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0504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台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台锯,尤其是一种具有锯片护罩的台锯。
背景技术
台锯一般包括基座,设置在基座上的工作台,与工作台和基座其中之一连接的切割组件,与切割组件相连的劈刀,设置在劈刀上并可相对劈刀枢转的护罩,所述切割组件包括电机及由电机驱动旋转的锯片,所述锯片可以从工作台表面上开设的锯片槽中伸出,所述护罩至少部分盖住所述锯片以防止操作者接触到锯齿而受伤。使用台锯时,操作者将工 件置于工作台表面上并将工件推向锯片,由于锯片被护罩盖住,工件推向锯片时,工件首先与护罩接触并将护罩抬起,护罩抬起后,工件将接触锯片而被切割。使用发现,当工件的延伸方向与锯片槽的延伸方向倾斜时,工件很难将护罩抬起,同时锯片也有切到护罩的风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件的延伸方向与锯片槽的延伸方向倾斜时护罩容易抬起的台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台锯,包括基座,设置在基座上的工作台,与基座和工作台其中之一连接的切割组件,与所述切割组件相连的劈刀,设置在所述劈刀上并可相对劈刀枢转的护罩,所述切割组件包括电机及由电机驱动旋转并具有侧平面的锯片,所述锯片可以从工作台表面上开设的锯片槽中伸出,所述护罩具有平行于所述锯片侧平面的护罩侧面,与所述护罩侧面垂直并可接触工件的第一接触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护罩侧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接触面。优选的,所述第二接触面为平面。更优选的,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之间的夹角为135度。优选的,所述第一接触面包括抬离部,工件与所述抬离部接触并推动所述护罩沿远离所述工作台表面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在所述抬离部和所述护罩侧面之间。更优选的,所述抬离部包括成角度设置的第一抵接平面和第二抵接平面,所述第二抵接平面相对所述第一抵接平面远离所述工作台,所述第一抵接平面与所述工作台表面所成的锐角小于所述第二抵接平面与所述工作台表面所成的锐角。优选的,所述第二接触面的宽度沿远离所述工作台的方向逐渐减小。优选的,所述台锯上设置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朝远离的述工作台表面的方向对所述护罩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小于所述护罩的重力。更优选的,所述护罩通过枢转轴安装在劈刀上,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枢转轴上。更优选的,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枢转轴上。
优选的,所述护罩通过枢转轴安装在劈刀上,所述枢转轴上设置有轴承以支撑所述护罩和所述枢转轴。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台锯,包括基座,设置在基座上的工作台,与基座和工作台其中之一连接的切割组件,与所述切割组件相连的劈刀,设置在所述劈刀上并可相对劈刀枢转的护罩,所述切割组件包括电机及由电机驱动旋转并具有侧平面的锯片,所述锯片可以从工作台表面上开设的锯片槽中伸出,所述护罩具有平行于所述锯片侧平面的护罩侧面,与所述护罩侧面垂直且可接触工件的第一接触面,所述护罩还具有在工件的延伸方向与锯片槽的延伸方向倾斜时接触工件的第二接触面。优选的,所述第二接触面为平面。更优选的,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之间的夹角为135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接触面包括抬离部,工件与所述抬离部接触并推动所述护罩沿远离所述工作台表面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在所述抬离部和所述护罩侧面之间。更优选的,所述抬离部包括成角度设置的第一抵接平面和第二抵接平面,所述第二抵接平面相对所述第一抵接平面远离所述工作台,所述第一抵接平面与所述工作台表面所成的锐角小于所述第二抵接平面与所述工作台表面所成的锐角。优选的,所述第二接触面的宽度沿远离所述工作台的方向逐渐减小。优选的,所述护罩的两个护罩侧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之间均设置有第二接触面。本发明的台锯由于护罩的第一接触面与护罩侧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接触面,工件的延伸方向与锯片槽的延伸方向倾斜时,工件与第二接触面接触并推动护罩,从而使护罩容易抬起。


