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包括氯化炉主体;所述氯化炉主体包括A反应室和B反应室;所述的氯化炉主体由上至下包括共用段和反应段;所述共用段上部设置有一个烟气通道;所述反应段包括左右位置设置的A反应室反应段和B反应室反应段;所述A反应室和B反应室均设置有进料管、锥段、进气管和排渣管;所述A反应室和B反应室上部连通,所述反应段采用隔板分隔;所述烟气通道与TiCl4淋洗系统连通。本发明通过双反应室氯化炉设计,有效降低死炉风险。若A反应室炉温出现异常下降导致死炉风险时,可视情况将A反应室物料排空,使用B反应室溢流热渣为A反应室重新启动反应提供初始热物料,从而实现A反应室救炉,反之亦然。
【专利说明】
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流态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沸腾氯化炉及低温沸腾氯化炉一般为单反应室氯化炉,此类氯化炉排渣时会将部分新入炉的粉状原料直接排出,导致该部分颗粒的有效停留时间不足,限制固体颗粒的极限转化率。此外,目前沸腾氯化炉一般要求原料粒径分布较窄。因此,研制一种能实现固体颗粒有效停留时间可控、提高固体极限转化率,同时能适应原料粒径分布较宽的低温沸腾氯化炉,非常必要。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
[0004]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种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包括氯化炉主体;所述氯化炉主体包括A反应室和B反应室;所述的氯化炉主体由上至下包括共用段和反应段;所述共用段上部设置有一个烟气通道;所述反应段包括左右位置设置的A反应室反应段和B反应室反应段;所述A反应室和B反应室均设置有进料管、锥段、进气管和排渣管;所述A反应室和B反应室上部连通,所述反应段采用隔板分隔;所述烟气通道与TiCl4淋洗系统连通。
[0006]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锥段为圆锥结构。
[0007]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锥段横截面积与锥段高呈线性递增关系。
[0008]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隔板最高点到A反应室和/或B反应室内腔最低点的距离为共用段内径的O至4倍。
[0009]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A反应室的A进料管与A料仓连通;所述A反应室的A进气管与A气源连通;所述A反应室的A排渣管与A排渣装置连通。
[0010]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B反应室的B进料管与B料仓连通;所述B反应室的B进气管与B气源连通;所述B反应室的B排渣管与B排渣装置连通。
[0011]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A进料管设置在所述A反应室的顶部;所述A进气管与所述A排渣管均设置在所述A反应室的底部。
[0012]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B进料管设置在所述B反应室的顶部;所述B进气管与所述B排渣管均设置在所述B反应室的底部。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之一是:
[0014](I)双反应室氯化炉设计,有效降低死炉风险。若A反应室炉温出现异常下降导致死炉风险时,可视情况将A反应室物料排空,使用B反应室溢流热渣为A反应室重新启动反应提供初始热物料,从而实现A反应室救炉,反之亦然。
[0015](2)双反应室交替排渣,实现固体颗粒有效停留时间可控。例如:A反应室排渣时,提前10分钟停止向A反应室加原料,但维持反应气体的供给完成A反应室熟化反应;与此同时B进行正常加料反应,保证了烟气通道气量相对稳定;如此A反应室所排出的固体颗粒有效停留时间均超过10分钟。
[0016](3)每个反应室底部均设置锥段,锥段横截面积与床高呈线性递增,可适用于宽粒径分布物料的沸腾氯化。
[0017](4)A、B反应室设置独立进气管,可实现不同组分、不同流量的进气需求。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不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0020]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0021]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0022]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该装置为A、B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每个反应室包括进料管、进气管、排渣管、锥段和多个热电偶;A、B两室上部连通、底部用隔板分隔,共用一个烟气通道;其中,烟气通道与四氯化钛(TiCl4)淋洗系统连通,进料管与原料仓连通,排渣管与排渣装置连通,进气管与气源连通。是一种能实现固体颗粒有效停留时间可控、提高固体极限转化率,同时能适应原料粒径分布较宽的低温沸腾氯化炉。
