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精加工用方法及内齿工具和该工具修整方法及修整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2735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齿轮精加工用方法及内齿工具和该工具修整方法及修整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精加工齿轮用的一种方法和一种内齿工具,以及修整该工具的一种方法及修整轮。
本发明可依据的齿轮加工方法,其原理已在德国的专利申请P4214851.o,EP-A-568849中得有描述,该方法可在有关在德国专利申请P4323935.8,GB-9407940.7中的采用带内齿的机床上实施。实践中业已发现,在小宽度修正的情形(例如凸型)采用不带托架或类似物的三个相互垂直轴向同时运动、外齿工具的机床上,其修正齿加工不会出现问题,可是采用一种内齿工具加工却时常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其原因是在外齿工件与工具情况下,是由两个凸状基体产生相对运动。但在内齿的工件和工具情况下,一个凸状基体与一个凹状基体相接触。因此,不只该接触区的外侧接触间隙大大减小,而且在工件与工具间作相对运动过程中即使作小的宽度修正时也存在有被第二切刀或刃口接触引起误切的危险。不止于此,越小的接触间隙导至相对该接触区的位置和尺寸也越是敏感。这反过来又影响到该接触力的正反向平衡,结果局部的瞬时性齿侧面去除对于所得到的测面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工件齿轮与工具的该接触的基体相互法向的空间运动常感不足,特别是在内齿工具的情形。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讨论这种类型方法的改进至使采用内齿工具下可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另外尚待开发一种尽可能广泛采用的工具,特别是用于粗珩和精珩的工具。不仅为此,它还应该是能根据工件加工进行调整的工具。
若用的是一种不作修正的工具,采用按权利要求1该特征部分所提及的办法该目的即可实现。如采用一种修正工具,则必得用按权利要求2的改进的方法。
在该接触区内,环绕该接触法向周围,存在有一个旋转的自由度,这同时包括在该三轴法向的变更。
伴随有在该横交轴角变化的一种变换的这种三个垂直轴线的(即是沿轴向的同时发生的运动)同步变动表示了这种所要求的最小运动。此运动的状态,现今所知的剃齿和珩齿机上都能实现这种运动,而要供备比这更大的自由度(即摇杆的倾斜),则必得有更多的机床轴受到控制(这会增加花费,因此不可取)。
按权利要求1的方法包括了两个相互独立的动态效应。三个垂直轴向上相对工具的该工件的同时发生的相对位移基本上满足了该齿轮工件和工具基体形状的自由设计,以及实现对齿轮工件和工具齿侧面上加工区域的瞬时相对位置和齿侧面宽度修正(凸形,圆锥形,凹形,凸圆锥形,凹凸形)。相对齿轮工件轴轴向,对角方向,横向或径向的有利的进给方式相继作出或以此方式相互地进行。这种绕相交轴角轴的瞬时旋转允许每个齿间本体的瞬时相对接触位置以及该工件和工具的每个齿作相对旋转,这样不会发生二次切削以及出现所限制的接触状况。在权利要求1的情形下,该依运动学方式起作用的工具基体是圆柱体,也就是说以这种基体只可产生与该工具的圆柱基体相同、或比它大的动态凸度的该运动学上起作用基体的齿轮工件的凸形齿侧面。
在此说明书中“运动学(Kinematic)”及相关术语涉及的是由一个物体结合其实际形状和空间运动所产生的该物体的有效形式。
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中的该工具具有一个凸形基体。故可产生凸的,直的和凹凸形的齿轮工件的齿侧,而工件与工具侧面间该接触区的大小可按意图受控制。
