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冲击吸收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8773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冲击吸收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冲击吸收体,所述车辆冲击吸收体设置在例如门、主体侧面板或者保险杠面板(bumper facia)的车辆结构部件内,用于吸收例如来自乘客与车辆结构部件的内壁的的碰撞的冲击或者来自例如与另外的车辆或者其它物体的碰撞或者接触的外部的冲击。
背景技术
作为该类型的车辆冲击吸收体,下述吸收体是已知的。即,每个具有设置在保险杠面板内部的左右部分上的吹塑保险杠芯部(车辆冲击吸收体)的车辆保险杠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出版物No.2002-29339中进行了描述,由其中一部分侧壁朝向中空部(hollow portion)成凹形以形成肋(rib)的吹塑形成的保险杠芯部(车辆冲击吸收体)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出版物No.2002-29341中进行了描述,由泡沫产品制造、且其中在彼此均匀的距离上设置作为冲击吸收部以及冲击吸收部形成在冲击表面内的冲击吸收材料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出版物No.7-16867和8-108812中进行了描述,由吹塑形成、且其中凹部以弯折(zigzag)形式形成在冲击容纳表面内的保险杠杆(bumper beam)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出版物8-108812中进行了描述,由弹性材料形成且形成有格子的冲击能量吸收体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出版物8-207579中进行了描述。
在如上述专利文献中所描述的传统车辆冲击吸收体中,当冲击接收表面较小时,难于在冲击接收表面中形成凹状肋(recessed rib)。此外,当冲击吸收体沿着冲击方向较长时,难于在冲击接收表面中形成凹状肋,且这样不能获得所需的冲击吸收性能。
即,车辆冲击吸收体的形状通过车辆结构部件确定,在所述车辆结构部件内提供吸收体。这样,不仅当车辆冲击吸收体的冲击接收表面较小且冲击吸收体沿着冲击方向较长时,而且在第一或者第二壁的区域比冲击接收表面的区域更宽时,难于在冲击接收表面内通过吹塑提供大体上垂直的凹状肋。即使当可以形成凹状肋时,凹状肋被形成的位置受到限制,许多凹状肋不能被形成,或者凹状肋在形成时膨胀且肋变细,这样不能在一些情况下获得所希望的冲击吸收性能。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冲击吸收体,其中第一壁和第二壁以其间具有距离而彼此相对;冲击接收表面连接第一壁和第二壁;多个凹状槽大体上在彼此均匀的距离上形成在第一壁和第二壁内;凹状槽通过大体上垂直于冲击接收表面的壁形成,并从第一壁或者第二壁的冲击接收表面的端部形成到另外一端;这样在所有的冲击接收表面的位置中可以获得均匀的冲击吸收性能;和如果从第一壁内的凹状槽的下端到第二壁的距离等于从第一壁的凹状槽的下端到第二壁内的凹状槽的下端的距离,可以进一步获得均匀的冲击吸收性能。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冲击吸收体,可以在冲击接收表面的所有的位置内获得均匀的冲击吸收性能,特别是,如果从第一壁内的凹状槽的下端到第二壁的距离等于从第一壁的凹状槽的下端到第二壁内的凹状槽的下端的距离,可以进一步获得均匀的冲击吸收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了一种安装在车辆结构部件内以吸收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冲击的车辆冲击吸收体,其中车辆冲击吸收体通过对热塑塑料进行吹塑而被形成为中空,第一壁和第二壁被设置以彼此分开并彼此相对,冲击接收表面连接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一和第二壁在大体上相