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压接部件、由该摩擦压接部件构成的吊杆和接合方法

文档序号:3008210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擦压接部件、由该摩擦压接部件构成的吊杆和接合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擦压接部件、由该摩擦压接部件构成的吊杆以及接 合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管状部件或棒状部件的接合方法,通过摩擦压接的 接合方法被广泛采用。该摩擦压接是在一边使要接合的部件彼此的接 合端面相互旋转一边对接并使接合界面摩擦发热之后,在停止相对旋 转之前或者相对旋转的停止之后施加镦锻压力,并通过接合面使部件 彼此之间接合。
但是,在上拉杆、下拉杆、扭杆、转矩杆等、构成车辆的悬架的 吊杆中,使用钢铁材料,但从车辆的轻量化的观点来看,近年来,也
多使用铝合金材料。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1-156562号公报中,公开了 通过在由铝合金制的管状部件构成的杆部件的两端摩擦压接铝合金制 的末端部件而形成的吊杆。
一般地,在由管状部件构成的杆部件上摩擦压接作为实心件的末 端部件的情况下,以被摩擦压接的部件彼此的热容量、摩擦压接时的 压接条件在部件之间没有较大不同的方式,在摩擦压接之前使末端部 件的接合部与杆部件的接合部对应并形成中空状。由此,能够适当进 行杆部件和末端部件的摩擦压接。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杆部件和末端部件的摩擦压接的接合中,如 图6 (a)、 (b)所示,使实心状的末端部件40的接合部41与管状杆部 件50的接合部51对应,通过钻孔加工穿设成中空状,但此时,在底 部产生角部X、 Y,有可能在该角部X、 Y产生应力集中而使疲劳强度 降低相关。因此,强度设计困难。
此外,如果摩擦压接时的热影响部延伸至角部X、 Y,则强调设计 变得更困难。进而,在由摩擦压接的接合中, 一般地,不得不考虑由末端部件 的截面变化所引起的应力变化,除了吊杆的设计变得繁琐之外,由于 上述情况而使设计变得更加困难。
这种情况并不限于在杆部件上摩擦压接末端部件的情况,在第一 部件上摩擦压接第二部件的情况也同样存在。

发明内容
从这种观点来看,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设计容易的摩擦压接 部件、由该摩擦压接部件构成的吊杆和接合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摩擦压接部件通过摩擦压接至少第 一接合部形成圆筒状的第一部件和具有适当形状的第二部件而成,其 特征在于上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接合部作成与上述第一接合部对应的 有底圆筒状,并且其圆筒内形成跨越筒状内壁部和底部连续的曲面状, 通过摩擦压接使上述第一部件的上述第一接合部和上述第二部件的上 述第二接合部接合。
.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二部件的第二接合部作成与第一接合部对 应的有底圆筒状,其圆筒内形成跨越筒状内壁部和底部连续的曲面状 且不形成拐角部,所以在穿设形成的底部附近不产生应力集中,摩擦 压接部件的设计变得容易。此外,因为不产生由拐角部引起的应力集 中,所以能够制造不会产生强度降低的疲劳强度也高的摩擦压接部件。 此外,由于在穿设形成的底部附近不产生应力集中,所以不需要 用于与应力集中对应的增厚,能够较薄地形成为了摩擦压接而作成有 底圆筒状的第二接合部的壁厚,由此,也能够较薄地形成作成圆筒状 的第一接合部的壁厚。即,能够较薄地形成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 双方的壁厚。因此,能够得到既维持接合强度又有助于轻量化的摩擦 压接部件。
