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氨水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5755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氨水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工设备,具体的说是氨水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氨气,无机化合物,常温下为气体,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味,易溶于水,氨溶于水时称为氨水,氨分子跟水分子通过*氢键结合成一水合氨(NH3 ·Η20),一水合氨能小部分电离成铵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所以氨水显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氨与酸作用得可到铵盐,氨气主要用作致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在化工行业及有色金属冶炼行业脱硫、脱氯、 脱硝等领域,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氨气,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现在的氨水回收设备对氨气的吸收仅能达到国家的最低标准,有的甚至达不到, 因此对环境有着严重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氨气吸收效果好、能够有效回收氨水从而更好的保护环境的氨水回收装置。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氨水回收装置,包括气体缓冲罐、与气体缓冲罐相接的真空机组、与真空机组相接的第一吸收塔、与第一吸收塔相接的吸附罐以及蓄水池;在气体缓冲罐上设有第一进气口、第一出气口、第一进水口以及第一出水口,在真空机组上设有第二进气口、第二出气口、第二进水口以及第二出水口,在第一吸收塔上设有第三进气口、第三出气口、第三进水口、第三出水口以及第四出水口,在吸附罐上设有第六进气口以及出气管,在蓄水池上设有第六进水口以及第九出水口 ;其中第一出气口与第二进气口相接,第二出气口与第三进气口相接,第三出气口与第六进气口相接,第三进水口与第九出水口相接,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第三出水口、第四出水口均与第六进水口相接。为了达到更好的氨气吸收和氨水回收的效果,该氨水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二吸收塔以及第三吸收塔,所述第三出气口通过第二吸收塔及第三吸收塔与第六进气口相接;在第二吸收塔上设有第四进气口、第四出气口、第四进水口、第五出水口以及第六出水口,在第三吸收塔设有第五进气口、第五出气口、第五进水口、第七出水口以及第八出水口 ;所述第三出气口与第四进气口相接,第四出气口与第五进气口相接,第五出气口与第六进气口相接,第四进水口及第五进水口均与第九出水口相接,第五出水口、第六出水口、第七出水口以及第八出水口均与第六进水口相接。所述第二出气口与第三进气口之间还设有第七出气口,所述出气管上设有第七进气口,所述第七出气口与第七进气口相接。为达到更好的吸附效果,所述吸附罐为活性炭吸附罐。为保障气体缓冲罐安全,避免其承受不住高压而爆裂,所述气体缓冲罐外壁还设有两圈加强圈。
有益效果本发明由于经过了多级氨气吸收及氨水回收处理,因此吸收及回收效果极好,经吸收后排放的废气浓度彡lmg/m3,净化效率彡99%,低于中国(GB14554-93)恶臭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一级1. Omg/m3 ;二级1. 5mg/m3,排放量15米高度时小于等于4. 9千克/小时的标准。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氨水回收装置,包括气体缓冲罐1、与气体缓冲罐相接的真空机组2、与真空机组2相接的第一吸收塔3a、与第一吸收塔3a相接的第二吸收塔北、与第二吸收塔北相接的第三吸收塔3c、与第三吸收塔3c相接的活性炭吸附罐4以及蓄水池22 ;在气体缓冲罐1上设有第一进气口 5、第一出气口 6、第一进水口 7以及第一出水口 8,在其外壁上还设有两圈加强圈25,在真空机组2上设有第二进气口 9、第二出气口,10、第二进水口 11以及第二出水口 12,在第一吸收塔3a上设有第三进气口 13a、第三出气口 14a、第三进水口 15a、第三出水口 16a以及第四出水口 17a,在第二吸收塔北上设有第四进气口 13b、第四出气口 14b、第四进水口 15b、第五出水口 16b以及第六出水口 17b,在第三吸收塔3c上设有第五进气口 13c、第五出气口 14c、第五进水口 15c、第七出水口 16c以及第八出水口 17c,在活性炭吸附罐4上设有第六进气口 18以及出气管19,在蓄水池22上设有第六进水口 23以及第九出水口 24,在第二出气口 10与第三进气口 13a之间还设有第七出气口 20,在出气管 19上设有第七进气口 21 ;其中第一出气口 6与第二进气口 9相接,第二出气口 10与第三进气口 13a相接,第三出气口 1 与第四进气口 1 相接,第四出气口 14b与第五进气口 13c 相接,第五出气口 14c与第六进气口 18相接,第三进水口 15a、第四进水口 1 及第五进水口 15c均与第九出水口 M相接,第一出水口 8、第二出水口 12、第三出水口 16a、第四出水口 17a、第五出水口 16b、第六出水口 17b、第七出水口 16c以及第八出水口 17c均与第六进水口 23相接,第七出气口 20与第七进气口 21相接。