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楝油中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2691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印楝油中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楝油中三种饱和或不饱和单酯或双酯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并将这三种化合物的单体或混合物用进行了体外杀菌、体外杀螨和体外杀精活性研究。

背景技术
印楝油(Neem oil)是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种子的提取物,文献报道印楝油在南亚及东南亚地区被用作为民间医药使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常用于麻风病、肠道蠕虫、呼吸系统疾病、便秘、血液疾病、风湿病、胆道感染、溃疡、子宫炎、牙龈炎、搔痒和慢性皮肤病等疾病的控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印楝油具有抗生育作用和多种抗感染活性,如抗寄生虫活性、抗微生物活性、解热镇痛、免疫调节、抗溃疡和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关于印楝油抗生育物质和抗感染活性的报道主要是印楝原油或印楝油的粗提物或一些三萜类化合物。有文献报道(Riar S,Devakumar C,Llavazhagan G,etal.Contraception,1990,42(4)479)印楝油抗生育作用的物质主要由25种物质组成,这些物质主要是一些含硫物质和长链脂肪酸及其酯类;也有文献报道(Garg S,Talwar G P,Upadhyay S N.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1994,2287;Garg S,Talwar G P,Upadhyay S N.J Ethnopharmacol, 1998,60(3)235)印楝油抗生育活性由六种物质组成,主要是一些饱和或不饱和的单酯或双酯。而有关活性单体的报道有文献((1)Yin zhongqiong,GaoPing,I_ju Shigui et,al.Isolation,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SpermicidalActive High technology letters.2004,10(3)44-46;(2)YIN Zhong-qiong,WUCheng。kui,ZHANG Xin.shen,et,al.Ultrastructural Efect of OctadecanoicAcid-3,4-Furanodiyl Ester on Sperm in Male Mice.Journal of Jishou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FAition),2006,27(1)97-100);有关印楝油抗感染活性物质的报道是一些三萜类化合物,如文献(Khalid S A,Duddeck H,Gonzales-Sierra M.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ntimalarial agent of theneem tree Azadirachta indica[J].J.Nat.Prod,1989,52922-927.Bray D H,Warhurst D C,Connolly J D,et al.Plants as a source of antimalarial drugs.Part 7.Activity of some species of Meliaceae plants and their constituent limonoids[J].Phytother.Res,1990,429-35.)等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印楝油中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具有抗菌、杀螨和杀精作用,它能满足现有技术的上述需求。本发明是含有由长链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所形成的单酯或双酯类结构骨架,其名称和结构式分别如下 A.化合物I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四氢呋喃-3,4-二酯(9-Octadecanoicacid-Hexadecanoic acid-tetrahydrofuran-3,4-diyl ester),其结构式如图1所示。
B.化合物II十八酸-四氢呋喃-3,4-二酯(Octadecanoic acid-tetrahydrofuran-3,4-diyl ester),其结构式如图2所示。