此外,上述底部在包括轴线的截面形成曲面,例如优选即使在底 部中心也形成没有角部的截面形状,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截面形状变 化的部位不会产生应力集中,摩擦压接部件的设计变得更容易。
进而,优选作成有底圆筒状的上述第二部件的上述第二接合部的 圆筒部形成具备能够包括摩擦压接时的热影响部的长度。根据上述结构,在接合界面周边不可避免地产生根据压接时的摩
擦热具有与第二部件不同的强度 材质的热影响部(HAZ部二Heat Affected Zone),但由于第二接合部形成具备可包括该热影响部的长度, 所以压接时的热影响部仅存在于截面形状没有变化的圆筒部,不波及 截面形状变化的底部侧、从圆筒部跨越在该圆筒部连续形成的例如中 空状的连接部侧的部分。因此,不需要考虑底部侧由于热影响而引起 的强度变化,摩擦压接部件的设计变得容易。
此外,优选上述第二部件的上述第二接合部作成与上述第一部件 的上述第一接合部的内径和外径同径。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二部件的第二接合部和第一部件的第一接 合部为相同的截面,所以设计变得容易。此外,由于以相同截面进行 接合,所以在摩擦压接时第二接合部和第一接合部在大致相同的状况 下被摩擦加热,并且在大致相同的状况下传递热量,相互的压接平衡 变得良好,接合强度提高。此外,也能够得到易于进行摩擦压接时的 压接控制等优点。进而,也能够容易地控制飞边形状。
此外,本发明的吊杆,其由上述摩擦压接部件构成,其特征在于 包括切割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而形成的、作为上述第一部件的杆部件和 作为上述第二部件的末端部件,在上述末端部件形成有底圆筒状的上 述第二接合部。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作为第一部件的杆部件和作为第二部件的末 端部件是通过切割铝合金挤压型材而形成的,所以吊杆的生产性提高。 此外,活用强度高、轻量且难以腐蚀的铝合金的特性,能够实现车辆 的轻量化。
此外,在末端部件形成有底圆筒状的第二接合部,通过摩擦压接 能够容易地接合形状互不相同的杆部件和末端部件,吊杆的制造变得 简单。 -
进而,末端部件具有中空部,通过挤压型材而形成,该中空部大 致形成与可安装橡胶衬套的中空部相同的形状,形成有上述第二接合 部的部位是通过切割铝合金挤压型材而形成的,上述第二接合部是通 过对该切割的铝合金挤压型材的上述部位进行切削等的加工而形成的 结构即可。根据这样构成,能够通过切割铝合金挤压型材简单地形成为了安 装橡胶衬套而具有尺寸精度的中空部,生产性提高。此外,由于对铝 合金挤压型材的规定部位进行加工而形成第二接合部,所以例如通过 切削加工等能够简单地形成该圆筒状部和底部。此外,也能够得到第 二接合部的形成自由度高这样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的接合方法,其是在至少第一接合部形成圆筒状的 第一部件上摩擦压接具有适当形状的第二部件的接合方法,其特征在 于将上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接合部作成与上述第一接合部对应的有底 圆筒状,并且将其圆筒内形成跨越筒状内壁部和底部连续的曲面状的 工序;和使上述第一部件的上述第一接合部和上述第二部件的上述第 二接合部接触,使这些接合部彼此一边相互旋转一边对接,使其摩擦 压接接合的工序。
