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车体试制工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下车体试制工装,包括基板、多个夹具定位单元、多个第一柔性转接板及车身A柱定位单元,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连接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夹具定位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上,所述车身A柱定位单元连接在所述基板上。本实用新型的下车体试制工装,能够将基板固化,通过设计足够大的基板尺寸,使得多平台车型能够共用此基板,通过局部改变相应的夹具定位单元尺寸即可实现该下车体试制工装的柔性化(多平台车型共用)。
【专利说明】
下车体试制工装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试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下车体试制工装。
【背景技术】
[0002]目前,车市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能抢占市场,各主机厂都在开发各种新车型,每款新车型因底盘、发动机等部件不同需要修改下车体,尤其新能源车辆的大力开发,需要进行改制试制的下车体越来越多,但试制工装夹具的开发周期长,费用高。
[0003]目前,行业普遍做法是每款车型试制需新开发一款试制工装,导致高昂的开发成本。并且,试制工装一般占地面积很大,试制工装过多占据空间大,行业普通采用仓库存储或者直接报废,造成工厂空间利用率低。
[0004]申请号为201210370611.6的中国专利申请中提出了一种柔性地板夹具设计形式,其包括:水平基座;纵向基准平台;纵向移动平台;四个横向移动平台;丝杠机构,其具有刻度盘;滑块;限位机构;所述纵向基准平台固定在所述水平基座上,所述纵向移动平台与所述水平基座上的纵向导轨滑动配合,且所述纵向移动平台通过所述限位机构定位,所述四个横向移动平台中的两个与所述纵向基准平台上的横向导轨滑动配合,另两个与所述纵向移动平台上的横向导轨滑动配合,并且所述四个横向移动平台通过所述丝杠机构各自移动,通过滑台的运动实现夹具的柔性化(多平台车型车身试制共用)。
[0005]上述方案中,需要七个尺寸不同的基板以及四个导轨进行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夹具的柔性化,其结构相对复杂,制作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能够多平台车型共用的下车体试制工装。
[0007]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提供一种下车体试制工装,包括基板、多个夹具定位单元、多个第一柔性转接板及车身A柱定位单元,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连接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夹具定位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上,所述车身A柱定位单元连接在所述基板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基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装配螺孔及多个第一定位销孔,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上设置有第二装配螺孔及第二定位销孔,所述基板与第一柔性转接板通过由上至下插入所述第二定位销孔及第一定位销孔中的定位销定位,所述基板与第一柔性转接板通过由上至下拧入所述第二装配螺孔及第一装配螺孔的螺杆螺栓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夹具定位单元包括支座、定位销及连接所述支座与定位销的连接板;所述支座的底部开设有第三装配螺孔及第三定位销孔,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上还设置有第四装配螺孔及第四定位销孔,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与支座通过由上至下插入所述第三定位销孔及第四定位销孔中的定位销定位,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与支座通过由上至下拧入所述第三装配螺孔及第四装配螺孔的螺杆螺栓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多个第一装配螺孔在所述基板上矩形阵列排布,矩形阵列的行和列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装配螺孔的间距相同。
[0012]进一步地,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纵横交错的基准槽,所述基准槽将所述基板分成多个单元方格,每一所述单元方格中设置有四个所述第一装配螺孔,所述第一定位销孔开设在四个所述第一装配螺孔的对角中心位置,且沿所述基板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处于同一直线的相邻两个第一定位销孔之间隔着一个所述单元方格。
[0013]进一步地,所述基准槽的槽间距为200mm,矩形阵列上同一行或同一列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装配螺孔的间距为100mm,沿所述基板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处于同一直线的相邻两个第一定位销孔的间距为400mm。
[0014]进一步地,所述基板的长度为6000mm,宽度为2500mm。
