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金属材料耐高温抗氧化涂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高温条件下材料的保护涂料,尤其是一种金属材料耐高温抗 氧化涂料。
背景技术:
金属材料,尤其是钢铁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都要经过从锭到坯、从坯到材 的轧制过程。为了降低轧制时的变形抗力,使轧制顺利进行,在轧制前必须经过 加热炉高温条件下的均热处理,处理时间需要数小时。对于钢铁材料,如碳素钢、 高合金钢、中合金钢、低合金钢、不锈钢等,在此均热过程中,钢锭或钢坯要经 受1200。C以上的温度,均热时间一般在4小时以上。在这一过程中,表面将受 到严重的高温氧化。钢在均热过程的这种氧化作用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据统 计,由于这种高温氧化作用所造成的氧化损失量达材料质量的1%~3%。按此计 算,年产1000万吨钢的钢铁企业,由于均热过程的氧化损失为10 30万吨钢。 此外,许多金属材料在制造零件、构件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高温条件下的热处 理,处理温度高达IOO(TC以上,处理时间一般也需要4小时以上。在这样的热 处理过程中,这些金属同样会受到高温氧化,有些金属零件、构件由于表面受到 氧化甚至报废。
对于解决材料的高温氧化问题曾有报道, 一般采用耐高温材料做抗氧化涂 料。但这种涂料气密性差,易剥落,使用效果不理想。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耐 高温抗氧化涂料",公开号CN1050890A。涂覆于电炉炼钢的石墨电极表面耐 高温抗氧化效果较好。但该涂料的成分较复杂,更主要的是它是用于非金属材料。
如果采用耐高温抗氧化涂料涂覆于金属材料的锭、坯的表面,则可避免或减 少在均热过程的氧化损失,对于需要进行高温条件下热处理的金属零件、构件, 亦可采用涂料保护的方法避免或减小高温氧化所造成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金属材料耐高温抗氧化涂料,有效地解决金属材料的高 温氧化问题。本发明提供的金属材料耐高温抗氧化涂料包含的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如
下
玻璃粉30 50%
滑石粉10 30%
液体硅酸钠40 60% 所述的玻璃粉和滑石粉的粒度小于60目; 所述的液体硅酸钠具有黏度。
本发明提供的金属材料耐高温抗氧化涂料的制备方法是-
将上述玻璃粉、滑石粉充分混合均匀,再与液体硅酸钠充分混合即得到金属
材料耐高温抗氧化涂料产品。
本发明提供的金属材料耐高温抗氧化涂料其显著的效果在于-该涂料可以应用于各种规格、品种的金属材料轧制前的均热过程,起到对
金属锭、坯的保护作用,避免或减少金属锭、坯在均热过程的高温氧化;该涂料
也可以应用于不同规格、品种的各种金属零件、构件热处理时高温条件下的抗氧 化保护。经工业试验证明,保护效果良好。有效的避免或减少了金属的损失。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提供的金属材料耐高温抗氧化涂料包含的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如下
玻璃粉40% 滑石粉20% 液体硅酸钠40%
玻璃粉和滑石粉的粒度小于60目;液体硅酸钠具有黏度。
本发明提供的金属材料耐高温抗氧化涂料的制备方法是
将上述玻璃粉、滑石粉充分混合均匀,再与液体硅酸钠充分混合,即得到金 属材料耐高温抗氧化涂料产品。混合可以采用混料机或搅拌机,也可采用人工混 合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金属材料耐高温抗氧化涂料在钢铁企业进行了工业试验。试验
取三块钢板坯,规格均为180X 1150X2500mm。板坯经喷砂除锈后,在表面涂 敷X).5mm厚的该涂料。均热炉的加热制度为1240-1260°C4h。其中2块坯的厚度由180mm轧制成25mm的厚板,另一块坯由180mm轧制成50mm的厚板。 轧制制度为20mm/道次,粗轧达至尺寸要求后,再精轧一次,以均整表面。试验 后进行表面质量评价。采用该涂料保护的板坯经以上加工过程,钢板的表面质量 良好,板面光滑,无氧化,完全可以满足用户对产品表面的技术要求。
权利要求
1.一种金属材料耐高温抗氧化涂料,其特征在于该涂料包含的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如下玻璃粉 30~50%滑石粉 10~30%液体硅酸钠 40~60%所述的玻璃粉和滑石粉的粒度小于60目;所述的液体硅酸钠具有黏度。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材料耐高温抗氧化涂料,有效地解决金属材料的高温氧化问题。本发明提供的金属材料耐高温抗氧化涂料包含的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如下玻璃粉30~50%,滑石粉10~30%,液体硅酸钠40~60%。玻璃粉和滑石粉的粒度小于60目,液体硅酸钠具有黏度。金属材料耐高温抗氧化涂料的制备方法是将上述玻璃粉、滑石粉充分混合均匀,再与液体硅酸钠充分混合即得到金属材料耐高温抗氧化涂料产品。该涂料可以应用于金属材料轧制前的均热过程,起到对金属锭、坯的保护作用;该涂料也可以应用于各种金属零件、构件热处理时高温条件下的抗氧化保护。经工业试验证明,保护效果良好。有效的避免或减少了金属的损失。
文档编号C09D1/00GK101638525SQ20081001254
公开日2010年2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30日
发明者孙本良, 孙源龙, 张崇民, 阳 徐, 李成威, 琳 王, 陈书文 申请人:辽宁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