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实验用培养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29960阅读:9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实验用培养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验器材,具体涉及一种生物实验用培养皿。
【背景技术】
[0002]培养皿是一种用于微生物或细胞培养的实验室器皿,由一个平面圆盘状的皿体和一个皿盖组成,一般由玻璃或塑料制成,一般用于用于植物材料、微生物培养、动物细胞的贴壁培养以及实验室接种、划线、分离细菌的操作等。
[0003]目前,实验室中常用的培养皿,结构特点都是由培养皿体和培养皿盖组成,培养皿体和培养皿盖间没有任何连接。这种结构的培养皿,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带来了一些不便,不能满足所有的实验操作者的使用要求;例如,如果实验操作者的手较小,在接种过程中则不容易单手打开培养皿盖,很容易导致培养皿盖滑落,为实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培养皿体和培养皿盖间没有任何连接,运输过程中培养皿的连接可靠性不够,培养皿盖很可能被打开,有可能会污染培养基,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另外,现有的培养皿在观察微生物如细菌菌落的生长情况时,通常需要移走皿盖,实验者需要离皿体较近才能看清,操作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物实验用培养皿,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性高,便于观察等优点。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物实验用培养皿,包括皿体和皿盖,所述皿体顶端外侧壁设有环形密封圈,皿体侧面设有固定座,所述皿盖侧面与固定座对应位置处设有旋转座,所述固定座和旋转座中间通孔处设有旋转柱,所述旋转柱长度大于固定座与旋转座的间距。
[0006]作为优选,所述旋转柱长度为旋转座上表面到皿体底面的距离,旋转柱可抬高到皿体与皿盖分离的高度,旋转分离后可将旋转柱下放到原位置。
[0007]作为优选,所述皿盖顶部边缘设有旋转轴,旋转轴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连接有倍数不等的放大镜,可用于放大观察不同的菌落生长情况。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培养皿皿体和皿盖之间通过旋转柱连接,使用时,抬高旋转柱至皿体与皿盖分离的高度,旋转分离后,即露出培养皿底部的空间,可向培养皿底部植入培养的微生物或细胞等;植入完毕,重新旋转皿盖至皿体顶端,按压皿盖,使皿盖与环型密封圈紧密贴合;需要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时,可旋转放大镜至皿体上方,通过放大镜粗略观察。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性高,便于观察。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闭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打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1:皿体;2:皿盖;3:密封圈;4:固定座;5:旋转座;6:旋转柱;7:旋转轴;
8:放大镜。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以下结合附图1和附图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生物实验用培养皿,包括皿体I和皿盖2,所述皿体I顶端外侧壁设有环形密封圈3,皿体I侧面设有固定座4,所述皿盖2侧面与固定座4对应位置处设有旋转座5,所述固定座4和旋转座5中间通孔处设有旋转柱6。旋转柱6的长度为旋转座5上表面到皿体I底面的距离,旋转柱6可抬高到皿体I与皿盖2分离的高度,旋转分离后可将旋转柱6下放到原位置。
[0015]皿盖2顶部边缘设有旋转轴7,旋转轴7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连接有倍数不等的放大镜8,可用于放大观察不同的菌落生长情况。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培养皿皿体I和皿盖2之间通过旋转柱6连接,使用时,抬高旋转柱6至皿体I与皿盖2分离的高度,旋转分离后,即露出皿体I内部的空间,可向皿体I内部植入培养的微生物或细胞等;植入完毕,重新旋转皿盖2至皿体I顶端,按压皿盖2,使皿盖2与环型密封圈3紧密贴合;需要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时,可旋转放大镜8至皿体上方,通过放大镜8粗略观察。
【主权项】
1.一种生物实验用培养皿,包括皿体和皿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皿体顶端外侧壁设有环形密封圈,皿体侧面设有固定座,所述皿盖侧面与固定座对应位置处设有旋转座,所述固定座和旋转座中间通孔处设有旋转柱,所述旋转柱长度大于固定座与旋转座的间距。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实验用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柱长度为旋转座上表面到皿体底面的距离。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实验用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皿盖顶部边缘设有旋转轴,旋转轴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连接有倍数不等的放大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实验器材,具体涉及一种生物实验用培养皿,包括皿体和皿盖,所述皿体顶端外侧壁设有环形密封圈,皿体侧面设有固定座,所述皿盖侧面与固定座对应位置处设有旋转座,所述固定座和旋转座中间通孔处设有旋转柱,所述旋转柱长度大于固定座与旋转座的间距。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性高,便于观察。
【IPC分类】C12M1/22
【公开号】CN204939467
【申请号】CN201520460234
【发明人】苟睿健
【申请人】苟睿健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6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