C.混合物由十六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9--Hexadecanoic acid-Hexadecanoic acid-2,3-propane-diyl ester)(结构式如图3所示)、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9-Octadecanoic acid-Hexadecanoicacid-2,3-propane-diyl ester)(结构式如图4所示)和十八碳稀9-酸-十八酸-2,3-丙二酯(结构式如图5所示)三种化合物组成。
上述三种物质的制备方法为采用系统溶剂法,将印楝油(Neem oil)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进行索氏提取,每种溶剂提取5h,减压浓浓缩,得到粗浸膏。将印楝油氯仿提取物浸膏经反复的硅胶柱层析、制备性薄层层析和反复的重结晶,最终分离纯化得到以上三种物质。
化合物I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四氢呋喃-3,4-二酯(9-Octadecanoicacid-Hexadecanoic acid-tetrahydrofuran-3,4-diyl ester)用于制备抗菌药物。
化合物II十八酸-四氢呋喃-3,4-二酯(Octadecanoic acid-tetrahydrofuran-3,4-diyl ester)用于制备杀螨药物。
混合物由十六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9--Hexadecanoic acid-Hexadecanoic acid-2,3-propane-diyl ester)、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9-Octadecanoic acid-Hexadecanoic acid-2,3-propane-diyl ester)和十八碳稀9-酸-十八酸-2,3-丙二酯三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用于制备杀精药物。
本发明采用体外抑菌杀菌、体外杀螨和体外杀精方法,测试了印楝油中三种化合物单体或混合物的抗菌作用、杀螨作用和杀精作用。经实验证实印楝油中三种物质的单体或混合物在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的条件下,具有抗菌、杀螨和杀精作用,显示出其抗微生物作用、抗寄生虫作用和抗生育作用,因此可用作抗微生物、抗寄生虫和抗生育药物。本发明的酯类化合物可通过加入药物或实际可接受的辅料或溶剂制成抗微生物、抗寄生虫和抗生育药物,来用于微生物感染疾病、寄生虫疾病治疗以及用于抗生育。本发明的三种化合物可溶于氯仿、水或含水氯仿中使用,也可以用二甲亚砜的含水溶液溶解或液体石蜡中使用,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作为各种抗微生物感染、抗寄生虫感染和抗生育作用的各种制剂加以利用。



其中 图1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四氢呋喃-3,4-二酯的结构式图; 图2十八酸-四氢呋喃-3,4-二酯的结构式图; 图3十六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的结构式图; 图4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的结构式图; 图5十八碳稀9-酸-十八酸-2,3-丙二酯的结构式图; 图6十六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的MS-MS推导图; 图7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的MS-MS推导图; 图8十八碳稀9-酸-十八酸-2,3-丙二酯的MS-MS推导图。
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例1本发明的印楝油中三种化合物的制备 将100g印楝油与200g硅藻土混匀,于45℃干燥过夜,采用系统溶剂法,依次用石油醚(沸程30~60℃)、氯仿、乙酸乙酯进行索氏提取,每种溶剂提取5h,减压浓缩回收溶剂即得三种不同溶剂提取物浸膏。对氯仿提取物浸膏进行薄层条件的摸索,然后以层析用硅胶(100-200目)作固定相,湿法装柱,取印楝氯仿提取物浸膏5g,加于硅胶柱(250g)顶端,用正己烷∶乙酸乙酯(8∶2,v/v)平衡洗脱,流速6mL/min,100mL/份,经薄层层析(TLC)检测(5%磷钼酸乙醇溶液为显色剂)后合并Rf值相同组分,得四种馏分,分别为馏分I、II、III、IV。其中馏分III经丙酮重复结晶得到两种单体物质,通过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质谱以及二维谱确定其分别为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四氢呋喃-3,4-二酯(9-Octadecanoic acid-Hexadecanoic acid-tetrahydrofuran-3,4-diyl ester)和十八酸-四氢呋喃-3,4-二酯(Octadecanoic acid-tetrahydrofuran-3,4-diyl ester),其含量分别为70mg和50mg。