[0015]进一步地,所述车身A柱定位单元包括支撑杆、基台、滑台、立柱及A柱夹具定位单元,所述支撑杆连接在所述基台的下部,所述基台上设置有沿所述基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导轨,所述滑台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上,所述滑台上设置有沿所述基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导轨,所述立柱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导轨上,所述A柱夹具定位单元设置在所述立柱上,所述基台通过一连接板固定在所述基板上。
[0016]进一步地,所述下车体试制工装还包括第二柔性转接板,所述第二柔性转接板螺栓连接在所述立柱上,所述A柱夹具定位单元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二柔性转接板上。
[0017]本实用新型的下车体试制工装,基板和夹具定位单元通过第一柔性转接板的中间过渡进行连接,即先将第一柔性转接板螺栓连接在基板上,再将夹具定位单元螺栓连接在第一柔性转接板上,这样,夹具定位单元的安装只与第一柔性转接板相关,因而能够将基板固化,通过设计足够大的基板尺寸,使得多平台车型能够共用此基板,通过局部改变相应的夹具定位单元尺寸即可实现该下车体试制工装的柔性化(多平台车型共用)。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下车体试制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下车体试制工装其第一柔性转接板与基板的连接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下车体试制工装其夹具定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下车体试制工装其夹具定位单元、第一柔性转接板及基板的连接示意图;
[0022]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下车体试制工装其A柱定位单元与基板的连接示意图;
[0023]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下车体试制工装其基板的局部示意图。
[0024]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25]1、基板;11、第一装配螺孔;12、第一定位销孔;13、基准槽;14、单元方格;2、夹具定位单元;21、支座;22、定位销;23、连接板;24、第三装配螺孔;25、第三定位销孔;3、第一柔性转接板;31、第二装配螺孔;32、第二定位销孔;33、第四装配螺孔;34、第四定位销孔;4、车身A柱定位单元;41、支撑杆;42、基台;43、滑台;44、立柱;45、A柱夹具定位单元;46、第一导轨;47、第二导轨;5、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下车体试制工装,包括基板1、多个夹具定位单元2、多个第一柔性转接板3及车身A柱定位单元4,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3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基板I上,所述夹具定位单元2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3上,所述车身A柱定位单元4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基板I上。其中,夹具定位单元2用于定位下车体的车身结构,下车体的车身结构主要是车身前机舱、前地板及后地板。A柱定位单元4用于定位A柱内板。车身前机舱、前地板及后地板定位在该试制工装之后,通过焊接可以得到下车体。
[0028]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夹具定位单元2有12个,每4个一组,每侧的6个夹具定位单元2关于基板I的长度方向中线对称。图1中,右边4个、中间4个及左边四个夹具定位单元2分别用于车身前机舱、前地板及后地板定位。
[0029]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车身A柱定位单元4有2个,2个车身A柱定位单元4关于基板I的长度方向中线对称。车身A柱定位单元设置在用于车身前机舱定位的4个夹具定位单元2附近。
[0030]本实施例中,基板I作为试制工装的承载体,由高强度合金钢与槽钢焊接而成,基板I具有很高的加工精度和强度,板厚为35mm。
[0031]如图2及图6所示,所述基板I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装配螺孔11及多个第一定位销孔12,多个第一装配螺孔11在所述基板I上矩形阵列排布,矩形阵列的行和列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装配螺孔11的间距相同。
[0032]如图1及图6所示,所述基板I上表面设置有纵横交错的基准槽13,所述基准槽13将所述基板I分成多个单元方格14,每一所述单元方格14中设置有四个所述第一装配螺孔11。基准槽13用于表征该试制工装的位置坐标,并且基准槽13的坐标方向与车身坐标方向重入口 ο
[0033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3上设置有第二装配螺孔31、第二定位销孔32、第四装配螺孔33及第四定位销孔34,所述基板I与第一柔性转接板3通过由上至下插入所述第二定位销孔32及第一定位销孔12中的定位销(图中未示出)定位,所述基板I与第一柔性转接板3通过由上至下拧入所述第二装配螺孔31及第一装配螺孔11的螺杆(图中未标示)螺栓连接。
[0034]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定位销孔12开设在四个所述第一装配螺孔11的对角中心位置,且沿所述基板I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处于同一直线的相邻两个第一定位销孔12之间隔着一个所述单元方格14。
