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银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湿法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银的方法,采用金/银标液和氰化物配制金/银氰络合物溶液;将氧化石墨烯置于金/银氰络合物溶液中吸附金/银氰络合物5?50h;分离氧化石墨烯,将金/银氰络合物从氧化石墨烯上脱附,以提取金/银,同时脱附的氧化石墨烯可重复使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氧化石墨烯的大比表面、丰富官能团、高活性位点吸附金/银氰络合物从而达到提取金/银的目的,同时由于氧化石墨烯表面完全裸露,吸附于表面的金/银络合物易于脱附,可实现吸附剂的重复使用。该方法操作简单,可快速有效地提取金/银,且氧化石墨烯可重复使用,成本低。
【专利说明】
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银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湿法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银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湿法冶金工业从含金/银贵液中提取金/银氰络合物的方法主要有:锌置换沉淀法、电解沉积法、离子树脂交换吸附法、活性炭吸附法。锌置换沉淀法投资成本低,但置换速度慢、周期长;电解沉积法耗能大;离子树脂交换吸附法选择性不好、成本高。因此三者均不能用于大规模、低成本地从金/银贵液中提取金/银。活性炭由于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孔隙结构、较多的官能团,成为提取金/银的有效吸附剂。活性炭的大比表面积主要是因为其丰富的介孔、微孔结构,而这些孔道结构减慢了活性炭对金/银氰络合物的吸附,且在其吸附时易堵塞,阻碍其对金/银氰络合物的继续吸附,降低活性炭孔隙的利用率,且孔道中的金/银氰络合物不易脱附,影响了活性炭的再次使用。因此急需寻找一种能快速高效吸附金/银氰络合物以提取金/银,且能重复使用的吸附剂。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银的方法,其克服现行的金/银提取方法中存在的提取速度慢、效率低、金/银不易脱附、吸附剂不能再次使用等问题,易于快速吸附及脱附金/银。
[0004]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银的方法,采用金/银标液和氰化物配制金/银氰络合物溶液;将氧化石墨烯置于金/银氰络合物溶液中吸附金/银氰络合物5_50h;分离氧化石墨烯,将金/银氰络合物从氧化石墨烯上脱附,以提取金/银,同时脱附的氧化石墨烯可重复使用。
[0005]按上述方案,所述氧化石墨烯为表面带有氧化官能团的石墨烯。
[0006]按上述方案,所述的氧化石墨烯用量为0.ΟΙ-lg,所述的金/银氰络合物溶液的用量为50-1000ml,所述的金/银氰络合物溶液中的金/银浓度为10-1000mg/l。
[0007]按上述方案,所述氧化石墨烯为粉末状。
[0008]按上述方案,所述将金/银氰络合物从氧化石墨烯上脱附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将其放入含0.01-1M氰化物、0.05-0.5M NaOH水溶液中在70_90°C条件下磁力搅拌器搅拌3_10h。
[0009]按上述方案,所述氰化物为氰化钠或氰化钾。
[0010]按上述方案,所述金/银氰络合物为金/银标液中AuVAg+与氰化物中CN—形成的以Au(CN)2—/Ag(CN)2—形式存在的络合物。
[0011]按上述方案,所述分离氧化石墨烯的方法为抽滤或离心分离。
[0012]本发明利用氧化石墨烯比表面积大、官能团丰富、活性位点完全裸露等特点从金/银贵液中吸附金/银氰络合物,并进一步将金/银氰络合物从氧化石墨烯上脱附以达到回收金/银、吸附剂重复使用的目的。
[00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氧化石墨烯的大比表面、丰富官能团、高活性位点吸附金/银氰络合物从而达到提取金/银的目的,同时由于氧化石墨烯表面完全裸露,吸附于表面的金/银络合物易于脱附,可实现吸附剂的重复使用。该方法操作简单,可快速有效地提取金/银,且氧化石墨烯可重复使用,成本低。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表述的范围:
[0015]实施例1.
[0016]用金标液和氰化钠配制金浓度为100mg/l的金氰络合物溶液;随后将0.0lg氧化石墨烯置于10ml金氰络合物溶液中吸附金氰络合物30h;离心分离氧化石墨烯,经测试算得氧化石墨烯对金的吸附量达524mg/g。将氧化石墨烯置于20ml含0.0lM NaCN,0.05M NaOH水溶液,升温至80°C,磁力搅拌3h脱附金氰络合物提取金,脱附的氧化石墨烯可重复使用。
[0017]实施例2.
[0018]用金标液和氰化钠配制金浓度为10mg/l的金氰络合物溶液;随后将0.0lg氧化石墨烯置于50ml金氰络合物溶液中吸附金氰络合物5h;离心分离氧化石墨烯,经测试算得溶液中的金氰络合物已基本被提取。将氧化石墨烯置于20ml含0.05M NaCN,0.1M NaOH水溶液中,升温至70°C,磁力搅拌5h脱附金氰络合物提取金。将脱附后的氧化石墨烯继续吸附50ml金浓度为10mg/l的金氰络合物溶液5h,离心分离氧化石墨烯,经测试算得溶液中90 %的金氰络合物被提取。
[0019]实施例3.
