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制控制装置以及轧制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3197680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轧制控制装置以及轧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轧制控制装置以及轧制控制方法,特别是涉及适于即使在轧制状态较大地发生变化时也能维持轧制精度的轧制控制装置以及轧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轧制装置通过作业辊对被轧制材施加荷重,以使被轧制材的加工有关的观测值成为目标值的方式来进行加工。例如,为了使被轧制材成为所希望的板厚,在轧制操作中,进行将影响到产品品质的轧制机的输出侧板厚保持为恒定的所谓板厚控制(AGC)。另ー方面,为了在维持产品品质的同时确保操作的稳定性,在轧制机前后,进行将施加于被轧制材的张カ保持为恒定的所谓张カ控制(ATR)。这样的技术例如在JP特开2011-16164号公报中有记载。 专利文献I JP特开2011-16164号公报在轧制控制中,存在多个控制项目,另外,为了使该多个控制项目的观测值成为目标值地进行控制,可从多个控制端进行选择。即,从可选择的控制端中,选择针对各控制项目的控制端,通过控制所选择的控制端,来进行使各控制项目的观测值成为目标值的控制。在此,以串列式轧制机为例,上述例举的为了使被轧制材成为所希望的板厚,作为控制端,已知对上游侧轧制机机座(stand)的辊速度进行控制的情形。另外,为了将张カ保持为恒定,作为控制端,已知通过对下流侧机座的辊隙进行操作来进行实施的情形。在该情况下,作为轧制现象,通过辊速度的操作来使输出侧板厚以及张力发生变化,并通过辊隙的操作使输出侧板厚以及张力也发生变化。如此,在轧制控制中,由于存在多个控制项目并且存在多个控制端,其相互影响。进ー步地,以辊隙操作对张カ的影响为例进行说明吋,由于张カ与轧制速度大致成比例,在轧制速度非常小的情况下,张カ大幅减小。特别是,与现有技术相比,以10分之I左右的I 5mpm程度的极低速来实施轧制操作、轧制机中的轧制操作时,因辊隙对张カ的影响系数减小,其结果,在通过ATR操作辊隙,通过AGC操作辊速度的控制构成当中,在控制上不稳定,产生板厚控制或者振动、或者成为过控制的情況。即,即使在I件相同被轧制材的轧制操作中,在自极低速至通常轧制速度(例如600mpm)为止实施轧制操作的情况下,由辊速度对输出侧板厚或张カ的影响程度(影响系数)以及由辊隙对输出侧板厚或张カ的影响程度(影响系数)将发生变化。如上所述,在轧制控制中虽存在多个控制项目且存在多个控制端,但根据轧制状态,对控制对象的影响程度(影响系数)将发生变化。由此,产生控制不稳定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控制的不稳定性并且提高产品品质的轧制控制装置以及轧制控制方法。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轧制控制装置,控制通过作业辊对被轧制材进行轧制的轧制机,所述轧制控制装置的构成为具有对规定的操作端提供指令值以使得所述轧制所涉及的规定的观测值成为目标值的控制部,其中,所述控制部根据轧制状态,将与所述规定的指令值的至少一部分相当的指令值分配作为对其他操作端的指令。或者,本发明的轧制控制装置控制是通过作业辊控制对被轧制材进行轧制的轧制机的轧制控制装置,其构成为具有对第一操作端提供指令值以使得所述轧制所涉及的第ー观测值成为目标值的第一控制部、以及 对第二操作端提供指令值以使得所述轧制所涉及的第二观测值成为目标值的第二控制部,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部在轧制状态成为了规定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操作端将指令值变更提供给所述第二操作端,所述第二控制部在轧制状态成为了规定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二操作端将指令值变更提供给所述第一操作端。或者,本发明的轧制控制装置控制是通过作业辊对被轧制材进行轧制的轧制机的轧制控制装置,其构成为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以第一增益对第一操作端提供指令,以第ニ增益对第二操作端提供指令以使得所述轧制所涉及的第一观测值成为目标值,以第三增益对第一操作端提供指令,以第四增益对第二操作端提供指令以使得所述轧制所涉及的第ニ观测值成为目标值,其中,所述控制部在轧制状态成为了规定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一増益至第四増益进行补正。根据本发明,能够克服控制的不稳定性并且能够提高产品品质。具体而言,在适用了板厚控制以及张カ控制的情况下,通过适用本发明,即使在实施使轧制速度从高速至极低速为止进行变化的轧制操作的情况下,总能够将板厚控制以及张カ控制的响应保持为最佳状态,从而能够提高产品品质以及操作效率。另外,能将操作控制端的多余动作设为不需要的动作。