根据这种接合方法,由于第二部件的第二接合部作成与第一接合 部对应的有底圆筒状,其圆筒内形成跨越筒状内壁部和底部连续的曲 面状且不形成拐角部,所以在摩擦压接时,在穿设形成的底部附近不. 产生应力集中,摩擦压接部件的设计变得容易。此外,因为不产生由 拐角部引起的应力集中,所以不会产生强度降低且疲劳强度也高、耐 久力也提高。由此,能够制造可长期使用的摩擦压接部件和吊杆。
此外,因为不产生由拐角部引起的应力集中,所以在穿设形成的 底部附近不产生应力集中,能够较薄地形成为了摩擦压接而作成有底 圆筒状的第二接合部的壁厚。由此,也能够较薄地形成作成圆筒状的 第一接合部的壁厚。即,能够较薄地形成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双 方的壁厚。因此,能够得到既维持接合强度又有助于轻量化的摩擦压 接部件和吊杆。
此外,在上述第二接合部的上述底部,其轴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 没有拐角部的截面形状的接合方法中,在截面形状变化的部位不产生 应力集中,能够得到设计容易的摩擦压接部件和吊杆。
进而,在作成有底圆筒状的上述第二部件的上述第二接合部的圆 筒部形成具备能够包括摩擦压接时的热影响部的长度的接合方法中, 由压接时的摩擦热而产生的热影响部仅存在于截面形状没有变化的圆 筒部,不波及截面形状变化的部位(截面变化部)。因此,不需要考虑底部侧由于热影响而引起的强度变化,能够得到设计容易的摩擦压接 部件和吊杆。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摩擦压接部件,其设计变得容易。此外,根据 本发明涉及的吊杆,其设计变得容易。进而,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接合 方法,能够得到设计容易的摩擦压接部件和吊杆。


图1 (a)是表示由摩擦压接部件构成的吊杆的截面图,(b)是表 示摩擦压接前的杆部件和末端部件的截面图。
图2 (a) (c)是表示末端部件的成形顺序的说明图。
图3 (a)是表示摩擦压接的压接部的周边的放大截面图,(b)是 表示切除由该摩擦压接而产生的飞边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摩擦压接方法的时间图表。
图5是表示由其它的摩擦压接部件构成的吊杆的截面图,(b)同 样是表示摩擦压接前的杆部件和末端部件的截面图。
图6.是表示现有的吊杆的图,(a)是表示摩擦压接前的杆部件和 末端部件的截面图,(b)是表示摩擦压接后的杆部件和末端部件的截 面图。
符号说明
1吊杆(摩擦压接部件)
10杆部件(第一部件)
IOA、 10B端部(第一接合部)
10a、 21a 端面
20末端部件(第二部件)
21接合部(第二接合部)
21A圆筒部
21B底部
22连接部
22A 中空部
H热影响部
J接合界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 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例举了摩擦压接部件是作为悬挂部件的一种的吊 杆的情况,但没有限定本发明涉及的摩擦压接部件的用途的意思。
如图1 (a)所示,由本发明涉及的摩擦压接部件构成的吊杆1, 在作为第一部件的杆部件10的两端部IOA、 10B通过摩擦压接分别接 合作为第二部件的末端部件20、 20。在杆部件10和末端部件20、 20 的各接合面J的周围形成有热影响部H (图中斜线所示的部分)。
如图1 (b)所示,杆部件IO通过对呈圆管状的铝合金制的挤压型 材进行切割而成,其整体形成为等截面。即,摩擦压接前的杆部件io, 在挤压方向(长度方向)内径和外径分别为相同的大小,呈没有截面 变化的圆筒状。另外,杆部件10不需要将全体形成为等截面,至少在 与末端部件20、 20之间进行摩擦压接的两端部10A、 IOB为等截面即 可。因此,两端部IOA、 10B相当于本发明第一方面中的"第一接合 部"。另外,"切割铝合金制挤压型材"是指"切断铝合金制挤压型材" 的意思,使用锯、铣刀等进行切断(以下相同)。.