适用上述本发明方法中的乃是一种内向带齿的工具,其齿具有从运动学方面考虑在宽度方向上起不同作用的宽度修正。
这种齿最好具有按运动学角度考虑对初始珩磨起大的宽度修正作用的一个区域,以及在随后的细珩中不起、或少起宽度修正作用的一个区域。
权利要求3,4,10,11,12,13,14,15和16所涉及的可将这种具有不同动态作用的宽度修正工具的一个或多个装在一个卡盘上操作。这对于例如采用为减小加工力以小接触区的一种合用切削工具(acutting-friendlytool)作初珩,而用它在细珩中采用大接触区的光整该侧面可以是很有利的。
粗珩和细珩都采用双侧面接触,或可于粗珩中采用单侧面接触,在单侧面接触时最好采用电约束方式。
在粗精珩过程中,该工具与工件啮合都可以一种自由运转方式。也可以粗珩让工具和工件于约束状态下运转,而在随后的精珩中以自由运转方式相啮合。
采用按本发明方法中单侧面接触的受约束运转基本能使自由设计的齿轮工件的左右旋齿侧得到宽度修正。在后进行的自由运转的双侧接触方式则只使该基体作相对位移而起到光整侧面作用。
该工具可具有轴向邻近的两组或多组的相同齿,它们沿该x和/或y和/或z轴作往复运动以进入工作位置,其间以轴相交、或以离开相交位置的方式。该工具也可以是以两个或多个轴向邻接的不同齿组。
在理想状况下,有可能用以每种情况下将圆柱布置的各个齿代替以与机床的x和z轴成交叉或轴相交,并且通过对相应工具实体端部的齿形替换以增加该工具的内径。欲使齿轮工件自己及夹紧装置都不在轴向上与该工具上后面的齿碰撞的条件是让这些齿不要布置在圆柱的基体上,而是双曲线的基体上。
然而,本发明的方法也允许该工件和工具的基体都是圆锥形的,或凸圆锥体的。因此可能以另一种状态,即工具倾斜于x,y,z的往复运动及对A旋转的状态来加工齿轮工件,这样使那些尚未采用的后面的齿带离碰撞区域。
若以在卡盘内的几个邻接的不同工具齿加工一个轴状工件或有不同齿的齿轮组,为使避免碰撞可以邻近齿处在倾斜状态下进行加工。
该内向带齿的工具大致可以与以该内齿工具加工齿轮工件相同的方式,采用一种适当的修整工具进行修整。这对于产生以单双侧面接触方式加工出粗精珩磨区的不同齿宽特别有利。
因此本发明也涉及带有以与其内齿工具所加工出相应齿形样式的齿的修整轮来修整一种内齿工具的方法,并且修整轮上齿的侧面复盖有极硬的磨粒,其中该工具和修整轮轴相交成一个相交轴角,该工具与修整轮互相啮合且与之作相对运动。同时进行的相对运动发生在三个相互垂直的轴上并附加一个垂直于被相交轴角的轴的定点摆动,因此该相交轴角发生变化,这样不仅工具和修整轮的齿侧面有相互的切向接触,而且该工具和修整轮的基体也在连续变化的位置的接触点处互相接触,具有相互连续的切向接触,同时在该对应接触点处法向贯穿该工具和修整轮基体的一条直线不仅与修整轮或其基体的轴线、以及和该工具或其基体的轴线相交叉,而且还通过在所述接触点处适应于该修整轮基体的一个理想包络球体的中心。
对于其齿具有初珩区和精珩区的工具,该初珩及精珩区最好是在受约束状态下以修整轮与内齿工具间单侧接触情况下进行修整。
该修整轮最好作有端部斜面,且至少为45°,其作用是在切向分给工件以自由浮动使加工出一个宽的连续的工具区使在运动学方面起到不同的宽度修正作用。该端部斜面最好延伸超过整个修整轮的齿高,同时复盖以很紧硬的磨削颗粒。
本发明可有不超出权利要求措词及其保护范围内的诸多变化。软性及硬性剃削也属受保护的范围以内。
有关这里采用的诸如珩磨,软性剃削,硬性剃削,基体等各种术语的定义。参阅德国杂志"WerkstattundBetrieb126(1993)7,411-415页"中"H.SchrieferZahnflanken-FeinbearbeitungfurdieGrossserienfertigung"。
以下参照以


的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其中图1为以立体表示的可实行本发明方法及使用在发明工具的一种机床结构;