图I表示本发明的轧制控制方法。图2表示轧制控制方法(參考例)。图3表示轧制控制方法(參考例)。图4表示2机座轧制机的轧制现象。图5表示影响系数的速度依存性。图6表示影响系数的速度依存性。图7表示影响系数的速度依存性。图8表示按压板厚控制的情况下的控制构成。图9表示速度板厚控制的情况下的控制构成。图10表示速度板厚控制+非干涉控制的情况下的控制构成。图11表示模拟結果。图12表示模拟結果。图13表示操作控制端选择装置。图14表示影响系数的求解法。图15表示板厚控制、张カ控制的动作概要。图16表示实施例_2。
符号说明I输入侧张紧辊2第I机座轧制机3第2机座轧制机4输出侧张紧辊7板厚控制8张カ控制 9操作控制端选择装置10数据库
具体实施例方式对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基本思路进行说明,其后说明具体示例。另外,将操作端操作控制时的控制状态量的变化量称为“影响系数”。例如,在设为实施例的图I中所示那样的2机座轧制机的情况下,将在使第2机座辊隙以単位量(例如Imm)进行变化的情况下的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的变化量(以mm为单位)作为由第2机座辊隙对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的影响系数,參照图8以及图9,将其定义为(板厚/按压)影响系数501=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的变化量/第2机座辊隙变化量。将由第2机座辊隙对机座间张カ的影响系数定义为(张カ/按压)影响系数503=机座间张カ的变化量/第2机座辊隙变化量,由于该由第2机座辊隙对机座间张カ的影响系数与轧制速度几乎成比例,所以在轧制速度非常小的情况下,较大地降低。由此,通过由AGC对上游侧轧制机机座的第I机座辊速度进行操作,由ATR对下流侧机座的第2机座辊隙进行操作,则难以稳定地实施AGC、ATR,从而成为需要通过AGC对第2机座辊隙进行操作,通过ATR对第I机座辊速度进行操作。另外,作为影响系数,需要考虑(张カ/速度)影响系数502=机座间张カ的变化量/第2机座辊速度变化量(板厚/速度)影响系数504=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的变化量/第2机座辊速度变化量。以比现有技术中的10分之I程度的I 5mpm程度的极低速区域来实施轧制机中的轧制操作时,由辊隙对张カ的影响系数变小,其结果,在通过ATR对辊隙进行操作,通过AGC对辊速度进行操作的控制构成中,在控制上成为不稳定,产生板厚控制振动、过控制的情況。g卩,即使在I件相同被轧制材的轧制操作,在从极低速至通常轧制速度(例如600mpm)为止实施轧制操作的情况下,仅辊隙对张カ的影响系数较大地发生变化,难以稳定地实施AGC以及ATR。在此,在轧制中,对基于轧制速度变化的由辊隙对输出侧板厚、以及由辊隙对张力、由辊速度对输出侧板厚或者由辊速度对张カ的影响系数(对操作端进行单位量操作时的状态量变化量)进行监视,通过基于影响系数的状态所进行的最佳的控制(AGC、ATR)与操作控制端(辊隙、辊速度)的组合,实施AGC以及ATR。例如,即使在通常轧制速度中,由AGC对辊速度进行操作,由ATR对辊隙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在极低速轧制时,由于因辊隙对张カ的影响系数变小,所以,变更为由AGC对辊隙进行操作,由ATR对辊速度进行操作的方式。如此,即使实施自高速至极低速使轧制速度改变的轧制操作的情况下,总能够将板厚控制以及张カ控制的响应保持在最佳的状态,能够提高产品品质以及操作效率。另外,能够抑制因利用对控制状态量的影响系数小的操作控制端进行控制而引起的控制输出増大,能够将操作控制端的多余动作设为不需要进行的动作。 以下,对具体示例进行说明。(实施例I)以下,说明对2机座连续轧制机的AGC、ATR适用本控制的情況。如图2以及图3所示那样,在2机座连续轧制机中除设置有第I机座轧制机2、第2机座轧制机3的2台轧制机外,还在第I机座轧制机输入侧设置有输入侧张紧辊1,在第2机座输出侧设置有输出侧张紧辊4。