口上设置 有一环形凹入的缺口,且所述透光罩外缘凸设有一环形相紧密配合的凸缘,所述第一密合 圈被夹置于所述缺口与凸缘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双重防潮散热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是进一步向内 凹入一环形沟槽,而所述第一密合圈置入所述沟槽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双重防潮散热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是向内凹入一 环形缺槽,而所述第一密合圈置入所述缺槽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重防潮散热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还包括一电 路板、至少一设于该电路板上的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朝向透光罩投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双重防潮散热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罩内侧面相对 所述发光单元处凸设有透镜。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具有双重防潮散热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为发光 二极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双重防潮散热灯组,包括一灯壳、一光源组、以及一电源接头,灯壳内部中空并设有一隔板,所述灯壳内形成有一上容腔与一下容腔,光源组设于上容腔内,并具有一呈紧迫配合于上容腔端口上之透光罩,而电源接头则设于下容腔上,电源接头上端外缘处设有数个卡扣部,以卡合于灯壳上,且电源接头内更设有一环形朝向所述下容腔,并且伸入到下容腔内的套壁,该套壁是卡入下容腔内壁而呈紧密配合;所述灯壳与透光罩间是设有一第一密合圈,而灯壳与套壁间则设有一第二密合圈;通过本技术方案,不但可以大大的降低物料成本,而且在生产组装上,透过各零组件间的紧迫而快速结合,不须其它多余零组件做螺设。
文档编号F21V29/00GK201836708SQ201020568770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0日
发明者庄世任, 李应贤, 黄盛弘 申请人:绿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