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脚形成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1892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脚形成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缝纫机的针脚形成方法和装置,特别是在对汽车坐椅、家具等的皮革厚物的缝制中,对于在将2片缝制材料表面相对合并进行端部的缝合后,把缝制材料展开,把该缝合部置于内侧而使用的缝制材料的针脚形成方法和装置。
但是,图7、图8中的缝合部连结力的强度取决于面线NS和底线US的各自的抻拉强度、面线NS与底线US的打结点的摩擦力及穿在上布W1、下布W2的表面和背面之间的面线NS及底线US与上布W1、下布W2之间所发生的摩擦力。因此,在缝合部连结力的强度都是取决于一根线的强度。
另外,在展开缝合部时,会发生面线NS及底线US的延伸、面线NS与底线US的打结点的变形、在面线NS及底线US与上布W1、下布W2的接触部分上的上布W1、下布W2的压缩。
因此,在展开缝合部时,上布W1、下布W2的缝合部的接触面形成张开状态,如图9所示,使得面线NS、底线US、或者是两者的打结点露出在上布W1、下布W2的表面上,从而导致商品价值的下降。
另外,为了增强面线NS与底线US的连结力,可以考虑加粗面线NS和底线US,并且增强面线NS和底线US的张力。
但是,在平缝缝纫机中,虽然是通过平衡面线NS和底线US的张力、在上布和下布的中央部中形成打结部,但是由于对设置在梭芯套上的底线US施加张力的机构由弹簧薄板构成,所以这种构造只能对底线US施加一定限度的张力,因此,其结果是不能对面线NS和底线US施加很大的张力,使得面线NS和底线US的连结力的增加受到了限制。
而且,即使如上述的那样增大张力进行缝合,当缝合部的被展开的部分受到冲击时,也会形成如图9所示的面线NS和底线US、或者是两者的打结点露出在上布W1、下布W2的表面上,由此导致商品价值的降低。
另外,即使像双链缝制或扁平缝制那样、通过用多根线的组合而构成的环形针脚来提高连结力,当这些环形针脚中的一部分线被切断时,将会从该处绽开,因此,存在着耐用性差的问题。
另外,虽然也可以考虑以前的通过在已经进行一次缝合的针脚处重合其针脚进行再次的缝合来提高连结力的强度,但是由于在第1次缝合之后,必须返回到缝制开始位置对上布和下布进行再一次的缝制,所以,不仅工作效率低,并且很难使针刺在上一次进行缝合的针脚的同一部位上,因此,存在着不能防止面线NS与底线US的打结点的变形等的问题。
另外,虽然也可以考虑如

图10所示使用2根线HS1和HS2对上布W1、下布W2进行手工缝合,但为了形成该针脚需要大量的工作时间,因此存在着缝制工作效率低,并由于受线长度的限制不能形成长的针脚等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之1的针脚形成方法,通过在每一针上系结的平缝针脚而缝合的上布和下布,由于在各个缝合点上形成多个打结点,所以不仅增加了面线NS和底线US的各自的抻拉强度,同时还增加了各个缝合点上的面线NS与底线US的打结点的摩擦力。
另外,由于同时有多根面线NS及底线US穿过上布W1、下布W2的表面和背面,所以,在面线NS及底线US与上布W1、下布W2之间形成大的摩擦力。
并且,连结力的强度被分散到多根线上。
由于具有上述的特点,所以在展开缝合部时,不仅减少了面线NS及底线US的伸长,而且减少了面线NS及底线US的打结点的变形,并且,在面线NS及底线US与上布W1、下布W2的接触部分上,上布W1、下布W2只出现极少的压缩。
因此,根据本发明,可防止在展开缝合部时上布W1、下布W2的缝合部的接触面的张开。而且即使对张开的缝合部的部分施加冲击力,面线NS、底线US或者两者的打结点也不会露出在上布W1、下布W2的表面,所以,具有良好的耐冲击性,并可提高产品的商品价值。
另外,即使针脚的一部分线被切断,由于是平缝针脚,所以不会从该部分绽开,可获得良好耐用性的效果。
并且,由于该缝制方法可以进行连续的缝制,所以具有可提高缝制效率的效果。
又,由于能够使机针落刺在与之前的缝合针脚相同的部位上,并且能够防止面线NS与底线US的打结点的变形,所以可获得提高制品质量、提高缝制品的商品价值的效果。
本发明之2的缝纫机的针脚形成方法是根据本发明之1所述的针脚形成方法,进行在向一方向对布缝合2针后,向与该方向相反的方向缝合1针的动作。
根据本发明之2的针脚形成方法,可更确实地达到本发明之1所述的效果。
本发明之3的缝纫机的针脚形成方法,是在形成平缝针脚的缝纫机上通过送布装置,反复地进行通过向一方向进行2n针的送布而形成多个针脚、然后通过以相同的送布量向与该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n针的送布而形成针脚的动作,以此连续地在布上形成针脚。
