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浮法玻璃锡槽的槽底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04188发布日期:2020-04-07 21:27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浮法玻璃锡槽的槽底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浮法玻璃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浮法玻璃锡槽的槽底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浮法玻璃锡槽设计中,锡槽槽底砖基本采用粘土砖排列组成,在烤锡槽期间或者冷修技改期间,由于锡槽槽底砖的反复收缩膨胀,造成砖材砖缝拉大,或者锡槽边部捣打料开裂,从而出现渗锡风险。如何预防及处理锡槽渗锡的风险,传统的做法是使用接有压缩空气管路的冷却风管对准渗锡部位进行冷却,但是该做法首先不利于长期稳定生产,其次需要另外增加压缩空气使用量及临时管路布置,增加了压缩空气的成本并且使用不便利,不利于日常监控及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浮法玻璃锡槽的槽底冷却装置,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快速调整风管位置,能够有效预防和处理锡槽渗锡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浮法玻璃锡槽的槽底冷却装置,包括内框架,内框架设置在锡槽底壳下方,内框架包括两个矩形框架,两个矩形框架分别设置在锡槽底壳两侧,两个矩形框架的上水平段与锡槽底壳之间连接,两个矩形框架的中部与底部之间分别设有一个支承板,两个支承板设置在锡槽底壳正下方,在矩形框架底部的支承板上设有风机,风机的出风口上连接有“l”形主管,“l”形主管的上端连接有水平主管,水平主管的顶面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一出风管,第一出风管穿过位于矩形框架中部的支承板设置,第一出风管向上延伸至正对锡槽底壳底面设置。

优选的方案中,组成所述内框架的两个矩形框架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外框架,外框架呈“u”形框架结构,外框架的开口侧朝向内框架设置,在矩形框架的上下水平段上均设有水平的滑槽,外框架的外框架水平段端部上均设有滑块,滑块嵌入设置在滑块内。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同一端上的两个外框架之间固定设有连接板,连接板与内框架中部的支承板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连接板上穿设有第二出风管,在水平主管的一端设有水平向的端部延伸管,第二出风管的下端通过伸缩管与端部延伸管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内框架的上水平段上设有内框架滚轮,外框架的竖直段顶端设有外框架滚轮,内框架滚轮、外框架滚轮均与设置在锡槽底壳两侧底沿的轨道配合,实现内框架、外框架在锡槽底壳上的移动。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水平主管包括多根,“l”形主管与中部的一根水平主管连接,多根水平主管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端部延伸管上设有延伸管阀。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伸缩管采用pvc镀铜伸缩管。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浮法玻璃锡槽的槽底冷却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装置能够在锡槽底移动,可根据实际渗锡点,进行装置的调节,无需反复布置临时管路,能够缩短从发现渗锡点到做出补救措施所耗费的时间;

(2)内框架上的出风管可固定对锡槽底部温度较高的中部位置进行持续鼓风降温,而外框架可根据需求相对于内框架进行移动,针对疑似渗锡点进行冷却,起到同时预防渗锡以及处理渗锡点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轨道结构示意图。(省略了一端的外框架)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框架水平段端部的滑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风管路示意图。

图中:锡槽底壳1,轨道2,内框架3,内框架滚轮4,外框架5,外框架水平段501,外框架滚轮6,支承板7,第一出风管8,连接板9,第二出风管10,风机11,滑槽12,滑块13,“l”形主管14,水平主管15,连接管16,端部延伸管17,延伸管阀18,伸缩管19。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中,一种用于浮法玻璃锡槽的槽底冷却装置,包括内框架3,内框架3设置在锡槽底壳1下方,内框架3包括两个矩形框架,两个矩形框架分别设置在锡槽底壳1两侧,两个矩形框架的上水平段与锡槽底壳1之间连接,两个矩形框架的中部与底部之间分别设有一个支承板7,两个支承板7设置在锡槽底壳1正下方,在矩形框架底部的支承板7上设有风机11,风机11的出风口上连接有“l”形主管14,“l”形主管14的上端连接有水平主管15,水平主管15的顶面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一出风管8,第一出风管8穿过位于矩形框架中部的支承板7设置,第一出风管8向上延伸至正对锡槽底壳1底面设置。

