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强冷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89717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高效强冷室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强冷室,属于涂装车间【技术领域】。包括强冷室、空调机组,和回风风机,所述强冷室与空调机组输出端之间通过送风风管连接,所述强冷室与空调机组输入端之间通过回风风管连接,所述回风风机设置在回风风管上,所述空调机组包括过滤段和表冷段,所述表冷段与供回水管路连接。本发明达到快速、洁净的给工件表面降温的目的,送到设备内的冷风循环利用达到系统节能的目的。
【专利说明】局效强冷室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涂装车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强冷室。适用于涂装生产线上对工件的降温。
【背景技术】
[0002]在涂装生产线中,烘干炉设备对喷涂后工件高温加热后,进入下一步工序前,通常设置很长一段晾置室或者风冷室给工件降温,目前常见的冷却段都采用的是自然风冷却,冷却效果很差,降温时间和降温段需要很长,同时因工件表面冷却效果不好,而导致在后面的面漆喷涂之后,产品表面会出现色差等问题;采用车间取自然风容易对工件照成二次污染,使工件表面出现颗粒点等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常见的强冷室风口在设备内部侧下方和顶部位置,顶部侧面回风,容易造成紊流,将输送下部的润滑油、粉尘等扬起,对工件造成污染;目前多采用水冷式空调机组,制冷效果差,设备容易堵塞,冷风一次性利用,能耗高。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利用组合式空调机组制造冷风循环吹到工件表面达到降温效果的高效强冷室。
[0004]为实现此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强冷室、空调机组,和回风风机,所述强冷室与空调机组输出端之间通过送风风管连接,所述强冷室与空调机组输入端之间通过回风风管连接,所述回风风机设置在回风风管上,所述空调机组包括过滤段和表冷段,所述表冷段与供回水管路连接。
[0005]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送风风管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手动风阀。
[0006]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强冷室内的顶板与底板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一隔板,所述两个第一隔板上部之间连接有第二隔板,所述两个第一隔板下部与强冷室侧壁下部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三隔板;所述两个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与顶板之间围成顶部送风区,所述第一隔板、顶板、强冷室侧壁与第三隔板之间围成两侧送风区,所述第一隔板、第三隔板、强冷室侧壁与底板之间围成回风区;所述送风风管包括顶部送风管和两个两侧送风管,所述顶部送风管与顶部送风区连通,所述两个两侧送风管分别与两个两侧送风区连通;所述回风风管包括第一回风风管和第二回风风管,所述第一回风风管和第二回风风管分别与两个回风区连通。
[0007]上述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强冷室风口在设备内部侧下方和顶部位置,内部侧上方回风,容易造成紊流的缺陷。
[0008]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两个第一隔板、第二隔板与底板之间围成工作区;所述第一隔板中部和第二隔板上分别开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出风口 ;所述第一隔板下部开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回风口。
[0009]上述方案中,在工作区顶部和侧面设置若干均匀的出风口和回风口,使冷风能够均匀的进入工件的工作区,增加工件冷却效果。[0010]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空调机组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过滤段和表冷段,所述壳体顶端设有检修照明,所述壳体侧面设有检修爬梯、检修门和压差计,所述壳体底部设有排水口。
[0011 ]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过滤段旁设有检修平台。
[0012]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供回水管路包括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所述供水管路一端与所述表冷段下部连接,所述回水管路一端与所述表冷段上部连接,所述供水管路和回水管路另一端分别与冷冻水供回主管连接,所述供回水管路上设有阀组。
[0013]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阀组包括设置在供水管路上的电动比例调节阀、设置电动比例调节阀两侧的第一手动阀、设置在供回水管路的上的排气阀和排水阀。
[0014]上述方案中,电动比例调节阀两侧的第一手动阀全开状态,电控系统根据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的反馈信号控制电动比例调节阀的开,进而控制供回水管路中水量的大小。
[0015]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供水管路并联有备用供水管,所述备用供水管上设有第
二手动阀。
[0016]上述方案中,正常工作时,第二手动阀处于关闭状态,当电动比例调节阀出现故障后,启用备用供水管,关闭电动比例调节阀前后第一手动阀,通过第二手动阀控制,保证电动比例调节阀可以在线维修。
