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补偿压弯回弹角的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3041阅读:6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补偿压弯回弹角的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成形的冲压加工领域,涉及一种加工弯曲件及同类零件的模 具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补偿压弯回弹角的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在金属冲压加工中,压弯回弹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这是因为按理论计算出的 工件加工压弯回弹角度往往与工件加工后的实际压弯回弹角度存在误差,而加工工件的模 具制造完成后虽然可以通过模具更改修正工件的压弯回弹角,但因模具已经制造完成很难 更改。目前,解决大圆角弯曲件(如附图1)压弯回弹问题没有很好的方法,一般是在工 件压弯工序完成后,根据工件回弹的大小,增加一道整形工序。这样不仅工序多,而且整形 工序的模具结构复杂,制造成本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金属弯曲件(如附图1)的补偿压弯回弹角 的模具结构,其所涉及的冲压模具结构更改方便,可以解决这类零件压弯回弹难以控制的 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补偿压弯回弹角的模具结构主要包括上模板、凸模、 模柄、下模板、凹模、压料板、托杆;凸模螺接在上模板上,上模板通过模柄安装在压力机的 滑块上,可随压力机滑块上下运动;凹模螺接在下模板上,下模板中部设置2 4个托杆,下 模板固定在压力机的工作台上固定不动;压料板装在下模板上,并可在凹模内上下运动。本实用新型可达到如下的积极效果利用了金属材料的弹性变形,变不利因素为 有利因素,简化了这类零件的生产方式,提高了产品质量,并且模具结构简单实用,模具更 改及模具维修方便,适用于大批量生产。采用这种工艺和模具结构,与原工艺相比可以减少 一道生产工序,并减少一套模具,生产出的工件完全符合产品质量要求。

附图1为压弯工件的示意图;附图2为考虑压弯回弹补偿的压弯工件示意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补偿压弯回弹角的模具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3所示;补偿压弯回弹角的模具结构主要包括上模板1、凸模2、模柄3、下模 板5、凹模6、压料板7、托杆8等零件。上模板1通过模柄3安装在压力机(冲压设备)的 滑块上,凸模2螺接在上模板1上并可随压力机滑块上下运动;凹模6螺接在下模板5上,下模板5中部设置2 4个托杆8,下模板5固定在压力机的工作台上固定不动;压料板7 装在下模板5上,并可在凹模6内上下运动。工作时;上模板1和凸模2随压力机滑块上行;压力机工作台下的气垫通过托杆8 推动压料板7上行,使其上表面达到和凹模6的上表面相同高度的位置,上行停止。操作者 把工件4胚料放在凹模6上,这时压力机滑块带动上模板1和凸模2下行,同时推动压料板 7下行;凸模2、压料板7和凹模6把金属材料压弯成如图2所示的考虑回弹补偿的工件,凸 模2下行停止;滑块带动上模板1和凸模2上行,压料板7在压力机气垫通过托杆8的作用 下上行把工件4推出凹模6,工人取出工件4。外力去除后,考虑回弹补偿的工件上的弹性变形角δ消失,就变成了如图1所示 的工件,如生产工件的90°角仍有偏差,可根据偏差的实际大小更改压弯回弹补偿角δ, 并同时更改模具凸模2、压料板7的相应部分,直到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本实用新型利用金属材料在变形过程中既有塑性变形也有弹性变形的特点,在产 品加工过程中,在产品需要变形的地方特意加大变形量(增加回弹补偿角);在产品不需 要变形的特定地方,特意增加一个在弹性范围内的工艺变形(回弹补偿角),加工过程完成 后,除去外力,弹性变形消失,得到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
权利要求1. 一种补偿压弯回弹角的模具结构,主要包括上模板(1)、凸模(2)、模柄(3)、下模板 (5)、凹模(6)、压料板(7)、托杆(8);其特征在于上模板(1)通过模柄C3)安装在压力机 的滑块上,凸模( 螺接在上模板(1)上,可随压力机滑块上下运动;凹模(6)螺接在下模 板(5)上,下模板(5)中部设置2 4个托杆(8),下模板(5)固定在压力机的工作台上固 定不动;压料板(7)装在下模板( 上并可在凹模(6)内上下运动。
专利摘要一种补偿压弯回弹角的模具结构;主要包括上模板、凸模、模柄、下模板、凹模、压料板、托杆;上模板通过模柄安装在压力机的滑块上,凸模螺接在上模板上可随压力机滑块上下运动;凹模螺接在下模板上,下模板中部设置2~4个托杆,下模板固定在压力机的工作台上固定不动;压料板装在下模板上,压料板可在凹模内上下运动。本模具结构利用了金属材料的弹性变形,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简化了这类零件的生产方式,提高了产品质量,并且模具结构简单实用,模具更改及模具维修方便,适用于大批量生产。采用这种工艺和模具结构,与原模具相比可以减少一道生产工序,并减少一套模具,生产出的工件完全符合产品质量要求。
文档编号B21D37/10GK201855876SQ201020566670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9日
发明者李俊英, 李妍, 李高欣, 祝晶 申请人: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