图2为甚为概要地示出该工件及工具基体的一幅三维立体图;
图3概括示出的大比例的工件基体,及工具与工件间接触点处的状况;
图4a至4c表示的是加工中不同相对位置上的工具和工件基体的前视、平面视和侧视图;和图5示出的是设定加工工具为静止时的工件或修整轮的相对运动和形状的图形。
图1表示一种齿轮精加工机床,本发明可用它实行。除去它在加工中提供工具以摆动运动外,大多数方面皆与普通结构的机床无异。可以看出,三个正交安装的机床轴x,y和z,以及可同时改动该x,y,z轴的枢接转转轴A,而沿着它工具T2和工件T1的相交轴枢角可被调整。轴C1是齿轮工件的旋转轴而轴C2是内向带齿工具的旋转轴。这两根轴可以自由运转,或可通过一个电子系统来加以约束。
图2为齿轮工件T1和工具T2,以及它们各自的包络球面K1,K2,分配以该瞬时接触点Ⅳ,而该接触线通过接触点Ⅳ的一幅三维视图。座标系统x1-y1-z1以轴向定向方式示出齿轮工件的定位而座标系统x2-y2-z2以轴向定位方式示出该工具的定位。
z1为工件的旋转轴。x1和y1的原点设在该工件宽度的中点。该工具的座标系也以类似方式定义。工件旋转轴于操作中是静止的,该工件除了绕其轴线旋转外不动。工具进给轴是轴x2,它平行于该工件轴x1。该工件轴平行于在先提及的机床轴。
该工具能作摆动、或绕其轴x2作定点转动,这样一个相交轴角A遂在y轴和该工具的旋转轴间,以及y轴和该工件旋转轴间形成。
与工件和工具相关连的是各自的理想包络球面K1和K2,这些球面的曲率半径相应是该工件或工具在接触点处的曲率半径。结果这些球面中心也相应地被确定了。于图2中该接触点Ⅳ处,紧随工件包络面K1的是该工件的齿冠外形,而紧随工具包络面的是凹形冠状的工具外形。由于该曲率可随工具和工件由点至点作变化,所以这些理想包络球面是不定的。
座标系xk1-yk1-zk1描述的是该齿轮工件齿侧线瞬时修正的包络球面中心,而座标系xk2-yk2-zk2则描述的是该工具齿侧面线性修正的包络球面中心。这些座标轴平行于x1-y1-z1。C1和C2是工件和工具的转向,而A为该工具绕轴交角轴X2的瞬时旋转位置。该直线g描绘的是该包络球面与基体间的接触点Ⅳ的瞬时接触状况。为此目的,该直线g必得与该包络球面中心相交于Ⅰ和Ⅴ,并与齿轮工件相交于Ⅲ,与工具轴相交于Ⅱ。如果需要在宽度方向z1上让接触点顺序包裹整体,例如为该齿轮工件基体T1,x1-y1-z1和x2-y2-z2间的该瞬时旋转和位移则应这样选择,即该直线g须满足在前说过的条件。与此同时,如果前述的接触条件得到遵守,接触点顺序能在该工具基体T2上预先确定,该基体表面T1和T2然后可被相互代替。
该接触点顺序显然应该是被予选确定的,由此产生的有利进展由工件和工具间相对位置的一种稳定变化得到证实。
可以看出,例如,该包络球面K1和K2的中心也可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即所生成的基体形式为宽度上为凹形的、圆锥形或是凸的圆锥形。如果该包络球面的半径趋于无穷大,遂产生圆柱形基体。采用已知的基体形状,要当心的就是按前述接触条件要避免多点接触的可能。这意味着工件侧面会被二次切削所扭曲。还必须避免,不明确的结果表示的刃边接触。
图3表示的是齿轮工件基体T1,以及直线g延伸通过的接触点Ⅳ的状况。
基体T1,T2及包络球面K1和K2在接触点Ⅳ处具有切向接触,切向平面T的法向以g表示。可以想像各自的基体和包络体可绕该直线g旋转而无损于前述的接触状况。然而,涉及一个实际的齿轮时,在齿轮工件与工具齿侧间接触运行方面,这种旋转造成的影响就非同一般。因此,存在于平面T内的线L描绘出该齿侧面的接触运行,它用以说明各个瞬时接触位置Ⅳ。供备正确接触状态的该瞬时转动位置L导出的同时进行的旋转A得到一个适当的几何变换的结果。
图4a、4b、4c为从运动学角度表示出该基体和包裹情况的前视,平面视和侧视的示意图。按齿轮工件宽度上瞬间发生的接触位置o,1,和2作出表示。对应于直线g′、g和,g″,该接触点由Ⅳ′变换到Ⅳ、然后再到Ⅳ″。相对工件的工具运动,按前视图中为从y2′,z2′通过y2,z2到y2″,z2″。这三个位置标示以1、2和3。该工具经过的路径为(x2-y2-z2)′,(x2-y2-z2)到(x2-y2-z2)″。该工具包络球的半径变化为R′K1,RK2和R″K2。在前视图中该转动位置是从L′,L到L″。