[0035]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夹具定位单元2包括支座21、定位销22及连接所述支座与定位销22的连接板23;所述支座21的底部开设有第三装配螺孔24及第三定位销孔25,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3与支座21通过由上至下插入所述第三定位销孔25及第四定位销孔34中的定位销(图中未标示)定位,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3与支座21通过由上至下拧入所述第三装配螺孔24及第四装配螺孔33的螺杆(图中未标示)螺栓连接。
[0036]本实施例中,支座21为夹具定位单元2的支撑部分,而连接板23主要是起连接定位销22和支座21的作用。
[0037]本实施例中,定位销22插入车身前机舱、前地板、后地板及后地板上的定位孔,SP实现了车身前机舱、前地板、后地板及后地板在工装上的定位。定位销22为标准件,直接选取相应的规格即可。支座21和连接板23需要根据具体车型进行设计。
[0038]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柔性转接板3可以有两种形式,即图2中的两个第一柔性转接板3。图2中更为靠上的一种第一柔性转接板3,在中间位置聚集有两排孔,该两排孔包含四个第四装配螺孔33及两个第四定位销孔34,而分散的边缘处的六个孔则为四个第二装配螺孔31及两个第二定位销孔32。因而,本实施例中,第一柔性转接板3与基板1、支座21均通过两个定位销定位、四个螺杆螺栓连接。这样,图2中更为靠上的一种第一柔性转接板3只能连接一个夹具定位单元2。
[0039]图2中更为靠下的一种第一柔性转接板3,在两个位置上各聚集有两排孔,每两排孔包含四个第四装配螺孔33及两个第四定位销孔34,而分散的边缘处的六个孔则为四个第二装配螺孔31及两个第二定位销孔32。这样,图2中更为靠下的一种第一柔性转接板3能够连接两个夹具定位单元2。例如,在图1中,在两个夹具定位单元2距离较近时,夹具定位单元2共用一个第一柔性转接板3。
[0040]在一具体实施中,所述基板I的长度为6000mm,宽度为2500mm。该尺寸的基板能够满足从AO级到D级车的共用。
[0041 ] 在一具体实施中,如图6所示,所述基准槽14的槽间距为200mm,矩形阵列上同一行或同一列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装配螺孔11的间距LI为100mm,沿所述基板I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处于同一直线的相邻两个第一定位销孔12的间距L2为400mm。
[0042]如I及图5所示,所述车身A柱定位单元4包括支撑杆41、基台42、滑台43、立柱44及A柱夹具定位单元45,所述支撑杆41连接在所述基台42的下部,所述基台42上设置有沿所述基板I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导轨46,所述滑台43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46上,所述滑台43上设置有沿所述基板I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导轨47,所述立柱44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导轨47上,所述A柱夹具定位单元45设置在所述立柱44上,所述基台42通过一连接板5固定在所述基板I上。
[0043]本实施例中,支撑杆41主要起到支撑和调整A柱定位单元的水平平面度。如图1所示,A柱夹具定位单元45上下各一个。
[0044]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导轨46及第二导轨47使得立柱44能够在基板I的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移动。保证了 A柱定位单元2的柔性同时也方便取放零件(A柱内板)。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导轨46长度及第二导轨47长300mm,同时在每个导轨到位的位置追加限位插销进行到位固定。
[0045]本实施例中,基板I和车身A柱定位单元4之间通过一个连接板5进行过渡,连接板5和基板I之间采用6个螺栓连接,连接板5和车身A柱定位单元4的基台42通过2个定位销定位之后,再通过6个螺栓连接。
[0046]本实施例中,所述下车体试制工装还包括第二柔性转接板(图中未标示),所述第二柔性转接板螺栓连接在所述立柱44的内端面上,所述A柱夹具定位单元45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二柔性转接板上。
[0047]本实施例中,A柱夹具定位单元45与图3中夹具定位单元2的结构类似。第二柔性板与第一柔性板3的结构类似。第二柔性板与立柱44、A柱夹具定位单元45的连接方式,与第一柔性板3基板1、夹具定位单元2的连接方式类似,此处不详述。
[0048]本实施例的下车体试制工装的安装如下:
[0049]根据具体车型设计好第一柔性转接板3及夹具定位单元2(设计时保证工装上的定位销22能够对准相应的车身结构上的定位孔),利用基准槽13找准第一柔性板及连接板3的安装位置,固定第一柔性板3及连接板5,夹具定位单元2与第一柔性板3连接方式唯一,这样,当夹具定位单元2都安装在第一柔性转接板3上时,定位销22都能够对准相应的车身结构上的定位孔。同理,可完成A柱夹具定位单元45在立柱44上的安装。
[0050]工作时,将已经焊接完成车身前机舱、前地板及后地板三块结构通过吊具放置在该试制工装上,车身前机舱、前地板及后地板通过自身的定位孔被定位销22穿过而定位;车身的A柱内板通过人工上件放置车身A柱定位单元4上,A柱内板X方向(基板长度方向)和Y方向(基板宽度方向)的移动通过第一导轨46与第二导轨47实现。
