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液循环利用方法

文档序号:3244161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沉积液循环利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镀镍技术,特别是一种化学镀镍所用的沉积液循环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化学镀镍可以用于修复轴承或其它零件超差尺寸,所用镀镍溶液又称沉 积液,其成分及配比如下
1、 硫酸镍NiS04 . 7H20 0. 089M
2、 羟基丙酸 0. 275M
3、 碳酸氢钠 0. 179M
4、 次亚磷酸钠NaH2P03 . H20 0. 189M
5、 硼酸H3B03 0. 162M
6、 氢氧化钠 25W溶液用于调沉积液的PH值 现有沉积液使用几次后,溶液就变浑浊,无法继续使用,只能弃用,造成浪费
或环境污染,即使过滤后补加相应成分也只能继续使用几次,最终还是要排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沉积液长期无需排放的沉积液 循环利用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按照下述方案实现
沉积液循环利用方法,其工艺过程为先将使用过的沉积液冷却到常温后,
过滤,再分析出其中硫酸镍和次亚磷酸钠的剩余量,根据硫酸镍、和次亚磷酸钠 的剩余量计算出其它成分的补加量,按补加量加入硫酸镍、次亚磷酸钠、羟基丙
酸、碳酸氢钠、硼酸,再继续使用;
所述补加量的计算方法为按每升沉积液计算,各成分加入的克数 硫酸镍25 —硫酸镍的剩余量 次硫酸钠20 —次亚磷酸钠剩余量 羟基丙酸与硫酸镍的补加量相同
浓度280. 7g/1 浓度90. 8g/1 浓度84. 01g/l 浓度105. 99g/l 浓度61.83g/1碳酸氢钠3/5硫酸镍的补加量 硼酸2/5硫酸镍的补加量。 所述补加成分的制备过程为
(1) 先将要补加的各成分溶解到少量的蒸馏水中;
(2) 将溶解的硼酸放到热水槽中加热处理,达到充分的溶解;
(3) 将溶解到蒸馏水中的羟基丙酸,用碳酸氢钠补加量进行中和;
(4) 将补加的硫酸镍溶液、羟基丙酸的溶液、硼酸的溶液,依次加入容器, 再加入次亚磷酸钠,充分搅拌;
(5) 用2(W的氢氧化钠溶液将PH值调整到4.6 5.2,补足蒸馏水。 经过几年的实践,本发明的技术稳定,经本发明沉积液修复后的轴承等零
件尺寸达标,外观更好,防腐蚀能力强,沉积液几乎不出现浑浊,无排放,大大
降低了材料成本。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在应用到轴承及其它部件镀镍中的具体操作过程-
(1)使用过的沉积液冷却到常温后,过滤到配件槽中,进行化学分析,分析 出硫酸镍和次亚磷酸钠两种主盐的剩余量,再根据硫酸镍和次亚磷酸钠的剩余量 计算出其它成分的补加量,计算方法如下(按l升沉积液计算,单位为克)
硫酸镍的补加量25 —硫酸镍的剩余量
次硫酸钠的补加量20 —次亚磷酸钠剩余量
羟基丙酸的补加量与硫酸镍的补加量相同
碳酸氢钠的补加量3/5硫酸镍的补加量
硼酸的补加量2/5硫酸镍的补加量
(2) 先将补加量的各成分容解到少量的蒸馏水中,并达到完全溶解。
(3) 将溶解的硼酸放到热水槽中加热处理,达到充分的溶解。
(4) 将溶解到蒸馏水中的羟基丙酸,用碳酸氢钠补加量进行中和。
(5) 将补加量的硫酸镍溶液、羟基丙酸的溶液、硼酸的溶液,按顺序倒入
配件中,再将补加量的次亚磷酸钠倒入配件内进行充分搅拌。
(6) 调整PH值,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将PH值调整到4.6 5.2,补足 蒸馏水。
权利要求
1、沉积液循环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工艺过程为先将使用过的沉积液冷却到常温后,过滤,再分析出其中硫酸镍和次亚磷酸钠的剩余量,根据硫酸镍、和次亚磷酸钠的剩余量计算出其它成分的补加量,按补加量加入硫酸镍、次亚磷酸钠、羟基丙酸、碳酸氢钠、硼酸,再继续使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液循环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补加量的计算方法为按每升沉积液计算,各成分加入的克数 硫酸镍25 —硫酸镍的剩余量 次硫酸钠20 —次亚磷酸钠剩余量 羟基丙酸与硫酸镍的补加量相同 碳酸氢钠3/5硫酸镍的补加量 硼酸2/5硫酸镍的补加量。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积液循环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补加成分的制备过程 为(1) 先将要补加的各成分溶解到少量的蒸馏水中;(2) 将溶解的硼酸放到热水槽中加热处理,达到充分的溶解;(3) 将溶解到蒸馏水中的羟基丙酸,用碳酸氢钠补加量进行中和;(4) 将补加的硫酸镍溶液、羟基丙酸的溶液、硼酸的溶液,依次加入容器, 再加入次亚磷酸钠,充分搅拌;(5) 用2(E的氢氧化钠溶液将PH值调整到4.6 5.2,补足蒸馏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沉积液循环利用方法,其工艺过程为先将使用过的沉积液冷却到常温后,过滤,再分析出其中硫酸镍和次亚磷酸钠的剩余量,根据硫酸镍、和次亚磷酸钠的剩余量计算出其它成分的补加量,按补加量加入硫酸镍、次压磷酸钠、羟基丙酸、碳酸氢钠、硼酸,再继续使用。本发明的技术稳定,经本发明沉积液修复后的轴承等零件尺寸达标,外观更好,防腐蚀能力强,沉积液几乎不出现浑浊,无排放,大大降低了材料成本。
文档编号C23C18/31GK101580933SQ20091011731
公开日2009年11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1日
发明者强 何, 张培强, 毅 纪, 胡秀丽, 彭 郝, 闫海翔 申请人: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