其中馏分IV经丙酮反复重结晶,通过GC-MS和MS-MS鉴定为三种混合物组成,分别为十六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9--Hexadecanoic acid-Hexadecanoic acid-2,3-propane-diyl ester)、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9-Octadecanoicacid-Hexadecanoic acid-2,3-propane-diyl ester)和十八碳稀9-酸-十八酸-2,3-丙二酯(9-Octadecanoic acid-Octadecanoic acid-2,3-propane-diyl ester)。
本发明的化合物I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四氢呋喃-3,4-二酯(9-Octadecanoic acid-Hexadecanoic acid-tetrahydrofuran-3,4-diyl ester),结构式如图1为白色吸湿性粉末状物质,熔点为41-44℃,串联质谱MS-MS([M]+,m/z)606;分子式为C38H70O5;UV红外(cm-1)2917.56,2851.72,1466.48,1381.38,717.67(饱和烷基),1734.79,1182.37,1295.82(-CO-O-),1139(-O-),3004.56,659.68至1069.28(CH=CH);1H核磁共振(CDCl3,400HZ,δ/ppm)0.87(-CH3),1.28、1.62、1.99、2.35(-CH2-),4.15为甲氧基上的亚甲基和次甲基氢(-CH2-,-CH-),5.34(CH=CH);13C核磁共振(CDCl3,400HZ,δ/ppm)173.89为羰基碳,129.68为烯碳,68.32为呋喃环上次甲基碳,δ65.00为呋喃环上亚甲基碳,14.06为甲基碳,22.65、24.85、27.18、29.42、31.89、34.06均为亚甲基碳;1H-1H二维化学位移相关谱1H-1H COSYδH 0.87与δH 1.28偶合相关,δH 1.28与δH 1.62偶合相关,δH 1.62与δH 2.35偶合相关;1H异核多量子相干谱HMQCδC 14.06与δH0.87相关,δC 22.65,29.42,31.89与δH 1.28相关,δC 24.85与δH 1.62相关,δC 27.18与δH 1.99相关,δC 34.06与δH 2.35相关,δC 65.00,68.32与δH 4.15相关,δC 129.68与δH 5.34相关;1H异核多键相关谱HMBCδH0.89与δC 22.65、31.89远程相关,δH 1.28与δC31.89、24.85远程相关,δH1.62与δC 34.06、29.42,δH 4.15与δC 68.32、65.00远程相关,δH 1.99与δC129.68远程相关。δH 5.34与δC27.18远程相关。1H及13CNMR具体数据见表1和表2. 表1化合物I 1H谱解析结果
注s代表单峰,d代表二重峰,t代表三重峰,m代表多重峰,q代表四重峰。Notes represents singlet,d represents duplex,t represents triplet,m representsmultiplet,q represents quartet. 表2化合物I13C NMR谱数据(CDCl3)
本发明的化合物II,十八酸-四氢呋喃-3,4-二酯(Octadecanoic acid-tetrahydrofuran-3,4-diyl ester),结构式如图2白色粉末状物质,熔点为73-75℃。电喷雾电离质谱([M]+,m/z)636;分子式C40H76O5;红外(cm-1)2917.40,2849.33,1471.44,1381.38,717.67(饱和烷基),1735.84,1182.08,1256.82(-CO-O-),1139(-O-);1H核磁共振(CDCl3,400HZ,δ/ppm)0.86(-CH3),1.25、1.63、2.35(-CH2-),4.15为甲氧基上的亚甲基和次甲基氢(-CH2-,-CH-);13C核磁共振(CDCl3,400HZ,δ/ppm)173.89为羰基碳,68.45为呋喃环上次甲基碳,δ65.05为呋喃环上亚甲基碳,14.09为甲基碳,22.68、24.90、29.13、31.92、34.11均为亚甲基碳;1H-1H维化学位移相关谱δH 0.86与δH 1.25偶合相关,δH 1.25与δH 1.63偶合相关,δH 1.63与δH 2.35偶合相关;1H异核多量子相干谱δC 14.09与δH 0.86相关,δC 22.68,29.13,31.92与δH 1.25相关,δC 24.90与δH 1.63相关,δC 34.11与δH 2.35相关,δC 65.05,68.45与δH 4.15相关;1H异核多键相关谱δH 0.86与δC 22.68、31.92远程相关,δH 1.25与δC31.92、24.92远程相关,δH 1.63与δC 34.11、29.13,δH 4.15与δC 68.45、65.05远程相关。1H及13CNMR具体数据见表3和表4. 表3化合物II1H NMR谱解析结果
注s代表单峰,d代表二重峰,t代表三重峰,m代表多重峰,q代表四重峰。
表4化合物II13C NMR谱数据(CDCl3)