如图l (a)所示,摩擦压接后的杆部件10的两端部10A、 IOB, 在接合界面J及其附近与摩擦压接前的壁厚t (参照图(b))相比变得 较厚。
末端部件20、 20是分别切割铝合金制的挤压型材而形成的部件, 其具备接合部21、 21,和与这些接合部21、 21连接形成的连接部22、 22。另外,由于两个末端部件20、 20的主要结构相同,所以在以下的 说明中,对一个末端部件20进行说明。因此,接合部21相当于本发 明第一方面中的"第二接合部"。
末端部件20的接合部21具备呈有底圆筒状,截面没有变化, 以等截面形成的圆筒部21A;和与该圆筒部21A连接的底部21B。
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筒部21A形成为与杆部件10的端部10A相 同的截面形状。即,末端部件20的圆筒部21A的内径和外径与杆部件 10的端部10A的内径和外径相同。
此外,圆筒部21A形成为具备包括摩擦压接时的接合部21侧的热 影响部H的长度(即圆筒部21A形成得比热影响部H长),如后所述那样,在摩擦压接时,热影响部H没有从圆筒部21A波及到有截面变
化的底部21B侧。g卩,在摩擦压接时,仅在圆筒部21A产生热影响部 H,由此,没有必要在底部21B侧的截面变化的部位进行考虑了摩擦 压接时的热影响的设计。另外,也可以将底部21B设计成具有从接合 部21侧到达连接部22的内侧的深度。
另外,在将杆部件10设为全体不是等截面结构的情况下,也必须 在杆部件10的两端部IOA、 10B形成包括热影响部H的长度的等截面 部分。
接合部21的圆筒内形成为跨越筒状内壁部21C和底部21B而连续 的曲面状,底部21B形成为在包括接合部21的轴线的截面上没有角部 的曲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底部21B的形状设为截面半圆形状。另 外,底部21B并不限定于全体形成为没有角部的曲面状,也可以形成 为具备拐角部(在底部和筒状内壁部21C处形成的拐角部分)。在这种 情况下,可以将易于产生应力集中的拐角部至少形成为曲面状,也可 以将其它的底面等形成为平坦面。
如图l (b)所示,末端部件20的连接部22具备中空部22A。中 空部22A,形成为可以通过轴环(collar)安装未图示的橡胶衬套等的 大小。另外,也可以在末端部件20上形成未图示的减轻重量孔等。
如图2 (a)所示,这样的末端部件20,通过将在挤压方向较长地 形成的铝合金制的挤压型材K切割成规定尺寸并对其进行加工而形 成。
切割状态的末端部件20,由于接合部21为棱柱状,所以对此实施 切削加工,如图2 (b)所示,使接合部21形成圆柱状。
然后,如图2 (c)所示,对接合部21实施冲孔加工,将接合部 21形成有底圆筒状,并且将圆筒内部的拐角部加工成曲面状并将底部 21B形成截面半圆形状。由此,能够得到具有等截面的圆筒部21A, 并且圆筒内形成跨越筒状内壁部21C和底部21B而连续的曲面状的有 底圆筒状的接合部21。另外,圆筒部21并不限于通过上述切削加工而 形成,也可以通过锻造、后方挤压而形成。此外,也可以通过锻造、 铸造形成包括圆筒部21A的末端部件20的整体。进而,也可以在通过 锻造、铸造形成连接部22之后,通过上述切削加工、锻造和后方挤压等形成圆筒部21。
另外,铝合金的种类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在将摩擦压接部件1作
为悬挂部件使用的情况下,优选实施了 T6处理的Al-Mg-Si类合金(是 JIS规格的6000类铝合金,在进行固溶处理后进行淬火处理,之后进 行人工时效处理的铝合金)。特别是,如果是实施了 T6处理的Al-Mg-Si 类合金(JIS规格的铝合金6061-T6),由于强度高(0.2%耐力为245MPa 以上)、耐久性(应力腐蚀破坏性或耐候性等)也高,所以更加优选。
接着,参照图1、图3、图4对摩擦压接杆部件10和末端部件20 的方法(即,由摩擦压接部件构成的吊杆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摩擦压接方法中,包括准备过程、摩擦过程 和镦锻过程。
在准备过程中,通过图中未示的摩擦压接装置的夹子保持杆部件 10,并且通过卡盘将末端部件20保持在图中未示的摩擦压接装置的主 轴上,使得其接合部21的中心轴线与杆部件10的端部10A的中心轴 线同轴。
