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压拉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72756阅读:548来源:国知局
冲压拉延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冲压模具领域,特别是一种冲压拉延模具。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汽车车身冲压件主要通过冷冲压的方式来实现,其成型过程主要包括拉延、修冲、翻边、整形等工作内容。如图1所示,拉延模具包括凸模101、压边圈镶块102和压边圈安装基座103。拉延模在冲压过程中板件通过上模和压边圈先压紧,然后再共同向下运动,向下运动过程中凸模再将板件拉伸成型,因此机床顶杆105位置的选择必须在分模线104之外并靠近拉延筋,且机床顶杆105的位置还需要考虑作用在压边圈安装基座103上力的平衡,因此,现有的技术方案对机床顶杆105的位置选取只能如图1中所示。如此,压边圈安装基座103的尺寸必需根据分模线104之外的一圈机床顶杆孔106 (机床顶杆105从机床顶杆孔106穿出)来确定,从而导致压边圈安装基座103的尺寸大于实际所需尺寸,造成模具尺寸较大,模具的用料成本和加工成本陡增。而且机床顶杆105作用在压边圈安装基座103上的位置距离拉延筋较远,压料效果及产品成型效果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避免压边圈安装基座过大,整体尺寸较小,压料效果和产品成型效果更好的冲压模具。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种冲压拉延模具,包括:
[0006]下模板、压边圈安装基座和受力部;
[0007]顶升部,其固定在所述受力部上,并穿过所述下模板将所述压边圈安装基座顶起、落下;
[0008]限位部,其穿过所述受力部与所述下模板固定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受力部为矩形板体。
[0010]优选地,所述顶升部为柱状体。
[0011]优选地,所述柱状体与所述矩形板体螺纹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下模板上开设有从厚度方向贯穿该下模板的第一通孔,所述柱状体从该第一通孔穿过,所述柱状体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导滑配合。
[0013]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为行程限位螺栓,该行程限位螺栓穿过所述矩形板体与所述下模板螺纹连接;当所述矩形板体处于下极限位置时,该矩形板体的底面与所述行程限位螺栓的肩部贴合。
[0014]优选地,所述矩形板体上开设有从厚度方向贯穿该矩形板体的第二通孔,所述行程限位螺栓从该第二通孔穿过,所述行程限位螺栓的外壁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导滑配入口 ο
[0015]本实用新型一种冲压拉延模具,在现有的模具基础之上加装受力部、顶升部和限位部,机床顶杆作用在受力部,受力部再将力传导至顶升部,从而可将压边圈安装基座顶起落下,限位部对受力部的上下移动起到了限位作用。该冲压拉延模具克服了现有模具中压边圈安装基座的尺寸必需根据分模线之外的一圈机床顶杆孔来确定,机床顶杆只能作用在压边圈安装基座上,从而造成压边圈安装基座和模具整体尺寸变大的缺陷,进而降低了模具的制造成本。受力部的设置,增大了受力面积,更多的机床顶杆作用于受力部,经过顶升部力的传导,作用在压边圈安装基座的力距离拉延筋较近,提升了压料效果及产品成型效果O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现有拉延模压边圈与机床顶杆分布结构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拉延模具的主视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拉延模具的轴测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拉延模具中下模部分的轴测图;
[002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拉延模具中矩形板体、柱状体和行程限位螺栓装配图;
[00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拉延模具中柱状体分布图;
[002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冲压拉延模具中机床顶杆分布图。
[0023]图1中附图标记为:101凸模、102压边圈镶块、103压边圈安装基座、104分模线、105机床顶杆、106机床顶杆孔。
[0024]图2至图7中附图标记为:1凸模、2压边圈镶块、3压边圈安装基座、4分模线、5机床顶杆、6机床顶杆孔、7凹模、8下模板、9矩形板体、10柱状体、11行程限位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一种冲压拉延模具包括凸模1、压边圈镶块2、压边圈安装基座3、分模线4、凹模7、下模板8、受力部、顶升部和限位部。其中,顶升部固定在受力部上,并穿过下模板8将压边圈安装基座3顶起、落下。限位部穿过受力部与下模板8固定连接。该冲压拉延模具,在现有的模具基础之上加装受力部、顶升部和限位部,机床顶杆5作用在受力部,受力部再将力传导至顶升部,从而可将压边圈安装基座顶起落下,限位部对受力部的上下移动起到了限位作用。该冲压拉延模具克服了现有模具中压边圈安装基座3的尺寸必需根据分模线之外的一圈机床顶杆孔来确定,机床顶杆5只能作用在压边圈安装基座上,从而造成压边圈安装基座3和模具整体尺寸变大的缺陷,进而降低了模具的制造成本。受力部的设置,增大了受力面积,更多的机床顶杆作用于受力部,经过顶升部力的传导,作用在压边圈安装基座3的力距离拉延筋较近,提升了压料效果及产品成型效果。