本发明的混合物,为白色粉末状物质,其熔点为60-65℃,经GC-MS和MS-MS串联质谱分析和鉴定其分别为化合物十六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9--Hexadecanoic acid-Hexadecanoic acid-2,3-propane-diyl ester),分子式为C35H66O4,分子量为550;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9-Octadecanoicacid-Hexadecanoic acid-2,3-propane-diyl ester);十八碳 稀9-酸-十八酸-2,3-丙二酯(9-Octadecanoic acid-Octadecanoic acid-2,3-propane-diylester),分子式为C39H74O4,分子量为606,分子式为C37H70O4,分子量为578。它们的结构式及推导过程分别见图3、4、5、6、7和8。
实施例2印楝油中化合物I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四氢呋喃-3,4-二酯(9-Octadecanoic acid-Hexadecanoic acid-tetrahydrofuran-3,4-diyl ester)的体外杀菌活性测试。
A.MIC测定 药物母液将化合物I用氯仿溶解,配成浓度为200mg/mL的溶液。
溶剂对照液氯仿 根据NCCLS(M7-A5)的肉汤微稀释法(BMD)测定MIC将96孔板在紫外光下照射一个小时,先在第1孔加入180uL菌悬液(有菌肉汤),第2-11孔各加菌悬液100uL。然后在第1孔中加入20uL药液(各段母液浓度200mg/mL)混匀后,再从第1孔中用移液枪吸取100uL混合液移入第2孔,依次操作进行2倍稀释。至第8孔弃去100uL(最终每孔混合液体积都是100uL)。第9孔取20uL菌悬液弃去,再加入溶剂对照液(氯仿)20uL,同时第10孔有菌悬液作生长阳性对照,第11孔加灭菌肉汤100uL作生长阴性对照。将96孔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后,观察每孔试验菌生长情况。结果判断肉眼观察孔澄清的最低药物浓度记为MIC(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见表5。
表5印楝油中化合物I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
结论印楝油中化合物I对沙门氏菌作用最强,MIC为10mg/mL,对大肠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均为20mg/mL; B.MBC测定 根据NCCLS(M26-A)的方法测定MBC。根据MIC测定结果,用铂耳从肉眼可见无浑浊的培养孔中蘸取细菌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结果判断以培养板上无菌落生长的最低浓度记为MBC(最低杀菌浓度),结果见表6。
表6印楝油中化合物I的最低杀菌菌浓度(MBC值)
结论印楝油中化合物I对大肠杆菌和金葡球菌的MBC均为20mg/mL;对沙门氏菌的MBC为10mg/mL。
实施例3印楝油中化合物II,十八酸-四氢呋喃-3,4-二酯(Octadecanoicacid-tetrahydrofuran-3,4-diyl ester)的体外杀螨活性测试 A.实验样品及实验方法 用花生油将实施例1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II,十八酸-四氢呋喃-3,4-二酯(Octadecanoic acid-tetrahydrofuran-3,4-diyl ester)稀释成7.500、3.750、1.875、0.938和0.469mg/mL五种浓度,采用浸液法,每组20只幼螨,挑入小平皿中,每平皿加10μL各浓度溶液,以花生油为空白对照,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然后放入(25℃,75%R.H)测试环境培养。每4h观察记录一次螨虫死亡情况。
B.数据处理 采用互补重对数模型(Complementary log-log model,简称CLL模型)拟合时间-剂量效应关系,用Pearson卡方检验及Hosmer-Lemoshow统计量检验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异,求出模型参数及半数致死浓度和半数致死时间,所有数据用DPS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C.结果 a.CLL模型模拟 用互补重对数(CLL)模型对测定数据进行模拟,得出各参数估计值见表7。由表7可知,随药物处理后时间的延长,参数γj值和τj值逐渐增大。CLL模型拟合度经Pearson卡方检验和Hosmer&Lemeshow统计量检验其异质性都不显著(P>0.05),化合物II对幼螨毒力的CLL模型拟合成功。
表7CLL模型模拟的参数估计