[0017]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供水管路、回水管路和备用供水管分别支撑设置在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包括分别用于支撑供水管路、回水管路和备用供水管的三层支撑板。
[0018]本发明利用回风风管、回风风机,将强冷室内被工件升温后的气体送至空调机组,经过过滤系统过滤和冷水盘管进行冷却和除湿之后,经由送风风管将冷风送回强冷室三个送风区对工件表面均匀降温,空调机组根据送风风管上温湿度传感器自动调节冷冻水供回水管路阀组上电动比例调节阀的开度以致调节合适的送风温湿度。达到快速、洁净的给工件表面降温的目的,送到设备内的冷风循环利用达到系统节能的目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a向的强冷室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图1中b向的强冷室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空调机组结构不意图;
[0023]图5是空调机组俯视图;
[0024]图6是过滤段主视图;
[0025]图7是图5中c向的表冷段与供回水管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图5中d向的表冷段与供水管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7]图9是图5中d向的表冷段与回水管路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8]图10是图5中e向的供回水管路上阀组结构示意图;
[0029]图中,I一强冷室(1.1一顶部送风区;1.2一两侧送风区;1.3一回风区;1.4一出风口 ;1.5 —回风口 ;1.6—工作区;1.7—顶板;1.8—底板;1.9一强冷室侧壁;1.10—第一隔板;1.11 一第二隔板;1.12—第三隔板);2—送风风管(2.1—顶部送风管;2.2—两侧送风管;2.3一手动风阀);3一空调机组(3.1一检修爬梯;3.2一过滤段;3.3一表冷段;3.4一检修照明;3.5—压差计;3.6—检修平台;3.7—检修门;3.8—排水口 ;3.9—过滤袋;3.10—边框架);4一供回水管路(4.1一供水管路;4.2一回水管路;4.3一支撑座;4.4一电动比例调节阀;4.5一冷冻水供回主管;4.6一第一手动阀;4.7一第二手动阀;4.8一排气阀;4.9一排水阀;4.10—备用供水管);5—回风风管(5.1—第风回风支管;5.2—第二回风风管);6—回风风机;7—温度传感器;8—湿度传感器;9一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发明,但它们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定。
[0031]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强冷室1、空调机组3,和回风风机6,所述强冷室I与空调机组3输出端之间通过送风风管2连接,所述强冷室I与空调机组3输入端之间通过回风风管5连接,所述回风风机6设置在回风风管5上,所述空调机组3包括过滤段3.2和表冷段3.3,所述表冷段3.3与供回水管路4连接。
[0032]所述送风风管2上设有温度传感器7、湿度传感器8和手动风阀2.3,手动风阀2.3调节各送风区的送风风量,送分口均匀布置,保证工件9表面均匀送风,送回风口合理布置,防止灰尘污染工件9表面。
[0033]如图2、图3所示,所述强冷室I内的顶板1.7与底板1.8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一隔板1.10,所述两个第一隔板1.10上部之间连接有第二隔板1.11,所述两个第一隔板1.10下部与强冷室侧壁1.9下部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三隔板1.12 ;所述两个第一隔板1.10、第二隔板1.11与顶板1.7之间围成顶部送风区1.1,所述第一隔板1.10、顶板1.7、强冷室侧壁1.9与第三隔板1.12之间围成两侧送风区1.2 ;所述第一隔板1.10、第三隔板1.12、强冷室侧壁1.9与底板1.8之间围成回风区1.3 ;所述送风风管2包括顶部送风管2.1和两个两侧送风管2.2,所述顶部送风管2.1与顶部送风区1.1连通,所述两个两侧送风管2.2分别与两个两侧送风区1.2连通;所述回风风管5包括第一回风风管5.1和第二回风风管5.2,所述第一回风风管5.1和第二回风风管5.2分别与两个回风区1.3连通。
[0034]所述两个第一隔板1.10、第二隔板1.11与底板1.8之间围成工作区1.6,所述第一隔板1.10中部和第二隔板1.11上分别开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出风口 1.4 ;所述第一隔板
1.10下部开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回风口 1.5。所述回风区1.3与回风风管5连接的回风风口设置过滤棉(图中未示出),
[0035]如图1、图4、图5所示,所述空调机组3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过滤段3.2和表冷段3.3,所述壳体顶端设有检修照明3.4,所述壳体侧面设有检修爬梯3.1、检修门
3.7和压差计3.5,所述壳体底部设有排水口 3.8,所述过滤段3.2旁设有检修平台3.6。
[0036]如图6所示,所述过滤段3.2包括边框架3.10和固定在边框架3.10上的若干过滤袋3.9。
[0037]如图4、图7、图8、图9所示,所述供回水管路4包括供水管路4.1和回水管路4.2,所述供水管路4.1 一端与所述表冷段3.3下部连接,所述回水管路4.2 一端与所述表冷段
3.3上部连接,所述供水管路4.1和回水管路4.2另一端分别与冷冻水供回主管4.5连接,所述供回水管路4上设有阀组。[0038]如图10所示,所述阀组包括设置在供水管路4.1上电动比例调节阀4.4、设置在电动比例调节阀4.4两侧的第一手动阀4.6、设置在供回水管路4的上的排气阀4.8和排水阀
4.9。
[0039]所述供水管路4.1并联有备用供水管4.10,所述备用供水管4.10上设有第二手动阀 4.7。
[0040]所述供水管路4.1、回水管路4.2和备用供水管4.10分别支撑设置在支撑架4.3上,所述支撑架4.3包括分别用于支撑供水管路4.1、回水管路4.2和备用供水管4.10的三层支撑板。