呈线圈状卷绕的被轧制材通过输入侧设备而被卷放出,经由输入侧张紧辊I而送入至轧制机,在通过第I机座轧制机2、第2机座轧制机3轧制到规定的板厚为止后,经由输出侧张紧辊4通过输出侧设备呈线圈状进行卷收取。分别通过输入侧张紧辊驱动装置11、第I机座轧制机驱动装置21、第2机座轧制机驱动装置31以及输出侧张紧辊驱动装置41来驱动输入侧张紧辊I、第I机座轧制机2、第2机座轧制机3以及输出侧张紧辊4。另外,对第I机座轧制机2以及第2机座轧制机3设置有用于操作各轧制机机座的作业辊间隔的第I机座按压控制装置22以及第2机座按压控制装置32。在轧制机中,基于产品精度以及操作效率的观点,为了将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维持为恒定值,设置有利用输出侧板厚度计6检测出的板厚实际值来对第I机座轧制机2的速度进行操作的板厚控制52、以及利用机座间张カ计5检测出的张カ实际值来对第2机座轧制机3的作业辊间隔进行操作的张カ控制51。图4表示2机座连续轧制机的轧制现象概略。各机座轧制现象能够以将辊隙、辊速度、输入侧板厚、输入侧张力、输出侧张力作为输入,将输出侧板厚、输出侧板速、输入侧板速作为输出的轧制现象模型来进行表现。第I机座轧制机2与第2机座轧制机3之间的张カ是由第2机座输入侧板速与第I机座输出侧板速的差的时间积分来決定的。因此,在变更第2机座的辊隙的情况下,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第2机座输出侧板速、第2机座输入侧板速发生变动。第2机座输出侧板速的变化将产生第2机座输出侧张カ变动,关于此,通过使输出侧张紧辊速度发生变化而可抑制。第2机座输入侧板速变动将产生机座间张カ变动。即,第2机座轧制机3的辊隙变动不仅使第2机座轧制机的输出侧板厚发生变动,而且将产生机座间张カ变动。同样地,在使第I机座轧制机的辊速度发生变化时,将使第I机座输出侧板厚、第I机座输出侧板速、第I机座输入侧板速发生变动,经由机座间张カ变化,将产生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变动。第I机座输入侧板速变动成为第I机座输入侧张カ变动,关于此,能够通过变更输入侧张紧辊速度而可抑制。即,第I机座的辊速度对机座间张カ与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产生影响,第2机座的辊隙对机座间张カ与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产生影响。
输入侧板速以及输出侧板速以下述式表示,即输入侧板速=辊速度X (1+后退率)输出侧板速=辊速度X (1+前进率)。通过对第2机座的辊隙进行操作,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以及第2机座前进率、第2机座的后退率发生变化,机座间张カ发生变化。另外,由于机座间张カ发生变化,第2机座的前进率、输出侧板厚、后退率也发生变动。另外,由于机座间张カ发生变动,第I机座输出侧板厚以及前进率、后退率也发生变动。第I机座前进率变动成为第I机座输出侧板速变动,机座间张カ也发生变动。如此,轧制现象经由机座间张カ而在第I机座与第2机座间产 生相互影响,而成为复杂的现象。由此,难以通过数式来表示影响系数的变化。在此,通过对如图4所示那样的2机座轧制机的轧制现象进行模拟的结果,来表示影响系数的变化的倾向。在图5以及图6中表示高速轧制时与极低速轧制时,对呈正弦波状地操作第2机座辊隙与第I机座速度的情况下的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以及机座间张カ的变动进行模拟的结果。在高速轧制吋,即使对第2机座辊隙、第I机座速度的任意一个进行操作的情况下,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以及机座间张カ也进行相同程度的变动。相对于此,在极低速轧制时,第I机座速度操作时,板厚与张カ相同程度地进行变动,而在第2机座辊隙的操作时,相对于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变动,机座间张カ变动较小。基于该结果,如图7所示那样,在高速轧制吋,(张力/按压)影响系数501、(张力/速度)影响系数502、(板厚/按压)影响系数503、(板厚/速度)影响系数504的任意一个均为同等,但在极低速部分,(张カ/按压)影响系数501与(板厚/按压)影响系数503相比变小。图3表示利用第2机座按压来控制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的情况下的控制构成,图8表示控制框图,图2表示利用第I机座速度来控制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的情况下的控制构成,图9表示控制框图。