b.致死浓度和致死时间的估计 由CLL模型分析化合物II对兔疥螨幼虫的浓度效应(lgLC50和lgLC90)见表8。从表8可知,引起50%和90%幼螨死亡的浓度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第1h lg LC50和lgLC90分别需要22.724和24.804(LC50和LC90几乎无穷大);第12h分别为1.754和3.834(LC50和LC90为56.702和6818.675mg/mL);而第24h分别只需-1.087和0.993(LC50和LC90为0.082和9.842mg/mL)。
表8各时间的浓度效应(lgLC50和lgLC90)估计值
CLL模型模拟化合物II不同浓度对兔疥螨幼虫的时间效应(LT50和LT90)见表9。从表9可见,随提取物浓度的增加,LT50和LT90值减少。在0.469mg/mL时,分别需要20.13h、29.43h才引起50%和90%幼螨死亡,当浓度达到7.500mg/mL时分别只需15.33和24.68h。
表9各浓度的时间效应(LT50和LT90)估计值
D.结论 采用互补重对数模型(CLL模型)拟合离体杀螨毒力,Pearson卡方检验和Hosmer&Lemeshow统计量检验表明用CLL模型拟合印楝油中化合物II,十八酸-四氢呋喃-3,4-二酯(Octadecanoic acid-tetrahydrofuran-3,4-diylester)对兔疥螨幼虫的毒力是适宜的,其杀螨毒力表现出浓度效应是时间的相关函数,时间效应又是浓度的相关函数,具有显著的杀螨活性,是印楝油的33倍,24h的LC50为0.082mg/mL,7.500mg/mL浓度时的LT50为15.33h,是印楝油中重要的杀螨活性化合物。
实施例4印楝油中三种混合物{十六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9--Hexadecanoic acid-Hexadecanoic acid-2,3-propane-diyl ester),、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9-Octadecanoic acid-Hexadecanoic acid-2,3-propane-diyl ester)和十八碳稀9-酸-十八酸-2,3-丙二酯(9-Octadecanoic acid-Octadecanoic acid-2,3-propane-diyl ester)}的体外杀精活性测试 A.实验样品及实验方法 a.台氏液(附睾稀释液)的配制 首先准确称取以下各种成分(均为分析纯)8.0g NaCl、0.05g NaH2PO4、0.26g MgSO4、0.27g CaCl2·2H2O、0.20g KCl、1.0g NaHCO3、1.0g葡萄糖。将前六种成分置入洁净烧杯中,加入去离子重蒸水使之溶解,然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接近刻度处,加入葡萄糖充分搅拌,使之溶解,再加水定容至刻度。
b.小白鼠附睾精子的采集,精子活率和密度的测定 精子活性和密度的测定应用改良的Sander-Cramer试验方法。脊椎脱臼法将证明有生育力的小白鼠处死,沿腹中线于下腹部作约3cm切口,轻轻牵拉精索引出一侧睾丸和附睾,取一侧附睾尾部,置于盛有2ml台氏液的试管中(36.5℃恒温水浴),用眼科剪刀充分剪碎后约5min,取上清液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低倍镜下观察约10个视野,计数100条精子,并记录活动精子的百分率。
另从上述2ml附睾液中取出0.1ml,稀释至2ml,混匀后取少量滴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四角四个大方格(跨格精子计头不计尾),血细胞计数板每个大方格为1mm2,计数室深度为0.1mm,附睾精子稀释40倍,故每毫升附睾液中精子数为4格精子总数/4×10×40×1000=4格精子总数/4×105/ml。
c.杀精活性测定方法 按国际计划生育基金会所认可的体外杀精实验方法(以下简称IPPF法),对印楝油五种物质或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混合物进行了杀精效果的测定。国际计划生育基金会(IPPF)认为样品以0.9%生理盐水(1g∶11ml)稀释配成的浓度为筛选杀精剂的标准浓度,本文简称IPPF浓度。本研究以IPPF浓度为依据,再在此浓度范围内上下进行试验,筛选出精子瞬间失活的有效浓度。小白鼠精液在采集后1h内使用,要求精子活率在70%以上,精子浓度为1×105个/ml。实验时将液化精液0.2ml,放入清洁试管内,然后加入0.2ml不同浓度的药液,用0.9%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轻轻迅速摇匀,将混合液滴于载玻片上,常温下(25-30℃)低倍镜观察精子活动情况,最少观察5个视野,同时记录从精子接触药物时起至全部精 子失活的时间为杀精时间,每次实验重复3次。
本实验要求杀精时间在20s以内者为具有瞬间杀精作用;20s-180s之间者为具有较强杀精作用;杀精时间180s以上,但绝大部分精子已经死亡者,为具有微弱杀精作用;180s以上精子仍能前进者为无杀精作用。
B.实验结果 用壬苯醇醚和棉酚作为阳性对照品,0.9%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品,研究样品的体外杀精作用,试验结果如表10。由表10知样品的体外杀精作用较强,瞬间杀精浓度为1.5mg/ml/20s,与已知的印楝杀精剂NIM-76相比,其杀精效果优于NIM-76。
表10样品的体外杀精作用