在摩擦过程中., 一边使杆部件10和末端部件20相对旋转, 一边 使末端部件20朝向杆部件10移动,使杆部件10的端部10A的端面 10a (参照图1 (b))和末端部件20的圆筒部21A的端面21a (参照图 1 (b))对接,如图4所示,向该对接面(即杆部件10的的端面10a 和末端部件20的端面21a)施加摩擦压力P,。如果像这样一边使杆部 件10和末端部件20相对旋转一边向该对接面施加摩擦压力Pp则由 于摩擦热在对接面周围形成比母材软的软化部。而且,如果该软化部 的流动性增高,则软化部被向端部IOA和圆筒部21A的内外挤压而成 为飞边,结果,接合界面J附近的壁厚t'增加(参照图3 (a))。此时, 在摩擦压接前的杆部件10的端面10a和末端部件20的端面21a上存 在的氧化薄膜和附着物等随飞边一起被排出。
如图4所示,从杆部件10和末端部件20对接的时刻(时刻To) 起,到相对位移量(主轴的前进量)达到摩擦变形量x的时刻T\为止, 相对转数(主轴的转数)保持为一定,至少在使杆部件10和末端部件 20对接并保持相对转数N的期间,保持一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开始停止相对旋转之后(即达到摩擦变形量x之后)到时刻T2为止向对接面施加摩擦压力Pt。
主轴的转数(杆部件10和末端部件20的相对转数)越小,并且 摩擦压力P,越小(即摩擦过程中的变形量生成速度小),对接面的温度 上升至摩擦压接所需要的温度的时间越长,但如果花费时间使对接面 升温,则由于摩擦热从对接面扩散到各母材侧,所以不仅在摩擦压接 中利用的摩擦热的比例降低,而且热影响部H的范围增大。从这样的
观点来看,优选将主轴的转数设定在每分钟1000转以上,并且将摩擦 压力Pi设定在15MPa以上。此外,当摩擦压力Pt超过40MPa,存在 通过旋转力扭切端部10A和圆筒部21A等的可能性,所以优选设定在 40MPa以下。例如,如果将杆部件10的端部10A和末端部件20的圆 筒部21A的壁厚设定在2 5mm的范围内,将主轴的转数设定在1800 转/分左右,将摩擦压力Pi设定在30MPa,则升温后的对接面的温度分 布稳定,并且热影响部H的范围较小。
在此,热影响部H是由于摩擦热的热滞而使强度 材质改变为与 母材的强度*材质不同的部位,'在例如是JIS规格的6000类铝合金 (Al-Mg-Si类合金)的摩擦压接的情况下,相当于升温到大约30(TC 以上的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末端部件20的热影响部H仅在作成 等截面的圆筒部21A形成,不波及截面变化的底部21B乃至连接部22 侧。
另外,在杆部件10和末端部件20、 20由热处理型合金(JIS规格 的2000类铝合金(Al-Cu-Mg类合金)、JIS规格的6000类铝合金 (Al-Mg-Si类合金)、JIS规格的7000类铝合金(Al-Zn-Mg类合金) 构成的情况下,热影响部H的强度比母材小,在由非热处理型合金(JIS 规格的1000类铝合金(纯铝类)、JIS规格的3000类铝合金(Al-Mn 类合金)、JIS规格的5000类铝合金(Al-Mg类合金)构成的情况下, 热影响部H的强度比母材大。
摩擦变形的速度由相对转数N和摩擦压力P!决定。如果将相对转 数N设定为每分钟1000转以上,将摩擦压力P,设定为15 40MPa, 则摩擦变形的速度为2.5 8.0mm/秒。
优选摩擦变形量x为端部IOA、圆筒部21A的壁厚t以上。在摩擦变形量x不到t的情况下,在端部IOA、圆筒部21A的端面10a、 21a (参照图1 (b))上存在的氧化薄膜和附着物等可能会在未被完全排出 的状态下就结束压接。如果在接合截面J上残存氧化薄膜,则有抗拉 强度不足的可能性。此外,如果摩擦变形量x超过2t,则由于摩擦所 引起的发热多,向杆部件10和末端部件20的热量输入变得过剩,所 以存在由于材质的软化而发生必要以上的飞边,或热影响部H广泛扩 大的可能性。
另外,如上所述,在将杆部件10的端部10A和末端部件20的圆 筒部21A的壁厚t设在2 5mm的范围的情况下,将摩擦变形量x设 定为1.5t左右即可。另外,摩擦变形量是一处的摩擦接合部中的杆部 件10和末端部件20的移动距离。
镦锻过程是施加镦锻压力P2的过程。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开始停 止相对旋转的时刻Ti (即达到摩擦变形量x的时刻)之后且相对转数 N变为零之前的时刻T3之前的时刻T2开始使对接面的压力向镦锻压力 P2增加。如果压力达到镦锻压力P2,则将其保持规定时间,对端部IOA、 圆筒部21A进行压接。
另外,由于铝合金等的导热系数高的材料,与铁类材料相比部件 的温度易于降低,所以当从开始停止相对旋转的时刻T,至到达镦锻压 力P2的时间(即H)较长时,存在由于伴随着急剧的温度降低的收 縮而在接合部产生间隙,使空气进入该间隙形成氧化薄膜的可能性。 从这样的观点来看,优选从开始停止杆部件10和末端部件20的相对 旋转的时刻(时刻T。起在0.5秒以内,施加预先规定的镦锻压力P2。