等的分开距离上形成有多个凹状槽,所述凹状槽通过大体上垂直于冲击接收表面的壁形成,凹状槽从第一壁或者第二壁的冲击接收表面的端部形成到另外一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车辆冲击吸收体内,第二壁内的凹状槽设置在与形成于第一壁内的两个相邻的凹状槽之间的壁表面相对的位置处,这样形成在第一壁内的凹状槽和形成在第二壁内的凹状槽交替地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第一或者第二方面的车辆冲击吸收体中,冲击接收表面形成有半圆弧状凹口(notch),所述凹口通过形成在第一壁和第二壁内的凹状槽所形成,分型线(parting line)形成在通过第一壁内形成的凹状槽所形成的凹口和通过第二壁内形成的凹状槽所形成的凹口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第一、第二或者第三方面的车辆冲击吸收体中,车辆冲击吸收体设置在保险杠杆和保险杠面板之间,冲击接收表面设置在保险杠面板的侧面上。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冲击吸收体的部分地局部透视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A-A所取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线B-B所取的剖视图;图4显示了本发明的冲击吸收体的吹塑的剖视图;图5是闭合的模具的剖视图;图6是其中本发明的车辆冲击吸收体设置在保险杠内的状态的部分局部透视图;图7是显示本发明的车辆冲击吸收体设置在车辆的门面板内的状态的剖视图;图8是显示本发明的车辆冲击吸收体设置在车辆的后柱的状态剖视图;和图9是本发明的另外的实施例的车辆冲击吸收体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将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1-3中,参考附图1表示车辆冲击吸收体。车辆冲击吸收体1通过对热塑塑料吹塑形成为中空(hollow),第一壁2和第二壁3在彼此具有距离处彼此相对。连接第一壁2和第二壁3的一端的周向壁用作冲击接收表面4。第一壁2和第二壁3形成有安置在彼此大体上相等距离处的多个凹状槽5、6。参考符号7表示中空部。
在冲击吸收体1中,冲击接收表面4的区域小于第一壁2或者第二壁3的区域。从冲击接收表面4和第一壁2之间的接触点到冲击接收表面4和第二壁3之间的接触点的最短距离被形成小于从冲击接收表面4的侧面上的第一壁2或者第二壁3的一端到另外一端的最短距离。
形成在第一壁2和第二壁3内的凹状槽5、6相对彼此交替安置。形成在第二壁3内的凹状槽6设置在形成于第一壁2内的相邻两个凹状槽5、5之间的壁表面8相对的位置处。形成在第一壁2内的凹状槽5形成在与第二壁3内两个相邻的凹状槽6、6之间的壁表面9相对的位置处。凹状槽5、6形成为半圆弧状。凹状槽5、6从冲击接收表面4上的第一壁2或者第二壁3的一端形成到另外一端。通过形成在第一壁2和第二壁3内的凹状槽5、6所形成的半圆弧凹口10、11被形成在冲击接收表面4内。分型线12形成在凹口10和凹口11之间,凹口10通过形成在第一壁2内的凹状槽5形成,凹口11通过形成在第二壁3内的凹状槽6形成。
多个凹状槽5、6在彼此相等的距离上被形成在车辆冲击吸收体1的第一壁2和第二壁3内,并通过大体上垂直于冲击接收表面4的壁形成。凹状槽5、6从冲击接收表面4的一侧上的第一壁2或者第二壁3的一端延伸到另外一端。由于形成在第一壁2内的凹状槽5和形成在第二壁3内的凹状槽6相对彼此交替安置,可以在冲击接收表面4的所有的位置内获得均匀的冲击吸收性能。如果从第一壁2内的凹状槽5的下端到第二壁3的距离a和从第一壁2内的凹状槽5的下端到第二壁3内的凹状槽6的下端的距离b相等,可以获得更均匀的冲击吸收性能。优选地,凹状槽5、6是半圆弧形,但是槽可以根据车辆冲击吸收体1的形状形成的更长。此外,尽管凹状槽5、6通过大体上垂直于冲击接收表面4的壁形成,通过相对冲击接收表面4倾斜凹状槽5、6的下端来获得稳定的冲击吸收性能。优选的倾斜角度是3-10度。
车辆冲击吸收体1由可以被吹塑的树脂形成。优选的树脂是具有在800-2500MPa的范围内的弯曲弹性模量的热塑塑料。聚丙烯(polypropylene)、聚乙烯(polyethylene)、具有聚丙烯或者聚乙烯作为基本材料的聚合物合金,或者例如混合材料的聚烯烃基树脂(polyolefin-based)是优选的。