[005?]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下车体试制工装,工装大部分零件能够跨平台共用,能够节约80%的工装开发成本。并且,多平台车型共用试制工装(尤其是基板共用)可以缩短试制工装开发的周期,可以大大降低白车身试制的周期风险性。另外,本方案的柔性化试制工装,可有效降低试制车间存储和试制空间,提升试制场地利用率。
[00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下车体试制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多个夹具定位单元、多个第一柔性转接板及车身A柱定位单元,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连接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夹具定位单元连接在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上,所述车身A柱定位单元连接在所述基板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试制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装配螺孔及多个第一定位销孔,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上设置有第二装配螺孔及第二定位销孔,所述基板与第一柔性转接板通过由上至下插入所述第二定位销孔及第一定位销孔中的定位销定位,所述基板与第一柔性转接板通过由上至下拧入所述第二装配螺孔及第一装配螺孔的螺杆螺栓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试制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定位单元包括支座、定位销及连接所述支座与定位销的连接板;所述支座的底部开设有第三装配螺孔及第三定位销孔,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上还设置有第四装配螺孔及第四定位销孔,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与支座通过由上至下插入所述第三定位销孔及第四定位销孔中的定位销定位,所述第一柔性转接板与支座通过由上至下拧入所述第三装配螺孔及第四装配螺孔的螺杆螺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下车体试制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装配螺孔在所述基板上矩形阵列排布,矩形阵列的行和列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装配螺孔的间距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试制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纵横交错的基准槽,所述基准槽将所述基板分成多个单元方格,每一所述单元方格中设置有四个所述第一装配螺孔,所述第一定位销孔开设在四个所述第一装配螺孔的对角中心位置,且沿所述基板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处于同一直线的相邻两个第一定位销孔之间隔着一个所述单元方格。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下车体试制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槽的槽间距为200mm,矩形阵列上同一行或同一列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装配螺孔的间距为100mm,沿所述基板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处于同一直线的相邻两个第一定位销孔的间距为400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下车体试制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长度为6000mm,宽度为2500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试制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A柱定位单元包括支撑杆、基台、滑台、立柱及A柱夹具定位单元,所述支撑杆连接在所述基台的下部,所述基台上设置有沿所述基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导轨,所述滑台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导轨上,所述滑台上设置有沿所述基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导轨,所述立柱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导轨上,所述A柱夹具定位单元设置在所述立柱上,所述基台通过一连接板固定在所述基板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下车体试制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试制工装还包括第二柔性转接板,所述第二柔性转接板螺栓连接在所述立柱上,所述A柱夹具定位单元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二柔性转接板上。
【文档编号】B23K37/04GK205614247SQ201620353902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5日
【发明人】张建武, 全斌义, 李银波, 李钊文, 马继, 刘艳兵
【申请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