[0020]用金标液和氰化钾配制金浓度为1000mg/l的金氰络合物溶液;随后将Ig氧化石墨烯置于100ml金氰络合物溶液中吸附金氰络合物50h;抽滤得到氧化石墨烯,经测试算得氧化石墨烯对金的吸附量达721mg/g。将氧化石墨烯置于50ml含IM KCN、0.5M NaOH水溶液中,升温至90°C,磁力搅拌1h脱附金氰络合物提取金。将脱附后的氧化石墨烯继续吸附100ml金浓度为100mg/1的金氰络合物溶液50h,离心分离氧化石墨稀,经测试算得氧化石墨稀对金的吸附量达60 5mg/g。
[0021]实施例4.
[0022]用金标液和氰化钾配制金浓度为600mg/l的金氰络合物溶液;随后将0.5g氧化石墨烯置于500ml金氰络合物溶液中吸附金氰络合物30h;抽滤得到氧化石墨烯,经测试算得氧化石墨烯对金的吸附量达550mg/g。将氧化石墨烯置于50ml含0.05M KCN,0.1M NaOH水溶液中,升温至80°C,磁力搅拌5h脱附金氰络合物提取金。将脱附后的氧化石墨烯继续吸附500ml金浓度为600mg/l的金氰络合物溶液30h,离心分离氧化石墨稀,经测试算得氧化石墨烯对金的吸附量达508mg/g。将氧化石墨烯置于50ml含0.05M KCN,0.1M NaOH水溶液中,升温至80°C,磁力搅拌5h脱附金氰络合物提取金。将脱附后的氧化石墨烯继续吸附500ml金浓度为600mg/l的金氰络合物溶液30h,离心分离氧化石墨稀,经测试算得氧化石墨稀对金的吸附量达436mg/g。
[0023]实施例5.
[0024]用银标液和氰化钾配制银浓度为100mg/l的银氰络合物溶液;随后将0.1g氧化石墨烯置于250ml银氰络合物溶液中吸附银氰络合物24h;离心分离氧化石墨烯,经测试算得氧化石墨烯对银的吸附量达314mg/g。将氧化石墨烯置于20ml含0.1M NaCN、0.2M NaOH水溶液中,升温至80°C,磁力搅拌Sh脱附银氰络合物提取银。将脱附后的氧化石墨烯继续吸附250ml银浓度为100mg/l的银氰络合物溶液24h,离心分离氧化石墨烯,经测试算得氧化石墨烯对银的吸附量达252mg/g。
[0025]实施例6.
[0026]用银标液和氰化钠配制银浓度为500mg/l的银氰络合物溶液;随后将0.5g氧化石墨烯置于500ml银氰络合物溶液中吸附银氰络合物30h;抽滤得到氧化石墨烯,经测试算得氧化石墨烯对银的吸附量达603mg/g。将氧化石墨烯置于50ml含0.05M NaCN,0.1M NaOH水溶液中,升温至85°C,磁力搅拌8h脱附银氰络合物提取银。将脱附后的氧化石墨烯继续吸附500ml银浓度为500mg/l的银氰络合物溶液30h,离心分离氧化石墨稀,经测试算得氧化石墨烯对银的吸附量达516mg/g。将氧化石墨烯置于50ml含0.05M NaCN,0.1M NaOH水溶液中,升温至85°C,磁力搅拌Sh脱附银氰络合物提取银。将脱附后的氧化石墨烯继续吸附500ml银浓度为500mg/l的银氰络合物溶液30h,离心分离氧化石墨稀,经测试算得氧化石墨稀对银的吸附量达412mg/g。
【主权项】
1.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银的方法,采用金/银标液和氰化物配制金/银氰络合物溶液;将氧化石墨烯置于金/银氰络合物溶液中吸附金/银氰络合物5-50h;分离氧化石墨烯,将金/银氰络合物从氧化石墨烯上脱附,以提取金/银,同时脱附的氧化石墨烯可重复使用。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石墨烯为表面带有氧化官能团的石墨烯。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石墨烯用量为0.01-18,所述的金/银氰络合物溶液的用量为50-1000!111,所述的金/银氰络合物溶液中的金/银浓度为10-1000mg/l。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石墨烯为粉末状。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金/银氰络合物从氧化石墨烯上脱附的具体操作步骤是:将其放入含0.0l-1M氰化物、0.05-0.5MNaOH水溶液中在70-90 V条件下磁力搅拌器搅拌3_10h。6.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氰化物为氰化钠或氰化钾。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银氰络合物为金/银标液中Au+/Ag+与氰化物中CN—形成的以Au(CN)2—/Ag(CN)2—形式存在的络合物。8.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氧化石墨烯提取金/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氧化石墨烯的方法为抽滤或离心分离。
【文档编号】C22B11/00GK106011467SQ201610533960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7月8日
【发明人】宋少先, 贾菲菲, 杨浪
【申请人】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