图5表示的是一个两部分工具T2,带有轴向邻接的不相同齿部。
标有T1的元件可被当被加工的工件,或者是作为修整工具的修整轮。
所示工具是静止的。实际中不是这样的,该工具与工件、工具与修整轮的相对运动是按已作描述的参考图1至4起效用的。
图5所示工具有两个基体T2F和T2V。该工件或整修工具的其体的不同位置1至4,被显示出相对于该工具的位置。其接触状况图示作有大的简化并在平面部分作了放大。
工具基体T2V于工具作程序的空间相对运动中按运动学方法产生有一个较小的凸度半径RTV。这个第一基体用作工件的初始珩磨。轴向邻接的基体T2F具有较大的有效半径RKF以用作工具的精细珩磨。
在前已有叙述,这些半径相应接有RK2。各自基体的曲率中心是在MKV和MKF,对应于图2中的点Ⅴ。
使用中,工件首先以参考图4中所描绘的方式以工具基体T2V受到珩磨,此后随轴向相对运动,该工件用工具基体T2F作有精珩。
图5中所示工具基体的曲率是以由按经验值选定的两段弧予以表示的。但这并非必要的,其他工具外形也是可以的,在一种极端理性的情况,该工具外廓形状可以是直线。
图5更具体地示出示以T1、按顺序的相对位置1至4的一个整修轮方式的工具整修。
该修整轮备有端斜面F于两端部,且超过全齿的高度。修整过程中,该修整轮体沿着从MKV和MKF的包络球面路径被导行,而在该两段包络球面之间作有两个切向的过渡。两段中间包络球面RK2,MKZ使当位处该两段包络球面间的齿轮工件的加工过程中能有面部的自由浮动。
修整时,这种自由浮动是通过该端部斜面F产生的,复盖有硬磨材料,以圆柱形基体并以端部斜面作有斜面的该基体形成的修整轮被连续地引入与该中间包络球面部相接触。以切向速度VT从右手边起的工具面不间断地修整至左边,修整遂得以完成。作为依靠于宽度接触程序的修整轮,以粗制的复盖修整轮件用作该初始珩磨工具区的修整、而让一个粗细复盖的修整轮件使与该精细工具珩磨区的修整也是可以的。在作初始和最终珩磨中,该齿轮工件沿切向从该初珩区连续地移至该细珩区。这样就确保了于自由运转珩磨中使由初珩向细珩的转换过程中保持该齿形侧面接触。
权利要求
1.一种齿轮成型工件的齿侧精加工方法,特别是那种凸形齿、采用一种内向带齿工具以工具和工件轴线交汇有一个相交轴角,与该工件相啮合并相对该工件运动,有同时发生在三个互相垂直轴线上的相对运动以及附加有绕垂直于该相交轴角的轴的一个定轴摆动,遂使该相交轴角发生变化,这样,不仅该工具和工件的齿部侧面有相互的切向接触,而且该工具和工件的基体在其位置作连续变化的一个接触点上也相互接触,连续地具有相互的切向接触,并且一条直线在该相应的接触点处贯穿该工具的基体和工件的基体,不仅汇交该工件或工具基体的轴线以及该工具或其基体的轴线,而且还穿过其适应于在所述接触点处该工件基体的一个理想包络球体的中心。
2.按权利要求1的一种方法,其中采用一个带凸形齿的工具,其特征为其中所述直线在该接触点处也穿过其适应于自身的该工具基体的一个第二理想球体的中心。
3.按权利要求1或2的一种方法,其特征为其中该工具齿具有在该宽度方向上按运动学角度看是不同作用的宽度修正。
4.按权利要求3的一种方法,其特征为其中该工具的一个区域具有运动学方面起大约宽度修正作用,被用作一个初始的珩磨加工;而一个区域没有、或只具有在运动学方面起小的宽度修正作用,则被用作一个基本是最终珩磨加工。
5.按权利要求4的一种方法,其特征为其中该初始珩磨加工和后续的最终珩磨加工是在工具和工件间以双齿侧面接触情况下进行的。
6.按权利要求4的一种方法,其特征为其中该初始珩磨加工是在单齿侧面接触情况下进行,而该后续的最终珩磨加工是在工具与工件间双齿侧面接触情况下进行的。
7.按权利要求5或6的一种方法,其特征为其中该初始珩磨加工及随后的最终珩磨加工过程乃是以一种自由运转方式使该工具与工件接触的。