如果施加镦锻压力P2,继续摩擦过程,在摩擦过程中形成的软化 部被向端部10A、圆筒部21A的内外挤压,结果,形成没有氧化薄膜 等的接合界面J。通过像这样将软化部向端部IOA、圆筒部21A的内外 挤压,接合界面J附近的壁厚t'形成比摩擦压接前的壁厚t厚。
然而,虽然镦锻压力P2比摩擦压力P,大即可,但如果未满50MPa, 则存在发生伴随着温度降低的热收縮而在部件界面产生间隙,空气进 入其中形成氧化薄膜的可能性,所以优选设为50MPa以上。此外,如 果镦锻压力P2大于200MPa,则不仅需要大型的摩擦压接装置,而且 存在发生母材的压曲或变形的可能性,因此优选设为200MPa以下。另外,如上所述,在将杆部件10的端部10A和末端部件20的圆筒部 21A的壁厚t设在2 5mm的范围的情况下,如果将镦锻压力P2设定 为110MPa左右,则氧化薄膜等被可靠地排出,所以能够形成抗拉强度 高的接合部。
另外,如图3 (b)所示,也可以在结束镦锻过程之后,根据需要, 切除形成于压接部的外周侧的飞边,光滑地形成压接部。
在通过这样的摩擦压接方法而得到的吊杆1中,末端部件20的接 合部21作成与杆部件10的端部10A对应的有底圆筒状,其底部21B 形成没有角部的曲面状,所以相对于该部分(截面形状变化的部位) 在摩擦压接后的使用时不会产生应力集中。由此,不需要进行考虑了 该部分的应力集中的吊杆1的设计,设计变得容易。此外,由于像这 样不产生应力集中,所以不会发生强度降低,疲劳强度也增高,耐久 力也提高。由此,能够制造可长期使用的吊杆l。
此外,—由于在穿设形成的底部21B附近不产生应力集中,所以不 需要用于对应应力集中的加厚,能够减薄为了摩擦压接而形成于末端 部件20的接合部21的圆筒.部21A的壁厚t,因此也能够较薄地形成杆 部件10的端部10A的壁厚t。 §卩,能够较薄地形成接合部21和端部 10A双方的壁厚t。因此,能够得到既维持接合强度又有助于轻量化的 吊杆l。
进而,由于接合部21的圆筒部21A形成具备可包括摩擦压接时的 热影响部H的长度,所以摩擦压接时的热影响部H仅存在于作成等截 面的圆筒部21A,不波及截面形状变化的底部21B侦U。因此,在底部 21B侧不需要考虑热影响所引起的强度变化,吊杆1的设计变得容易。
此外,由于杆部件10的端部IOA和末端部件20的圆筒部21A是 相同的截面,所以设计变得容易。此外,由于以相同的截面进行接合, 所以在摩擦压接时端部IOA的端面10a和圆筒部21A的端面21a在大 致相同的状况下被摩擦加热,并且在大致相同的状况下热量传递到母 材侧,相互的压接平衡变得良好,接合强度提高。此外,也能够得到 易于进行摩擦压接时的压接控制等优点。进而,也能够容易地控制飞 边形状。
此外,由于杆部件10和末端部件20是通过切割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而形成的,所以吊杆1的生产性提高。此外,活用强度高、轻量且 难以腐蚀的铝合金的特性,能够实现应用它的车辆的轻量化。
进而,由于末端部件20的中空部22A能够通过切割铝合金制挤压 型材K而简单地形成,所以生产性提高。此外,在切割末端部件20后, 通过实施加工能够简单地形成接合部21的圆筒部21A和底部21B,也 能够得到接合部21的形成的自由度高这样的优点。
另外,杆部件10和末端部件20、 20不必是挤压型材,即使是铸 造品(包括压铸件)也没有关系。顺便提一下,在使用由铸造品构成 的部件10和末端部件20构成悬挂部件的情况下,优选使用AC4C类 合金或ADC3类合金。
以上,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对它们进 一步进行各种变更而加以使用。
例如,如图5所示,也可以将末端部件20的接合部21的底部21B 形成半椭圆形状。通过作成具有这样的底部21B的接合部21,与将底 部21B形成半圆形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平缓地形成相当于拐角部地部 分的曲面,能够进一步防止该部分的应力集中,能够得到强度进一步 提高的吊环l。
权利要求