下面结合附图及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I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台锯的主视图;图2是图I所示台锯护罩的立体图;图3是图I所示台锯护罩第一接触面受力分析图;图4是图I所示的台锯在斜切割时,护罩第一接触面与护罩侧面之间通过棱边连接和通过第二接触面连接时护罩受力示意图;图5是图I所示台锯的护罩安装处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图I所示台据护罩的另一局部剖视图,示出的弹性件的安装。图7是图I所示台锯护罩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护罩侧面设置示意图。其中,相关元件对应编号如下100.台锯10.基座20.工作台21.工作台表面 22.锯片槽31.锯片40.劈刀41.枢转轴42.轴套43.轴承44.扭簧50.护罩51.第一抵接平面52.第二抵接平面
53.抬离部54.护罩侧面 55.第二接触面56.圆角面57.防护板58.螺钉59.底边200.工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图I和图2,本实施例的台锯100包括基座10,设置在基座10上的工作台20,与基座10和工作台20两者之一相连接的切割组件,与切割组件相连的劈刀40,设置在劈刀40上并可相对劈刀40绕枢转轴41枢转的护罩50。切割组件包括电机(未示出,电机位于基座10与工作台20围设的空间内)及电机驱动旋转的锯片31,锯片31从工作台表面21上开设的锯片槽22伸出以切割工件,锯片31具有侧平面。护罩50至少部分盖住锯片31以防止锯片31的锯齿伤害到操作者,护罩50具有护住锯片31侧平面的护罩侧面54,护罩50具有两个相对的护罩侧面54,护罩侧面54与锯片31侧平面平行,其中一个护罩侧面外 设置有防护板57,因此,该护罩侧面在图中未示出。根据操作者对此类台锯的惯常使用方式,定义图I中的左侧为台锯100的后部,右侧为台锯10的前部,切割时,操作者将工件200置于工作台表面21上,从工作台表面21的前部将工件200推向相对位于后部的锯片31,由于护罩50部分盖住锯片31,要使工件200接触锯片31并被切割,须使工件200推动护罩50并使护罩50远离工作台表面21,即将护罩50上抬,由此,护罩50具有接触工件200的第一接触面,第一接触面与护罩侧面54垂直,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面包括抬离部53和护罩底边59,工件200在从台锯100前部往后部运动的过程中,工件200首先与抬离部53接触,工件200将推动护罩50沿远离工作台表面21的方向运动,即将护罩50上抬,工件200继续运动,当整个工件200均移动过抬离部53时,工件200将与部分底边59接触,不同高度的工件200与底边59接触的范围不同。为使工件200推动抬离部53使护罩上抬后继续顺利运动,底边59与抬离部53 —般弧面过度,护罩50与工作台表面21的接触点正是抬离部53与底边59连接的弧形部与工作台表面21的切点,因此,抬离部53是第一接触面上护罩50与工作台表面21的接触点0至护罩50延伸自由端的部分,底边53是护罩50与工作台表面21的接触点0至枢转轴41的部分。请参阅图I和图3,本实施例中,护罩50的抬离部53包括成角度a 3设置的第一抵接平面51和第二抵接平面52,第二抵接平面52相对第一抵接平面51远离工作台表面21,第一抵接平面51与工作台表面21之间呈第一锐角a :设置,第二抵接平面52与工作台表面21之间呈第二锐角Ci2设置,第一锐角Ci1小于第二锐角Ci2,而第一抵接平面51与第二抵接平面52之间的夹角Ci3大于90+01度,小于180度。抬离部53与护罩侧面54垂直,第一抵接平面51和第二抵接平面52均与护罩侧面54垂直。