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乙醇胺作为添加剂的硫代硫酸盐提金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湿法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乙醇胺作为添加剂的硫代硫酸盐提金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氰化法具有工艺成熟简单、回收率高、适应性强等特点,是目前主要提取黄金的方法。但该工艺所使用的氰化物属于剧毒化学药品,在浸取过程若操作或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除此之外还存在浸出时间较长的缺点。因此,寻找一种无毒、高效、低成本的非氰化法浸金溶剂及非氰工艺,成为国内外探索和研究的热门。
[0003]在目前已研究过的几种非氰化法中,硫代硫酸盐可以跟金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与氰化法相比,具有无毒、浸金速度快、污染少以及对氰化法难以处理的含铜金矿和炭质金矿效果好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能替代氰化物的非氰化浸金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至今,在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研究中发现,硫代硫酸盐处于亚稳态极不稳定,容易被氧化分解。在工业化生产中,使用Cu2+-NH3-S2O32.体系进行提金,在浸金过程中铜氨的加入虽然提高了浸金率和浸金速度,但硫代硫酸盐消耗太大,导致浸金的成本过高,因此该法在应用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0004]为了解决或减少硫代硫酸盐浸金法浸取剂消耗大的问题,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改进标准Cu2+-NH3-S2O32.体系,提高浸金效率的同时提高硫代硫酸盐稳定性;二是寻求非铜离子作为氧化剂,以避免Cu2+对S2032—的消耗,影响浸金试剂的稳定性。在改进标准Cu2+-NH3-S2O32.体系的众多研究表明,加入某些添加剂例如CMC、EDTA、腐殖酸、氨基酸等,对浸金效率和硫代硫酸盐的稳定性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因此使用合适的添加剂是改善标准铜氨硫代硫酸盐体系浸金的方法之一。乙醇胺是一种络合剂,呈弱碱性,可以跟矿浆中的铜离子配位,让铜离子在浸取液中相对稳定,减轻了 Cu(NH3)42+对S2032—的氧化分解作用,使得S2032—的消耗量明显减少,金的提取率增加并且在pH 9?11的范围内都无明显变化。S2032—的分解产物连多硫酸根、其他硫氧化物浓度降低,使得浸取液的成分相对简单,这有利于工业上浸取液的循环利用以及后期对金的回收。乙醇胺的价格相对大部分的添加剂便宜,在使用上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乙醇胺作为添加剂的硫代硫酸盐浸金方法,使得硫代硫酸盐浸金过程中在不降低的浸金率的前提下,硫代硫酸盐耗量大大降低,消耗量控制在12.5kg/t以下,且浸金率在相同条件下提高了 3~9%。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以乙醇胺作为添加剂的硫代硫酸盐浸金方法,在铜-氨-硫代硫酸盐浸金矿浆中加入乙醇胺作为添加剂,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先将要使用金矿破碎磨到-0.074mm的金粒占90%以上,再制备成质量浓度为25?40%的矿浆,然后依次加入乙醇胺、铜离子、氨水和硫代硫酸盐,之后用NaOH溶液调节pH至8.5?10,最后用150?400r/min的速度搅拌6?24h。
[0007]在浸金体系中乙醇胺的浓度为0.003-0.lmol/L。
[0008]在浸金体系中铜离子的浓度为0.01-0.lmol/L。
[0009]在浸金体系中氨水的浓度为0.3?2mol/L。
[0010]在浸金体系中硫代硫酸盐的浓度为0.3?lmol/L。
[00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硫代硫酸盐的消耗量明显降低:用铜-氨-硫代硫酸盐浸金体系的浸取剂消耗量一般都在20~30 kg/t,而本发明中添加乙醇胺之后消耗量控制在12.5kg/t以下;
(2)矿浆浸金率得到提高:相比铜-氨-硫代硫酸盐浸金体系,浸金率在相同条件下提高了 3~9%;
(3)浸金效果和硫代硫酸盐消耗量在较大的pH范围内无明显变化,工艺操作简单:在不加入添加剂的硫代硫酸盐浸金体系,浸取液的PH有一个明显的要求,太低或太高会导致硫代硫酸盐的消耗增加,浸金效果明显降低;而本发明在较大的PH范围内效果和消耗都无明显变化,生产工艺操作相对简单;
(4)浸取液的循环使用大大提高并且金的回收相对容易:乙醇胺与铜离子络合,减轻了Cu (NH3 )42+对S2032—的氧化分解,连多硫酸根、其他硫氧化物浓度减少,使得矿中的部分杂质不易溶解,有利于浸取剂的循环使用和金的回收。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0013]原料条件一:
原料所使用的金矿其金的品位77g/t,含有铁3.42% ο
