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式角钢校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9961阅读:7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滚式角钢校直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结构和铁塔加工等行业中使用的一种角钢校直机,尤其涉及一 种滚式角钢校直机。
背景技术
由于钢结构和铁塔行业的蓬勃发展,对角钢的需求量也随之大大增长,现在对角 钢的校直方法主要是压力机对被校直角钢的点、面支撑的挤压式校直,压力机点动,人工辅 助推动角钢逐点校直,只能校直弯曲的角钢,效率很低,工人工作量大,且液压压力机故障 率高,维修成本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克服现有的角钢校直效率低、工人劳动量大和设备维修成本 高的不足,提供一种滚式角钢校直机,该滚式角钢校直机不仅解决了传统角钢校直机效率 低的问题,并且对角钢的弯曲、扭曲、折边均可校直,并且由于采用了减速机为动力源,大大 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解决了故障率高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滚式角钢校直机,它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两端分别安装减速机,减速机与一组 校直辊组连接,校直辊组由相配合的多个上校直辊和多个下校直辊组成,两者间隙由调整 装置调节。所述上校直辊与下校直辊交错排布,其中上校直辊有四个,下校直辊有五个,各上 校直辊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各下校直辊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上、下校直辊的外缘呈“ V ” 形。所述调整装置包括调整螺杆、指针和刻度盘,其中调整螺杆与上校直辊连接并调 整上校直辊上下移动,指针安装在上校直辊上并随上校直辊上下移动,与指针相配合的位 置固定安装刻度盘。本实用新型它包括机架,两台减速电机、上下可调辊子间隙的上校直辊和固定的 下校直辊。通过调整上、下两排校直辊的间隙来适应不同规格的角钢。角钢在通过上、下两 排校直辊的过程中产生塑性变形,而达到对角钢校直的目的。与传统的角钢校直机外形大不相同,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两个减速机分别通过链传 动带动四个上校直辊和五个下校直辊,九个校直辊的轴线互相平行,其中四个上校直辊和 五个下校直辊的轴线分别在同一平面内,上、下校直辊的外缘呈“V”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既提高了校直精度和效率,又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解决了使用液压动力带来的故障率高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0012]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图2是
图1的A—A剖面图。图中1.机架,2.减速机,3.上校直辊,4.下校直辊,5.指针,6.刻度盘,7.调整 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中,它包括机架1,其两端分别设有带动上校直辊3和下校直辊4的减速 机2。由于不同厚度的角钢所需的上、下校直辊间的间隙不同,可通过旋转调整螺杆7分别 调整每对上、下校直辊的间隙,并在指针5和刻度盘6读数,调整好间隙后启动减速机,虚拟 被校直角钢从入料端进,快速从出料端出成品。在
图1中,四个上校直辊3和五个下校直辊4的轴线分别在同一平面内,九个校直 辊的轴线互相平行。通过旋转调整螺杆7分别调整每对上、下校直辊3、4的间隙,调整量可 通过指针5随上校直辊3的上下移动在刻度盘6直接读数。将四个上校直辊3均调整到同 一刻度值且上、下校直辊3、4的间隙合适后放入虚拟角钢,启动减速机即可实现对角钢的 快速校直。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上、下校直辊的轴线互相平行,且外缘呈“ V ”形。减速机2 与机架1之间通过链轮传动分别带动上校直辊3和下校直辊4运动,旋转调整螺杆7调整 上校直辊3的高度即实现与下校直辊4的间隙的调整,以适应不同规格的角钢的校直。
权利要求一种滚式角钢校直机,它包括机架,其特征是,所述机架两端分别安装减速机,减速机与一组校直辊组连接,校直辊组由相配合的多个上校直辊和多个下校直辊组成,两者间隙由调整装置调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式角钢校直机,其特征是,所述上校直辊与下校直辊交错排 布,其中上校直辊有四个,下校直辊有五个,各上校直辊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各下校直辊 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上、下校直辊的外缘呈“ V ”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式角钢校直机,其特征是,所述调整装置包括调整螺杆、指针 和刻度盘,其中调整螺杆与上校直辊连接并调整上校直辊上下移动,指针安装在上校直辊 上并随上校直辊上下移动,与指针相配合的位置固定安装刻度盘。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滚式角钢校直机。它克服了现有的角钢校直效率低、工人劳动量大和设备维修成本高的不足,不仅解决了传统角钢校直机效率低的问题,并且对角钢的弯曲、扭曲、折边均可校直,并且由于采用了减速机为动力源,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解决了故障率高的问题。其结构为它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两端分别安装减速机,减速机与一组校直辊组连接,校直辊组由相配合的多个上校直辊和多个下校直辊组成,两者间隙由调整装置调节。
文档编号B21D3/02GK201664714SQ201020149430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日
发明者吕富强, 张文君 申请人:吕富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