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式淬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39942发布日期:2020-05-15 15:32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井式淬火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淬火结构,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井式淬火槽结构。



背景技术:

淬火是对金属进行热处理,通过淬火对金属增加自身的硬度,在淬火时需要用到淬火槽结构,但是现有结构的淬火槽结构,淬火槽是用于盛放淬火介质的容器,现有淬火槽结构强度不高且使用寿命不长。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的井式淬火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的井式淬火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井式淬火结构,包括外槽体,所述外槽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所述外槽体内设置有内槽体;

所述外槽体前后两端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支撑板,各所述支撑板上均设置有两个支撑杆,各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同时与顶板的底部连接;所述外槽体的左端外壁设置有两个支撑块,各所述支撑块上端同时与定位板的下端连接;

所述定位板的外侧设置有第一电机安装座,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螺杆的一端连接,所述螺杆的另一端可转动的穿过所述定位板并与定位块转动连接;

所述定位块的底端通过两根定位柱与延伸板连接,所述延伸板与所述外槽体外壁连接,所述延伸板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座;

所述定位板与所述定位块之间通过导向杆连接,所述导向杆与所述螺杆相互平行,所述顶板下方设置有调节台,所述调节台的一侧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导向杆上,所述调节台的另一侧套设在螺杆上并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

所述调节台上设置有第二电机安装座,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调节台上设置有穿孔,所述穿孔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承座和第二支承座;所述第一支承座与所述第二支承座之间设置有转杆,所述转杆上饶设有钢丝绳,所述转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承座转动连接,所述转杆的另一端可转动的穿过所述第一支承座并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内槽体包括底板,绕所述底板边缘一圈设置有若干个轻质耐火砖,各所述轻质耐火砖形成筒体,所述筒体的厚度为360mm;所述底板底部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柱,各所述支撑柱的底端与所述外槽体的底部连接。

作为优选,各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均设置有连接杆,各所述连接杆的下端所述支撑杆螺纹连接,各所述连接杆的上端与所述顶板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各所述支撑块的底部通过加强块连接,所述加强块同时与各所述支撑块和外槽体的外壁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座的高度与各所述支撑脚的高度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转杆连接,所述钢丝绳的另一端设置有挂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有效的提高了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且操作方便、制造成本低和有效的提高淬火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内槽体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内槽体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井式淬火结构,包括外槽体1,所述外槽体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2,所述外槽体1内设置有内槽体3;

所述外槽体1前后两端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支撑板5,各所述支撑板5上均设置有两个支撑杆6,各所述支撑杆6的上端同时与顶板7的底部连接;所述外槽体1的左端外壁设置有两个支撑块8,各所述支撑块8上端同时与定位板9的下端连接;

所述定位板9的外侧设置有第一电机安装座10,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座10上设置有第一电机11,所述第一电机11的输出轴与螺杆12的一端连接,所述螺杆12的另一端可转动的穿过所述定位板9并与定位块13转动连接;

所述定位块13的底端通过两根定位柱15与延伸板16连接,所述延伸板16与所述外槽体1外壁连接,所述延伸板16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座17;

所述定位板9与所述定位块13之间通过导向杆18连接,所述导向杆18与所述螺杆12相互平行,所述顶板7下方设置有调节台19,所述调节台19的一侧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导向杆18上,所述调节台19的另一侧套设在螺杆12上并与所述螺杆12螺纹连接;

所述调节台19上设置有第二电机安装座20,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座20上设置有第二电机21,所述调节台19上设置有穿孔22,所述穿孔2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承座23和第二支承座26;所述第一支承座23与所述第二支承座26之间设置有转杆27,所述转杆27上饶设有钢丝绳28,所述转杆2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承座26转动连接,所述转杆27的另一端可转动的穿过所述第一支承座23并与所述第二电机21的输出轴连接。

所述内槽体3包括底板29,绕所述底板29边缘一圈设置有若干个轻质耐火砖30,各所述轻质耐火砖30形成筒体,所述筒体的厚度为360mm;所述底板29底部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柱31,各所述支撑柱31的底端与所述外槽体1的底部连接。