1. 一种摩擦压接部件,其通过摩擦压接至少第一接合部形成为圆筒状的第一部件和具有适当形状的第二部件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接合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对应的有底圆筒状,并且其圆筒内形成为跨越筒状内壁部和底部的连续的曲面状,通过摩擦压接接合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第二接合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压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在包含轴线的截面处形成为曲面。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压接部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有底圆筒状的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第二接合部的圆筒部形成具有能够包括摩擦压接时的热影响部的长度。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压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第二接合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第一接合部相同的内径和外径。
5. —种吊杆,其由权利要求l所述的摩擦压接部件构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切割铝合金制挤压型材而形成的、作为所述第一部件的杆部件和作为所述第二部件的末端部件,在所述末端部件上形成有底圆筒状的所述第二接合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吊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部件由具有中空部的铝合金挤压型材形成,所述中空部和所述第二接合部形成的部位通过切割该挤压型材而形成,所述第二接合部通过加工该切割的铝合金制挤压型材的所述部位而形成,在所述中空部安装有橡胶衬套。
7. —种接合方法,其是在至少第一接合部形成为圆筒状的第一部件上摩擦压接具有适当形状的第二部件的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使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接合部形成为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对应的有底圆筒状,并且使其圆筒内形成为跨越筒状内壁部和底部的连续的曲面状的工序;和使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第一接合部和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第二接合部抵接,使其接合部之间一边相互旋转一边对接,进行摩擦压接接合的工序。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合部的所述底部在包含轴线的截面处形成为曲面。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有底圆筒状的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第二接合部的圆筒部形成具有能够包括摩擦压接时的热影响部的长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涉及容易的摩擦压接部件、由该摩擦压接部件构成的吊杆和接合方法。其是通过摩擦压接至少第一接合部形成为圆筒状的第一部件(10)和具有适当形状的第二部件(20)而成的。第二部件(20)的第二接合部(21)作成与第一接合部(10A)对应的有底圆筒状,并且其圆筒内形成跨越筒状内壁部(21C)和底部(21B)连续的曲面状,通过摩擦压接使第一部件(10)的第一接合部(10A)和第二部件(20)的第二接合部(21)接合。
文档编号B23K20/12GK101484266SQ200680055360
公开日2009年7月15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19日
发明者中仓和宏, 望月浩行, 水口兴, 角慎一郎 申请人: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日轻金Act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