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侧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8238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侧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侧门结构,采用自由式构造(左右对开双门构造)。该车辆侧门结构包括前车门和后车门,该前车门的前部通过铰链(hinge)被轴接在车身上而可以开关,该后车门的后部通过铰链被轴接在车身上而可以开关,上述前车门和后车门覆盖无中间立柱(center-pillar less)的车门开口,使该开口可以被打开和关闭。
背景技术
以往的车辆侧门结构可具备以下的结构。即,在车身侧部设置无隔板的连续车门开口,该车门开口由前、后车门予以覆盖,从而使该开口可以被打开和关闭。上述前车门,其前部通过铰链被轴接于车身上。上述后车门,其后部通过铰链被轴接于车身上。上述前、后车门所构成的侧门为左右对开双门结构,同时前车门后端部与后车门的前端部外侧相重合,并且在后车门前端部的内部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部件。
在上述无中间立柱的左右对开双门结构中,仅仅依靠于后车门的前部设置加强部件,并使前车门后端部与后车门前端部外侧相重合的结构,针对侧面冲撞的刚性是不充分的,所以在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时,充分减小侧门侵入车厢内部的侵入量就变得非常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提供的车辆侧门结构,在前车门后部纵向边缘部设置沿着该纵向边缘部按上下方向延伸的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front-door rearreinforcement),由此提高采用左右对开双门结构的侧门的相对于侧面冲撞的刚性,从而减小侧面冲撞时侧门侵入车厢内部的侵入量,以提高乘客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车辆侧门结构,包括前车门和后车门,该前车门的前部通过铰链(hinge)被轴接在车身上而可以开关,该后车门的后部通过铰链被轴接在车身上而可以开关,上述前车门和后车门覆盖位于车身侧部的无隔离物的连续开口,使该开口可以被打开和关闭。另外,在上述前车门的后部纵向边缘部设置沿着该纵向边缘部按上下方向延伸的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
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可采用钢铁材料(steel)的厚板材。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前车门的后部纵向边缘部上沿上下方向设置了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因此提高了采用左右对开双门结构的侧门的相对于侧面冲撞的刚性,从而减小侧面冲撞时侧门侵入车厢内部的侵入量,以提高乘客的安全性。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的上端设置有在车门窗框(sash)内部连续延伸的延伸部。
根据该结构,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的延伸部,可提高车门窗框的刚性,并通过高速行驶时的负压(negative pressure)作用,可防止封装(seal)部件被吸往车外侧。
本上述结构中,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的下端设置有沿着前车门的横向边缘部按前后方向延伸的延伸加长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设置了上述延伸加长部,提高了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自身的刚性,以及前车门下部的刚性。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下部设置有以凸状向车身侧突起的带动销(catch pin),在前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该带动销插入位于车身侧对应位置的凹状的带动销接受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上述带动销可限制车辆侧面冲撞时的车门侵入。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带动销设置在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的延伸加长部上。
根据该结构,由于带动销可设置在恰当的位置上,所以可进一步有效地限制车辆侧面冲撞时的车门侵入。
在上述结构中,还设置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冲击试杆(impact bar),其后端部与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相重合。
根据该结构,冲击试杆自身在刚性较强的部位进行支撑,并且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与冲击试杆之间,两者相互进行加强,以确保更加强固的结构。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冲击试杆可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地设置多根。
根据该结构,通过多根冲击试杆可进一步提高刚性,同时对于侧面冲撞时的负荷,在上下方向上可于大范围内进行应对,并进一步提高乘客的安全性。
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前车门与后车门在关闭状态下,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与后车门的前部纵向边缘部相重合。
根据该结构,通过上述重合结构可提高该重合部的刚性,并可进一步减小侧面冲撞时侧门侵入车厢的侵入量。
在上述结构中,在上述后车门的前部纵向边缘部上沿上下方向设置了垂直加固部件。
该垂直加固部件可采用金属厚板材。
根据该结构,后车门的前部刚性,后车门以及前车门重合部的刚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后车门也可承受侧面冲撞负荷,以进一步提高侧面冲撞刚性。
在上述结构中,于上述后车门的上下两侧设置有使后车门可锁定、脱离于车身的第一锁定部件,于上述后车门的前部设置有使后车门可锁定、脱离于上述前车门后部的第二锁定部件。