[0023]具体的,该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包括氯化炉主体;所述氯化炉主体包括A反应室和B反应室;A反应室和B反应室并排设置,具有共用部分,也有独立工作部分。具体的,氯化炉主体由上至下包括共用段2和反应段;所述共用段上部设置有一个烟气通道11,A反应室和B反应室共用这个烟气通道11,所述烟气通道与TiCl4淋洗系统连通。
[0024]进一步的,所述反应段包括左右位置设置的A反应室反应段和B反应室反应段;所述A反应室和B反应室均设置有进料管、锥段、进气管和排渣管;具体的,A进料管I设置在所述A反应室的顶部;所述A进气管5与所述A排渣管4均设置在所述A反应室的底部。如图1所示,A反应室的A进料管I与A料仓连通;所述A反应室的A进气管5与A气源连通;所述A反应室的A排渣管4与A排渣装置连通。B进料管10设置在所述B反应室的顶部;所述B进气管6与所述B排渣管7均设置在所述B反应室的底部。B反应室的B进料管10与B料仓连通;所述B反应室的B进气管6与B气源连通;所述B反应室的B排渣管7与B排渣装置连通。所述A反应室和B反应室上部连通,所述反应段采用隔板9分隔。双反应室氯化炉设计,有效降低死炉风险。若A反应室炉温出现异常下降导致死炉风险时,可视情况将A反应室物料排空,使用B反应室溢流热渣为A反应室重新启动反应提供初始热物料,从而实现A反应室救炉,反之亦然。双反应室交替排渣,实现固体颗粒有效停留时间可控。例如:A反应室排渣时,提前10分钟停止向A反应室加原料,但维持反应气体的供给完成A反应室熟化反应;与此同时B进行正常加料反应,保证了烟气通道气量相对稳定;如此A反应室所排出的固体颗粒有效停留时间均超过10分钟。
[0025]进一步的,A反应室底部设置有A锥段3,B反应室底部设置有B锥段8,优选的,A锥段3和B锥段8优先选用圆锥结构。且锥段横截面积与床高呈线性递增,可适用于宽粒径分布物料的沸腾氯化。
[0026]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本实施例中隔板8最高点到两反应室内腔最低点的距离优先选用共用段内径的O?4倍。
[0027]A反应室和B反应室设置独立进气管,可实现不同组分、不同流量的进气需求。本实施例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可以推广应用于气固流化床生产实践,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0028]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个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0029]尽管这里参照发明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型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主权项】
1.一种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包括氯化炉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氯化炉主体包括A反应室和B反应室;所述的氯化炉主体由上至下包括共用段(2)和反应段;所述共用段(2)上部设置有一个烟气通道(11);所述反应段包括左右位置设置的A反应室反应段和B反应室反应段;所述A反应室和B反应室均设置有进料管、锥段、进气管和排渣管;所述A反应室和B反应室上部连通,所述反应段采用隔板(9)分隔;所述烟气通道(11)与TiCl4淋洗系统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锥段为圆锥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锥段横截面积与锥段高呈线性递增关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最高点到A反应室和/或B反应室内腔最低点的距离为共用段内径的O至4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反应室的A进料管与A料仓连通;所述A反应室的A进气管与A气源连通; 所述A反应室的A排渣管与A排渣装置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B反应室的B进料管与B料仓连通;所述B反应室的B进气管与B气源连通;所述B反应室的B排渣管与B排渣装置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A进料管设置在所述A反应室的顶部;所述A进气管与所述A排渣管均设置在所述A反应室的底部。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反应室低温沸腾氯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B进料管设置在所述B反应室的顶部;所述B进气管与所述B排渣管均设置在所述B反应室的底部。
【文档编号】C01G23/02GK106082315SQ201610403259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6月6日
【发明人】王建鑫, 陆平, 尹国亮, 周艾然, 王云, 刘森林
【申请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