根据本发明之3的针脚形成方法,可获得与本发明之1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之4的缝纫机的针脚形成方法是根据本发明之1或2或3所述的针脚形成方法,是在各个缝合部上至少形成1个以上的搭扣针脚。
在本发明之4的针脚形成方法中,由于在各个缝合点上形成连结力强的搭扣针脚,所以可获得优于本发明之1所达到的效果。
本发明之5是一种缝纫机的针脚形成装置,设有形成平缝针脚缝纫机、向一方向和与该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送布的装置、和用于对送布装置进行连续控制、使其在向一方向进行n+1针的送布后以相同的送布量向与该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n针的送布的控制装置。
根据本发明之5的缝纫机的针脚形成装置,可获得与本发明之1相同的效果。
图2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例送布装置的缝纫机的送布机构的线示意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送布调节机构的零输送、正向输送、反向输送的各种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针脚。
图5是表示把以本发明的针脚缝合后的缝合部展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流程图。
图7是以往的针脚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V-V剖面图。
图9是表示把图7的缝制物从缝合部展开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以往的其他针脚的剖视图。
图中3-控制装置,6-驱动电路,7-控制电路,11-送布量变换器(送布装置),16-直动电机,29-送布装置。
下面,结合图1~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
图2所示的送布装置29在原理上具有与以往公知的缝纫机的送布机构相同的构造。9是缝纫机的主轴,10是设置在主轴9上的偏心凸轮。
11是送布量变换器,其中央部通过轴12被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未图示的缝纫机机座上。在送布量变换器11的左端,长度相等的两个连杆13、14的根部旋转自如地被支撑在同轴心的轴13A、14A上,两个连杆13、14的前端连接在共用的轴15上。由送布量变换器11、连杆13、14、轴12、14等构成送布调节机构。
16是固定在未图示的缝纫机框架上的直动电机,其促动器17与送布量变换器11的右端通过连杆18构成转动自如的连接。19是垂直连杆,其上端与偏心凸轮10连接,下端与连杆13、14前端的轴15构成转动自如的连接。
20是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未图示的缝纫机机座上的水平输送轴,在水平输送轴20的右端固定着向上方突出的短臂21的下端,在左端固定向上方突出的短臂22的下端。23是连结杆,其一端与连杆13、14前端的轴15构成旋转自如的连接,另一端与短臂21的前端构成旋转自如的连接。24是送布腕,其一端在短臂22的前端上旋转自如,另一端的二股叉部25被可活动地嵌套在设在上下动作轴26上的上下凸轮27上。28是固定在送布腕24上的送布牙。
送布机构29在驱动缝纫机使主轴9旋转时,偏心凸轮10使垂直连杆19上下运动,从而使连接在垂直连杆19下端上的轴15进行一定量的上下运动。
该轴15的上下运动如下所述地传导至水平输送轴20,使送布牙28进行送布运动。
即,在轴13A、14A位于连接短臂21的上端与轴15的直线H上的情况下(图3A),在由垂直连杆19使轴15做上下运动时,连杆13、14虽然以轴13A、14A为中心进行摆动,但由于在短臂21上端的水平方向上不发生移动,所以送布牙28为静止状态,不进行送布。
另外,在轴13A、14A位于连接短臂21的上端与轴15的直线H的上方的情况下(图3B),在由垂直连杆19使轴15做上下运动时,由于连杆13、14以轴13A、14A为中心进行摆动,并由于连接在连杆13、14前端的轴15形成如图3B所示的摆动轨迹,因此在短臂21上端的水平方向上发生移动,所以送布牙28在突出到未图示的针板上面的状态下,进行在正送布方向上的送布运动。而且,随着轴13A、14A的位置相对连接短臂21的上端与轴15的直线向上方的位移,短臂21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量增大,从而使送布牙28在正送布方向上的送布量增大。
