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及其透明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872824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及其透明显示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及其透明显示器。该光源模块包括:载台治具,其承载面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其第一侧面包括一贯通孔、一调节柱和多个螺丝孔;圆棒,穿设于贯通孔;以及光源反射罩,其弧形表面内壁具有反射材质,其侧面包括以贯通孔为轴心的一第一孔槽和两第二孔槽以分别与调节柱和螺丝孔相匹配。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块通过载台治具和圆棒围绕贯通孔旋转,从而调整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而改变该出射光线经由弧形表面内壁反射后的光路,调节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达到传统显示器模块的画面亮度与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基本均匀的功效。
【专利说明】—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及其透明显示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和液晶面板的亮度调节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以及包含该光源模块的透明显示器。
【背景技术】
[0002]高分子分散液晶(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F1DLC)薄膜是将低分子液晶与预聚物相混合,在一定条件下经过聚合反应,形成微米级的液晶微滴均匀地分散在高分子复合膜中,再利用液晶分子的介电各向异性得到具有电光响应特性的材料。TOLC薄膜主要工作在散射态和透明态之间,并具有一定的灰度。相对于传统显不器来说,基于高分子分散液晶的显示器具有诸多优点,如,无需偏振片和取向层、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制成大面积的柔性显示器等,当前已在光学调制器、热敏及压敏器件、电控玻璃、光阀、投影显示、电子书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0003]详细而言,在无外加电压的情形下,膜间不能形成有规律的电场,液晶微粒的光轴取向随机,呈现无序状态,其有效折射率不与聚合物的折射率匹配,入射光线被强烈散射,TOLC薄膜呈不透明的散射态。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液晶微粒的光轴垂直于PLDC薄膜表面排列,即与电场方向一致。液晶微粒的光折射率与聚合物的折射率基本匹配,无明显介面,构成了一基本均匀的介质,因此入射光线不会发生散射,I3DLC薄膜呈透明状。当TOLC薄膜呈现透明态时,背光关闭,使用者除了看到位于前方的传统显示器模块的画面之外,还可看到金属壳体与反射片开口区之后的物体。当TOLC薄膜呈现散射态时,背光开启,使用者只能看到位于前方的传统显示器模块的画面。在现有技术中,当TOLC薄膜处于散射态时,整个画面的亮度并不均匀,例如,传统显示器模块的画面亮度高于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又如,传统显示器模块的画面亮度比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更暗,造成透明显示器的性能较差,影响使用者在观看整个画面时的体验感。
[0004]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应用于透明显示器的光源模块,以改善或消除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使得整个画面的亮度更加均匀,是业内相关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透明显示器在画面亮度均匀化方面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以及包含该光源模块的透明显示器。
[0006]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适于一透明显示器,该光源模块包括:
[0007]—载台治具,包括一承载面和一第一侧面,所述载台治具的承载面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载台治具的第一侧面包括一贯通孔、一调节柱和多个螺丝孔;
[0008]一圆棒,穿设于所述载台治具的贯通孔;以及
[0009]—光源反射罩,具有一弧形表面和一侧面,所述弧形表面对应于一曲率半径且内壁具有反射材质,所述光源反射罩的侧面包括以所述贯通孔为轴心的一第一孔槽和两第二孔槽,所述第一孔槽与所述调节柱相匹配,每一第二孔槽与对应的螺丝孔相匹配,
[0010]其中,所述载台治具和所述光源反射罩通过所述圆棒穿设成一体,所述载台治具和所述圆棒可围绕所述贯通孔旋转,以调整所述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而改变所述出射光线经由所述弧形表面内壁反射后的光路。
[0011]在其中的一实施例,发光二极管透过胶带固定于载台治具。
[0012]在其中的一实施例,载台治具还包括一第二侧面,垂直于其承载面和所述第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二侧面包括多个螺孔,通过螺丝插入螺孔从而锁附所述圆棒至所述载台治具。
[0013]在其中的一实施例,光源反射罩的弧形表面包括一第一侧边和一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之间的夹角大于30度。
[0014]在其中的一实施例,光源反射罩的弧形表面内壁的反射材质为扩散性反射材料。
[0015]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透明显示器,包括:
[0016]至少一光源模块,包括:一载台治具,包括一承载面和一第一侧面,所述载台治具的承载面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载台治具的第一侧面包括一贯通孔、一调节柱和多个螺丝孔;一圆棒,穿设于所述载台治具的贯通孔;以及一光源反射罩,具有一弧形表面和一侧面,所述弧形表面对应于一曲率半径且内壁具有反射材质,所述光源反射罩的侧面包括以所述贯通孔为轴心的一第一孔槽和两第二孔槽,所述第一孔槽与所述调节柱匹配,每一第二孔槽与对应的螺丝孔匹配,以及
[0017]一金属壳体,包括彼此隔开的多个开口区域以及分别位于所述开口区域两侧的多个卡口,
[0018]其中,所述载台治具和所述光源反射罩通过所述圆棒穿设成一体,所述光源反射罩放置于所述多个卡口其中之一卡口,所述载台治具和所述圆棒可围绕所述贯通孔旋转,以调整所述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而改变所述出射光线经由所述弧形表面内壁反射后的光路。
[0019]在其中的一实施例,光源反射罩根据曲率半径的大小从而选择所放置的卡口位置。
[0020]在其中的一实施例,透明显不器包括一第一光源模块和一第二光源模块,分别位于所述开口区域的相对两侧。
[0021]在其中的一实施例,当所述第一光源模块和所述第二光源模块各自的载台治具和圆棒围绕贯通孔旋转后,所述第一光源模块的调节柱与螺丝孔的连线位于竖直方向,所述第二光源模块的调节柱与螺丝孔的连线位于竖直方向。
[0022]在其中的一实施例,当所述第一光源模块和所述第二光源模块各自的载台治具和圆棒围绕贯通孔旋转后,所述第一光源模块的调节柱与螺丝孔的连线以及所述第二光源模块的调节柱与螺丝孔的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
[0023]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载台治具的承载面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发光二极管,载台治具的一侧面包括一贯通孔、一调节柱和多个螺丝孔,圆棒穿设于载台治具的贯通孔,光源反射罩的弧形表面对应于一曲率半径且内壁具有反射材质,光源反射罩的侧面包括以贯通孔为轴心的一第一孔槽和两第二孔槽分别与调节柱和螺丝孔相匹配。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块通过载台治具围绕贯通孔旋转,从而调整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而改变该出射光线经由弧形表面内壁反射后的光路,调节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达到传统显示器模块的画面亮度与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基本均匀的功效。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其中,
[0025]图1 (a)和图1 (b)分别示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光源模块中的载台治具和圆棒的结构不意图;
[0026]图2示出与图1 (a)中的载台治具相匹配的光源反射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示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器的金属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A示出光源模块中的载台治具与光源反射罩安装后,调节柱在一特定位置时从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光线经由弧形表面反射后的光路图;
[0029]图4B示出光源模块中的载台治具与光源反射罩安装后,调节柱在另一特定位置时从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光线经由弧形表面反射后的光路图;
[0030]图5示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两个光源模块安装至金属壳体的卡口时的俯视图;
[0031 ] 图6示出图5中的两个光源模块各自的调节柱旋转至一特定位置从而降低开口区的画面売度的原理不意图;以及
[0032]图7示出图5中的两个光源模块各自的调节柱旋转至一特定位置从而增加开口区的画面亮度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使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附图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下述各种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组件。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文中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此外,附图仅仅用于示意性地加以说明,并未依照其原尺寸进行绘制。
[0034]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35]图1 (a)和图1 (b)分别示出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光源模块中的载台治具和圆棒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与图1 (a)中的载台治具相匹配的光源反射罩的结构示意图。
[0036]参照图1 (a)、图1 (b)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块包括一载台治具1、一圆棒2和一光源反射罩3。其中,载台治具I和圆棒2是可旋转的,进而调整背光源出射的光线反射后的光学路径。