参见图3,当工件在第一抵接平面51上与护罩50接触时,工件对护罩具有推力F1,推力F1垂直于第一抵接平面51并在使护罩抬起的Y-Y方向,即垂直于工作台表面21的方向上的分力F/=F1 ± cos Ci1,由于Ci1值较小,因此cos Ci1值较大,推力F1使护罩抬起的分力F/较大,所以工件在护罩50的第一抵接平面51与护罩50接触时,工件可以使护罩50顺利的抬起。当工件在第二抵接平面52上与护罩50接触时,用与F1同等大小的推力F2推动护罩50时,推力F2垂直于第二抵接平面52并在使护罩50抬起的Y-Y方向,即垂直于工作台表面21的方向上的分力F2,= F2 * cos a2,由于a2> Ct1,因此,cos a 2 < cos a丨,推力F2使护罩50抬起的分力F2’小于推力F1使护罩抬起的分力F/,但是,推力F2的分力F2’的到枢转轴41处的力臂L2大于推力F1的分力F1’到枢转轴41处的力臂L1,所以,尽管F2’< F/,但是由于L2 > L1,工件与护罩50的第二抵接平面52接触时,推力F2对护罩50的力矩F2’ * L2同样足够使护罩50抬起,因此,工件与护罩50的第二抵接平面52接触时同样可以容易的将护罩50抬起。综上,工件200与护罩50抬离部53的任何一点接触,均可较容易的推动护罩50,使护罩50向上抬起。需要说明的是,工件接触护罩时,工件对护罩的推力会导致工件与护罩之间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系数与两者之间正压力的乘积,因此,摩擦力相对推力来说是比较小的,为简便起见,上述分析省略了对摩擦力的分析,但是该省略不会导致结果不同。业界对台锯的切深有一定要求,即要求台锯至少是能够切割一定高度的工件,由于护罩抬离部53先于锯片31接触工件,因此护罩的抬离部53相对工作台表面21的高度 必须高于工件相对工作台表面21的高度,否则,护罩的抬离部53会阻挡工件向锯片31靠近从而无法切割。参见图3,假使护罩50的抬离部53与工作台表面21呈唯一的较小的第一锐角a !设置,即抬离部53完全沿第一抵接平面51延伸,要达到高度为H的切深要求,护罩50从枢转轴41到抬离部53的自由端的延伸长度至少会达到S2,而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抬离部53包括成角度设置的第一抵接平面51和第二抵接平面52,第二抵接平面52相对第一抵接平面51远离所述工作台20,第一抵接平面51与工作台表面21所夹的第一锐角a !小于第二抵接平面52与工作台表面21所夹的第二锐角a 2,要达到同样的高度为H的切深要求,护罩50从枢转轴41到抬离部53的自由端的延伸长度略大于S1即可,稍加计算即可知,S1 < S2。因此,本实施例的护罩50可有效缩短护罩50的长度。综上,本实施例的台锯100不管工件在护罩50抬离部53的哪个位置推动护罩50,均可使护罩50顺利抬起,同时,可有效缩短护罩50的长度,从而防止护罩50过长而伸出工作台表面21之外引起的切割不便,而且使台锯100外观规整,运输方便。上述受力分析以锯片31的侧平面相对工作台表面21垂直设置的情况进行。台锯100通常还有另外一种使用方式,即如图4所示,将锯片31的侧平面相对工作台表面21倾斜设置以切割工件,值得说明的是,当锯片31相对工作台表面21倾斜一定角度时,护罩50随锯片31相对工作台表面21相应倾斜,台锯100处于倾斜切割的状态,上述分析同样适用。申请人:对市面上出现的多个台锯的护罩进行改装测试,发现护罩50的第一抵接平面51与工作台表面21之间的夹角a I的角度范围在15度到32度之间,更优选在25到30度之间,第二抵接平面52与工作台表面之间的夹角a 2的范围在40度到60度之间,更优选在40到45度之间,可以使工件顺利将护罩50抬起,同时,护罩50的长度也会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不会超过常见的台锯工作台表面的宽度。现有的台锯抬离部和护罩侧面通过棱边相交,当工件的延伸方向与锯片槽的延伸方向倾斜时,工件与该棱边接触并推动护罩,实验发现,工件与该棱边接触时,工件很难推动护罩抬起,为解决这一问题,参见图2和图7,本实施例的台锯100护罩50的第一接触面与护罩侧面54之间设置有第二接触面55。由于第一接触面的抬离部53首先与工件接触并在工件推动下使护罩50上抬,因此,优选的,第二接触面55设置在抬离部53与护罩侧面54之间。更优选的,第二接触面55为平面。当工件的延伸方向与锯片槽的延伸方向倾斜时,第二接触面55与工件接触,将使护罩50较容易抬起。如图4所示,当锯片31的侧平面和护罩50相对工作台表面21倾斜一定角度的时,台锯100处于倾斜切割的状态,若工件200的延伸方向再与锯片槽22的延伸方向倾斜,即两者之间呈锐角设置,此时,台锯 100所处的状态为双倾斜的工作状态。