在通过第2机座按压来实施AGC的情况下,利用第I机座速度实施ATR,另外,通过第I机座速度实施AGC的情况下,成为利用第2机座按压来实施ATR的构成。如图8所示那样,利用第2机座辊隙进行AGC的情况下,具有速度依存性的(张カ/按压)影响系数501成为基于辊隙操作的对张カ的影响项。通过按压操作,张カ发生变化,其影响度随速度而发生变化,在低速部变小。由此,板厚控制中操作第2机座按压难影响到机座间张力。另ー方面,如图9所示那样,进行速度板厚控制的情况下,具有速度依存性的(张力/按压)影响系数501处于对第2机座辊隙进行操作的ATR的闭环内,所以,在极低速吋,ATR将第2机座辊隙较大地操作。通过第2机座辊隙变更,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发生变化的(板厚/按压)影响系数503也相同,所以,在对机座间张カ变动进行相同修正的情况下,较之于高速时,极低速时需要较大的第2机座辊隙变更量,成为对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赋予较大的变动。对第2机座辊隙进行操作吋,由于第2机座轧制荷重发生变动,因被轧制材在板幅方向的按压率的不同而产生的板幅方向的波纹的程度即形状也发生变化。由此,在串列式轧制机中,利用采用第I机座速度以控制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的板厚控制。在对第2机座速度进行操作的AGC的控制构成中,至极低速区域为止实施轧制操作吋,(张カ/按压)影响系数501变小,所以,第2机座的辊隙变更量变大,轧制荷重变动也变大,从而对形状的影响也变大。由此,不仅从板厚控制的响应性,而且从第2机座的辊隙变更量的抑制的观点出发,在极低速时实施以第I机座速度作为操作端的AGC是不合适的。以下,示出利用了简略化的模型,实施模拟的結果。以下表示模拟条件。
(I)通常轧制速度图9中,设影响系数501 = I. 0影响系数502 = 0. 5影响系数503 = 0. 5影响系数504 = 1.0。(2)极低速轧制(第I机座速度操作AGC的情况下)图9中设影响系数501 = 0. I影响系数502 = 0. 5影响系数503 = 0. 5影响系数504 = 1.0。(3)极低速轧制(第2机座辊隙操作AGC的情况下)图8中设影响系数501 = 0. 05影响系数502 = 1.0影响系数503 = 1.0影响系数504 = 0.5。(4)极低速轧制(第I机座速度操作AGC的情况下)图10中设影响系数501 = 0. I影响系数502 = 0. 5影响系数503 = 0. 5影响系数504 = 1.0影响系数510 = 0.5影响系数511 =0.5。将图8以及图9以及图10的各影响系数部设为适当的值,对极低速部的(张カ/按压)影响系数501变小的情形进行了模拟。图11以及图12示出了模拟結果。在⑴的通常轧制速度中,针对图9的AGC对第I机座速度进行操作的情况进行模拟实施,但是影响系数的设定为相同,AGC操作第I机座速度的图8的情况下也成为相同的結果。在该情况下,关于图8的控制构成、以及图9的控制构成,成为相同的結果。在极低速轧制时中,AGC对⑵的第I机座速度进行操作的情况下,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以及机座间张カ发生振动。因此,可知通过图9的控制构成不能稳定地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在AGC对(3)的第2机座按压进行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⑴同样的AGC响应。如本例那样,存在交叉项(图9中的(张力/速度)影响系数502、(板厚/按压)影响系数503)的情况下,一般利用对影响进行预测并预先施加补正的非干涉控制。图10表示在图9中适用了非干涉控制的情況。图10中,通过加入非干渉控制增益511的非干渉控制来防止(张カ/速度)影响系数502所产生的由第I机座速度变更对机座间张カ的影响。同样地,通过加入非干渉控制增益510的非干涉控制来防止(板厚/按压)影响系数503所产生的因第2机座辊隙操作对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的影响。图12(4)表示非干涉控制适用时的模拟結果。AGC的控制响应与图11(1)的高速轧制部为同等,张カ控制输出变大,将第2机座辊隙较大地进行操作,从而对第2机座输出侧板形状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大。
