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钢渣水淬中间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渣水淬中间罐。
背景技术:
现有的钢渣水淬系统中,钢渣都是由渣罐直接倒入水淬池中,在钢渣由渣罐落入水淬池的过程中,粒化器喷水雾对钢渣进行粒化。经长期使用中发现,钢渣的流量无法控制,并且,无法实现多个转炉的钢渣公用一套钢渣水淬装置,投资成本较高,工作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渣水淬中间罐,它安装在渣罐和粒化器之间,作为钢渣流出的控流装置和缓冲容器,并可使多个转炉的钢渣公用一套钢渣水淬装置,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节省投资、提高钢渣水淬率。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钢渣水淬中间罐,包括中间罐本体,中间罐本体是上宽下窄的斗状结构,中间罐本体的顶部设有矩形的钢渣入口,中间罐本体的前侧壁上设有出钢口,中间罐本体的左右两侧壁各设有一个倾翻卡座,倾翻卡座上安装吊装耳轴。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倾翻卡座是矩形。 中间罐本体的左右两侧壁均为梯形,中间罐本体的前后两侧壁是矩形,前侧壁的倾斜角度大于后侧壁的倾斜角度。所述的出钢口是控量直出钢口。所述的出钢口是控量侧出钢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可控制钢渣流入水淬池的流量,并能在渣罐和粒化器之间起良好的缓冲作用。它还具有1、其容器形状可便于钢渣中的大块钢渣沉淀收集、防止钢水落入钢渣水淬池;2、中间罐直接坐在中间罐倾翻装置上,方便中间罐整体检修更换。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和操作方便的优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钢渣水淬中间罐第一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钢渣水淬中间罐第二方案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 的俯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中间罐本体2吊装耳轴3倾翻卡座4控量直出钢口 5控量侧出钢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钢渣水淬中间罐包括中间罐本体1,中间罐本体1应是上宽下窄的斗状结构,当钢渣落入中间罐本体1内后,便于大块的钢渣沉积于中间罐本体1的底部,方便对中间罐本体1进行定期清理。中间罐本体1的顶部设有矩形的钢渣入口,以便于钢渣罐向中间罐本体1内倾倒钢渣。中间罐本体1的前侧壁上设有出钢口,中间罐本体1的左右两侧壁各设有一个倾翻卡座3,倾翻卡座3上安装吊装耳轴2,吊装耳轴2可方便吊装设备与中间罐本体1连接固定,方便对所述钢渣水淬中间罐进行整体检修或更换。倾翻卡座3可适应中间罐倾翻装置卡座,保证中间罐倾翻顺利。安装时,将中间罐本体1放置于钢渣水淬中间罐的倾翻装置上,倾翻卡座3与所述钢渣水淬中间罐的倾翻装置的卡座配合对中间罐本体1起支撑作用。使用时,先利用现有的钢渣罐向中间罐本体1内注入钢渣,大块的钢渣会沉积于中间罐本体1底部;再启动所述钢渣水淬中间罐的倾翻装置,倾翻装置带动中间罐本体1翻转,将中间罐本体1的钢渣倒
出O为进一步方便中间罐本体1与倾翻装置的卡座配合,如图1至4所示,倾翻卡座3 是矩形。如图1至4所示,中间罐本体1的左右两侧壁均为梯形,中间罐本体1的前后两侧壁是矩形,前侧壁的倾斜角度大于后侧壁的倾斜角度。该形状的中间罐本体1可使钢渣的带钢沉淀收集、防止钢水落入钢渣水淬池。由于各钢厂的钢渣水淬设备的安装位置不同,因此,为方便钢渣倒出,所述的出钢口可以是如图2所示的控量直出钢口 4,也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控量侧出钢口 5。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权利要求1.钢渣水淬中间罐,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罐本体(1),中间罐本体(1)是上宽下窄的斗状结构,中间罐本体(1)的顶部设有矩形的钢渣入口,中间罐本体(1)的前侧壁上设有出钢口,中间罐本体(1)的左右两侧壁各设有一个倾翻卡座(3),倾翻卡座(3)上安装吊装耳轴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渣水淬中间罐,其特征在于倾翻卡座(3)是矩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渣水淬中间罐,其特征在于中间罐本体(1)的左右两侧壁均为梯形,中间罐本体(1)的前后两侧壁是矩形,前侧壁的倾斜角度大于后侧壁的倾斜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渣水淬中间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钢口是控量直出钢口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渣水淬中间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钢口是控量侧出钢口(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渣水淬中间罐,包括中间罐本体,中间罐本体是上宽下窄的斗状结构,中间罐本体的顶部设有矩形的钢渣入口,中间罐本体的前侧壁上设有出钢口,中间罐本体的左右两侧壁各设有一个倾翻卡座,倾翻卡座上安装吊装耳轴。它可控制钢渣流入水淬池的流量,并能在渣罐和粒化器之间起良好的缓冲作用。它还具有1、其容器形状可便于钢渣中的大块钢渣沉淀收集、防止钢水落入钢渣水淬池;2、中间罐直接坐在中间罐倾翻装置上,方便中间罐整体检修更换。本实用新型还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制造成本低廉和操作方便的优点。
文档编号C21B3/10GK202054850SQ20112007408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0日
发明者刘冬梅, 刘卫国, 姜进强, 孙璐, 张东力, 曾静, 润建刚, 穆艳春, 陈以豹, 陈树国 申请人:济钢集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