另外,在轴13A、14A位于连接短臂21的上端与轴15的直线H的下方的情况下(图3C),在由垂直连杆19使轴15做上下运动时,由于连杆13、14以轴13A、14A为中心进行摆动,并由于轴15形成如图3C所示的摆动轨迹,因此在短臂21上端发生与图3B的情况相反相位的水平方向的移动,所以送布牙28在突出到未图示的针板上面的状态下,进行在反送布方向上的送布运动。而且,随着轴13A、14A的位置相对连接短臂21的上端与轴15的直线向下方的位移,向反送布方向上的送布量增大。
这样,向正方向和反方向的送布方向和送布量取决于上述轴13A、14A的位置,该连杆13、14前端的轴13A、14A的位置受直动电机16的控制。
即,当直动电机16的促动器17使连杆18的下端移动到使上述轴13A、14A的位置位于与所述直线H相同的中间位置的位置(中间位置)时,如上述那样送布量为零。
当使促动器17下降而使连杆18的下端下降到该中间位置以下时,送布量变换器11以轴12为中心进行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由该促动器17的下降位置决定位于所述直线H上方的轴13A、14A的位置,以此来决定正送布方向和送布量。
另外,当直动电机16的促动器17使连杆18下端的位置上升到高于所述中间位置时,送布量变换器11以轴12为中心进行反时针方向的转动。此时,确定了轴13A、14A的位置位于所述直线H下方,因此,由该促动器17的上升位置确定轴13A、14A的位置,并决定反向送布方向和送布量。
换言之,通过由直动电机16驱动的促动器17的上下方向位置来决定送布方向和送布量。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控制装置的控制电路的方框图,1是配置在踏板上的启动停止开关,当脚踏踏板时,发生启动信号,当踏板恢复到原始位置时发生停止信号。2是设置在缝纫机主轴上的机针位置检测器,用于检测机针的上下位置并发生针位置信号,并且至少将下位置信号输入到由ROM、RAM、CPU构成的控制装置3、由所述CPU内部的计数器(未图示)进行计数。由该机针位置检测器2和内部计数器构成落针次数检测装置。
在控制装置3的ROM中,存储有包括如后述的用于正向送布的落针次数(n+1)和用于反向送布的落针次数(n)的两者的关系式及后述的流程图的控制程序等,同时还存储有关于正反送布量和直动电机16的动作量(位置)的数据等,在CPU的控制下,生成对应通过输入装置8所设定的正反送布量的控制指令。
5是驱动停止缝纫机的缝纫机电机,4是驱动停止缝纫机电机5的驱动电路,6是驱动停止上述直动电机16的驱动电路,7是控制驱动电路6使直动电机16的动作位置位于由控制装置3的指令所指定的位置的控制电路。
8是本发明的用于指定针脚缝制方式的输入装置,由操作者设定用于反向送布的落针次数n或正向送布量,并输入到控制装置3中。
或者,也可以分别对正向送布落针数和反向送布落针数进行输入设定。
另外,也可以预先把设定好正向送布针脚数和反向送布针脚数的模型存储在控制装置3的ROM中,然后进行选择设定。
下面,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作用。实施例1是在正向送布方向上设定(n+1)次的落针、在方向送布方向上设定n次的落针的情况下的一例。而且,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n=1。
首先,通过输入设定子程序由输入装置8输入作为落针次数数据的n=1(S-1)。
然后,控制电路7发出控制指令,通过驱动电路6、以相当于输入设定的正向送布量的驱动量驱动直动电机16(S-2)。这样,使促动器17下降,设定为在正送布方向上的规定的送布量。
然后,当通过脚踏踏板使启动开关1发生启动信号时(S-3),由驱动电路4驱动缝纫机电机5(S-4),缝纫机开始运转,继而形成针脚。控制装置3内部的计数器对机针位置检测器2输出的机针位置信号进行计数,只要就这样放开踏板而没有停止信号的发生(S-5),便会进行第2次落针,则计数器进行no=n+1的计算。即,在第1次落针后进行正方向的送布,到下一次的落针之前(S-6),直动电机16的促动器17一直维持在下降的位置。
然后,控制电路7发出指令,并由驱动电路6以相当于输入设定的反向送布量的驱动量驱动直动电机16(S-7)。这样,使促动器17上升,设定为具有与正送布方向相同送布量的反向送布方向。
当通过机针位置检测器2输出的下一个信号使计数器计数为no=1时(S-8),按照设定的正向送布量驱动直动电机16(S-9)。然后,直到输入停止信号(S-5),反复地进行把2次落针之间作为正方向送布,把下一次的落针作为反方向的送布的动作。
