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可多次使用的自加热饮料包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以多次使用的自加热饮料包装。主要用于在寒冷的季节 和地区,公安和军事训练,外出旅游,野外工作时对饮料或装有饮料的容器进 行随时随地的加热。(二) 背景技术目前,自加热包装在美国,英国方兴未艾,而在国内市场上难见影踪。 一般的 自加热包装以氧化钙和水反应放热,热量小,用量大,加热饮料量小,而且包 装很难再次使用,造成资源浪费。同时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转污染环境。 氧化钙长期存放易与空气中的湿气和二氧化碳反应,使热源失效。(三) 技术内容为了克服现有的包装配方发热量小,包装难以再次使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 提供一种自加热包装,该包装不仅配方发热量大,安全,快捷,发热效率高, 还可以多次使用,加热不同容量的饮料。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容器被隔板(4)分为上下两 部,上部放盛装饮料的容器,下部为发热区。隔板(4)可以是孔隙大的铁丝网, 也可以是中间挖空的塑料圆环,边缘可以托住饮料包装容器。桶状的外包装壳 (2)和包装盖(1)可以选自耐热塑料,内层用锡箔纸(3)紧贴绝热。发热剂 由镁粉,有机弱酸粉末,和氧化钙粉末与活性碳混合,装入塑料小袋中。小袋 附有预制缺口。使用时可以撕破。本实用新型采用耐热塑料作外包装,并用锡 箔纸绝热,保温性能良好。同时反应产生的水蒸气和热气对饮料容器形成包围 加热,大大提髙了加热效率。水既是反应物,又是加热物质。水的相变热效应 很大,所以除了接触传热外,蒸汽也能大量传热。本实用新型的发热剂发热量 比单用氧化钙高出四倍以上,且反应迅速,发热持久。本实用新型采取发热剂 外装的方式,每次加热只消耗一袋发热剂,大大降低了加热成本,生成的产物 十分稳定,易于清理,从而可以实现多次加热。通过增加使用发热剂的袋数, 可以加热不同容量(300-600亳升)的饮料包装。本实用新型的有效效果是,能够多次加热不同容量的饮料,配方发热量大, 发热迅速,方便快捷,多层绝热的包装保温性能好,生成的钙的弱酸盐十分稳 定,不污染环境。(四)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固定式活性炭过滤器的放大图。
图1中,1。包装盖,2。外包装壳,3。锡箔纸,4。隔板,5。排气小孔。6。 活性炭过滤器。
图2中,A。外壳,B。透气纸。C。活性炭,D。透气小扎。 具体实施方式
。
图l中隔板(4)可以是孔隙大的铁丝网,也可以是中间挖空的塑料圆环,既 能透过蒸汽,也能托住饮料包装容器。锡箔纸(3)紧贴发热区内壁。隔板以上 的锡箔纸(3)可以高出包装盖(1)与包装结合处,使反应产生的气体不从该 处泄漏。包装盖a)上有一小孔(5),下方用粘附的方式固定一个小型活性炭 过滤器(6),可以消除异味,排除多余的气体。
图2中A是固定式活性炭过滤器的外壳,用金属或塑料制成。B是两张透气纸 或透气薄膜.C为纸袋装的活性炭.D为底部透气小孔。
固体发热剂的一些配方如下-
镁氧化钙草酸
102440
61530
加入活性碳一类的活性载体,能使发热剂很好的分散均匀。加入的量在20% 到40%之间。 一袋总量为50~60克的发热剂,加水50克左右,可以使300亳升 的水上升40度以上。
使用时撕开附有预制缺口的发热剂袋,将发热剂透过隔板(4)倒入包装底部, 加入50克左右的水,再放入装有饮料的容器(以易拉罐效果最佳),盖上包装 盖(1),静置5分钟即可。加热完后若要再次加热,只需倒出反应产物,再加 入一袋发热剂即可。通过增加使用发热剂的袋数,可以加热不同容量(300-600 毫升)的饮料包装。
权利要求1, 一种自加热的饮料包装,其结构构造特征是在包装盖体(l)顶部有一透 气小孔(5),透气小孔(5)正下方固定一个活性炭过滤器(6),在耐热塑料之包 装壳(2)内贴附一层锡箔纸(3),包装壳(2)内靠近底部处置一隔板(4)。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加热饮料包装,其特征在于隔板(4)可以是孔 隙大的铁丝网,也可以是中间挖空的塑料圆环,圆环边缘可以托住饮料包装^^^SS"。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加热饮料包装,其特征是固体发热剂用塑料小 袋装,小袋附有预制缺口,使用时可以撕破。
专利摘要一种可以多次使用的自加热饮料包装。该包装的隔板将内部空间分为两部分上部空间用来盛放装饮料的容器,下部空间加热时用来装固体发热剂。发热剂装在塑料小袋中。每次使用仅消耗发热剂。主要用于在寒冷的季节和地区,公安和军事训练,外出旅游,野外工作时加热饮料。本新型专利可以多次加热不同容量的饮料,加热量大,用料少,发热效率高,且成本低廉,切实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文档编号C09K5/00GK201154811SQ20072019586
公开日2008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31日
发明者周 杜, 王建凤, 赛 胡, 陈立元 申请人:杜 周;胡 赛;陈立元;王建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