[0027]一种实施例,如图2至图5所示,受力部为矩形板体9,顶升部为柱状体10,限位部为行程限位螺栓11。为了便于装配,优选地,柱状体10与矩形板体9螺纹连接,行程限位螺栓11穿过矩形板体9与下模板8螺纹连接。除此之外,柱状体10也可选择焊接在矩形板体9上。柱状体10要穿过下模板8上下移动,矩形板体9要沿着行程限位螺栓11上下移动,为了确保移动时不发生干涉,因此,优选地,下模板8上开设有从厚度方向贯穿该下模板8的第一通孔,柱状体10从该第一通孔穿过,柱状体10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导滑配合。矩形板体9上设有从厚度方向贯穿该矩形板体9的第二通孔,行程限位螺栓11从该第二通孔穿过,行程限位螺栓11的外壁与第二通孔的内壁导滑配合。当矩形板体9处于下极限位置时,该矩形板体9的底面与行程限位螺栓11的肩部贴合。
[0028]该冲压拉延模具的具体装配关系,如图2和图3所示,凸模I固定在下模板8上,压边圈镶块2固定安装在压边圈安装基座3上,凹模7固定安装在上模上,柱状体10固定在矩形板体9上并穿过下模板8与压边圈安装基座3顶升配合,行程限位螺栓11穿过矩形板体9与下模板8螺纹连接。如图7所示,机床顶杆5作用在矩形板体9上,然后通过柱状体10作用在压边圈安装基座3上使其向上运动。由于机床顶杆5无需直接作用在压边圈安装基座3上,因此,压边圈安装基座3的尺寸无需根据机床顶杆孔6的位置决定。除上述结构外,受力部还可设计成矩形框架结构,只要能增大受力面积即可。顶升部还可改为使用气缸,限位部也可选用限位块等。
[0029]如图7所示,机床顶杆5的投影位置部分在凸模I内部(现有技术方案中机床顶杆必须选择凸模投影外部才可以作用在压边圈安装座上),因此压边圈安装基座3的尺寸可以合理设计,只要满足强度需求即可,不需要完全决定于机床顶杆孔6的位置。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方案,该冲压拉延模具可以优化模具结构,有效减小模具尺寸,降低模具成本。
[0030]如图6所示,压边圈安装基座3的受力作用点,即柱状体10的位置可以合理选择,在满足平衡性的条件下可以尽量靠近分模线4外的拉延筋,如此便可提高压料效果及产品成型效果。
[0031]冲压工作时,机床顶杆5向上运动作用在矩形板体9上,随着机床顶杆5继续向上运动,矩形板体9与柱状体10共同向上运动并作用在压边圈安装基座3底部,推动压边圈整体向上运动。
[0032]压边圈向上运动到位后,上模向下运动,凹模7与压边圈镶块2将坯料压紧,然后共同向下运动,坯料通过凸模I拉延成型。
[003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不局限在上述实施例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指导思想轻易提出其它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都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冲压拉延模具,包括下模板和压边圈安装基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受力部; 顶升部,其固定在所述受力部上,并穿过所述下模板将所述压边圈安装基座顶起、落下; 限位部,其穿过所述受力部与所述下模板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部为矩形板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压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部为柱状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压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体与所述矩形板体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冲压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上开设有从厚度方向贯穿该下模板的第一通孔,所述柱状体从该第一通孔穿过,所述柱状体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导滑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压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行程限位螺栓,该行程限位螺栓穿过所述矩形板体与所述下模板螺纹连接;当所述矩形板体处于下极限位置时,该矩形板体的底面与所述行程限位螺栓的肩部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压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板体上设有从厚度方向贯穿该矩形板体的第二通孔,所述行程限位螺栓从该第二通孔穿过,所述行程限位螺栓的外壁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导滑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冲压拉延模具,在现有的模具基础之上加装受力部、顶升部和限位部,机床顶杆作用在受力部,受力部再将力传导至顶升部,从而可将压边圈安装基座顶起落下,限位部对受力部的上下移动起到了限位作用。该冲压拉延模具克服了现有模具中压边圈安装基座的尺寸必需根据分模线之外的一圈机床顶杆孔来确定,机床顶杆只能作用在压边圈安装基座上,从而造成压边圈安装基座和模具整体尺寸变大的缺陷,进而降低了模具的制造成本。受力部的设置,增大了受力面积,更多的机床顶杆作用于受力部,经过顶升部力的传导,作用在压边圈安装基座的力距离拉延筋较近,提升了压料效果及产品成型效果。
【IPC分类】B21D37-10
【公开号】CN204381212
【申请号】CN201520029073
【发明人】陈世涛, 王海玲, 何鹏申, 刘明森, 黄星丽, 郭奔, 卢桥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