根据该结构,通过上述各锁定部件,后车门被锁定在车身和前车门上,由此可进一步提高侧门的刚性,并能进一步减小侧面冲撞时侧门侵入车厢的侵入量。


图1是本发明的车辆侧门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从车厢内侧所观测的侧门的侧视图。
图3是图2中A-A线剪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前车门的侧视图。
图5是图4中B-B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的斜视图。
图7是图6中D-D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4中C-C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图4中E-E线箭头方向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10是后车门的侧视图。
图11是图10中G-G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12是纵向冲击试杆以及其安装支架的分解斜视图。
图13是车辆侧门结构的其他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其中一种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所示内容为车辆侧门结构,在车辆1的车身侧面设置有由前车门(front door)2和后车门(rear door)3所构成的侧门,在前车门2的前端部与后车门3的后端部分别设置有作为铰链(hinge)部件的前车门铰链(frontdoor hinge)4和后车门铰链(rear door hinge)5,以此构成自由式结构(左右对开双门结构)的侧门。
上述前车门2,通过前车门铰链4,4开关可能地轴接在作为车身刚性部件的铰链柱(hinge pillar)上。上述后车门3,通过后车门铰链5,5开关可能地轴接在后车身(rear body)上。上述前车门2和后车门3覆盖位于车身侧部的无隔离物的连续车门开口部15(参照图11),使该车门开口部15可以被打开和关闭。
构成上述侧门的前车门2与后车门3,分别由车门板(door panel)6,7、车门窗框(door sash)8,9、以及车窗玻璃(window glass)10、翻窗(flip window)11。其中,在车门板6,7的内部设置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冲击试杆(impactbar)12,13,14。
本实施例的左右对开双门结构的车门,优先开放前车门2,后车门3只有在前车门2打开之后才允许其被打开。
上述各车门2、3,可对车门开口部15(参照图11)进行打开和关闭,如图1所示,前车门2的后端部设置有可锁定、脱离于后车门3的门锁(door latch)16,该门锁16由设置在后车门前端部的撞针(striker)予以锁定。后车门3前端部的上下位置分别设置有可锁定、脱离于车身的门锁17,18,所述门锁17,18分别由设置在车门开口部15的(参照图11)上侧边缘部和下侧边缘部的车身侧撞针19,20(参照图11)予以锁定。
图2是从车厢内侧所观测的侧门的侧视图,图3是图2中A-A线剪头方向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前车门2与后车门3在关闭状态下,前车门2的后部与后车门3的前部外侧按指定量产生重合,构成重叠(over lap)结构。
上述前车门2,具备门外侧车门板(door outer panel)21与内侧车门板(door inner panel)22。如图2所示,其中,内侧车门板22设有2个开口部23,24,以及位于所述开口部23,24之间以倾斜方向即呈前高后低的倾斜状态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隔离部件25。
上述后车门3,包括可分割形成两个部件的外侧车门板26、28,以及内侧车门板27。所述车门板26、27、28采用铝或铝合金等轻金属或轻合金材料,同时在构成后车门3前端部的外侧车门板28的指定位置上,设置有对应于前车门2的门锁16的撞针29。
图4是从车厢内侧观测右侧前车门2时的侧视图,图5是图4中B-B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由外侧车门板21与内侧车门板22接合构成的前车门2,其前部的纵向边缘部上设置有沿该前部的纵向边缘部按上下方向延伸的作为刚性部件的铰链加固部件(hinge reinforcement)30,通过该铰链加固部件30以提高侧门的刚性。
所述铰链加固部件30,由厚板部件构成,其剖面大致呈Z字形。该铰链加固部件30,包括位于车辆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片30a、位于车辆内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片30b、以及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以连接上述前后两片30a,30b的连接片30c。
另外,前车门2后端的纵向边缘部上设置有沿该后端纵向边缘部按上下方向延伸的作为刚性部件的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通过该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以提高侧门的刚性。
如图3,图5,图6,图7所示,所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由厚板部件构成,其剖面大致呈Z字形。该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包括位于车辆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片31a、位于车辆内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片31b、以及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以连接上述前后两片31a,31b的连接片31c。
而且如图4所示,所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的上端设置有在车门窗框8的后部纵向边缘部8a的内部连续延伸的延伸部32,以此可提高窗框的刚性,并通过车辆高速行驶时负压作用以防止封装部件被吸至车外侧。
另外,图4所示,所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的下端设置有沿前车门2的下部横向边缘部向前延伸的延伸加长部33,以此可提高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自身的刚性。