8.按权利要求5或6的一种方法,其特征为其中该初始珩磨中与该工件在一起的工具受约束的,而在随后的最终珩磨加工中则以一种自由运转方式相接触。
9.按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之一的一种方法,其特征是所采用的具有两个或多个轴向邻接的相同齿组的一种工具,以在该x和/或y和/或z轴上位移方式由位于该相交轴内侧、或外侧移入该操作位置。
10.一种内向带齿的工具,特别是按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所用的工具,其特征为它的齿具有在该宽度方向上从运动学观点起不同作用的宽度修正。
11.按权利要求10的一种内向带齿工具,其特征为其中它的齿具有至少一个区域是在一个最终珩磨加工中没有、或从运动学方面起到小的宽度修正作用的,而至少一个区域在一个初始珩磨加工中从运动学方面起到大的宽度修正作用的。
12.按权利要求10或11的一种内向带齿工具,其特征为其中在运动学方面起不同宽度修正作用的区域之间存在一个切向的过渡。
13.按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意之一的一种内向带齿工具,其特征为其中在运动学方面起不同宽度修正作用的区域由一个不接触区使相互隔开的。
14.按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意之一的一种内向带齿工具,其特征在于其中从运动学方面起不同宽度修正作用的该区域具有不同切削材料和/或不同的切削几何要素。
15.按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意之一的一种内向带齿工具,其特征为其中它是由至少两部分所组成,其齿部在它们从运动学方面对宽度修正作用是相互不同的。
16.按权利要求10于15中任意之一的一种内向带齿工具,其特征为其中它有两个或多个在轴向邻接的所述类型的相同齿组。
17.一种内向带齿工具的修整方法,采用其齿形资料相应于该内向带齿工具所加工的该工件的齿形、并且其齿的侧面复盖以极硬磨削颗粒,内中该工具和整修轮的轴线相交成一个相交角,该工具与整修轮相啮合并相对它移动,同时发生在三个相互垂直轴上的相对运动并附加一个绕垂直于该相交角轴的定轴摆动,因此该相交轴角发生变化,结果不仅该工具和整修轮的齿部侧面具有相互的切向接触,而且该工具和整修轮的基体在其位置不断改变的一个接触点上也相互接触,遂连续地具有相互的切向接触,并且有一条直线在该相应的接触点上法向贯穿该工具基体和该整修轮的基体、不但交汇该整修轮或它的基体的轴线和该工具或其基体的轴线,而且还穿过在所述接触点处其适应于该整修轮基体的一个理想包络球面的中心点。
18.按权利要求17的一种方法,其中该工具有凸形齿,其特征为其中所述直线还在该接触点处穿过其自身适应于该工具基体的一个第二理想球面的中心。
19.按权利要求17或18的一种方法,对于其齿部具有一个起始珩磨区和一个最终珩磨区的一种工具,其特征在于该起始珩磨区和最终珩磨区被调整成修整轮和内向带齿工个间以单侧面接触并以受约束状态。
20.一种整修轮,特别是为按权利要求17、18或19的方法所采用,其特征为一个至少45°的端部斜面,它延伸超过其整个齿高并且还复盖以极硬的磨削颗粒。
全文摘要
一种齿轮成型工件齿侧面精加工用的方法,特别是以凸齿、用轴线相交的一个内齿工具,其中不但产生在三个相互垂直轴上,而且绕垂直于相交轴角轴也有同步的相对运动,结果不但工具和工件的齿侧面有相互的切向接触,而且在其位置不断变化的接触点IV处、该工具和工件的基体也相互接触,并且直线g在接触点处法向贯穿该工具和工件的基体,不但汇交工件或其基体的轴线C
文档编号B24B1/00GK1104948SQ9411618
公开日1995年7月12日 申请日期1994年9月1日 优先权日1993年9月1日
发明者H·施里弗 申请人:赫思机器及工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