如上所述确认出在由于轧制速度而(张カ/按压)影响系数501较大地变化的情况下,极低速时,通过使用对第2机座辊隙进行操作的AGC,来确保控制响应,且能将控制输出量抑制在最小限度。在对第I机座速度进行操作的板厚控制的情况下,张カ操作控制端是第2机座辊隙,对被轧制材的形状的影响变大。图I表示本实施例的轧制控制方法。板厚控制(AGC) 7与张カ控制(ATR) 8分别设为可对第I机座速度、第2机座按压进行控制输出的状态,通过操作控制端选择装置9,基于轧制实际值来决定板厚控制7与张カ控制8的操作控制端,利用所決定的操作控制端来实施板厚控制以及张カ控制。图13表示操作控制端选择装置9的动作。在操作控制端选择装置9中决定板厚控制(AGC)以及张カ控制(ATR)的操作控制端。在此,基本上,利用对第I机座速度进行操作的AGC,在(张力/按压)影响系数501变成为作为基准的高速轧制部(例如600mpm)的影响系数的1/5时,考虑切換成为对第2机座辊隙进行操作的AGC。利用轧制模拟装置901,如图5所示那样地,实施使轧制速度发生变化并以正弦波状对第I机座速度以及第2机座按压进行操作的模拟,对模拟结果的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变动以及机座间张カ变动进行记录。需要基于轧制实际值来估计轧制模拟装置901中所需的摩擦系数、变形抗力。实施此处理的是变形抗力、摩擦系数学习装置902。所估计的摩擦系数、变形抗カ按照每个产品规格而存储于数据库10中。根据产品规格,变形抗力/摩擦系数设定装置903对数据库10进行检索,将符合的变形抗力、摩擦系数输入至轧制模拟装置901中。在轧制模拟装置901中,通过利用被轧制材的板厚、张カ等的轧制实际值对轧制模拟装置内的參数进行补正,从而尽可能地使实际轧制与轧制模拟装置一致。例如,进行按照轧制荷重的计算值与实际值匹配的方式来设定补正系数=(轧制荷重实际值/轧制荷重计算值)。但该參数的补正并不是必需的,可直接利用在轧制模拟装置901内进行轧制现象的运算时所利用的模型(作为轧制现象的模型,一般已知HILL的公式等)来进行运算。基于轧制实际值来设定轧制速度,通过轧制模拟装置901以恒定频率(例如IHz)以预先确定的恒定量呈正弦波状地操作第2机座辊隙以及第I机座速度(辊隙为10 u m,速度为0. Impm等),来求取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以及机座间张カ变动的振幅。能够通过取第2机座辊隙或者第I机座速度的操作在I周期内的最大最小值的差来求取振幅。图14表示其ー个示例,在对第2机座辊隙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求取辊隙振幅921、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振幅922、机座间张カ振幅923。轧制模拟装置901将该各振幅输出给影响系数运算装置904。在影响系数运算装置904中,基于所输入的振幅来求取影响系数。例如,按照下述进行运算,即,(张カ/按压)影响系数501=机座间张カ振幅923/辊隙振幅921(板厚/按压)影响系数503=第2机座输出侧板厚振幅922/辊隙振幅921。
将作为其结果而获得的各影响系数输出给影响系数判定装置905。影响系数判定装置905中,对高速部的影响系数与所运算的影响系数进行比较,在成为1/5以下的情况下,选择用于操作第2机座辊隙的按压板厚控制,并设置于操作控制端増益设定装置906中。操作控制端増益设定装置906中,在选择按压板厚控制的情况下,设板厚控制按压增益602 = I. 0,设板厚控制速度增益601 = 0. 0,设张カ控制速度增益701 = I. 0,设张カ控制按压增益702 = 0. 0,来对板厚控制7以及张カ控制8进行设定。另外,在未选择按压板厚控制的情况下,设板厚控制按压增益602 = 0.0,设板厚控制速度増益601 = I. 0,设张カ控制速度增益701 = 0. 0,设张カ控制按压增益702 = I. 0,来对板厚控制7以及张カ控制8进行设定。在板厚控制7中,从输出侧板厚度计6取得板厚实际值,通过取其与板厚设定值之间的差作为板厚偏差,与(板厚/速度)影响系数504的倒数603以及(板厚/按压)影响系数503的倒数604相乗,并且与板厚控制速度増益601、板厚控制按压增益602进行相乘并积分,来制作对速度或者按压的控制输出。在张カ控制8中也同样地,从机座间张カ计5取得张カ实际值,通过取其与张カ设定值之间的差作为张カ偏差,与(张力/速度)影响 系数502的倒数703以及(张カ/按压)影响系数501的倒数704相乗,进ー步与张カ控制速度增益701、张カ控制按压增益702相乘并进行积分,来制作对速度或者按压的控制输出。在此,板厚设定值、张カ设定值是预先根据产品规格所決定的值。根据以上,能够根据从基于轧制状态的操作控制端至控制状态量的影响系数的变化来切换各控制中的操作控制端。(实施例2)在实施例I中,作为板厚控制的操作控制端,完全切换成第2机座辊隙或者第I机座速度,但可以根据影响系数,并用按压与速度两者,将其设为控制输出端。