[0041]本发明利用回风风管5、回风风机6、将强冷室I内被工件9升温后的气体热风经过均匀布置的回风口 1.5到达回风区1.3送至空调机组3,经过过滤段3.2的过滤和表冷段
3.3进行冷却和除湿之后,经由送风风管2将冷风送回强冷室I三个送风区1.1、1.2,各个送风区的冷风经过均匀布置的出风口 1.4对工件9表面均匀降温。空调机组3根据送风风管2上温度传感器7和湿度传感器8自动调节冷冻水供回水管路4阀组上电动比例调节阀
4.4的开度以致调节合适的送风温湿度。
[0042]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效强冷室,包括强冷室(I)、空调机组(3),和回风风机(6),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冷室⑴与空调机组⑶输出端之间通过送风风管⑵连接,所述强冷室⑴与空调机组(3)输入端之间通过回风风管(5)连接,所述回风风机(6)设置在回风风管(5)上,所述空调机组(3)包括过滤段(3.2)和表冷段(3.3),所述表冷段(3.3)与供回水管路(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强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管(2)上设有温度传感器(7)、湿度传感器(8)和手动风阀(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强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冷室(I)内的顶板(1.7)与底板(1.8)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一隔板(1.10),所述两个第一隔板(1.10)上部之间连接有第二隔板(1.11),所述两个第一隔板(1.10)下部与强冷室侧壁(1.9)下部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三隔板(1.12);所述两个第一隔板(1.10)、第二隔板(1.11)与顶板(1.7)之间围成顶部送风区(1.1),所述第一隔板(1.10)、顶板(1.7)、强冷室侧壁(1.9)与第三隔板(1.12)之间围成两侧送风区(1.2),所述第一隔板(1.10)、第三隔板(1.12)、强冷室侧壁(1.9)与底板(1.8)之间围成回风区(1.3);所述送风风管(2)包括顶部送风管(2.1)和两个两侧送风管(2.2),所述顶部送风管(2.1)与顶部送风区(1.1)连通,所述两个两侧送风管(2.2)分别与两个两侧送风区(1.2)连通;所述回风风管(5)包括第一回风风管(5.1)和第二回风风管(5.2),所述第一回风风管(5.1)和第二回风风管(5.2)分别与两个回风区(1.3)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强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隔板(1.10)、第二隔板(L 11)与底板(1.8)之间围成工作区(1.6);所述第一隔板(L 10)中部和第二隔板(1.11)上分别开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出风口(1.4);所述第一隔板(1.10)下部开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回风口(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强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组(3)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过滤段(3.2)和表冷段(3.3),所述壳体顶端设有检修照明(3.4),所述壳体侧面设有检修爬梯(3.1)、检修门(3.7)和压差计(3.5),所述壳体底部设有排水口(3.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强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段(3.2)旁设有检修平台(3.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强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回水管路(4)包括供水管路(4.1)和回水管路(4.2),所述供水管路(4.1) 一端与所述表冷段(3.3)下部连接,所述回水管路(4.2) 一端与所述表冷段(3.3)上部连接,所述供水管路(4.1)和回水管路(4.2)另一端分别与冷冻水供回主管(4.5)连接,所述供回水管路(4)上设有阀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效强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组包括设置在供水管路(4.1)上电动比例调节阀(4.4)、设置在电动比例调节阀(4.4)两侧的第一手动阀(4.6)、设置在供回水管路⑷的上的排气阀(4.8)和排水阀(4.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强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管路(4.1)并联有备用供水管(4.10),所述备用供水管(4.10)上设有第二手动阀(4.7)。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效强冷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管路(4.1)、回水管路(4.2)和备用供水管(4.10)分别支撑设置在支撑架(4.3)上,所述支撑架(4.3)包括分别用于支撑供水管路(4.1)、回水管路(4.2)和备用供水管(4.10)的三层支撑板。
【文档编号】B05D3/04GK103691645SQ201310664657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0日
【发明者】朱江, 张群, 杨江伟, 刘亚丽, 许士明 申请人: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