优选的方案中,组成所述内框架3的两个矩形框架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外框架5,外框架5呈“u”形框架结构,外框架5的开口侧朝向内框架3设置,在矩形框架的上下水平段上均设有水平的滑槽12,外框架5的外框架水平段501端部上均设有滑块13,滑块13嵌入设置在滑块13内。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同一端上的两个外框架5之间固定设有连接板9,连接板9与内框架3中部的支承板7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连接板9上穿设有第二出风管10,在水平主管15的一端设有水平向的端部延伸管17,第二出风管10的下端通过伸缩管19与端部延伸管17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内框架3的上水平段上设有内框架滚轮4,外框架5的竖直段顶端设有外框架滚轮6,内框架滚轮4、外框架滚轮6均与设置在锡槽底壳1两侧底沿的轨道2配合,实现内框架3、外框架5在锡槽底壳1上的移动。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水平主管15包括多根,“l”形主管14与中部的一根水平主管15连接,多根水平主管15之间通过连接管16连接。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端部延伸管17上设有延伸管阀18。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伸缩管19采用pvc镀铜伸缩管。

本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常规状态下,装置定位在锡槽底壳1的中部位置,对温度较高的中部位置进行持续鼓风降温,达到预防渗锡的目的;当发现疑似渗锡点时,移动外框架5,使其相对于内框架3展开,并使得第二出风管10对准渗锡点,同时开启延伸管阀18,使第二出风管10输出冷却风,对渗锡点进行冷却,达到渗锡点的处理目的。

采用上述结构,装置能够在锡槽底移动,可根据实际渗锡点,进行装置的调节,无需反复布置临时管路,能够缩短从发现渗锡点到做出补救措施所耗费的时间;内框架上的出风管可固定对锡槽底部温度较高的中部位置进行持续鼓风降温,而外框架可根据需求相对于内框架进行移动,针对疑似渗锡点进行冷却,起到同时预防渗锡以及处理渗锡点的目的。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浮法玻璃锡槽的槽底冷却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内框架(3),内框架(3)设置在锡槽底壳(1)下方,内框架(3)包括两个矩形框架,两个矩形框架分别设置在锡槽底壳(1)两侧,两个矩形框架的上水平段与锡槽底壳(1)之间连接,两个矩形框架的中部与底部之间分别设有一个支承板(7),两个支承板(7)设置在锡槽底壳(1)正下方,在矩形框架底部的支承板(7)上设有风机(11),风机(11)的出风口上连接有“l”形主管(14),“l”形主管(14)的上端连接有水平主管(15),水平主管(15)的顶面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一出风管(8),第一出风管(8)穿过位于矩形框架中部的支承板(7)设置,第一出风管(8)向上延伸至正对锡槽底壳(1)底面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浮法玻璃锡槽的槽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组成所述内框架(3)的两个矩形框架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外框架(5),外框架(5)呈“u”形框架结构,外框架(5)的开口侧朝向内框架(3)设置,在矩形框架的上下水平段上均设有水平的滑槽(12),外框架(5)的外框架水平段(501)端部上均设有滑块(13),滑块(13)嵌入设置在滑块(13)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浮法玻璃锡槽的槽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一端上的两个外框架(5)之间固定设有连接板(9),连接板(9)与内框架(3)中部的支承板(7)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连接板(9)上穿设有第二出风管(10),在水平主管(15)的一端设有水平向的端部延伸管(17),第二出风管(10)的下端通过伸缩管(19)与端部延伸管(17)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浮法玻璃锡槽的槽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框架(3)的上水平段上设有内框架滚轮(4),外框架(5)的竖直段顶端设有外框架滚轮(6),内框架滚轮(4)、外框架滚轮(6)均与设置在锡槽底壳(1)两侧底沿的轨道(2)配合,实现内框架(3)、外框架(5)在锡槽底壳(1)上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浮法玻璃锡槽的槽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平主管(15)包括多根,“l”形主管(14)与中部的一根水平主管(15)连接,多根水平主管(15)之间通过连接管(16)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浮法玻璃锡槽的槽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部延伸管(17)上设有延伸管阀(18)。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浮法玻璃锡槽的槽底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伸缩管(19)采用pvc镀铜伸缩管。


技术总结
一种用于浮法玻璃锡槽的槽底冷却装置,包括内框架,内框架设置在锡槽底壳下方,内框架包括两个矩形框架,两个矩形框架分别设置在锡槽底壳两侧,两个矩形框架的上水平段与锡槽底壳之间连接,两个矩形框架的中部与底部之间分别设有一个支承板,两个支承板设置在锡槽底壳正下方,在矩形框架底部的支承板上设有风机,风机的出风口上连接有“L”形主管,“L”形主管的上端连接有水平主管,水平主管的顶面设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第一出风管,第一出风管穿过位于矩形框架中部的支承板设置,第一出风管向上延伸至正对锡槽底壳底面设置。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快速调整风管位置,能够有效预防和处理锡槽渗锡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杨宝明;谢文巧;李恒建;张红军;韩子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宜昌南玻光电玻璃有限公司;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4
技术公布日:2020.04.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