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纯氢氧化铜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037513发布日期:2022-08-06 03:30阅读:7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纯氢氧化铜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高纯氢氧化铜制备工序,具体涉及一种高纯氢氧化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氢氧化铜广泛用于媒染剂、催化剂、杀菌剂和不同色彩的颜料,也可用于分析试剂,或作为制铜盐的原料。也可以用于农药制备,如波尔多液。
3.市场销售的氢氧化铜通常是使用铜盐与碱反应,例如:硫酸铜(cuso4)、氯化铜(cucl2)、硝酸铜(cu(no3)2),然而,这些方法通常生产的氢氧化铜总是含有部分杂质,产物不够纯净,并且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应才能制备获得氢氧化铜,效率需要得到提升,且市售分析纯氢氧化铜也含有部分氧化铜,无法达到部分实验分析试剂的高纯度要求。
4.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高纯氢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其可以快速制备氢氧化铜,且制备成本低,纯度高,操作简单,对环境友好。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解决了目前市面售卖的氢氧化铜纯度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高纯氢氧化铜及制备方法。
6.本方法采用将高纯度铜直接转为四氨合铜离子,使用冷冻干燥法最终生成纯净的氢氧化铜的方法。首先,将高纯铜粉加入到浓氨水中,缓慢滴加浓过氧化氢溶液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铜氨溶液,过滤不溶性杂质;加入氢氧化钠调整溶液ph,然后冻结溶液,使用冷冻干燥机冻干样品,清洗即可得到高纯氢氧化铜。
7.本发明高纯氢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如下:(1)将高纯铜粉加入浓氨水中,缓慢滴入浓过氧化氢溶液,直至溶液不再产生大量气泡,过滤溶液获得澄清靛蓝色溶液。
8.(2)加入naoh调整溶液ph,加速氨气溢出。
9.(3)将溶液冷冻冻结,使用冷冻干燥机干燥,得到蓝色固体,(4)使用去离子水与乙醇清洗产物,去除水溶性杂质,获得纯净的氢氧化铜。
10.所述步骤(1)中氨水溶液浓度为25%,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为30%。
11.所述步骤(2)中调整溶液ph至14。
12.所述步骤(3)中冷冻干燥机冻结温度为-60
°
c。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该方法生产出的氢氧化铜纯度可达99.5%。
14.(2)产生的氢氧化铜颗粒较为细腻,适用于实验室分析反应。
15.(3)制备成本低,工艺操作简单,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料物少且可回收,对环境污染小。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发明制备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方法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内容。
18.实施例1:高纯氢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如下:1、 将高纯铜粉加入25%的浓氨水中,缓慢滴入浓度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并搅拌,直至溶液不再产生大量气泡,过滤溶液获得澄清靛蓝色溶液2、缓慢加入naoh调整溶液ph至14,气体大量溢出。
19.3、将溶液分为多份小块,使用冰箱冷冻室冻结。
20.4、将冻结后的的样品转移至冷冻干燥机,将温度调整至-60
°
c, 将冷冻干燥机真空泵抽出的尾气通入第一步生成的溶液中,回收利用。
21.以此方法制得的氢氧化铜纯度高,颗粒较为细腻,有利于实验室分析使用。
22.以上所示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法,应当指出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高纯氢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将高纯铜粉加入浓氨水中,缓慢滴入浓过氧化氢溶液,直至溶液不再产生大量气泡,过滤溶液获得澄清靛蓝色溶液,(2)加入naoh调整溶液ph,加速氨气溢出,(3)将溶液冷冻冻结,使用冷冻干燥机干燥,得到纯净的蓝色固体,(4)使用去离子水与乙醇清洗产物,去除水溶性杂质,获得纯净的氢氧化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纯氢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浓氨水的浓度为25%-3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纯氢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浓过氧化氢的浓度为20%-3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纯氢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使用naoh调整溶液ph到12-14。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纯氢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冷冻干燥机冻结温度为-50
°
c 到-60
°
c。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高纯氢氧化铜的制备方法制备的高纯氢氧化铜。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纯氢氧化铜及制备方法,将高纯铜粉加入浓氨水中,缓慢滴入浓过氧化氢溶液,直至溶液不再产生大量气泡,过滤溶液获得澄清靛蓝色溶液,加入NaOH调整溶液pH,加速氨气溢出。将溶液冷冻冻结,使用冷冻干燥机干燥,得到纯净的蓝色固体,使用去离子水与乙醇清洗产物,去除水溶性杂质,获得纯净的氢氧化铜。该方法制备出来的氢氧化铜产品纯度高,能耗低,操作简单,重现性好,易于连续生产。易于连续生产。易于连续生产。


技术研发人员:姚耀春 陈轩立 唐健 杨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云南润久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15
技术公布日:2022/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