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随车充气机的活塞气环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1084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小型随车充气机的活塞气环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类,特别涉及一种小型随车充气机的活塞气环改良结构。
目前小型随车携带式充气机所使用的活塞结构,均是采用铁氟龙具有耐高温、耐磨损材料做为活塞的封气圈,由于铁氟龙的材质可塑性极高,且易于固设活塞上,如附图1所示,A1为活塞装置,环状铁氟龙封气圈A2与汽缸壁间为刚性硬碰硬的配合,在高速往复运转下,除整个机体不稳定外,运转噪音也相当高,此等情形均使得汽缸壁与封气圈两者摩耗率加快;一旦环状铁氟龙封气圈A2或汽缸壁A3于磨损后,必然会产生微小的间缝,无法再行紧密配合,故而发生漏气,气压不足等不良现象;其次,由于充气机汽缸的封气圈A2,在制造上是以嵌死固设方式,故而除制造方式及程序上均较为费时、费力外,尤其是对于日后的检修或更换零件,当必导至因需换掉整个活塞杆体,进而衍生较高的维修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小型随车携带式充气机的活塞结构存在的种种缺欠,提供一种小型车充气机的活塞气环改良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小型随车充气机的活塞气环改良结构,主要是在活塞环槽内套设一耐高温、高压且具扩张弹性的内胶圈,其外缘再套设一环状油质铁氟龙封气圈;利用内胶圈外张的特性,以环状推挤于环状铁氟龙封气圈的同时,该封气圈则以相对力迫制于汽缸壁面,形成为追合的状态;该迫合状态当使得环状铁氟龙封气圈向内压缩,而所切设对口式的切口槽,则以缩合其裕度状态,进而嵌固于活塞环槽内,达到封气圈所具有的基本密合能力;当使用一段时间后,该环状铁氟龙封气圈于磨损时,即可藉由上述的结构,自然使封气圈具有修合递补功效;主要是藉由内胶圈的外张力,迫使环状铁氟龙封气圈往外推张,该封气圈则仍然能保持紧密于汽缸壁的能力,确保经久耐磨。
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实施例图1为常见充气机的汽缸活塞工作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塞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塞各部元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塞内的胶圈与铁氟龙封气环圈相对迫合状态及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塞内的铁氟龙封气圈迫合状态的裕度变化及放大示意图。
1为活塞、11为环槽、2为内胶圈、3为铁氟龙封气环圈、31为型槽、4为汽缸。
如附图2至附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利用一耐高温、具扩张弹性的内胶圈2,套固于活塞1、环槽11内,外缘并再配套一环状油质铁氟龙封气环圈3,其中的铁氟龙封气环圈3是于适当位置切设一对口式的型槽31,此槽是具有裕度缩合的特能,且铁氟龙封气环圈3的宽度,恰等于活塞环槽11的宽度,令活塞1配合于汽缸4时,其缸壁的追合力,即可将铁氟龙封气环圈所切设的型槽31以双向内迫缩,以令铁氟龙封气环圈3,恰而嵌挚于活塞环槽11内,不为脱出,如附图4所示;内胶圈2是施以扩张弹性力予铁氟龙封气环圈3,而铁氟龙封气环圈3则受制于缸壁迫缩的对等应力,使封气环圈3保持一相对应力进行压缩于内胶圈2;如此状态下,该铁氟龙封气环圈3则处于外迫,内张的双重应力,并牢靠地嵌合于活塞环槽11内,形成为活塞1的密闭封气环,并自然而然衍具磨损递补的特能,以令铁氟龙封气环圈3,发挥持久及最大的效用;如附图5所示,当铁氟龙封气环圈3,受限于汽缸壁迫合时,除能迫使铁氟龙气环圈3向内压缩外,其所切设的对口式型槽31,也以双向往内缩合,形成一密合型线;一旦封气环圈3磨损时,即可藉由内胶圈2的张力,以外向方式迫使铁氟龙封气环圈3进行递补,达到紧密及经久耐磨的效能。
本实用新型是在活塞1上置设一个以上的环槽11,而于每一环槽11内,均置入耐高温且具扩张弹性的内胶圈2及外套铁氟龙封气环圈3,进而构成一个以上的封气环圈,以具更高的密气及防漏效能,并在制造、安装、维修均有绝对的便利性。
权利要求1.一种小型随车充气机的活塞气环改良结构,它是由活塞(1)、内胶圈(2)、铁氟龙封气环圈(3)所构成,其特征在于活塞(1)上设置一个以上的环槽(11),而于每一个环槽(11)内,均置入耐高温、高压且具扩张弹性的内胶圈(2),在其外缘套设一环状油质铁氟龙封气圈(3);并在铁氟龙封气圈(3)的适当位置切设一对口式的型槽(31),此槽具有裕度缩合的特能。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随车充气机的活塞气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铁氟龙封气环圈的宽度恰等于活塞环槽(11)的宽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小型随车充气机的活塞气环改良结构,主要是在活塞1上置设一个以上的环槽11,而于每一环槽11内,均置入一耐高温、高压且具扩张弹性的内胶圈2,外缘并再套设一环状油质铁氟龙封气圈3,进而构成一个以上的封气环圈,以具更高的密气及防漏效能,并在制造、安装、维修上均有绝对便利性及耐磨性。
文档编号B60C23/10GK2441667SQ0025036
公开日2001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00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4日
发明者陈启明 申请人:陈启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