[0014]对照例1:将使用的金矿破碎磨到-0.074mm的金粒占90%以上,再制备成质量浓度为25%的矿楽,然后依次加入硫酸铜、氨水和硫代硫酸氨分别至0.03mol/L、0.7mol/L、0.3mol/L,用NaOH调节pH到10,最后250r/min的速度搅拌8h。金的浸出率为69.8%,硫代硫酸盐的消耗量为22.7kg/t。
[0015]实施例1:将使用的金矿破碎磨到-0.074mm的金粒占90%以上,再制备成质量浓度为25%的矿浆,并往其中依次加入乙醇胺、硫酸铜、氨水和硫代硫酸氨分别至0.003mol/L、0.03mol/L、0.7mol/L、0.3mo I/L,用NaOH 调节 pH到 1,最后 250r/min 的速度搅拌 8h。得到浸金率为72.9%,硫代硫酸盐的消耗为13.1 kg/t。
[0016]实施例2:将使用的金矿破碎磨到-0.074mm的金粒占90%以上,再制备成质量浓度为25%的矿浆,并往其中依次加入乙醇胺、硫酸铜、氨水和硫代硫酸氨分别至0.030mol/L、0.035mol/L、0.7mol/L、0.3mol/L,用 NaOH 调节 pH 到 10,最后 250r/min 的速度搅拌 8h。得到浸金率为73.7%,硫代硫酸盐的消耗为11.5kg/t。
[0017]实施例3:将使用的金矿破碎磨到-0.074mm的金粒占90%以上,再制备成质量浓度为25%的矿浆,并往其中加入乙醇胺、硫酸铜、氨水和硫代硫酸氨分别至0.060mol/L、0.03mol/L、1.0mol/L、0.3mol/L,用NaOH调节pH到 10,最后350r/min的速度揽摔8h。得到浸金率为81.4%,硫代硫酸盐的消耗为10.3kg/t。
[0018]原料条件二:
原料所使用的金矿其金的品位44.2g/t,含有铁13.6%、砷1.64%、铜0.830%。
[0019]对照例2:将使用的金矿破碎磨到-0.074mm的金粒占90%以上,再制备成质量浓度为35%的矿楽,然后依次加入硫酸铜、氨水和硫代硫酸氨分别至0.05mol/L、lmol/L、0.3mol/L,用NaOH调节pH到1,最后300r/mi η的速度搅拌8h。金的浸出率为7 7.8%,硫代硫酸盐的消耗量为23.7kg/t。
[0020]实施例4:将使用的金矿破碎磨到-0.074mm的金粒占90%以上,再制备成质量浓度为35%的矿浆,并往其中依次加入乙醇胺、硫酸铜、氨水和硫代硫酸氨分别至0.020mol/L、0.05mol/L、lmol/L、0.3mol/L,用NaOH调节pH到 10,最后300r/min的速度搅拌8h。得到浸金率为81.3%,硫代硫酸盐的消耗为12.4kg/t。
[0021 ]实施例5:将使用的金矿破碎磨到-0.074mm的金粒占90%以上,再制备成质量浓度为35%的矿浆,并往其中依次加入乙醇胺、硫酸铜、氨水和硫代硫酸氨分别至0.lOOmol/L、0.05mol/L、lmol/L、0.3mol/L,用NaOH调节pH到 10,最后300r/min的速度搅拌8h。得到浸金率为86.5%,硫代硫酸盐的消耗为9.2kg/t0
[0022]实施例6:将使用的金矿破碎磨到-0.074mm的金粒占90%以上,再制备成质量浓度为35%的矿浆,并往其中依次加入乙醇胺、硫酸铜、氨水和硫代硫酸钠分别至0.06mol/L、
0.06mol/L、lmol/L、0.3 mol/L,用NaOH调节pH到 10,最后300r/min的速度搅拌8h。得到浸金率为80.4%,硫代硫酸盐的消耗为12.6kg/t。
[002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主权项】
1.一种以乙醇胺作为添加剂的硫代硫酸盐浸金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铜-氨-硫代硫酸盐浸金矿浆中加入乙醇胺作为添加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以乙醇胺作为添加剂的硫代硫酸盐浸金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先将金矿破碎磨到-0.074mm的金粒占90%以上时,再制备成质量浓度为25?40%的矿楽,然后依次加入乙醇胺、铜离子、氨水和硫代硫酸盐,之后用NaOH溶液调节pH至8.5?10,最后用150~400r/min的速度搅拌6?24h。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浸金体系中乙醇胺的浓度为0.003?0.lmol/L0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浸金体系中铜离子的浓度为0.01?0.lmol/L0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浸金体系中氨水的浓度为0.3?2mol/L。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浸金体系中硫代硫酸盐的浓度为0.3?lmol/L0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乙醇胺作为添加剂的硫代硫酸盐浸金方法,属于湿法冶金技术领域。在铜-氨-硫代硫酸盐体系浸出矿浆中加入0.003~0.1?mol/L的乙醇胺,提高浸金率的同时能显著降低硫代硫酸盐的耗量,消耗量控制在12.5kg/t以下,浸金率在相同条件下提高了3~9%,并且减少多硫酸根及其他硫氧化物的生成,使得浸取液成分简单,有利于浸取液的循环使用及金的回收。
【IPC分类】C22B3/14, C22B11/00
【公开号】CN105671333
【申请号】CN201610106097
【发明人】于岩, 吴宇锋, 李 杰, 庄国鑫
【申请人】福州大学
【公开日】2016年6月15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