本发明主要利用流体力学的相关原理,气体跟吸收液在管道内混合,当吸收液跟气体混合后通过管道,这时气液两相跟管壁接触面大,接触表面液体不断得到冷却,达到高效化学交换反应,气液激烈碰撞以使气液充分混合后,随着液体的重力作用落入循环水箱中。工作流程如下带粉尘的氨气尾气在真空的作用下进入气体缓冲罐中,使粉尘跟气体分离,然后纯氨气继续挥发进入真空机组的水箱内进行二次水洗,由于水箱中的液体在水泵的循环作用下不断升温,此时氨气不溶于水,继续蒸发进入第一吸收塔,以水为吸收液进行吸收。氨气在水吸收的过程中随着吸收浓度的提高,吸收液的温度会随着升高,为了确保吸收效果,故对吸收液用冷却水循环冷却后充分吸收,部分未完全吸收的气体进入第二吸收塔继续吸收,随后被吸收过的气体再进入第三吸收塔,此时氨气的浓度已经很低,由于气体和液体还在被水循环吸收,所以挥发性很低,排出的气体已经相对为纯净空气,再进入活性炭吸附罐吸收最终排出的气体基本上是纯净的空气。当第一吸收塔内的氨水浓度达到饱和时,将其打入成品储罐,同时把第二吸收塔内相对高浓度的氨水打入第一吸收塔内继续吸收,把第三吸收塔母液槽的低浓度氨水打入第二吸收塔继续循环吸收,在第三吸收塔循环罐槽内注入清水继续吸收。由此周而复始循环吸收,最终达到回收氨水,排放达标的效果,即创造的经济效益,又使环境得到了保护。
权利要求
1.一种氨水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缓冲罐(1)、与气体缓冲罐相接的真空机组O)、与真空机组⑵相接的第一吸收塔(3a)、与第一吸收塔(3a)相接的吸附罐⑷以及蓄水池0 ;在气体缓冲罐(1)上设有第一进气口(5)、第一出气口(6)、第一进水口(7) 以及第一出水口(8),在真空机组( 上设有第二进气口(9)、第二出气口(10)、第二进水口(11)以及第二出水口(12),在第一吸收塔(3a)上设有第三进气口(13a)、第三出气口 (Ha)、第三进水口(1 )、第三出水口(16a)以及第四出水口(17a),在吸附罐(4)上设有第六进气口(18)以及出气管(19),在蓄水池0 上设有第六进水口以及第九出水口 (24);其中第一出气口(6)与第二进气口(9)相接,第二出气口(10)与第三进气口(13a) 相接,第三出气口(14a)与第六进气口(18)相接,第三进水口(15a)与第九出水口 04)相接,第一出水口(8)、第二出水口(12)、第三出水口(16a)、第四出水口(17a)均与第六进水口 (23)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氨水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吸收塔(3b)以及第三吸收塔(3c),所述第三出气口(14a)通过第二吸收塔(3b)及第三吸收塔(3c)与第六进气口(18)相接;在第二吸收塔(3b)上设有第四进气口(1 )、第四出气口(14b)、第四进水口(1 )、第五出水口(16b)以及第六出水口(17b),在第三吸收塔(3c)上设有第五进气口(13c)、第五出气口(He)、第五进水口(15c)、第七出水口(16c)以及第八出水口(17c); 所述第三出气口(14a)与第四进气口(13b)相接,第四出气口(14b)与第五进气口(13c)相接,第五出气口(14c)与第六进气口(18)相接,第四进水口(15b)及第五进水口(15c)均与第九出水口 04)相接,第五出水口(16b)、第六出水口(17b)、第七出水口(16c)以及第八出水口(17c)均与第六进水口(23)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氨水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气口(10)与第三进气口(13a)之间还设有第七出气口(20),所述出气管(19)上设有第七进气口(21),所述第七出气口 OO)与第七进气口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氨水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罐(4)为活性炭吸附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氨水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缓冲罐(1)外壁还设有两圈加强圈05)。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氨水回收装置,包括气体缓冲罐、与气体缓冲罐相接的真空机组、与真空机组相接的第一吸收塔、与第一吸收塔相接的吸附罐以及蓄水池。本发明由于经过了多级氨气吸收及氨水回收处理,因此吸收及回收效果极好,经吸收后排放的废气浓度≤1mg/m3,净化效率≥99%,低于中国(GB14554-93)恶臭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一级1.0mg/m3;二级1.5mg/m3,排放量15米高度时小于等于4.9千克/小时的标准。
文档编号C01C1/12GK102179134SQ20111010520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6日
发明者徐建国 申请人:苏州利盛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