例如,根据(张力/按压)影响系数501,能够如图16所示那样地变更操作控制端増益。(实施例3)在实施例I以及2中,对2机座轧制机进行了说明。对于具有3个以上的轧制机机座的串列式轧制机,也可以同样地根据影响系数来变更操作控制端,由此,能够自高速轧制时至极低速轧制时为止将板厚控制、张カ控制的响应设为最佳的状态。本发明,关于机座的台数,可以是任意的,能够适用于具有2台以上的轧制机机座的串列式轧制机,另外,也可适用于串列式轧制机以外的例如斯特克尔制法轧制机。另外,本实施例中,对适用于板厚以及张力的控制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不用说其也可适用于轧制中的其他控制。另外,作为操作端,对利用速度以及辊隙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不用说也可适用于其他的操作端。
权利要求
1.ー种轧制控制装置,控制通过作业辊对被轧制材进行轧制的轧制机,所述轧制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对规定的操作端提供指令值以使得所述轧制所涉及的规定的观测值成为目标值, 且所述控制部根据轧制状态,将与对所述规定的操作端提供的指令值的至少一部分相当的指令值分配作为对其他操作端的指令。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轧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操作端是控制所述作业辊之间的间隔即辊隙的构件以及控制所述作业辊速度的构件中的任意ー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轧制状态是轧制速度,在所述轧制速度成为了规定的值的情况下,将与对用于控制所述辊隙的操作端和用于控制所述作业辊速度的操作端中的一方提供的指令值的至少一部分相当的指令值提供作为对另一方的指令。
4.ー种轧制控制装置,控制通过作业辊对被轧制材进行轧制的轧制机,所述轧制控制装置的特征在干, 具有第一控制部,其对第一操作端提供指令值以使得所述轧制所涉及的第一观测值成为目标值;以及第二控制部,其对第二操作端提供指令值以使得所述轧制所涉及的第二观测值成为目标值,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部在轧制状态成为了规定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一操作端将指令值变更提供给所述第二操作端, 所述第二控制部在轧制状态成为了规定状态的情况下,从所述第二操作端将指令值变更提供给所述第一操作端。
5.ー种轧制控制装置,控制通过作业辊对被轧制材进行轧制的轧制机,所述轧制控制装置的特征在干, 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以第一增益对第一操作端提供指令,以第二增益对第二操作端提供指令以使得所述轧制所涉及的第一观测值成为目标值,且以第三增益对第一操作端提供指令,以第四增益对第二操作端提供指令以使得所述轧制所涉及的第二观测值成为目标值, 其中,所述控制部在轧制状态成为了规定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一増益至第四増益进行补正。
6.ー种轧制控制方法,是控制通过作业辊对被轧制材进行轧制的轧制机的控制方法,所述轧制控制方法的特征在干, 对规定的操作控制端提供指令值,以使得所述轧制所涉及的规定的观测值成为目标值, 井根据轧制状态,将与对所述规定的操作控制端提供的指令值的至少一部分相当的指令值分配作为对其他操作端的指令。
全文摘要
即使在因操作状态而使轧制机的影响系数较大地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实施稳定的板厚控制、张力控制。通过根据影响系数的变化,将板厚控制以及张力控制的控制输出目的地在前级机座速度以及后级机座按压之间进行切换,或者变更控制输出分配,由此能从极低速至高速部分为止实现稳定的控制。通过根据轧制状态来将板厚控制与张力控制的控制输出目的地切换为前级机座速度以及后级机座按压而使用,能够提高板厚精度以及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B21B37/00GK102649127SQ201210023818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8日
发明者服部哲, 福地裕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