[0037]具体地,载台治具I包括一承载面100和一第一侧面102。载台治具I的承载面100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06,这些发光二极管106中的每一个均出射光线。例如,一些发光二极管106出射红色光线,一些发光二极管106出射绿色光线,一些发光二极管出射蓝色光线。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106透过胶带固定于载台治具I。[0038]载台治具I的第一侧面102包括一贯通孔108、一调节柱110和多个螺丝孔112。例如,螺丝孔11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贯通孔108的上方和下方。圆棒2穿设于载台治具I的贯通孔108。
[0039]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载台治具I还包括一第二侧面104。第二侧面104垂直于承载面100和第一侧面102。其中,第二侧面104包括多个螺孔114,通过螺丝T插入对应的螺孔114,将圆棒2锁附至载台治具I。
[0040]光源反射罩3具有一弧形表面300和一侧面302。光源反射罩3的弧形表面300对应于一曲率半径,且弧形表面300的内壁具有反射材质。较佳地,该反射材质为扩散性反射材料。光源反射罩3的侧面包括以贯通孔308为轴心的一第一孔槽306和两第二孔槽304。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光源反射罩3的贯通孔308与载台治具I的贯通孔108宜设置为相同大小,从而允许圆棒2穿设其中从而将载台治具1、圆棒2和光源反射罩3构成一完整的光源模块。第一孔槽306与调节柱110相匹配,调节柱110可沿着孔槽306向左或向右旋转。每一第二孔槽304与对应的螺丝孔112相匹配,当调节柱110旋转定位后,可将螺丝插入第二空槽304的螺丝孔112内,以便对载台治具I的位置进行固定。
[0041 ]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块中,载台治具I和光源反射罩3通过圆棒2穿设成一体。载台治具I和圆棒2可围绕光源反射罩3的贯通孔308旋转,以调整发光二极管106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而改变出射光线经由弧形表面300内壁反射后的光路。
[0042]此外,光源反射罩3的弧形表面300包括一第一侧边a和一第二侧边b。第一侧边a与第二侧边b之间的夹角大于30度。
[0043]由上述可知,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块通过载台治具和圆棒围绕贯通孔旋转,能够灵活地调整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而改变该出射光线经由弧形表面内壁反射后的光路,调节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达到传统显示器模块的画面亮度与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基本均匀的功效。
[0044]图3示出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透明显示器的金属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45]参照图3,本实用新型的透明显示器的金属壳体4包括彼此隔开的多个开口区域401以及分别位于开口区域401两侧的多个卡口。详细地,在开口区域401的左侧包括示意性的卡口 LI?L4,以及在开口区域401的右侧包括示意性的卡口 R4?R1。这些卡口用于安装光源模块的光源反射罩,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光源反射罩可根据弧形表面所对应的曲率半径大小选择所放置的卡口位置。
[0046]图4A示出光源模块中的载台治具与光源反射罩安装后,调节柱在一特定位置时从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光线经由弧形表面反射后的光路图。图4B示出光源模块中的载台治具与光源反射罩安装后,调节柱在另一特定位置时从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光线经由弧形表面反射后的光路图。
[0047]参照图4A,当载台治具旋转后,其侧面的螺丝孔和调节柱的连线位于竖直方向,具体地,螺丝孔对应于第二孔槽304,调节柱对应于第一孔槽306。此时,载台治具的承载面上的发光二极管106出射光线,该出射光线达到光源反射罩3的弧形表面300的内壁(图中的Pl点所示)后,进行反射并达到点Cl。相比较而言,在图4B中,载台治具向右旋转后,其承载面上的发光二极管106也随之向右旋转,不难看出,发光二极管106此时的出射光线达到弧形表面300的位置从Pl点移动到P2点,并且反射光线达到光源反射罩3的另一侧面内壁的点C2。
[0048]由图4A和图4B比较可知,载台治具的旋转确实可以改变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光学路径,并且透过光源反射罩的弧形表面进行扩散反射后,可以灵活地改变光路,进而达到调整画面亮度均匀性的目的。
[0049]图5示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两个光源模块安装至金属壳体的卡口时的俯视图。图6示出图5中的两个光源模块各自的调节柱旋转至一特定位置从而降低开口区的画面亮度的原理示意图。图7示出图5中的两个光源模块各自的调节柱旋转至一特定位置从而增加开口区的画面亮度的原理示意图。
[0050]参照图5至图7,在该较佳实施例中,透明显示器包括一第一光源模块51和一第二光源模块53。第一光源模块51位于开口区域55的左侧,第二光源模块53位于开口区域55的右侧。此外,第一光源模块51和第二光源模块53根据自身的光源反射罩61和63的曲率半径大小选择合适的卡口进行安装。在该图中,开口区域55左侧的卡口用L标示,开口区域55右侧的卡口用R标示。
[0051]参照图6,当第一光源模块51和第二光源模块53各自的载台治具和圆棒围绕贯通孔旋转后,第一光源模块51的调节柱与螺丝孔的连线位于竖直方向,第二光源模块53的调节柱与螺丝孔的连线位于竖直方向。类似地,参照图7,当第一光源模块51和第二光源模块53各自的载台治具和圆棒围绕贯通孔旋转后,第一光源模块51的调节柱与螺丝孔的连线以及第二光源模块53的调节柱与螺丝孔的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由图6和图7亦可知晓,当第一光源模块和第二光源模块各自的载台治具垂直放置时(如图6),从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光线经由光源反射罩的弧形表面内壁反射后,反射光线到达开口区域55的数量相对较少,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相对较暗。当第一光源模块和第二光源模块各自的载台治具沿相反方向旋转时(如图7),从发光二极管出射的光线经由光源反射罩的弧形表面内壁反射后,反射光线到达开口区域55的数量相对较多,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相对较亮。藉此可调节整个画面的亮度变得更加均匀。
