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轻便断料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切断钢筋的断料器,特别是一种手动断料器,属于建筑工具的改进。
目前,建筑行业用断料工具有机动、手动两种,其中手动断料工具一般采用手钳,但手钳只适合剪较细钢筋,且较为费劲,故使用不便。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省力且使用方便的轻便断料器。
本实用新型如
图1所示,由上刀架(1)、上刀片(2)、下刀架(3)、下刀片(4)、上手柄(5)、下手柄(6)、支脚(7)组成,其中上刀片(2)安装在上刀架(1)前端,下刀片(4)安装在下刀架(3)前端与上刀片(2)相对应的位置,上刀架(1)尾端上段做出有齿(11),下部与下手柄(6)连接,下刀架(3)在前部位置与上刀架(1)铰接,在尾部位置与上手柄(5)铰接,上手柄(5)前端做出有齿(51),其与上刀架(1)尾端的齿(11)相啮合,支脚(7)设置在上刀架(1)与下刀架(3)铰接点处。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当打开手柄时,上手柄(5)沿上刀架(1)的齿(11)向上移动,从而带动下刀架(3)尾端上移,刀口从而打开;放入待剪钢筋后按下上手柄(5),则上手柄(5)又带动下刀架(3)尾端下移,下刀架(3)前端向上剪切,从而剪断钢料,上述剪切过程的受力分析如图(3)所示,图中符号意义如下F为手动力,L1为手作用点至啮合点P的距离,L2为铰接点A到啮合点P的距离,F1为铰接点A作用力,L3为铰接点A到铰接点B的距离,L4为铰接点B到刀片中段位置距离,T为剪切力;根据杠杆原理和力学原理可知,手作用力F传递到铰接点A时已经过一级放大,其值为F1=L1/L2·F,力方向向下;力F1经支点B传递到切口,再一次被放大,其值为T=L3/L4·F1=L1/L2·L3/L4·F,力方向向上,从图中可以看出L2、L4都大大小于L1、L3,所以,剪切力T是手作用力F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手的作用于经二级放大后,可以得到较大的剪切力,从而实现省力的目的。
上述上刀架(1)尾端有齿段长度不必太长,以上手柄(5)沿其向上移动张开可达45°为宜,此角度人好用劲且较为省力。
上刀片(2)和下刀片(4)可通过螺钉(8)固定在刀架上,如刀片磨损,可方便取下磨利或更换新刀片。
为了保证使用安全,上手柄(5)齿(51)侧旁设置有档板(9),其固定在上手柄(5)上。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1具有以下特点1、手作用力经两级杠杆放大、省力,可剪断φ14mm以下的钢筋;2、剪切时手柄张开角度约为45°,使用者好用劲且较为省力;3、体型小,重量轻,可手提作手钳,也可放在地面上剪,适用性强,使用方便;
4、结构简单合理,换刀片容易,使用寿命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保留原手钳体型小、重量轻、价格低廉的优点前题下使剪切能力大为提高,从而增加了实用性,是建筑行业较为理想的手动断料工具。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
图1后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受力分析权利要求1.轻便断料器,其特征在于由上刀架(1)、上刀片(2)、下刀架(3)、下刀片(4)、上手柄(5)、下手柄(6)、支脚(7)组成,其中上刀片(2)安装在上刀架(1)前端,下刀片(4)安装在下刀架(3)前端与上刀片(2)相对应的位置,上刀架(1)尾端上段做出有齿(11),下部与下手柄(6)连接,下刀架(3)在前部位置与上刀架(1)铰接,在尾部位置与上手柄(5)铰接,上手柄(5)前端做出有齿(51),其与上刀架(1)尾端的齿(11)相啮合,支脚(7)设置在上刀架(1)与下刀架(3)铰接点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料器,其特征在于上刀片(2)和下刀片(4)通过螺钉固定在刀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断料器,其特征在于上手柄(5)齿(51)侧旁设有档板(9)。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轻便断料器由上刀架1、上刀片2、下刀架3、下刀片4、上手柄5、下手柄6、支脚7组成,本实用新型手作用力经过二级杠杆放大,得到较大的剪切力,可剪切Ф14mm以下的钢筋,其体型小、重量轻、可手提作手钳,也可放在地面上剪,适用性强,使用方便,是建筑行业较为理想的手动断料工具。
文档编号B21F11/00GK2139484SQ92238460
公开日1993年8月4日 申请日期1992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1992年10月19日
发明者程国忠 申请人:程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