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t形和近似梯形连铸中间包的v形挡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7419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适用于t形和近似梯形连铸中间包的v形挡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铁冶金连铸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T形和近似梯形连铸中间包的V形挡墙。
背景技术
在连铸生产工艺中,钢包中的钢水不断的流入中间包内,由于钢液的动能作用,钢包水口区域的钢水流动相当不稳定,钢渣往往被卷入钢水中,造成连铸坯内部质量缺陷,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目前,在中间包的钢包浇注区域,普遍采取设置冲击板,加强板和挡墙的办法,钢水浇注在冲击板、加强板和挡墙围成的空间内,再经过挡墙溢出到中间包内, 缓减钢液的冲击翻腾。挡墙的设置,对降低钢包浇注造成的钢液卷渣现象起到一定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效果不稳定的缺点,挡墙在浇注的过程中不断的受到钢液的冲刷侵蚀,挡墙会变得越来越矮,浇注一定时间后挡墙的作用便不明显了甚至不起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延长钢水在中间包中的平均停留时间,有利于夹杂物,尤其是细小夹杂的分离的T形和近似梯形连铸中间包用的V形挡墙。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T形和近似梯形连铸中间包的V形挡墙,该 V型挡墙包括2块相对称的导流隔墙,所述导流隔墙的横截面为梯形,所述导流隔墙上分布有倾角均向上的上导流孔,中导流孔和下导流孔。进一步,所述上导流孔、所述中导流孔和所述下导流孔均为圆形。进一步,所述上导流孔的直径为80-90mm,所述中导流孔的直径为80_90mm,所述下导流孔的直径为103-118mm。进一步,所述上导流孔的倾角度数为15-25°,所述中导流孔的倾角度数为 25-35° ;所述下导流孔倾角度数为40-5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延长钢水在中间包中的平均停留时间,有利于夹杂物,尤其是细小夹杂的分离;导流隔墙的顶部一段没有孔,能够隔离钢包渣和注流冲击区湍流,使靠中间包水口一侧的液面保持平静,避免钢水受到钢渣的二次氧化,并防止钢包下渣被带入结晶器。有效的保证的钢水的质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中间包安装示意图。图中1.导流隔墙 2.上导流孔
3[0015]3.中导流孔 3.下导流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图1、图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τ形和近似梯形连铸中间包的V形挡墙,该V型挡墙包括2块相对称的导流隔墙1,导流隔墙1的横截面为梯形,导流隔墙1上设置有倾角度数为25°的圆形上导流孔2, 倾角度数为30的圆形的中导流孔3和倾角度数为45°的圆形下导流孔4。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及使用原理是在T形中间包和近似梯形中间包内由两块导流隔墙组成的V形挡墙,在导流隔墙上开带有一定角度的导流孔,当钢水流经导流孔时,导流孔调整钢水流动方向,促使夹杂上浮,同时可延长钢水在中间包中的平均停留时间,有利于夹杂物,尤其是细小夹杂的分离;隔墙的顶部一段没有孔,能够隔离钢包渣和注流冲击区湍流,使靠中间包水口一侧的液面保持平静,避免钢水受到钢渣的二次氧化,并防止钢包下渣被带入结晶器,如图4所示。
权利要求1.一种适用于T形和近似梯形连铸中间包的V形挡墙,其特征在于,该V型挡墙包括2 块对称的导流隔墙(1);其中所述导流隔墙(1)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导流隔墙(1)上设置有倾角均向上的上导流孔O),中导流孔(3)和下导流孔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形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流孔O)、中导流孔(3)的下导流孔(4)均为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形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流孔( 的直径为80-90mm, 所述中导流孔(3)的直径为80-90mm,所述下导流孔(4)的直径为103_118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V形挡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流孔O)的倾角度数为 15-25°,所述中导流孔(3)的倾角度数为25-35° ;所述下导流孔(4)倾角度数为40-5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钢铁冶金连铸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T形和近似梯形连铸中间包的V形挡墙,该V型挡墙包括2块对称设置导流隔墙,其中,所述导流隔墙的横截面为梯形,导流隔墙上设置有倾角均向上的上导流孔,中导流孔和下导流孔。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延长钢水在中间包中的平均停留时间,有利于夹杂物,尤其是细小夹杂的分离;导流隔墙的顶部一段没有孔,能够隔离钢包渣和注流冲击区湍流,使靠中间包水口一侧的液面保持平静,避免钢水受到钢渣的二次氧化,并防止钢包下渣被带入结晶器。有效的保证的钢水的质量。
文档编号B22D11/10GK201988694SQ201120014899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18日
发明者唐海燕, 李京社, 汪庆国 申请人:汪庆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