换言之,连续地反复进行在2次落针之间进行正方向的送布之后,在以与正方向相同的送布量向反方向送布后再进行一次落针,这样地形成重复的针脚。
下面,结合图4说明实际形成的针脚的状态。
另外,在图4所示的针脚中,面线NS1、NS2、NS3和底线US1、US2、US3在上布W1、下布W2的上面和下面上形成分离,但实际上由于每一针都被强力地拉紧,所以这些面线和底线与上布W1、下布W2的上面和下面形成紧密的接触。
直动电机16被驱动到相当于正方向送布量P的下降位置。当驱动缝纫机电机5运转时,首先机针落在图4的缝合点A上,形成完好针脚的线结1A,然后仅以送布量P向箭头X方向的正送布方向输送上布W1和下布W2,然后机针落在缝合点B,形成完好针脚的线结2A。
由计数器对上述2次的落针次数进行计数(no=n+1),由于设定为n=1,所以为no=2,通过控制装置3的指令使控制电路7发生信号,使直动电机16的促动器17上升到相当于与正向送布量相同的反送布量P的上升位置,仅以送布量P向箭头Y方向的反向送布方向输送上布W1和下布W2,然后机针落在缝合点A,从而形成搭扣针脚的线结3A。
当在上述反向送布后的缝合点A的落针次数的计数为no=1时,直动电机16的促动器17下降到初始位置,设定在正方向上的送布量P,并仅以送布量P向箭头X方向的正送布方向输送上布W1和下布W2,第4针落在缝合点B上,形成完好针脚的线结4A。然后进一步仅以送布量P向正送布方向输送上布W1和下布W2,使第5针落在缝合点C上,形成完好针脚的线结5A。
当向上述的正方向的2次落针次数被计数器计数后,直动电机16的促动器17移动到与前一次相同的上方位置,形成反向送布,并仅以送布量P向箭头Y方向的反向送布方向输送上布W1和下布W2,使第6针落在缝合点B上,形成搭扣针脚的线结4。
从而在形成的针脚中,如图4中的缝合点B及缝合点C所示,在1个缝合点(同一落针位置)上形成2个完好针脚和1个连结力强的搭扣针脚。而且在1个间隔的针脚之间分别存在3根面线NS1、NS2、NS3及底线US1、US2、US3,增大了面线与上布W1及底线与下布W2在接触面上的摩擦力。
由于进行了这样的针脚的缝合,所以即使如图5所示地展开缝合部,上布W1、下布W2的缝合部的接触面也不会张开。
在上述的实施例1中,虽然未进行开始缝合时的压线缝合,不过可根据操作者的操作信号进行开始缝合时的压线缝合。
例如,作为开始缝合时的压线缝合,在向反方向(X方向)输送相同送布量(间隔)后,使机针落在压线缝合点上形成针脚,然后以相同的间隔向正方向输送,在缝合点A上形成针脚,然后以相同间隔再次向反方向输送,在所述压线缝合点上形成针脚。然后,在完成开始缝合时的压线缝合后,形成上述实施例1的针脚。
另外,也可以进行缝合结束时的压线缝合。
另外,对于实行最初的压线缝合和最后的压线缝合,可以通过输入在缝纫机控制装置中的信号,例如在通过遮光开关等进行设定时,通过踏板的启动信号和停止信号自动地执行。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正向送布的形成针脚的落针次数(缝合次数)和反向送布的形成针脚的落针次数(缝合次数)可以任意改变。例如,也可以在通过正向送布进行4次落针后,通过反向送布进行2次落针。这样,在第3次的落针以后,在各个落针点上形成2个完好针脚和一个搭扣针脚。
另外,在上述的各个实施例中,对在正向送布下进行缝合的落针次数多于在反向送布下进行缝合的落针次数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相反地使在反向送布下进行缝合的落针次数多于在正向送布下进行缝合的落针次数。
另外,在实际的缝纫机中,由于利用送布牙进行正向送布和反向送布,所以即使设定相同的送布量,实际的精密送布量也会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可形成同一落针点,因此,可以认为针是落在同一落针点上。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作为送布装置说明了通过缝纫机的送布机构输送上布和下布的构成,但也可以用公知的X-Y送布装置来替代该送布装置。这样,不仅可缝制出直线针脚,也可以连续地缝制出曲线针脚及曲线与直线连续的针脚等的任意形状的针脚。
另外,在各个缝合点上的面线NS与底线US的线结可通过对面线NS、底线US及机针等的控制而任意地形成搭扣针脚。
另外,在不是特别需要搭扣针脚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公知的搭扣针脚防止机构,例如使用通过使针棒和旋梭在轴线方向上转动、在形成搭扣针脚的送布方向区域内防止形成针脚的机构等,防止在各个缝合点上形成搭扣针脚。