各所述支撑杆6的上端均设置有连接杆32,各所述连接杆32的下端所述支撑杆6螺纹连接,各所述连接杆32的上端与所述顶板7转动连接。

各所述支撑块8的底部通过加强块33连接,所述加强块33同时与各所述支撑块8和外槽体1的外壁连接。

所述支撑座17的高度与各所述支撑脚2的高度相同。所述钢丝绳28的一端与所述转杆27连接,所述钢丝绳28的另一端设置有挂钩。另外还可在内槽体3和外槽体1的底部均设置可开启和封闭的出水孔,以便与对淬火介质的排放。并且还可在内槽体3与外槽体之间加入冷却液,该冷却液流入至内槽体3的底部。从而提高淬火质量。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根据实际需要可将螺杆12和导向杆18的距离延长,使其调整定位柱15与外槽体1之间的间距。本实用在安装现场环境为环境温度:0~45℃、相对湿度:40%~95%。厂房地面:泥土地质,水泥硬化地面。厂房大门尺寸:宽4200mm×高4500mm。通过钢丝绳28上的挂钩吊设待淬火件,通过第一电机11带动调节台19移动至内槽体3上方后方可进行淬火。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井式淬火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外槽体(1),所述外槽体(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2),所述外槽体(1)内设置有内槽体(3);

所述外槽体(1)前后两端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支撑板(5),各所述支撑板(5)上均设置有两个支撑杆(6),各所述支撑杆(6)的上端同时与顶板(7)的底部连接;所述外槽体(1)的左端外壁设置有两个支撑块(8),各所述支撑块(8)上端同时与定位板(9)的下端连接;

所述定位板(9)的外侧设置有第一电机安装座(10),所述第一电机安装座(10)上设置有第一电机(11),所述第一电机(11)的输出轴与螺杆(12)的一端连接,所述螺杆(12)的另一端可转动的穿过所述定位板(9)并与定位块(13)转动连接;

所述定位块(13)的底端通过两根定位柱(15)与延伸板(16)连接,所述延伸板(16)与所述外槽体(1)外壁连接,所述延伸板(16)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座(17);

所述定位板(9)与所述定位块(13)之间通过导向杆(18)连接,所述导向杆(18)与所述螺杆(12)相互平行,所述顶板(7)下方设置有调节台(19),所述调节台(19)的一侧可滑动的套设在所述导向杆(18)上,所述调节台(19)的另一侧套设在螺杆(12)上并与所述螺杆(12)螺纹连接;

所述调节台(19)上设置有第二电机安装座(20),所述第二电机安装座(20)上设置有第二电机(21),所述调节台(19)上设置有穿孔(22),所述穿孔(2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承座(23)和第二支承座(26);所述第一支承座(23)与所述第二支承座(26)之间设置有转杆(27),所述转杆(27)上饶设有钢丝绳(28),所述转杆(2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承座(26)转动连接,所述转杆(27)的另一端可转动的穿过所述第一支承座(23)并与所述第二电机(21)的输出轴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式淬火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内槽体(3)包括底板(29),绕所述底板(29)边缘一圈设置有若干个轻质耐火砖(30),各所述轻质耐火砖(30)形成筒体,所述筒体的厚度为360mm;所述底板(29)底部设置有若干个支撑柱(31),各所述支撑柱(31)的底端与所述外槽体(1)的底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式淬火结构,其特征是:各所述支撑杆(6)的上端均设置有连接杆(32),各所述连接杆(32)的下端所述支撑杆(6)螺纹连接,各所述连接杆(32)的上端与所述顶板(7)转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式淬火结构,其特征是:各所述支撑块(8)的底部通过加强块(33)连接,所述加强块(33)同时与各所述支撑块(8)和外槽体(1)的外壁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式淬火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支撑座(17)的高度与各所述支撑脚(2)的高度相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式淬火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钢丝绳(28)的一端与所述转杆(27)连接,所述钢丝绳(28)的另一端设置有挂钩。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井式淬火结构,包括外槽体,外槽体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外槽体内设置有内槽体;外槽体前后两端的外表面均设置有支撑板,各支撑板上均设置有两个支撑杆,各支撑杆的上端同时与顶板的底部连接;外槽体的左端外壁设置有两个支撑块,各支撑块上端同时与定位板的下端连接;定位板的外侧设置有第一电机安装座,第一电机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螺杆的一端连接,螺杆的另一端可转动的穿过定位板并与定位块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有效的提高了结构强度和使用寿命且操作方便、制造成本低和有效的提高淬火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蒋波;龚华;谢洪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长江工业炉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24
技术公布日:2020.05.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