如图6所示,上下两端分别具有延伸部32与延伸加长部33的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整个部件上形成了多个凹凸部,以提高该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的刚性。
如图4、图5、图8所示,上述冲击试杆(impact bar)12位于铰链加固部件30的前片30a与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的后片31a之间,即在刚性部件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连接刚性部件并予以固定。换言之,冲击试杆12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与铰链加固部件30和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相重合。
如图4所示,位于上述冲击试杆12下侧,与该冲击试杆12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一定间隔的冲击试杆13,设置在铰链加固部件30的前片30a与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的后片31a之间,即在刚性部件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连接刚性部件并予以固定。换言之,冲击试杆13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与铰链加固部件30和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相重合。
另外,如图8所示,沿上下方向相距一定间隔的多个冲击试杆12、13,具有向车辆外侧突出的横向凸状剖面形状,通过该剖面结构可提高冲击试杆12、13自身的刚性。
图9是图4中E-E线箭头方向的要部放大剖视图。前车门2的后部下端设置有从前车门2向位于车身一侧的侧门槛(side sill)34的侧门槛外侧部(sidesill outer)35呈凸状突起的带动销(catch pin)36。
即,在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下端的延伸加长部33上预先熔接固定螺母(nut)37,并在与螺母37相对的延伸加长部33以及内侧车门板22上形成带动销36的螺杆部可贯插其中的孔,并将上述带动销36,于内侧车门板22的车厢内侧,螺接固定在上述螺母37上。
并且,在上述侧门槛外侧部35上对应于上述带动销36的位置,设置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呈凹状的带动销接受部38,当前车门2处于关闭状态时,上述带动销36可插入带动销接受部38。
图9是前车门2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时的剖面图,其中带动销接受部38的内径稍大于带动销36的外径。而且,所述带动销36也是车门侵入限制部件,当车辆发生侧面冲撞时可限制前车门2侵入车厢内。
如图1,图2所示,不仅仅是前车门2,后车门3的下侧也设有带动销,各带动销36,39,40在前后方向上大致以相同间隔排列设置。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侧门槛外侧部35的外表面上端部设置有密封部件41,对车身与前车门2之间进行密封,并且在前车门2的内侧车门板22的下部设置有密封部件42,对前车门2与车身的侧门槛部34之间进行密封。
图10是右侧的后车门3从车厢内观测时的侧视图,图11是图10中G-G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如图10,图11所示,在位于后车门3下部的内侧车门板27的指定位置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安全带牵引器(seat-belt retractor)43的支架(bracket)44的开口部45。
另外,如图3,图10,图11所示,在后车门3的前部纵向边缘部上,设置有跨越包括该后车门3的车门窗框9在内的大致整个车门高度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垂直加固部件(vertical reinforcement)46。
如图3所示,上述垂直加固部件46,由铝或铝合金等轻金属或轻合金材料的厚板部件构成,其剖面呈帽状(hat)。该上述垂直加固部件46包括,在车厢内前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部片46a、从该前部片46a后端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前面片46b、从该前面片46b外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侧面片46c、从该侧面片46c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后面片46d、以及从该后面片46d内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后部片46e。
上述前部片46a被夹持固定在内侧车门板27,28之间呈三明治状。在前面片46b与内侧车门板28的重合部分,设置有上述的撞针29,后部片46e与内侧车门板27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位的内表面相连接。
而且,如图3所示,在后车门3的后部纵向边缘部,设置有沿该后车门3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作为刚性部件的铰链加固部件(hinge reinforcement)47。
所述铰链加固部件47包括,在车内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部片47a、在车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部片47b、以及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以连接上述两片47a、47b的连接片47c。该铰链加固部件47采用铝或铝合金等轻金属或轻合金材料的厚板部件,其剖面大致呈Z形。
如图3,图10,图11所示,上述横向冲击试杆14位于上述垂直加固部件46的侧面片46c与铰链加固部件47的后部片47b之间,即在刚性部件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连接刚性部件并予以固定。换言之,该横向冲击试杆14前后两端分别与垂直加固部件46以及铰链加固部件47相重合,通过该重合结构可提高后车门3针对侧面冲撞的刚性。
