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芍药苷和白芍苷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513428阅读:7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芍药苷和白芍苷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芍药苷和白芍苷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芍药苷(paeoniflorin)和白芍苷(又称芍药内酯苷,albiflorin)是一种单萜苷类成份,在牡丹科植物中普遍存在,是传统中药白芍、赤芍、牡丹皮中的主要有效成份和质量控制标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用途,白勺总苷在中国是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芍药苷和白芍苷可作为有效成份应用于相关的药品和功能食品领域。芍药总苷的制备工艺相关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我国。游松等(中国专利申请号 02133298. 3)公开了一种“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组合物从芍药中提取分离得到,其中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在该组合物中的比例为7 3 9 1,其制备工艺主要通过吸附树脂精制、氧化铝柱层析和硅胶柱层析制得。张现涛等(中国专利申请号200510041212. 5)公开了一种“芍药苷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工艺主要采用乙醇提取赤芍药材,上大孔树脂后,乙醇洗脱,洗脱液浓缩后上聚酰胺树脂,得含量90 %以上芍药苷。朱静建等(中国专利申请号02110973. 7)公开了一种“芍药中甙类化合物单体、提取和分离的方法”,所述成份包括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和羟基芍药苷,其方法主要采用白芍或赤芍在醇水溶液中溶胀,加热回流,浓缩至浸膏,用丙酮溶液超声提取,浓缩,硅胶拌样,上真空色谱柱粗分,再经硅胶柱反复进行分配色谱获得。石任兵等(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10111231. X)公开了一种“芍药总苷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提取物主要包括芍药苷、白芍药苷、芍药新苷、芍药内酯A、B、C、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及其衍生物等,可从芍药科各植物部位中制备。通过长期研究,目前采用大孔树脂技术纯化芍药总苷的工艺较为成熟,但芍药苷和白芍苷不能分开,一般的溶剂萃取等技术也难以达到分离效果。文献报道采用常压硅胶柱层析、高速逆流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芍药苷和白芍苷单体,但前者柱效较低、装柱和检测操作复杂,后者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二者均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目前规模化的芍药苷和白芍苷单体尚无市售产品,探索可行的产业化生产工艺,是目前有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纯度大于90%、易于实现产业化的芍药苷和白芍苷制备工艺。本发明提供的制备芍药苷和白芍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含有芍药苷和白芍苷的牡丹科植物原料,采用水或醇-水混合溶剂进行提取,提取液合并,浓缩,过滤,得粗提取液;(2)由(1)所得粗提取液,采用预处理好的大孔树脂进行吸附,再用乙醇-水混合溶媒按0-20%、30-75%乙醇梯度洗脱,收集30-75%乙醇洗脱部位洗脱液,浓缩,干燥,得精制提取物;
(3)由( 所得精制提取物,采用加压柱色谱,以硅胶或改性硅胶为填料,适宜有机溶剂为流动相进行分离,分别收集含有芍药苷和白芍苷的流份,浓缩,干燥,即可获得纯度大于90 %的芍药苷和白芍苷成品。所述工艺步骤(1)中所述牡丹科植物为白芍、赤芍、牡丹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植物原料为植物根、茎、叶、根茎中的任意一种。提取溶剂为水、乙醇-水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提取方法可为回流提取、超声提取、微波辅助提取、逆流提取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工艺步骤O)中,所述大孔树脂为苯乙烯系或丙烯酸系树脂,其中优选非极性或弱极性大孔树脂。大孔树脂梯度洗脱时优选按0-10%、30-70%乙醇梯度洗脱。所述工艺步骤(3)中所述加压柱色谱为低压或中压柱色谱,柱长度为10-100厘米范围,优选15-100厘米;柱内径可根据生产需要选择为2-100厘米范围,优选10-50厘米。所述填料可为硅胶,所述流动相为氯仿-甲醇、二氯甲烷-甲醇、乙酸乙酯-甲醇、乙酸乙酯-乙醇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填料也可为碳18改性硅胶,所述流动相为甲醇-水、甲醇-水-有机酸中的任意一种,其中有机酸优选挥发性的甲或乙酸。所述含有芍药苷和白芍苷的流份可采用在线紫外检测,或离线的薄层检测或液相检测。本发明通过芍药苷和白芍苷工艺研究,所完成的制备技术路线有以下特色和优势(1)药材可选用含有芍药苷和白芍苷的牡丹科各种植物原料,包括白芍、赤芍、牡丹中的任意一种,包括植物的根、茎、叶、根茎中的任意一种部位,扩大和丰富了植物资源的有效综合利用;( 采用优选的大孔树脂梯度洗脱工艺,有效富集了富含芍药苷和白芍苷的组份,简化了后续纯化工艺负担;C3)创新性应用低压或中压柱色谱工序,实现了单体纯化工序的自动化和可操作性,成功获得纯度大于90%的单体成品。本发明工艺路线经济合理、效率高、能耗低,可实现植物资源的充分利用,溶剂便于回收和循环利用,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本发明内容是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工艺优化分析完成的,以下述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所述的芍药苷和白芍苷是按以下实施例所表示的方法制造,所涉及到的方法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掌握和运用的技术手段。