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弯件校正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0518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折弯件校正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加工装置,具体是涉及一种折弯件校正模具。包括由围合成U形的两个凹模以及形状与凹模相匹配的凸模;凹模的底部通过工作台支撑,工作台下部的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置于支撑板下部的支撑柱以及底端伸入支撑柱内、顶端与支撑板下侧固定的移动杆,移动杆上套置有弹簧;支撑板上开设有若干均布的凹陷腔体,凹陷腔体中嵌设有弹性件,弹性件包括彼此相邻呈整体成型的第一锥体、第一圆柱体、第二圆柱体、第三圆柱体和第二锥体,第一圆柱体和第三圆柱体上套置有弹簧,第一锥体的顶部与工作台的底侧抵接。通过设置支撑装置,实现对操作台的合理保护,在不影响校正模具工作性能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模具整体的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加工装置,具体是涉及一种折弯件校正模具。 折弯件校正模具

【背景技术】
[0002] 在机械加工领域中,折弯件在冲压加工完成后,需要通过校正模具对其进行校正。 现有的校正模具主要放置操作台之上,操作台没有缓冲结构,从而造成因长时间使用对操 作台的破坏现象出现。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弯件校正模 具。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折弯件校正模具,包括 由围合成U形的两个凹模以及形状与凹模相匹配的凸模;
[0005] 所述凹模的底部通过工作台支撑,所述工作台的下部设置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 装置包括支撑板、置于支撑板下部的支撑柱以及底端伸入支撑柱内、顶端与支撑板下侧固 定的移动杆,所述移动杆上套置有弹簧;
[0006] 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若干均布的凹陷腔体,所述凹陷腔体中嵌设有弹性件,所述 弹性件包括彼此相邻呈整体成型的第一锥体、第一圆柱体、第二圆柱体、第三圆柱体和第二 锥体,所述第一圆柱体和第三圆柱体上套置有弹簧,所述第一锥体的顶部与工作台的底侧 抵接;
[0007] 所述第一锥体、第一圆柱体、第二圆柱体、第三圆柱体和第二锥体的长度比为 1:1. 5:2. 5:1. 5:1 〇
[0008] 本实用新型的折弯件校正模具,其有益效果表现在:
[0009] 通过设置支撑装置,实现对操作台的合理保护,在不影响校正模具工作性能的前 提下,有效提商1?具整体的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1] 图2为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为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 明。图1和2所示的一种折弯件校正模具,包括由围合成U形的两个凹模20以及形状与凹 模20相匹配的凸模90。
[0013] 所述凹模20的底部通过工作台10支撑,所述工作台10的下部设置有支撑装置,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40、置于支撑板40下部的支撑柱80以及底端伸入支撑柱80内、 顶端与支撑板40下侧固定的移动杆70,所述移动杆70上套置有弹簧60。
[0014] 所述支撑板40上开设有若干均布的凹陷腔体50,所述凹陷腔体50中嵌设有弹性 件30,所述弹性件30包括彼此相邻呈整体成型的第一锥体1、第一圆柱体2、第二圆柱体3、 第三圆柱体4和第二锥体5,所述第一圆柱体2和第三圆柱体4上套置有弹簧,所述第一锥 体1的顶部与工作台10的底侧抵接。
[0015] 所述第一锥体1、第一圆柱体2、第二圆柱体3、第三圆柱体4和第二锥体5的长度 比为 1:1. 5:2. 5:1. 5:1。
[0016]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 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 实用新型的构思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 一种折弯件校正模具,其特征是包括围合成U形的两个凹模(20)以及形状与凹模 (20)相匹配的凸模(90); 所述凹模(20)的底部通过工作台(10)支撑,所述工作台(10)的下部设置有支撑装 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40)、置于支撑板(40)下部的支撑柱(80)以及底端伸入支 撑柱(80)内、顶端与支撑板(40)下侧固定的移动杆(70),所述移动杆(70)上套置有弹簧 (60); 所述支撑板(40)上开设有若干均布的凹陷腔体(50),所述凹陷腔体(50)中嵌设有弹 性件(30),所述弹性件(30)包括彼此相邻呈整体成型的第一锥体(1)、第一圆柱体(2)、第 二圆柱体(3)、第三圆柱体(4)和第二锥体(5),所述第一圆柱体(2)和第三圆柱体(4)上 套置有弹簧,所述第一锥体(1)的顶部与工作台(10)的底侧抵接; 所述第一锥体(1)、第一圆柱体(2)、第二圆柱体(3)、第三圆柱体(4)和第二锥体(5) 的长度比为 1:1. 5:2. 5:1. 5:1。
【文档编号】B21D37/10GK203862840SQ201420243296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13日
【发明者】钱胜利, 凌巧 申请人:安徽孟凌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