如图4、5中所示,车辆冲击吸收体1是吹塑(blow-molded)的。即,参考符号13表示一对分型模(split type mold),参考符号14表示室,参考符号15表示凹状槽形成部分,参考符号17表示挤压头,参考符号18表示型坯(parison)。如图4所示,型坯18设置在一对分型模13、13之间,模具被关闭,且如图5所示执行吹塑。
在上述的吹塑中,凹状槽5、6的端部到达冲击接收表面4,凹口10、11形成在冲击接收表面4中,分型线12形成在通过在第一壁2内所形成的凹状槽5的凹口10和通过在第二壁3内所形成的凹状槽6的凹口11之间。因此,车辆冲击吸收体1可以被形成,这样整个厚度大体上是均匀的,并可以获得良好的冲击吸收性能。
图6-8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冲击吸收体1的使用的示例。即,在图6中,车辆冲击吸收体1设置在保险杠杆19和保险杠面板20之间。车辆冲击吸收体1被设置,这样冲击接收表面4与保险杠面板20对接(butt)。
图7显示了其中设有本发明的车辆冲击吸收体1的门21的车门装饰件(door trim)22。图8显示了其中设有本发明的车辆冲击吸收体1的后柱23。在图8中,A显示了乘客的头。
本发明的车辆冲击吸收体1可以如图9所示构成。在该实施例中,相对的第一壁2和第二壁3之间的距离较长,较深的长凹状槽5、6形成在第一壁2和第二壁3内。
工业应用性本发明的车辆冲击吸收体设置在例如汽车的门、门侧面板、车顶板、柱和保险杠的车辆结构部件中以显著地提高其冲击吸收性能。车辆冲击吸收体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冲击吸收体,所述车辆冲击吸收体安装在车辆结构部件内以吸收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冲击,其中车辆冲击吸收体通过对热塑塑料进行吹塑而被形成为中空,第一壁和第二壁被设置以彼此分开并彼此相对,冲击接收表面连接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一和第二壁在大体上相等的分开距离上形成有多个凹状槽,所述凹状槽通过大体上垂直于冲击接收表面的壁形成,和所述凹状槽从第一壁或者第二壁的冲击接收表面的一端形成到另外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冲击吸收体,其中,第二壁内的凹状槽设置在与形成于第一壁内的两个相邻的凹状槽之间的壁表面相对的位置处,这样形成在第一壁内的凹状槽和形成在第二壁内的凹状槽交替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车辆冲击吸收体,其中,冲击接收表面形成有半圆弧状凹口,所述凹口通过形成在第一壁和第二壁内的凹状槽所形成,和分型线形成在通过第一壁内形成的凹状槽所形成的凹口和通过在第二壁内形成的凹状槽所形成的凹口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车辆冲击吸收体,其中,车辆冲击吸收体设置在保险杠杆和保险杠面板之间,和冲击接收表面设置在保险杠面板的侧面上。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冲击吸收体,通过其可以在冲击接收表面上的所有位置内获得均匀的冲击吸收性能,特别是,如果从第一壁内的凹状槽的下端到第二壁的距离等于从第一壁的凹状槽的下端到第二壁内的凹状槽的下端的距离,可以进一步获得均匀的冲击吸收性能。车辆冲击吸收体(1)被安装在车辆组成部件内以吸收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冲击。车辆冲击吸收体(1)通过对热塑塑料吹塑而被形成中空。第一壁(2)和第二壁(3)彼此分开并彼此相对。冲击接收表面(4)连接第一和第二壁(2、3)。第一和第二壁(2、3)在大体上相等分开的间距上形成有多个凹状槽(5、6)。凹状槽(5、6)大体设置垂直于冲击接收表面(4)。
文档编号B60R19/18GK1882457SQ20048003456
公开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28日
发明者玉田辉雄 申请人:京洛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