[0052]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载台治具的承载面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发光二极管,载台治具的一侧面包括一贯通孔、一调节柱和多个螺丝孔,圆棒穿设于载台治具的贯通孔,光源反射罩的弧形表面对应于一曲率半径且内壁具有反射材质,光源反射罩的侧面包括以贯通孔为轴心的一第一孔槽和两第二孔槽分别与调节柱和螺丝孔相匹配。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光源模块通过载台治具和圆棒围绕贯通孔旋转,从而调整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而改变该出射光线经由弧形表面内壁反射后的光路,调节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达到传统显示器模块的画面亮度与开口区域的画面亮度基本均匀的功效。
[0053]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各种变更和替换。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光源模块,适于一透明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块包括: 一载台治具,包括一承载面和一第一侧面,所述载台治具的承载面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载台治具的第一侧面包括一贯通孔、一调节柱和多个螺丝孔; 一圆棒,穿设于所述载台治具的贯通孔;以及 一光源反射罩,具有一弧形表面和一侧面,所述弧形表面对应于一曲率半径且内壁具有反射材质,所述光源反射罩的侧面包括以所述贯通孔为轴心的一第一孔槽和两第二孔槽,所述第一孔槽与所述调节柱相匹配,每一第二孔槽与对应的螺丝孔相匹配, 其中,所述载台治具和所述光源反射罩通过所述圆棒穿设成一体,所述载台治具和所述圆棒可围绕所述贯通孔旋转,以调整所述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而改变所述出射光线经由所述弧形表面内壁反射后的光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透过胶带固定于所述载台治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台治具还包括一第二侧面,垂直于其承载面和所述第一侧面,其中所述第二侧面包括多个螺孔,通过螺丝插入螺孔从而锁附所述圆棒至所述载台治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反射罩的弧形表面包括一第一侧边和一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之间的夹角大于3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反射罩的弧形表面内壁的反射材质为扩散性反射材料。
6.一种可实现亮度调节的透明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显示器包括: 至少一光源模块,包括:一载台治具,包括一承载面和一第一侧面,所述载台治具的承载面上具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发光二极管,所述载台治具的第一侧面包括一贯通孔、一调节柱和多个螺丝孔;一圆棒,穿设于所述载台治具的贯通孔;以及一光源反射罩,具有一弧形表面和一侧面,所述弧形表面对应于一曲率半径且内壁具有反射材质,所述光源反射罩的侧面包括以所述贯通孔为轴心的一第一孔槽和两第二孔槽,所述第一孔槽与所述调节柱匹配,每一第二孔槽与对应的螺丝孔匹配,以及 一金属壳体,包括彼此隔开的多个开口区域以及分别位于所述开口区域两侧的多个卡Π, 其中,所述载台治具和所述光源反射罩通过所述圆棒穿设成一体,所述光源反射罩放置于所述多个卡口其中之一卡口,所述载台治具和所述圆棒可围绕所述贯通孔旋转,以调整所述发光二极管出射光线的角度,进而改变所述出射光线经由所述弧形表面内壁反射后的光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明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反射罩根据曲率半径的大小从而选择所放置的卡口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明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显示器包括一第一光源模块和一第二光源模块,分别位于所述开口区域的相对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明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光源模块和所述第二光源模块各自的载台治具和圆棒围绕贯通孔旋转后,第一光源模块的调节柱与螺丝孔的连线位于竖直方向,第二光源模块的调节柱与螺丝孔的连线位于竖直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明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光源模块和所述第二光源模块各自的载台治具和圆棒围绕贯通 孔旋转后,所述第一光源模块的调节柱与螺丝孔的连线以及所述第二光源模块的调节柱与螺丝孔的连线之间具有一夹角。
【文档编号】F21V7/22GK203686790SQ201420066719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14日
【发明者】伍玉平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