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氮化炉定氮取样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5271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氮化炉定氮取样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控气氛炉领域,特别是可控气氛渗氮炉内取样管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井式氮化炉多采用在炉盖上设置定氮取样管来分析炉内氮势,将试样固定在拉杆上通过定氮取样管插入炉内,分析时将试样提出。为保证炉内压力,取样管多采用卡箍夹紧法兰,中间加橡胶垫片密封。由于橡胶垫片始终与炉内气氛接触,且处于炉内高温状态,在使用中容易氧化导致密封失效;当开启取样管时,橡胶垫片容易收缩变形掉入炉内。受上述因素影响,取样管密封圈在实际使用中需要频繁更换,且容易导致炉子漏气,增加了工人操作强度,不利于设备长期平稳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氮化炉定氮取样管结构,将密封圈与炉内气氛隔绝开,增加密封圈的使用寿命,杜绝密封圈掉入炉内的可能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氮化炉定氮取样管结构,包括由螺纹管、拉杆、拉杆承重板、密封圈、冷却腔与连接管,所述螺纹管包括内螺纹管与外螺纹管,内螺纹管通过螺纹结构套装在外螺纹管上;所述拉杆承重板固定在外螺纹管的顶端;所述密封圈套装在外螺纹管末端;所述冷却腔固定于密封圈下方,冷却腔内层固定有连接管;所述拉杆穿过拉杆承重板并固定在外螺纹管内。进一步地,所述冷却腔为水冷却腔。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圈为橡胶密封圈。进一步地,所述拉杆为顶部有环形的拉杆。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氮化炉定氮取样管结构,密封圈与炉内气氛不直接接触,避开炉管内的高温影响,密封圈寿命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密封圈套在螺纹管外部,杜绝了开启取样管时密封圈掉入炉内的可能性,降低了炉子备件损耗,减少了工人操作强度,且制作简单结构合理,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于生产中。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氮化炉定氮取样管结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一种氮化炉定氮取样管结构,包括由内螺纹管1、拉杆2、拉杆承重板
3、外螺纹管4、密封圈5、冷却腔6与连接管7。所述螺纹管包括内螺纹管I与外螺纹管4,内螺纹管I通过螺纹结构套装在外螺纹管4上;所述拉杆承重板3固定在外螺纹管4的顶端;所述密封圈5套装在外螺纹管4末端;所述冷却腔6固定于密封圈5下方,冷却腔6内层固定有连接管7 ;所述拉杆2穿过拉杆承重板3并固定在外螺纹管4内;所述冷却腔6为水冷却腔;所述密封圈5为橡胶密封圈;所述拉杆2为顶部有环形的拉杆。本实用新型一种氮化炉定氮取样管结构,密封圈与炉内气氛不直接接触,避开炉管内的高温影响,密封圈寿命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密封圈套在外螺纹管外部,杜绝了开启取样管时密封圈掉入炉内的可能性,降低了炉子备件损耗,减少了工人操作强度,且制作简单结构合理,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于生产中。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氮化炉定氮取样管结构,包括由螺纹管、拉杆、拉杆承重板、密封圈、冷却腔与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管包括内螺纹管与外螺纹管,内螺纹管通过螺纹结构套装在外螺纹管上; 所述拉杆承重板固定在外螺纹管的顶端; 所述密封圈套装在外螺纹管末端; 所述冷却腔固定于密封圈下方,冷却腔内层固定有连接管; 所述拉杆穿过拉杆承重板并固定在外螺纹管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氮化炉定氮取样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腔为水冷却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氮化炉定氮取样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为橡胶密封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氮化炉定氮取样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为顶部有环形的拉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氮化炉定氮取样管结构,包括由螺纹管、拉杆、拉杆承重板、密封圈、冷却腔与连接管,所述螺纹管包括内螺纹管与外螺纹管,内螺纹管通过螺纹结构套装在外螺纹管上;所述拉杆承重板固定在外螺纹管的顶端;所述密封圈套装在外螺纹管末端;所述冷却腔固定于密封圈下方,冷却腔内层固定有连接管;所述拉杆穿过拉杆承重板并固定在外螺纹管内。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氮化炉定氮取样管结构,密封圈与炉内气氛不直接接触,避开炉管内的高温影响,密封圈寿命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密封圈套在内螺纹管外部,杜绝了开启取样管时密封圈掉入炉内的可能性,降低了炉子备件损耗,减少了工人的操作强度,且制作简单结构合理,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于生产中。
文档编号C23C8/24GK202945312SQ20122054988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3日
发明者宗国良, 姜劲松, 方华, 浦晓东, 唐翠 申请人:天龙科技炉业(无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