另外,如图11所示,上述横向冲击试杆14的剖面呈凹凸状,通过该凹凸结构可提高横向冲击试杆14自身的刚性。
如图10所示,上述后车门3,其前部纵向边缘部向后倾斜,并在与该前部纵向边缘部的前上角3U(前侧上部端角)和前下角3D(前侧下部端角)分别相距一定距离的部位之间,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大致呈垂直延伸的纵向冲击试杆48。
所述纵向冲击试杆48采用高强张力钢制成的管状部件。
另外,如图10所示,在侧视方向上,上述垂直加固部件46与纵向冲击试杆4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重叠(over lap)。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上述垂直加固部件46与内侧车门板27之间形成封闭剖面49,纵向冲击试杆48设置在封闭剖面49内。
而且如图3,图10所示,上述横向冲击试杆14,其前部与纵向冲击试杆48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重叠。
另外,如图3所示,前车门2与后车门3处于关闭状态时,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与设置在后车门3前端纵向边缘部上的垂直加固部件46相重合。
此外,如图11所示,在后车门3内部的下侧,设置有剖面呈凹状的门锁加固部件(door latch reinforcement)50。
该门锁加固部件50的位于车外侧的立片,通过铆钉(rivet)51被固定在垂直加固部件46的下部,而位于车辆内侧的立片通过螺栓、螺母以及铆钉等安装部件52,与支架44,以及后述的纵向冲击试杆48的下端支架55一起,被螺接固定在内侧车门板27上。
如图11,图12所示,上述纵向冲击试杆48,利用上端支架53,中间支架54,以及下端之间55,被固定在垂直加固部件46合内侧车门板27上。
上述上端支架53由,具有剖面大致呈半圆形的保持部56的外部支架57,具有剖面大致呈半圆形的保持部58的内部支架59的两部分构成。该两个支架57,59相互接合以保持纵向冲击试杆48的上端部,同时外部支架57通过铆钉60被固定在垂直加固部件46的上部,而内部支架59通过螺栓、螺母等安装部件61,与门锁17以及肩部安全带锚栓(shoulder belt anchor)的锚栓支架(anchorbracket)62一同被固定在内侧车门板27上。
另外,中间支架54具备,剖面大致呈半圆形的保持部63、上部安装片64、以及下部安装片65。并如图3所示,通过保持部63保持纵向冲击试杆48的中间部位,同时上部安装片64通过螺栓、螺母等安装部件66,与支架44一起被固定在内侧车门板27上,下部安装片65通过铆钉67,与横向冲击试杆14一起被固定在垂直加固部件46上。
而且,上述下端支架55具备,剖面大致呈半圆形的保持部68,以及前后安装片69,70,保持部68保持纵向冲击试杆48的下端,同时前后安装片69,70通过螺栓、螺母以及铆钉等安装部件52,与门锁加固部件50以及支架44一起被固定在内侧车门板27上。
另外,上述上端支架53,中间支架54,以及下端支架55的指定部位被焊接固定在纵向冲击试杆48的外周面上。
图11中,在车身上部的车顶板(roof panel)71的侧部,车顶横栏外侧部(roof rail outer)72与车顶横栏内侧部(roof rail inner)73相连接,同时在车顶横栏内侧部73上设置有上述的撞针19。
另外,在车身下部的底板(floor panel)74的侧部与侧门槛内侧部75与侧门槛外侧部35所构成的侧门槛部34相连接,同时在上述侧门槛外侧部35指定部位安装有上述撞针20。
以上主要对右侧的前车门2以及后车门3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左侧的前车门2以及后车门3与右侧的前后车门分别对称。另外,图中的F是指车辆前方,R是指车辆后方,IN是指车辆内侧,OUT是指车辆外侧。
由此,图1至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车辆侧门结构,包括前车门2和后车门3,该前车门的前部通过铰链4被轴接在车身上而可以开关,该后车门的后部通过铰链5被轴接在车身上而可以开关,上述前车门和后车门覆盖位于车身侧部的无隔离物的连续开口(参照无中间立柱的车门开口部15),使该开口可以被打开和关闭。另外,在上述前车门2的后部纵向边缘部设置沿着该纵向边缘部按上下方向延伸的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前车门2的后部纵向边缘部上沿上下方向设置了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因此提高了采用左右对开双门结构的侧门的相对于侧面冲撞的刚性,从而减小侧面冲撞时侧门侵入车厢内部的侵入量,以提高乘客的安全性。
另外,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的上端设置有在车门窗框8内部连续延伸的延伸部32。
根据该结构,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的延伸部32,可提高车门窗框8的刚性,并通过高速行驶时的负压作用,可防止封装部件被吸往车外侧。
而且,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的下端设置有沿着前车门2的横向边缘部按前后方向延伸的延伸加长部33。
根据该结构,由于延伸加长部33的存在,可提高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的自身刚性,同时也可进一步提高前车门2的下部刚性。
并且,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下部设置有以凸状向车身侧突起的带动销(catch pin)36,在前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该带动销36插入位于车身侧对应位置的凹状的带动销接受部38。
根据该结构,通过上述带动销36可限制车辆侧面冲撞时的车门侵入。
并且,上述带动销36设置在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的延伸加长部33上。
根据该结构,由于带动销36设置在恰当的位置上,所以可进一步有效地限制侧面冲撞时的前车门2的侵入。
而且,在上述结构中,还设置了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冲击试杆12、13,且其后端部与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相重合。
根据该结构,冲击试杆12、13自身在刚性较强的部位进行支撑,并且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与冲击试杆12、13之间,两者相互进行加强,以确保更加强固的结构。