实验发现,台锯100处于双倾斜状态时,尤其是锯片31的侧平面相对工作台表面21倾斜45度,工件200的延伸方向与锯片槽22的延伸方向倾斜45度这种双倾斜45度状态时,工件最难将护罩50抬起,最容易被护罩50卡住,且锯片31容易切到护罩50,而这种情况却是双倾斜时使用得最多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请一并参阅图7,优选的,第二接触面55为平面且第二接触面55与第一接触面的抬离部53的夹角P i为135度,由于护罩侧面54与第一接触面垂直,第二接触面55与护罩侧面54的夹角P 2同样为135度,这样,双倾斜45度时,工件可与第二接触面55完全接触,容易将护罩抬起。参见图2和图4和图7,台锯处于双倾斜的工作状态时,若护罩50的护罩侧面54与抬离部53直接延伸相交,则护罩侧面54和抬离部53相交的棱边L与工件200接触,当护罩侧面54与抬离部53通过第二接触面55连接时,相当于切掉了护罩侧面54与抬离部53相交的包括与工件接触的棱边L在内的棱角,第二接触面55直接与工件200接触,护罩50在重力作用下靠近工作台表面21,也就相当于减小了护罩50与工作台表面21之间的夹角,第二接触面55与工作台表面21的夹角比护罩50相对工作台表面21垂直时第一抵接平面51及第二抵接平面52与工作台表面21所夹的第一锐角a I和第二锐角a 2更小,由此,工件200对护罩50的推力在使护罩50抬起的Z-Z方向的分力增大,使护罩50更容易抬起。Z-Z方向是锯片31相对于工作台20倾斜的方向,护罩50将沿此方向上抬。护罩侧面54与抬离部53之间通过第二接触面55连接,不仅可以减小护罩50与工作台表面21之间的夹角,还可以改变护罩50受工件200推力的方向。由于护罩50受工件200的推力同时垂直于护罩50和工件200,参见图4,当护罩侧面54与抬离部53之间直接延伸通过棱边相交时,工件对护罩50的推力为F3,当护罩侧面54与抬离部53之间通过第二接触面55连接时,工件对护罩50的推力为F4,推力F4的方向更靠近锯片31相对工作台20倾斜的方向,即Z-Z方向,在&与?4同等大小的情况下,显然,推力?4在使护罩50抬起的Z-Z方向的分力F41大于推力F3在使护罩50抬起的Z-Z方向的分力F31,由于Z-Z方向是护罩上抬的方向,在Z-Z方向的分力越大,护罩50上抬越容易。因此,护罩侧面54与抬离部53之间通过第二接触面55连接时,工件200与第二接触面55接触并推动护罩50可以更容易的将护罩50抬起。另外,护罩侧面54与抬离部53之间通过第二接触面55连接,斜切割时,还可增大工件200与护罩50的接触面积,使护罩50受力点分布更多更均匀,方便护罩50上抬。进一步的,还可在第二接触面55上增加滚轮或滚动带,将工件200与护罩50之间的滑动摩擦改为摩擦力较小的滚动摩擦,摩擦力减小,可以进一步的使护罩50更容易抬起。实验发现,台锯100双倾斜切割时,薄工件更容易被卡住而很难将护罩50抬起,即工件在护罩50相对靠近工作台表面21的位置上推动护罩50时,护罩50更难上抬,因此,结合图2,优选的,第二接触面55是渐变的,即第二接触面55的宽度沿远离作台20的方向逐渐减小,如图2所示,第二接触面相对远离工作台20的宽度b2小于相对靠近工作台20的宽度bl,反过来说,第二接触面55的宽度沿靠近工作台的方向逐渐增大,由此,越靠近靠近工作台20,护罩50的受力面更大,有助于护罩50的抬起。本实施例中抬离部53包括呈角度设置的第一抵接平面51和第二抵接平面52,由此,第二接触面55也包括两部分,第一抵接平面51与护罩侧面54通过第二接触面55的第一部分过渡连接,第二抵接平面52与护罩 侧面54通过第二接触面55的第二部分过渡连接,第二接触面55的第二部分的平均宽度小于第二接触面55的第一部分的平均宽度,且由于第二抵接平面52与工作台表面21所夹的第二锐角a 2大于第一抵接平面51与工作台表面21所夹的第一锐角a i,相应的,第二接触面55的第二部分与工作台表面21的夹角大于第二接触面55的第一部分与工作台表面21的夹角,这样,与抬离部53包括成角度设置的第一抵接平面51和第二抵接平面52同理,工件在第二接触面55的任一点与护罩50接触均可方便的推动护罩50抬起,且可减小护罩的长度。参见图2,优选的,护罩侧面54与第二接触面55和/或第二接触面55与第一接触面之间弧面过渡连接,即护罩侧面54和/或第二接触面55及第二接触面55与第一接触面之间通过圆角面56接触,与护罩侧面54与抬离部53之间通过第二接触面55连接同理,圆角面56与工件接触相对棱边与工件接触可以使护罩56更方便的抬起。本实施例采取措施减小护罩50与劈刀40之间的摩擦以方便护罩50抬起,参见图6,护罩50通过枢转轴41安装在劈刀40上,本实施例的枢转轴41为螺栓。