(发明内容)如上所述,本发明由于在通过在每一针上系结的平缝针脚而缝合的上布和下布上的各个落针点(缝合点)上形成多个打结点,所以不仅增加了面线NS和底线US的各自的抻拉强度,同时还增加了各个缝合点上的面线NS与底线US的打结点的摩擦力。
另外,由于同时有多根面线NS及底线US穿过上布W1、下布W2的表面和背面,所以,在面线NS及底线US与上布W1、下布W2之间形成大的摩擦力。
并且,连结力的强度被分散到多根线上。
由于具有上述的特点,所以在展开缝合部时,不仅减少了面线NS及底线US的伸长,而且减少了面线NS及底线US的打结点的变形,并且,在面线NS及底线US与上布W1、下布W2的接触部分,上布W1、下布W2只出现极少的压缩。
因此,根据本发明,可防止在展开缝合部时上布W1、下布W2的缝合部的接触面的张开,面线NS、底线US或者两者的打结点不会露出在上布W1、下布W2的表面上,所以具有可提高商品价值的效果,并且还具有即使在张开缝合部的部分受到冲击、面线NS、底线US或者两者的打结点也不会露出在上布W1、下布W2的表面上的良好的耐冲击性。
另外,即使针脚的一部分线被切断,由于是平缝针脚,所以不会从该部分绽开,可获得良好耐用性的效果。
并且,由于该缝制方法可以进行连续的缝制,所以具有可提高缝制效率的效果。
又,由于能够使机针落刺在与之前的落针点基本相同的部位上,并且能够防止面线NS与底线US的打结点的变形,所以可获得提高制品质量、提高缝制品的商品价值的效果。
并且,由于在各个缝合点上形成连结力强的搭扣针脚,所以可进一步提高上述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的针脚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平缝针脚的缝纫机上通过送布装置,反复地进行通过向一方向进行n+1针的送布而形成多个针脚,然后通过以相同的送布量向与该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n针的送布而形成针脚的动作,以此连续地形成针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脚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反复地进行向一方向对布缝合2针,然后向与该方向相反的方向缝合1针的动作,在布上连续地形成针脚。
3.一种缝纫机的针脚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平缝针脚的缝纫机上通过送布装置,反复地进行通过向一方向进行2n针的送布而形成多个针脚,然后通过以相同的送布量向与该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n针的送布而形成针脚的动作,以此在布上连续地形成针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针脚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各个缝合点上至少形成1个以上的搭扣针脚。
5.一种缝纫机的针脚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形成平缝针脚的缝纫机、向一方向和与该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送布的装置、用于对送布装置进行连续控制、使送布装置在向一方向进行n+1针的送布后以相同的送布量向与该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n针送布的控制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缝纫机的针脚形成方法和装置,在形成平缝针脚的缝纫机上通过送布装置,反复地进行通过向一方向进行n+1针以上的送布而形成多个针脚,然后通过以相同的送布量向与该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n针的送布而形成针脚的动作,以此在布上连续地形成针脚。本发明的目的是对于汽车坐椅、家具等用的皮革厚物,在将其2片缝制材料进行表面相对合的端部缝合后,当把该缝合部置于内侧而展开缝制材料时,在缝制材料的表面上不露出针脚线。
文档编号B60N2/58GK1412370SQ0214576
公开日2003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01年10月11日
发明者西修宏, 麻生英夫 申请人:重机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