另外,上述冲击试杆12、13,可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地设置多根。
根据该结构,通过多根冲击试杆12、13可进一步提高刚性,同时对于侧面冲撞时的负荷,在上下方向上可于大范围内进行应对,并进一步提高乘客的安全性。
并且,上述前车门2与后车门3在关闭状态下,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与后车门3的前部纵向边缘部(参照垂直加固部件46)相重合。
根据该结构,通过上述重合结构可提高该重合部的刚性,并可进一步减小侧面冲撞时侧门2、3侵入车厢的侵入量。
并且,在上述后车门3的前部纵向边缘部上沿上下方向设置了垂直加固部件46。
根据该结构,后车门3的前部刚性,后车门3以及前车门2重合部的刚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后车门3也可承受侧面冲撞负荷,以进一步提高侧面冲撞刚性。
另外,在上述后车门3的上下两侧设置有使后车门3可锁定、脱离于车身(参照门锁17,18)的第一锁定部件,在上述后车门3的前部设置有使后车门3可锁定、脱离于上述前车门2后部的第二锁定部件(参照撞针29)。
根据该结构,通过上述各锁定部件,后车门3被锁定在车身和前车门2上,由此可进一步提高侧门的刚性,并能进一步减小侧面冲撞时侧门2、3侵入车厢的侵入量。
图13所示的是车辆侧门结构的其他实施例。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的上端设置有在车门窗框8的后部纵向边缘部8a沿上下方向延伸至大致中间位置的延伸部32,而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上端设置有在车门窗框8的后部纵向边缘部8a内一直延伸至顶端附近的延伸部32,以进一步提高窗框的刚性。
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其他的结构、作用、以及效果跟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只在图13中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的对应关系如下。
车辆侧部无隔离物的连续开口对应于实施例的无中间立柱的车门开口部15。
同样,窗框对应于车门窗框8,锁定部件对应于门锁17,18,以及撞针29,本发明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侧门结构,包括前车门,其前部通过铰链被轴接在车身上,使该前车门可以开关;后车门,其后部通过铰链被轴接在车身上,使该后车门可以开关;上述前车门和后车门覆盖位于车身侧部的无隔离物的连续开口,使该开口可以被打开和关闭,该车辆侧门结构的特征在于,还包括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设置在上述前车门的后部纵向边缘部,并沿着该纵向边缘部按上下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的上端设置有在车门窗框内部连续延伸的延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的下端设置有沿着前车门的横向边缘部按前后方向延伸的延伸加长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下部设置有以凸状向车身侧突起的带动销,在前车门处于关闭状态时,该带动销插入设置在车身侧对应位置的凹状的带动销接受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侧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带动销设置在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的延伸加长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冲击试杆,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其后端部与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相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侧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地设置多根冲击试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前车门与后车门在关闭状态下,上述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与后车门的前部纵向边缘部相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侧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垂直加固部件,沿上下方向设置在上述后车门的前部纵向边缘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车辆侧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锁定部件,设置在上述后车门的上下两侧,使后车门可锁定、脱离于上述车身;第二锁定部件,设置在上述后车门前部,使后车门可锁定、脱离于上述前车门后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车辆侧门结构,包括前车门2和后车门3,该前车门的前部通过铰链4被轴接在车身上而可以开关,该后车门的后部通过铰链5被轴接在车身上而可以开关,上述前车门和后车门覆盖位于车身侧部的无隔离物的连续开口(参照无中间立柱的车门开口部15),使该开口可以被打开和关闭。另外,在上述前车门2的后部纵向边缘部设置沿着该纵向边缘部按上下方向延伸的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31。由于本发明的车辆侧门结构,在前车门的后部纵向边缘部上沿上下方向设置了前车门后部加固部件,因此提高了采用左右对开双门结构的侧门的相对于侧面冲撞的刚性,从而减小侧面冲撞时侧门侵入车厢内部的侵入量,提高了乘客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B60J5/00GK1496874SQ0312720
公开日2004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2年10月1日
发明者守山幸宏 申请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