但以下实施例不得理解为任何意义上的对本领域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实施例1大孔树脂静态吸附性能考察称取Ikg白芍饮片,用8L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池,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无醇味,调整药液使每Iml药液相当于0. 5g生药,备用。称取各型号树脂干重1. 00g,分别置于10个50ml的具塞锥形瓶中,加白芍提取液 (0. 5g生药/ml) 10ml,于恒温振荡箱内35°C条件下振荡Mi,振速为180prm,将吸附后的白芍提取液真空抽滤,滤液经适当稀释,参照2010版药典方法用HPLC法测定白芍苷及白芍苷含量。吸附好的树脂用水洗3次,真空干燥后,加入10ml95%乙醇,同样于恒温振荡箱内35°C 条件下振荡他,振速为180prm,进行解吸附。解吸液经适当稀释后用HPLC测定芍药苷及白芍苷含量。吸附好的树脂用水洗3次,真空干燥后,加入10ml95%乙醇,同样于恒温振荡箱内35°C条件下振荡他,振速为180prm,进行解吸附。解吸液经适当稀释后用HPLC测定芍药苷及白芍苷含量。通过计算吸附量与解吸率来评价树脂。吸附量计算公式(1)和解吸率计算公式 ⑵为;(l)qe = (C0-Ce) ViZ^ ; (2) D = CdVd/ (C0-Ce) ViXlOO^式(1)中,qe为树脂吸附量(mg/g),C0溶液初始浓度,Ce吸附饱和后溶液浓度,Vi 为样品体积,W为树脂干重。式O)中D为解吸率,Cd为解吸附后洗脱液待测成分的浓度, Vd为洗脱液体积,Q、(;、Vi与上同。结果见表1。表1各型号树脂对芍药的最大吸附量和解吸率
权利要求
1.一种芍药苷和白芍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芍药苷和白芍苷的制备方法如下(1)选取含有芍药苷和白芍苷的牡丹科植物原料,采用水或醇-水混合溶剂进行提取, 提取液合并,浓缩,过滤,得粗提取液;(2)由(1)所得粗提取液,采用预处理好的大孔树脂进行吸附,再用乙醇-水混合溶媒按0-20%、30-75%乙醇梯度洗脱,收集30-75%乙醇洗脱部位洗脱液,浓缩,干燥,得精制提取物;(3)由( 所得精制提取物,采用加压柱色谱,以硅胶或改性硅胶为填料,适宜有机溶剂为流动相进行分离,分别收集含有芍药苷和白芍苷的流份,浓缩,干燥,即可获得纯度大于90 %的芍药苷和白芍苷成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芍药苷和白芍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牡丹科植物为白芍、赤芍、牡丹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植物原料为植物根、茎、叶、根茎中的任意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芍药苷和白芍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提取溶剂为水、乙醇-水中的任意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芍药苷和白芍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步骤(1) 中所述提取方法为回流提取、超声提取、微波辅助提取、逆流提取中的任意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芍药苷和白芍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步骤(2) 中所述大孔树脂为苯乙烯系或丙烯酸系树脂,其中优选非极性或弱极性大孔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芍药苷和白芍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步骤(2) 中乙醇-水混合溶媒优选按0-10%、30-70%乙醇梯度洗脱。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芍药苷和白芍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步骤(3) 中所述加压柱色谱为低压或中压柱色谱,柱长度为10-100厘米范围,柱内径为2-100厘米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芍药苷和白芍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步骤(3) 中所述填料为硅胶,所述流动相为氯仿-甲醇、二氯甲烷-甲醇、乙酸乙酯-甲醇、乙酸乙酯-乙醇中的任意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芍药苷和白芍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步骤(3) 中所述填料为碳18改性硅胶,所述流动相为甲醇-水、甲醇-水-有机酸中的任意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芍药苷和白芍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步骤(3) 中所述含有芍药苷和白芍苷的流份采用在线紫外检测或离线检测。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芍药苷和白芍苷的制备方法,其主要步骤如下选取含有芍药苷和白芍苷的牡丹科植物原料,采用水或醇-水混合溶剂进行提取,提取液合并,浓缩,过滤;所得粗提取液采用预处理好的大孔树脂进行吸附,再用乙醇-水混合溶媒进行梯度洗脱,收集30-75%乙醇洗脱部位洗脱液进行浓缩、干燥;所得精制提取物再采用加压柱色谱,以硅胶或改性硅胶为填料,适宜有机溶剂为流动相进行分离,分别收集含有芍药苷和白芍苷的流份,浓缩,干燥,即可获得纯度大于90%的芍药苷和白芍苷成品。本发明方法工艺简洁、可操作性强、便于自动化;可实现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溶剂便于回收和循环利用,能耗低,产品纯度高,易于实现产业化放大。
文档编号C07H1/08GK102492005SQ20111041006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2日
发明者冯育林, 刘江云, 彭晓国, 杨世林, 王蓉 申请人:苏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