结合图1,当工件200推向护罩50并对护罩50施加推力时,该推力将传递到护罩50与枢转轴41之间,护罩50对枢转轴41的压力增大,同时,护罩50与枢转轴41之间的摩擦力增大,这将阻碍护罩50抬起,而且,久而久之,还会加快护罩50与劈刀40连接处的磨损。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施例在枢转轴41外套设轴套42,轴套42外套设一对轴承43,轴承43同时支撑枢转轴41和护罩50。护罩50与枢转轴41之间通过轴承43连接,可以显著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系数,摩擦力相应减小,这将使护罩50方便的抬起,同时减小护罩50的磨损。参见图I、图5和图6,本实施例的台据100还包括弹性件,该弹性件向着远离工作台表面21的方向对护罩50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小于护罩50的重力,台锯100不工作时,护罩50在重力的作用下可以部分盖锯片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台锯100工作时,弹性件对护罩50的作用力F5可以抵消护罩50的部分重力从而方便护罩50抬起。本实施例中,护罩50通过枢转轴41安装在劈刀40上,弹性件设置在枢转轴41上,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弹性件为扭簧44,扭簧44套设在枢转轴41上,扭簧44包括两扭簧头441,两扭簧头441分别抵接在护罩50的朝向工作台20的底边59上并对护罩50施加远离工作台表面21方向的作用力F5,该作用力F5可以抵消护罩50的部分重力而有助于护罩50的抬起,弹性件如此设置,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优选的,作用力F5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本实施例还可以有多种变形,如弹性件可以安装在台锯100的其它位置,只要该弹性件可以对护罩50施加朝远离工作台表面21的方向的作用力即可,例如,弹性件可以安装在壁刀40上或者工作台20上。本实施例的弹性件为扭簧44,其它形式的弹性件如板簧,螺旋弹簧,橡胶垫等均可。本实施例中扭簧44的扭簧头441抵接在护罩50朝向工作台表面21的底边59上,弹性件抵接在护罩50的其它位置,如护罩50盖住锯片锯齿部的内表面上亦可。本实施例还可在台锯100上的不同位置上设置若干个弹性件以方便护罩50抬起。
为保护使用者,参见图I和图2,护罩50两个护罩侧面54中的一个外还设置有防护板57,防护板57同样可以绕枢转轴41相对劈刀40枢转,同时,防护板57远离枢转轴41的一端设置有腰形槽571,安装在护罩50上的螺钉58穿设有腰形槽571内,腰形槽571可在螺钉58限定的范围内移动从而限制防护板57相对劈刀40枢转的范围。结合图4,当锯片31向护罩50安装防护板57的另一侧倾斜切割时,护罩50随锯片31 —起倾斜,这将导致护罩50安装防护板一侧的底边与工作台表面21之间的间隙变大,若没有防护板57,操作者的手指就容易伸入该间隙导致伤害,防护板57可以遮住这部分间隙必须使操作者不易触及从而避免受伤。本实施例由于一个护罩侧面54外设置有防护板57,因此,锯片31 —般向未安装防护板57的一侧倾斜,因此,可仅在未安装防护板57的护罩侧面54与第一接触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接触面55。在未设置防护板或是防护板57对护罩50的偏转不构成影响的情况下,优选在两个护罩侧面54与第一接触面之间均设置第二接触面,这样,无论工件在护罩50的 哪一个护罩侧面54外与锯片槽22的延伸方向倾斜,工件均可与第二接触面55接触从而使护罩容易抬起。上述描述仅是以举例的方式列举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不是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台锯,包括基座,设置在基座上的工作台,与基座和工作台其中之一连接的切割组件,与所述切割组件相连的劈刀,设置在所述劈刀上并可相对劈刀枢转的护罩,所述切割组件包括电机及由电机驱动旋转并具有侧平面的锯片,所述锯片可以从工作台表面上开设的锯片槽中伸出,所述护罩具有平行于所述锯片侧平面的护罩侧面,与所述护罩侧面垂直并可接触工件的第一接触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护罩侧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接触面。