表中数据为三次重复的平均值 C.结论 按国际计划生育基金会所认可的体外杀精实验方法,对印楝油中分离得到的三种活性物质的混合物进行了体外杀精实验,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强的体外杀精作用,瞬间杀精浓度为1.5mg/ml/20s,与已知的印楝杀精剂NIM-76相比,其杀精效果优于NIM-76。表明这些物质是印楝油中重要的杀精化合物,具有抗生育活性。
权利要求
1.印楝油中酯类化合物,其特征由长链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所形成的单酯或双酯,它们的命名和结构式如下
A.化合物I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四氢呋喃-3,4-二酯(9-Octadecanoicacid-Hexadecanoic acid-tetrahydrofuran-3,4-diyl ester),其结构如下
B.化合物II十八酸-四氢呋喃-3,4-二酯(Octadecanoic acid-tetrahydrofuran-3,4-diyl ester),其结构如下
C.混合物由十六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9--Hexadecanoic acid-Hexadecanoic acid-2,3-propane-diyl ester)、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9-Octadecanoic acid-Hexadecanoic acid-2,3-propane-diyl ester)和十八碳稀9-酸-十八酸-2,3-丙二酯三种化合物组成,其结构式分别如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楝油中的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系统溶剂法,将印楝油(Neem oil)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进行索氏提取,每种溶剂提取5h,减压浓浓缩,得到粗浸膏,将印楝油氯仿提取物浸膏经反复的硅胶柱层析、制备性薄层层析和反复的重结晶,最终分离纯化得到以上三种物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楝油中的酯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化合物I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四氢呋喃-3,4-二酯(9-Octadecanoic acid-Hexadecanoicacid-tetrahydrofuran-3,4-diyl ester)具有体外杀菌活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楝油中的酯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化合物II十八酸-四氢呋喃-3,4-二酯(Octadecanoic acid-tetrahydrofuran-3,4-diyl ester)具有体外杀螨活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楝油中的酯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十六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9--Hexadecanoic acid-Hexadecanoic acid-2,3-propane-diyl ester)、十八碳稀9-酸-十六酸-2,3-丙二酯(9-Octadecanoicacid-Hexadecanoic acid-2,3-propane-diyl ester)和十八碳稀9-酸-十八酸-2,3-丙二酯三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具有体外杀精活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印楝油中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是从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的种子提取物印楝油(Neem oil)的氯仿提取物中提取得到三种饱和或不饱和单酯或双酯新化合物。经实验验证,这三种化合物的单体或混合物可以作为抗微生物药物、抗寄生虫药物和抗生育药物。
文档编号C07C69/003GK101602753SQ20081004469
公开日2009年1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13日
发明者殷中琼, 贾仁勇, 李金良 申请人: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鼎尖动物药业有限责任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