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复吹转炉用环缝式炉底供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冶炼转炉的设备领域。特别适用于复吹转炉用的长寿型环缝式炉底供气装置。
复吹转炉炼钢是在80年代初期,开发成功的一项先进炼钢工艺。采用复吹工艺炼钢后,冶金反应更加接近平衡,减少了转炉喷溅、提高了终点残锰、冶炼钢种更加广泛。采用复吹工艺后,转炉底部供气元件能否做到长寿与炉龄同步,成为是否能发挥出复吹工艺效益的关键性技术。目前转炉炉龄普遍可达万炉以上,但底吹供气元件的国内外水平均为2500-3000炉,不能做到与炉龄同步。
外国的复吹转炉一般均采用直管式或集束式底部供气元件,该类型的供气元件的实际使用寿命均较低。如1998年美国LTV公司转炉炉龄达到24700炉,但复吹寿命仅2000炉。1999年美国大湖厂在采用溅渣护炉提高炉龄同时,为了维持复吹,采用更换喷嘴的措施在炉龄15000炉的全炉役过程中,约1000炉更换一次喷嘴。1997年墨西哥Ahmsa二炼钢厂复吹转炉采用溅渣技术后风口寿命达3500炉。1998年德国EKO公司235T复吹转炉经溅渣后透气元件寿命仅2000炉。所以外国一般采用的解决方法是在炉役过程中,更换一次或数次底部供气元件或停止采用复吹。国内普遍是采用集束管式底部供气装置,但维护工艺复杂,使用寿命也不高。采用上述的供气装置在生产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集束管式供气元件则是将供气面积分解成多个细小的集束管形式供气,细小的毛细管阻力损失极大,造成在出口处压力较低易堵塞,同时要求使用的背压较高。见附
图1、2。
(2)直管式供气元件由于中心管直径较大,在使用中极易堵塞,在操作稍有不慎,使用压力偏低,就要出现灌钢导致不能使用。见附图3、4(3)由上述两种供气元件的以上缺陷,也都造成了供气量调节范围小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合理、加工、维修简单和使用寿命长的复吹转炉用环形缝式炉底供气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我们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对已有的炉底供气装置进行了必要的改造,首先是将直管式供气装置的中心供气管堵死,然后将供气面积分布成两层或两层以上多层的环缝式供气通道,并定位加固,这样不但能克服直管式供气装置中心管容易堵塞这一缺点,而且也克服了集束管式供气装置的阻力损失大的问题。下面可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装置进行描述。附
图1为集束管式供气装置的俯视示意图,附图2为该装置的正视剖面示意图,附图3为直管式供气装置的俯视示意图,附图4为该装置的正视剖面示意图,附图5为环缝式供气装置的俯视示意图,附图6为该装置的正视剖面示意图。在上述附图中,1为进气管,2为耐火砖,3为供气管,4为供气槽,5为定位筋,6为环缝式供气道,7为圆型耐火砖,8为输气管。由附图可看出,本实用新型复吹转炉用环缝式炉底供气装置的组成是在耐火砖2的中间部位装有进气管1,在进气管1的中心轴线上还套有外径小于进气管1内经的输气管8,其特征在于进气管1内均匀套装有两根输气管8,在每根输气管8的外壁均装有定位筋5,在输气管8中心处装有圆型耐火砖7至进气管1底部。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其它特征还有是在输气管8外壁上装有定位筋5并经套装后形成环缝式供气道6,底部应与进行管1相通。在进气管1内可以套装两根以上的输气管8。
本实用新型复吹转炉用环缝式炉底供气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本实用新型环缝管式底吹供气装置在生产实用中,维护简单、不易堵塞、寿命长可以做到大于6000炉或与炉龄同步。
(2)本实用新型环缝管式底吹供气元件在使用中供气装置的气体阻力小,可允许在较低压力下工作(小于0.4MPa),而不易堵枪。
(3)由于可在较低背压下工作,所以在炼钢中可以做到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调节供气强度,从而保证了从高碳钢到低碳钢等各钢种冶炼对底部供气强度的要求。
(4)本实用新型环缝管式底吹供气装置加工工艺简单,成本较低。
(5)本实用新型环缝管式底吹供气装置在生产实用中,简化了维护工艺,维护工艺易被操作者所撑握。
权利要求1.一种复吹转炉用环缝式炉底供气装置,该装置的组成是在耐火砖(2)的中间部位装有进气管(1),在进气管(1)的中心轴线上还套装有外径小于进气管(1)内径的输气管(8),其特征在于进气管(1)内均匀套装有两根输气管(8),在每根输气管(8)的外壁均装有定位筋(5),在输气管(8)中心处装有圆型耐火砖(7)至进气管(1)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输气管(8)外壁上装有定位筋(5)并经套装后形成环缝式供气道(6),底部应与进气管(1)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装置,其特征是在进气管(1)内可能套装两根以上的输气管(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冶炼转炉的设备领域。特别适用于复吹转炉用长寿型环缝式炉底供气装置。该装置是改造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对已有炉底供气装置的中心管堵死,再将供气面积分布成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环缝式供气通道貌,并定位加固,这样不但能克服现有技术中供气装置中心容易堵塞现象,而且还能解决供气装置的阻力损失大的问题。
文档编号C21C5/48GK2461934SQ0120171
公开日2001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1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1年1月20日
发明者佟溥翘, 刘浏, 布焕存, 林星, 高峰, 丁永良, 崔淑贤, 李素霞 申请人:钢铁研究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