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台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面为平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台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一接触面之间的夹角为135度。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台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包括抬离部,工件与所述抬离部接触并推动所述护罩沿远离所述工作台表面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在所述抬离部和所述护罩侧面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台锯,其特征在于所述抬离部包括成角度设置的第一抵接平面和第二抵接平面,所述第二抵接平面相对所述第一抵接平面远离所述工作台,所述第一抵接平面与所述工作台表面所成的锐角小于所述第二抵接平面与所述工作台表面所成的锐角。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台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面的宽度沿远离所述工作台的方向逐渐减小。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台锯,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锯上设置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朝远离的述工作台表面的方向对所述护罩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小于所述护罩的重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台锯,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罩通过枢转轴安装在劈刀上,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枢转轴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台锯,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枢转轴上。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台锯,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罩通过枢转轴安装在劈刀上,所述枢转轴上设置有轴承以支撑所述护罩和所述枢转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台锯,包括基座,设置在基座上的工作台,与基座和工作台其中之一连接的切割组件,与所述切割组件相连的劈刀,设置在所述劈刀上并可相对劈刀枢转的护罩,所述切割组件包括电机及由电机驱动旋转并具有侧平面的锯片,所述锯片可以从工作台表面上开设的锯片槽中伸出,所述护罩具有平行于所述锯片侧平面的护罩侧面,与所述护罩侧面垂直并可接触工件的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护罩侧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接触面。本发明的台锯由于护罩的第一接触面与护罩侧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接触面,工件的延伸方向与锯片槽的延伸方向倾斜时,工件与第二接触面接触并推动护罩,从而使护罩容易抬起。
文档编号B23D45/18GK102728887SQ201110081649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日
发明者吉绍山, 王斯勇, 陈国军 申请人: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